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临证一得     
治泄泻首重脾阳《内经》云:“湿胜则濡泄。”《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说:“湿盛则飱泄。乃独由湿耳,不知风、寒、热、虚虽皆能为病;苛脾强无湿,四者均不得而干之,何自成泄?是泄虽有风寒热虚之不同,要未有不源于湿者也。”由此可见诸泄无不与湿有密切关系。湿在致病过程中,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子。湿为阴邪,易伤阳气。据临床所见,泄泻多由饮食不节(洁)或感受寒凉,戕伤  相似文献   

2.
慢性泄泻系指大便溏薄,日解数次,长年不愈者。是由于脾胃不能运化水谷精微,清浊不分,混杂下渗所致。常见于慢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薄,克隆病、肠结核、消化不良症,肠功能紊乱等疾病。古医云:“清气在下,则生餐泄,……湿胜则濡泄”,“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指出了脾虚与湿胜是慢性泄泻病机的两个主要方面。慢性泄泻在老年人发病较广,虽不致于暴疾而亡,然使脏腑气血亏损,先天成无本之源,后天成无源之本,诸病由此而起,危害很大。  相似文献   

3.
《医方考》所载六和汤被教课书方剂学列为藿香正气散之附方。有健脾化湿,升清降浊的作用。主治夏月饮食不调,湿伤脾胃,清浊不分,霍乱吐泻,胸膈痞满,舌苔白滑等证。但笔者认为加减可治疗五泄,试论如下。1病因病机泄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前人以大便溏薄而势缓者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为泻。以夏秋两季为多见。《内经》有“濡泄”、“飧泄”、“注泄”之称。《难经》五泄之分,汉唐时称“下利”,宋代以后统称“泄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说:“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湿胜则濡泄”。《景岳全…  相似文献   

4.
泄泻辨识     
《阴阳十一脉灸经》"大(太)阴脉:是胃脉也……其所产病:……唐(泄),死","唐(泄)"即泄泻。先秦两汉未出现泄泻病名,相关内容列为病证而论,《内经》所言诸泄涵盖全面,除无"泄泻"病名外,几乎包括了后世大部分泄泻病名:濡泄、飧泄、洞泄、鹜溏、后泄、遗矢等。仲景称为"下利",晋唐时期变化不大,宋代是病名分水岭(此前泄痢混谈),开始明确"泄泻"之名;明清时期认识趋于完善。现代研究认为病位在脾胃,脾虚湿胜重要因素,外因与湿邪关系最大,即所谓"无湿不成泄";内因与脾虚关系最为密切,肝、肾失调所引起。临床辨识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标准明确;辨证论治分暴泻与久泻分型施药。  相似文献   

5.
关于引起泄泻的致病因素,祖国医学认为:外因与湿邪关系最大,湿邪侵入,损伤脾胃,运化失职而致泄泻,故有“无湿不成泻”,“湿胜则濡泄”之说。内因则与脾虚关系最密切,脾虚不运,水谷不化,湿浊内生,混杂而下,发生泄泻,故有“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的理论。全国中医学院统编教材第一至第五版都把导致泄泻的病因归纳为以下五种: 1.感受外邪:六淫之邪,皆能致泻,但以寒、湿、暑、热之邪致泻最多见。2.饮食所伤:饮食过量,宿食内停,或过食肥甘,呆胃滞脾,或多食生冷,误食不洁之物,损伤脾胃而导致泻泄发生。3.情志失调:平时脾胃素虚,复因忧思恼怒,精神紧张,情志失调,以致肝气郁结,横逆乘脾而成泄泻。4.脾胃虚弱:脾胃虚弱不能受纳水谷和运化精微,水谷停滞亦可遂成泄泻。  相似文献   

6.
“治泻不利小水,非其治也”,此句见于张景岳所著的《景岳全书·泄泻》篇中,它主要是强调了利小便在治疗泄泻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湿胜则濡泄”。《杂病源流犀烛》曰:“湿胜则飧泄,乃独由湿耳。”程钟龄在《医学心悟·泄泻》篇中亦云:“湿多成五泻,泻久属湿也明矣。”可见治疗泄泻时,利水渗湿,分清别浊为历代医家所推崇。然而,盲目地将此句作为治泻的唯一法则,在临床上,一见到泄泻便用“利小水”的方法,见效者多,不效者亦屡见不鲜,何也?津液易损也。今试浅论之,不妥者,请斧正。1津液与泄泻的关系津液是人体…  相似文献   

7.
小儿泄泻分外感、内伤两类。赅括寒湿、湿热、伤食、虚寒泄泻四种。先父认为无论何种泄泻,均与“脾”、“湿”二字有关,故《内经》有“脾病飨泄”、“湿胜则濡泻”之说。脾和湿之间有其内外相因的关系。如脾虚是生湿、受湿之木,而湿胜又是困脾、渍脾之根。小儿“脾常不足”,尤易发生此类疾病。因此先父在治疗此类疾病时,根据内外因的不同病精,或健脾以运湿,或祛湿以旺牌。兹将他的治疗经验整理介绍如次。外感泄泻祛湿健脾外感泄泻多在夏秋之令发生,有因于暑湿伤脾而成之湿热泻,有因于寒湿伤中而致之寒湿泻。病因为湿,病本在脾。先父认为治疗此类泄泻,应以祛湿健脾为主。凡疏风、散寒、泄热、利水均有祛湿作用。脾喜燥恶湿,湿去则脾自健矣。例一:刘××,男,10个月。长夏感受暑湿之邪,身热汗少,大便稀黄,其气热臭,日  相似文献   

8.
湿秘论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雪亮 《中医杂志》1999,40(2):123-123
孔令诩教授为北京四大名医孔伯华之孙,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师带徒导师。笔者有幸拜其为师,颇有心得,兹就其运用利湿法治疗便秘的经验予以探讨,虽非疑难病症,但其辨证之精可窥一斑。湿邪过盛常能导致腹泻,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湿胜则濡泻”,《难经》也云:“湿多成五泄”,《杂病源流犀浊·泄泻源流》将湿邪与泄泻的致病关系阐述得更加明确详细:“湿盛则食泄,乃独由于湿耳。不  相似文献   

9.
雷丰所著《时病论》,根据时病辨治体系将泄泻分为飧泄、洞泄、寒泻、火泻、暑泻、湿泻、痰泻、食泻、饮泻,并对其病因病机证治条分缕析,认为泄泻包括因伏气致病与因时邪致病,病位主要在脾,涉及肝、肾,病理因素以湿为主,或夹痰、夹食、夹热等,治疗上强调健脾利水,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0.
证治要约: 1.泄泻乃与大便闭结对立的一个症状,大便闭结为大便不通或糞便干结困难,而泄泻则为大便通畅次数加多,糞便软溏或水样物。泄泻又与痢疾有别, 痢疾便中必有红或白冻,且里急后重,泄泻则俱无之。 2.内经谓“温多成五泄”,故其因多属湿邪,但可挟风、挟寒、挟热,亦可与痰、食互结而生。 3.书又云:“泄泻多因脾湿不运”,故其藏多属于脾,可与他藏同病,如风木克土之“餐泄”。亦可传至他藏,如真阳虚竭之“肾泄”。 4.急骤发生之泄泻,多兼实热,发生缓慢,绵绵不止,多属湿淫,泄而粘  相似文献   

11.
彭艺丛 《国医论坛》1994,9(5):34-34
泄泻是一种常见病,按一般的认识多责之于四虚湿盛,故有“湿多成五泄”、“无温不成泻”之说.就其性质而言,《内经)有“漏泄”、“洞泄”、“饱泄”、“注泄”等,《难经》有“胃泄”、“成泄”、“大肠泄”、“小肠泄”、“大浪泄”等.现今教材有关泄泻的辨证施治大致分为“感受外邪”、“食滞肠胃”、“肝气乘牌”、“脾胃虚弱”、“肾阳虚衰”等证型.笔者认为,泄泻之病本为明波不足,“衡阳失彼”为其基本证型。吃陈管见如次。泄泻之病,无论新久,无有不伤明先液者。新病暴泻者,往往暴伤明波;久病缓泄者,阴液渐伤。《景岳全书…  相似文献   

12.
久泻治验     
罗理藩 《福建中医药》2004,35(2):F003-F003
泄泻初起,多因饮食不节、受寒、疲劳所致。此时由于病程短暂,病在肠胃,治之较易。如治不及时或反复发作,以致脾不健运,湿从内生而成久泻,治之较难。《内经》日:“湿胜则濡泄”,濡的含义就是湿性缠绵的意思。脾气主升,脾虚健运失职,清气不能上升,以致大便溏泄,即清气在下,则生飧泄,属脾气  相似文献   

13.
泄泻症状见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或水样大便。本病《内经》谓“泄”,有“濡泄”、“飧泄”、“洞泄”、“注泄”等称。汉唐医书多称“下利”,宋代以后统称为泄泻。历代医书对泄泻的病因、病机及证治,都有较详细的记载。《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湿胜则濡泄”。《景岳全书·泄泻·论证》说:“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使脾健胃和,则水谷熟腐而化气化血,以行营卫。若饮食失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泻痢作矣。”说明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为脾胃功能障碍和湿邪所胜。《张聿青医案·泄泻》:“上则嗳气,下则便泄,厥气不和,克制脾土。”这说明本病与肝旺克  相似文献   

14.
“泄泻”在《内经》称为泄 ,有“濡泄”、“洞泄”、“飧泄”、“注泄”等。《难经》有五泄之分 ,汉唐时代称为“下利” ,宋代以后统称“泄泻”。  对于本证的病因病机及治法方药在历代医书中都有详细记载。可归纳分为以下几种 :   ( 1 )感受外邪 ,多为寒湿、湿热之邪。《难经》所谓 :“湿多成五泄 ,曰飧 ,曰溏 ,曰鹜 ,曰濡 ,曰滑 ,飧濡之完谷不化 ,湿兼风也 ;溏泄之肠垢污积 ,湿兼热也 ;鹜溏之澄清溺白 ,湿兼寒也 ;濡泄之身重软弱 ,湿自胜也 ;滑泄之久下不能禁固 ,湿胜气脱也。”寒湿泄泻治以解表散寒 ,芳香化湿之法 ,藿香正气散主之 ;…  相似文献   

15.
李东垣的升脾阳法对于泄泻的治疗具有重要价值。泄泻的基本病机是脾虚湿盛,脾虚为病机之核心,或兼肺虚,或兼湿盛,或兼寒积,脾虚则清阳不升,正所谓"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治疗以补脾健脾为本,根据不同的病机或补益脾肺,或燥湿健脾,或攻逐寒积,或健脾升阳。  相似文献   

16.
祖国医学对泄泻的分类方法很多,有以脏腑命名的,如胃泄、脾泄、大肠泄、小肠泄等:有以大便之性状来分的,如飧泄、溏泄、鹜泄等;有以病因来分的,如寒泄、热泄、食泄、郁泄、暑泄等;亦有以泄泻时间的长短来分的,如暴泄(急性)、久泄(慢性).目前将泄泻持续半年以上不愈的.即称之为慢性泄泻.如以西医的病名来讲,慢性泄泻则包括慢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肠结核等.慢性泄泻的病因泄泻的病因,主要在脾胃与大小肠.由于胃失和降、脾失健运、肠失分别清浊之功,以致水温停滞腹中,所以有泄泻以湿邪为主的说法.历代医家对泄泻的病因,认为"湿胜则濡泄","泄泻虽分轻重,总属脾虚湿胜".但是慢性泄泻,因病延日久,往往从脾胃虚弱,逐渐发展为脾阳不振,久而久之必然累及肾  相似文献   

17.
祖国医学认为,泄泻之病因多责之以湿.《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湿则濡泄""湿多成五泄"之论.关于治疗,《伤寒论》云:"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最早提出了"利小便"之法.《景岳全书·泄泻》称"泄泻之病,多见小水不利,水谷分则泄自止".明清时期著名医家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将治泄分为九法,而利小便之淡渗之法居首,并提出了用五苓散,六一散等方,明确了《伤寒论》治泄之法,提出"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相似文献   

18.
对叶天士治泄泻的学术观点及其治疗经验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称大便溏薄为泄,水样为泻,现在一般称为泄泻。叶天士治此病,集古人之长,而尤能发挥已见,立法较全面,用药也灵活,兹搜集《临证指南医案》泄泻篇和其他有关案例约一百则,对叶氏治疗泄泻经验及其学术观点作一探讨。一、湿为泄泻的主要病因《内经》说:“温多成五泄”,叶案泄泻篇中治温为主的(或兼治湿)案例,占二分之一以上,因而在具体实践中证明这个论点的正  相似文献   

19.
小儿腹泻在祖国医学中称为“小儿泄泻”,俗称消化不良,为二岁以内婴幼儿常见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夏秋季节或气候变化时多见。其病机总在于脾胃失调,《医宗必读》认为“脾土强者,自能胜湿,无湿则不泄。故日湿多成五泄,若土虚不能制湿。则风寒与热,皆得干之为病。”因此治疗多从调理脾胃着手。我们运用推拿手法治疗30例患儿疗效较佳,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泄泻的分类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学对泄泻的辨证、分类方法颇多。如《黄帝内经》提出:“湿多成五泄”(歹食泄、溏泻、骛泻、濡泻、滑泻);《难经》中也有五泻(即胃泻、脾泻、大肠泄、小肠泄、大瘕泻);此外还有痰泄、食泄、伤酒泄、暑泄、肾泄、以及脾肾泄、气泄、忧郁泄等多种。然而笔者结合泄泻之临床表现,病因病机,认为主要有以下10种,现就特点及治法略述如下。1外因所致泄泻1.1食伤泻即由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所致者。临床主要表现为腹部胀满、疼痛,泻前或泻时痛甚,泻后减轻,嗳腐酸臭,大便稀薄,色黄,有时味臭如败卵等。治法以消食导滞为主。方药一般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