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韩华  耿芹 《山西临床医药》2009,(23):1952-1953
目的:观察胰岛素泵对初诊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选取80例初诊2型糖尿病随机分为短期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泵(CSII)组及皮下注射胰岛素(MSII)组。结果:提示CSII组及MSII组治疗均可有效降低血糖,但前者显著优于MSII组(P<0.01),两组均可改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减轻胰岛素抵抗,CSII组较MSII组效果好(P<0.01)。结论:胰岛素泵可迅速有效使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消除高血糖的毒性作用,缩短血糖达标天数,减少胰岛素用量,降低低血糖发生率,可延缓胰岛β细胞功能的衰退。  相似文献   

2.
应用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任晓军  赵洪林  冯凭 《临床荟萃》2002,17(9):503-504
目的比较采用胰岛素泵连续皮下注入胰岛素方法 ( CSII)与每日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方法 ( MSII)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强化治疗。方法两组各 3 0例 ,CSII组采用诺和灵 R胰岛素放置于美国 Mini Med5 0 7型胰岛素泵内 ,将胰岛素缓慢注入体内 ,MSII组采用诺和灵 R与诺和灵 N胰岛素装入普通注射器内 ,于三餐前及 10 pm时皮下注射。结果两种方法均可使血糖达标。 CSII组血糖达标优于 MSII组 ( P<0 .0 0 1) ,CSII组血糖达标所用天数少于 MSII组 ( P<0 .0 0 1) ,CSII组的胰岛素用量及低血糖发生的次数均低于 MSII组 ( P<0 .0 5 )。结论 CSII组疗效好 ,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3.
欧美荣 《临床医学》2011,31(12):69-70
目的探讨短期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II)与每日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MSII)对明显高血糖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疗效。方法比较CSII与MSII两种方法治疗前后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和低血糖发生次数。结果两种方法均能有效降低血糖,但达标时胰岛素总用量CSII组显著少于MSII组,控制血糖所需时间CSII显著少于MSII组,低血糖发生率CSII组显著低于MSII组。结论 CSII强化治疗T2DM更能较快平稳控制血糖,优于MSII治疗,并可减少低血糖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胰岛素泵治疗2型糖尿病23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2型糖尿病患者的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不同给药方式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49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CSII(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组和MSII(胰岛素多次皮下注射)组。CSII组(n=23)采用诺和灵R(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注射液),由升华胰岛素泵(韩国产)持续输入基础用量,三餐前由泵输入餐前大剂量;MSII组(n=26)采用三餐皮下注射诺和灵R,睡前注射诺和灵N(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注射射),监测血糖调整三餐前及睡前胰岛素用量。连用2周后比较两组的血糖控制情况、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次数。结果:两组血糖控制均能达标,CSII组与MSII组比较血糖达标时间缩短,低血糖发生次数减少,胰岛素用量较少(P均<0.05)。结论:CSII强化治疗较MSII强化治疗安全、平稳、准确、有效,是目前2型糖尿病强化治疗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短期应用持续皮下胰岛素泵(CSII)强化治疗和多次皮下胰岛素注射(MSII)两种治疗方法对血糖、血脂的影响。方法将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持续皮下胰岛素泵(CSII)组,多次皮下胰岛素注射(MSII)组,治疗前后分别监测血糖、血脂变化。结果CSII与MSII治疗后血糖比较,CGⅡ组患者显著低于MSⅡ组患者,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血脂HDL、LDL两组比较,CSⅡ治疗方法较MSⅡ方法能更好调节脂代谢,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CSII比MSII控制血糖更平稳,且有一定调节脂质代谢的作用;良好的护理措施对治疗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对伴有明显高血精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降糖效果及其对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并比较胰岛素泵持续输注法(CSII)和多次皮下注射法(MSII)的疗效差异。方法 68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CSII组和MSII组,治疗过程分为对照期、调量期和稳定期,设定靶血糖值FBG〈6.1mmol/L,2hPG〈8.3mmol/L,测定治疗前及稳定期2周后空腹及餐后2h血糖和空腹胰岛素,按稳态模型计算胰岛β细胞功能(HOMA-β)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观察两种强化治疗方法的降糖效果及对胰岛β细胞功能影响。结果 两组患者对照期、调量期和稳定期空腹及餐后2h血糖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后HOMA-β均较治疗前增高,HOMA—IR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间治疗前后HOMA—β和HOMA—I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SII组胰岛素用量较小,低血糖发生率低,达标时间较早:结论 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能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减轻胰岛素抵抗。CSII较MSII更适合于强化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与胰岛素泵强化治疗血糖控制欠佳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疗效。方法观察对象分为胰岛素泵治疗组(CSII组)40例和多次皮下胰岛素注射组(MSII组)40例,CSII组采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短效胰岛素,MSII组采用三餐前皮下注射短效,夜间10点注射甘精胰岛素,应用剂量根据监测血糖来调整。比较两种治疗方法在控制血糖有效率、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均日用量及低血糖发生率等的不同。结果两组降糖方案均有效,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但CSII组血糖达标时间、血糖的稳定性均优于MSII组(P<0.01),平均日胰岛素使用量低于MSII组(P<0.05),低血糖发生率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胰岛素泵治疗的患者血糖可更快地较稳地达到预期目标,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胰岛素泵与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两种强化治疗方案控制血糖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需要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67例,随机分为2组。胰岛素泵组(CSII组)29例,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组(MSII组)38例。对2组病例均行三餐前后及睡前指血血糖监测情况并进行分析,比较2组治疗后7点血糖、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及低血糖的发生率。结果:2组治疗后7点血糖均有显著下降,但CSII组空腹血糖及三餐后血糖下降幅度优于MSII组(P0.05)。CSII组达标时间是(4.68±1.28)d,显著短于MSII组;CSII组在达标时胰岛素剂量为(30.09±10.09)U/d,显著少于MSII组。轻度低血糖发作次数,CSII组显著少于MSII组(p0.05)。结论:两种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均能够有效控制T2DM患者的血糖,促进短期血糖达标。CSII治疗在降低血糖方面更显著,并能够缩短血糖达标时间,减少胰岛素用量和降低低血糖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胰岛素泵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比较不同胰岛素给药方法对2型糖尿病治疗差异。方法:86例需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住院进行了两种胰岛素强化治疗。(1)胰岛素泵连续皮下治疗组42例(CSII组);(2)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组44例(MSII组)。比较胰岛素泵治疗前后血糖变化、两组血糖达标时间、血糖达标时每日胰岛素的使用总量及低血糖的发生率。结果:2组患者最终均达到了目标血糖值,平均高血糖控制天数有显著性差异,CSII组:(7.84±4.13)d,MSII组:(10.26±3.26)d(P<0.01)。胰岛素用量CSII组:(37.57±7.86)u/d,MSII组:(40.26±6.25)u/d,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CSII组低血糖发生率低于MSII组,CSII组:(0.13±0.03)次/(人·d),MSII组:(0.24±0.06)次/(人·d),(P<0.01)。结论:CSII组可较MSII组更快更有效控制高血糖,并减少低血糖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对初发肥胖伴酮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5月~2019年4月治疗的初发肥胖伴酮症2型糖尿病患者104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2例。观察组接受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治疗,对照组给予胰岛素多次皮下注射治疗。比较两组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使用量、治疗前后血糖指标及胰岛素抵抗指数、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糖达标时间短于对照组,胰岛素使用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抵抗指数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抵抗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发肥胖伴酮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治疗血糖控制更为理想,有利于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缩短血糖达标时间,减少胰岛素使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CSII)与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三餐前超短效胰岛素+甘精胰岛素,MSII)对短病程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治疗后的效果差异。方法52例短病程T2DM患者随机分为CSII(n=29)和MSII(n=23)两组,入院即开始强化降糖治疗,同时服用二甲双胍,疗程为2周,出院后随访1个月。结果CSII组血糖达标时间为(4.70±2.01)d,明显短于MSII组(6.90±1.50)d,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56,P〈0.05)。CSII组餐后2hC肽治疗前后分别为(4.24±0.25)、(6.29±0.56)ng/L,MSII组餐后2hC肽治疗前后分别为(3.20±0.11)、(7.33±0.41)ng/L,两组餐后2hC肽水平治疗后均较人院时明显增高(t值分别为2.018、2.436,P均〈0.05),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85,P〉0.05)。CSII组19例(65.5%)完全脱离胰岛素治疗;MSII组9例(39.1%)完全脱离胰岛素治疗,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11,P〈0.05)。结论两种强化降糖方案均可使血糖在短时间内达标、胰岛功能不同程度的恢复,但CSII较MSII起效更快,更加有利于短期内脱离胰岛素的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的降糖效果及对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对我科20例初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检查进行为期10~18 d胰岛素泵强化治疗,比较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及餐后2 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 c)、血脂、胰岛素分泌第一时相(30 min C肽)。结果经胰岛素强化治疗后初诊2型糖尿病空腹、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均较前明显下降(P<0.01);随防6个月,患者不同程度地恢复胰岛素第一时相分泌,胰岛β细胞的功能较前明显提高。结论初诊2型糖尿病应用胰岛素泵治疗可快速控制血糖及显著改善胰岛素分泌和增强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2型糖尿病围手术期应用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II)和多次皮下胰岛素注射(MSII)的血糖控制效果.方法 将外科疾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180例随机分为2组,98例为CSII组(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诺和灵R),82例为MSII组(多次皮下注射诺和灵R和诺和灵N,所用剂量根据患者不同情况而定),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不同时点的血糖变化、血糖达标时间、平均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率、术后切口感染率及住院天数的变化.结果 CSII组治疗后各时点血糖控制及其其他相关指标均优于MSII组,即CSII组治疗后空腹血糖[(4.8±1.6)mmol/L]控制效果优于MSII组[(6.4±2.1)mmol/L](t=7.74,P<0.05);早餐后2 h血糖控制效果[(7.6±2.3)mmol/L]优于MSII组[(9.3±2.4)mmol/L](t=7.72,P<0.05);血糖迭标时间[(4.1±2.9)d]明显短于MSII组[(6.9±2.0)d](t=2.81,P<0.05);平均胰岛素用量[(40.7±10.3)U]明显少于MSII组[(63.2±17.0)U](t=3.57,P<0.05);低血糖发生率(9.20%)较MSII组(3.05%)低(χ~2=4.92,P<0.05);CSII组切口感染率(0.0%)较MSII组(10.9%)低(χ~2=4.18,P<0.05);住院天数[(15.3±7.2)d]明显短于MSII组[(22.5±9.7)d](t=3.12,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在围手术期应用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控制血糖迅速、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DM)是一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长期的高血糖与DM晚期并发症显著相关,采取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可以更好地控制血糖,防治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胰岛素泵是目前对DM患者进行强化治疗的有效手段之一,为观察其疗效和安全性,我们应用胰岛素泵治疗2型DM患者38例,并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对比实时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II)、Carelink管理软件分析系统联合应用(三C治疗)与CGMS联合CSII(双C治疗,为对照组)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效果。方法入选新诊断2型糖尿病、未采用过任何治疗、糖化血红蛋白大于9.0%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三C治疗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应用三C治疗9 d,对照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应用双C治疗9 d,三C组根据每日实时查看血糖数值调整胰岛素泵输注方案,对照组根据每日三餐前、三餐后2 h、睡前血糖、3 d读取动态血糖监测数值图谱,调整胰岛素泵剂量,10 d后对比两组患者血糖下降及血清胰岛素、血清C肽水平升高幅度、发生低血糖事件情况,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I)。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三C治疗组空腹血糖下降幅度更大[分别为(6.29±1.91)mmol/L,(4.26±1.23)mmol/L],血清胰岛素、血清C肽水平升高幅度更显著[分别为(7.48±1.41)μU/ml,(2.14±0.62)ng/dl],三C治疗组HOMA-IRI下降幅度为3.29±0.91,对照组1.96±0.82,低血糖为24例次,对照组发生低血糖为39例次。结论三C治疗组较对照组降糖效果更快更好,低血糖事件更少,可以更好地改善胰岛素抵抗,增加胰岛素敏感性,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对初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α细胞及β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初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30例,对入选的患者给予胰岛素强化治疗(甘精胰岛素+三餐前速效人胰岛素类似物或胰岛素泵),治疗前后均行C肽释放试验(馒头餐试验),检测空腹、餐后半小时及餐后2 h的胰高血糖素、C肽及静脉血糖值。结果与强化治疗前相比,患者各时点静脉血糖明显下降,强化治疗后HOMA-IR指数均有显著降低(P0.05),而HOMA-β指数显著升高(P0.05),C肽血糖净增比(△CP30/△G30,△CP120/△G120)均有上升(P0.05),各时点CP/胰高血糖素比显著升高(P0.05);结论胰岛素短期强化治疗对初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β细胞及α细胞功能均有改善作用,并能部分改善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索妇科恶性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血糖控制的安全方法.比较胰岛素两种疗法对妇科恶性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治疗效果.方法 对35例妇科恶性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0例应用胰岛素泵(CSII)连续皮下给药,15例采用多次皮下胰岛素注射(MSII)给药方式.结果 两种疗法均能有效控制妇科恶性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血糖.胰岛素泵连续注射比多次注射血糖达标时间短[CSII(4.20±1.22)dvs MSII(6.02±1.36)d,(P<0.05)],低血糖发生率低[CSII10% vs MSII 33.33%,(P<0.05)],术中及术后未进食阶段血糖波动小[CSII(5.26±1.08)vs MSII(7.38±3.04),(P<0.05)],术后并发感染和切口愈合不良并发症少(CSII 5% vs MSII 20%,P<0.05).结论 两种疗法均能有效控制妇科恶性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血糖.CSII比MSII更快、更有效地控制高血糖,并减少低血糖和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强化胰岛素治疗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患者胰岛B细胞功能的影响,并比较两种强化胰岛素治疗方案的疗效。方法将60例空腹血糖大于11.1mmol/L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多次皮下胰岛素注射治疗组(胰岛素注射液)和胰岛素泵组,同期选择健康体检人群3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对糖尿病患者进行2周的胰岛素强化治疗,比较强化治疗前后血糖、血三酰甘油(TG)及总胆固醇(TC)、空腹胰岛素原(FPI)、空腹胰岛素(FIns)、FPI/FIns、HomaB功能指数(HBCI)及口服馒头餐—胰岛素释放试验中糖负荷后胰岛素曲线下面积(AUCi)、AUCi/AUCg、糖负荷后30min胰岛素增值与血糖增值的比值(ΔI30'/ΔG30'),并对两个治疗组之间的上述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1)胰岛素注射组、胰岛素泵组两组血糖、三酰甘油、总胆固醇和糖化血红蛋白(GHbA1c)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驵,但两组间各指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胰岛素强化治疗后,FIns、FIns/FBG、HBCI、AUCi和AUCi/AUCg,以及ΔI30'/ΔG30'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或P<0.05),血糖、TG、TC和FPI和FPI/FIns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或P<0.05);胰岛素泵组每日所用胰岛素总量较胰岛素注射组少,患者血糖达标所需时间缩短,且胰岛素泵组反映胰岛B细胞功能的指标改善更明显(与胰岛素注射组相比,P<0.05)。结论短期胰岛素强化治可明显改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B细胞功能,胰岛素泵治疗效果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