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运动神经元病是一组选择性侵犯脊髓前角细胞、脑干后组运动神经元、皮质锥体细胞及锥体束的慢性进行性变性疾病。临床上兼有上和/或下运动神经元受损的体征,表现为肌无力、肌萎缩和锥体束征的不同组合,感觉和括约肌功能一般不受影响。目前病因未明,可能与遗传、中毒、免疫、病毒感染等因素有关。肌萎缩性侧索硬化是运动神经元病最常见的类型。多在40岁以后发病,  相似文献   

2.
运动神经元病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动神经元病是一组选择性侵犯脊髓前角细胞、脑干后组运动神经元、皮质锥体细胞及锥体束的慢性进行性变性疾病。临床上兼有上和/或下运动神经元受损的体征,表现为肌无力、肌萎缩和锥体束征的不同组合,感觉和括约肌功能一般不受影响。目前病因未明,可能与遗传、中毒、免疫、病毒感染等因素有关。肌萎缩性侧索硬化是运动神经元病最常见的类型。多在40岁以后发病,  相似文献   

3.
李霞  牛悦 《现代护理》2007,13(32):3166-3167
运动神经元病(motor neuron disease,MND)是一组原因未明,选择性侵犯脊髓前角细胞、脑干运动神经元、皮质锥体细胞和锥体束的慢性进行性疾病。临床上兼有上和/或下运动神经元受损的体征,表现为肌无力、肌萎缩和锥体束征的不同组合。目前本疾病的病因尚不明确,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李霞  牛悦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7,13(32):3166-3167
运动神经元病(motor neuron disease,MND)是一组原因未明,选择性侵犯脊髓前角细胞、脑干运动神经元、皮质锥体细胞和锥体束的慢性进行性疾病.临床上兼有上和/或下运动神经元受损的体征,表现为肌无力、肌萎缩和锥体束征的不同组合.目前本疾病的病因尚不明确,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一般以增强营养及对症治疗为主,病程持续进展,后期多发生呼吸肌麻痹或并发呼吸道感染死亡[1-2].我院于2006年5月成功护理1例运动神经元病的患者,护理人员根据患者不同阶段不同需求进行一系列有计划、有系统、有效的全身心的整体护理.使患者能够正确看待自身疾病,减缓疾病的进一步发展.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运动神经元病为一种病因未明的选择性损害脊髓前角细胞、脑干运动神经元及(或)锥体束的进行性变性疾病叭。其临床表现为进行性肌萎缩、肌力减退、锥体束损害。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如果发展到晚期,则会出现呼吸肌麻痹至呼吸衰竭,多需要对患者进行机械通气。  相似文献   

6.
苏善英 《护理研究》2009,23(29):2725-2725
运动神经元病是一组选择性侵犯脊髓前角细胞、脑干后组运动神经元、皮质锥体细胞和锥体束的慢性进行性变性疾病[1].  相似文献   

7.
苏善英 《护理研究》2009,(10):2725-2725
运动神经元病是一组选择性侵犯脊髓前角细胞、脑干后组运动神经元、皮质锥体细胞和锥体束的慢性进行性变性疾病。维持有效通气、保证足够营养、加强心理疏导、专业的康复护理是成功撤机的关键。我科于2008年4月23日收治1例运动神经元病病人,经呼吸机治疗78d成功撤机,未出现泌尿道感染、压疮、严重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正运动神经元病(motor neuron disease,MND)是一组选择性侵犯脊髓前脚细胞、脑干后组运动神经元,皮质椎体细胞及锥体束的慢性进行性变性疾病,发病率及致残率极高,而吞咽障碍是运动神经元病的一个重要并发症,可导致患者发生营养不良、吸入性肺炎、窒息及脱水等,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增加家庭及社会的经济负担。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PEG)适用于长期吞咽障碍或进食困难  相似文献   

9.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e lateral sclerosis,ALS)是运动神经元病的一个主要类型,选择性侵犯脊髓前角细胞、脑干运动神经元、皮质锥体细胞及锥体束的慢性进行性变性疾病。本文就近年来关于ALS的病因、认知、影像、电生理、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运动神经元病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脊髓前角细胞、脑干运动神经元和锥体束的慢性进行性变性疾病。主要临床特征为进行性加重的肌肉萎缩和无力,是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疾病。现将2005年8月至2007年7月经肌电图检测的54例运动神经元病患者的临床及肌电图特点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运动神经元病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脊髓前角细胞、脑干运动神经元和锥体束的慢性进行性变性疾病。主要临床特征为进行性加重的肌肉萎缩和无力,是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疾病。现将2005年8月至2007年7月经肌电图检测的54例运动神经元病患者的临床及肌电图特点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2.
运动神经元病(MND)是一组病因未明的、选择性损害脊髓前角、脑干脑神经运动核及锥体束等运动神经结构的慢性变性疾病。为进一步探讨本病的临床特征及病因,现将我院收治的46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3.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LS)是运动神经元病的一个主要类型,选择性侵犯脊髓前角细胞、脑干运动神经元、皮质锥体细胞及锥体束的慢性进行性变性疾病.本文就近年来关于ALS的病因、认知、影像、电生理、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肌萎缩侧束硬化(ALS)是运动神经元病的最常见类型,脊髓前角细胞、脑干后组运动神经核及锥体束受累,无论最初累及上或下运动神经元,最后均表现为肢体和延髓上、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并存。主要临床表现:首发症状为手指运动不灵和力弱,随后大、小鱼际肌和蚓状肌等手部小肌肉萎缩,渐向前臂、上臂及肩胛肌发展。四肢肢体无力,肌肉萎缩,无感觉障碍。  相似文献   

15.
背景:磁共振扩散成像可以无创检测白质纤维的损害,使其可能成为一种有效评价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的方法。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中的临床意义。设计:病例-对照观察。单位: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科。对象:选择2005-04/12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科收治的20例确诊及疑似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男11例,女9例,年龄33~73岁,平均(51±10)岁。均符合世界神经病学联盟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诊断标准。选择15名到院健康体检的志愿者作为对照组,男8名,女7名,年龄31 ̄73岁,平均(50±11)岁。所有受试对象均对检测项目知情同意。方法:根据上、下运动神经元损害情况将确诊及疑似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分为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组(n=16)及下运动神经元组(n=4),分别进行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功能评分、病情进展速度评估和锥体束征评分。所有受试对象均进行轴位DTI扫描,选取感兴趣区(中央前、后回皮质下白质、额叶白质、半卵圆中心、侧脑室周围、内囊后肢、大脑脚、胼胝体压部、膝部、丘脑)测量各向异性分数和平均扩散系数。主要观察指标:各感兴趣区各向异性分数和平均扩散系数及与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功能评分、病情进展速度、锥体束征评分的关系。结果:纳入患者20例及对照组15名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组患者内囊后肢各向异性分数较对照组降低,平均扩散系数增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3.452,2.670,P<0.01,0.05),下运动神经元损害组患者内囊后肢水平各向异性分数较对照组降低(U=11,P=0.057)。②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组内囊后肢水平各向异性分数与肌萎缩侧索硬化功能评分呈正相关(r=0.577,P<0.05),与锥体束征评分呈负相关(r=-0.789,P<0.01)。结论: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可客观而定量评价锥体束病变,为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6.
毛嘉容 《现代护理》2008,14(3):407-408
肌萎缩侧束硬化(ALS)是运动神经元病的最常见类型,脊髓前角细胞、脑干后组运动神经核及锥体束受累,无论最初累及上或下运动神经元,最后均表现为肢体和延髓上、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并存。主要临床表现:首发症状为手指运动不灵和力弱,随后大、小鱼际肌和蚓状肌等手部小肌肉萎缩,渐向前臂、上臂及肩胛肌发展。四肢肢体无力,肌肉萎缩,无感觉障碍。  相似文献   

17.
运动神经元疾病(motor neuron disease,MND)是一系列以上、下运动神经元改变为突出表现的慢性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特征表现为肌无力和萎缩、延髓麻痹及锥体束征,又称为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葛雷克氏症(Gehrig’s disease),俗称“渐冻人”。  相似文献   

18.
林静仪  杨云英 《护理研究》2010,(4):1118-1119
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是一种累及脊髓前角细胞、脑干运动神经核及锥体束,具有上、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并存的慢性进行性变性疾病,是慢性运动神经元病的最常见类型。  相似文献   

19.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16例临床与肌肉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是侵犯上下两级运动神经元的慢性疾病,表现为肌无力、肌萎缩和锥体束征,一般无感觉障碍。该病临床特征变化大,早期易被误诊。笔者对本院1994/2004年住院及门诊确诊的肌萎缩侧索硬化16例的临床、肌肉病理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0.
运动神经元疾病(motor neuron disease,MND)是一组原因未明,选择性侵犯上、下两级运动神经元的慢性进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肌萎缩、肌无力和锥体束征的不同组合,感觉和括约肌一般不受影响[1].目前尚无特殊治疗方法,均采取支持和症状治疗加功能锻炼[2].如果发展到晚期,则会出现呼吸肌麻痹,损害呼吸动力引起通气不足导致呼吸衰竭,多需要行机械通气[3].2012年11月我科收治1例晚期MND合并Ⅰ型呼吸衰竭、重度肺部感染、依靠无创机械通气维持生命的患者.积极对原发疾病进行支持和对症治疗外,利用纤维支气管镜吸痰,清除呼吸道和肺部的分泌物,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对控制肺部感染,改善呼吸衰竭的症状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