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已确诊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42例54眼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对房角粘连区域用粘弹剂钝性分离。房角镜观察手术前后房角变化,前房变化,眼压监测,视野电生理检测,房水流畅系数与压畅比变化,随访3~29个月,平均16.5个月。结果眼压术前(52.87±9.86)mmHg,随访时平均(12.19±3.96)mmHg。房角术后全部开放46眼,部分开放8眼;术前前房深度平均(1.62±0.26)mm,术后平均(1.21±0.14)mm。随诊54眼视野均无缩小;房水流畅系数(C)术前平均0.098±0.005,术后平均0.201±0.03。压畅比(PO/C):术前平均127.32±6.01,术后平均89.3±4.87。结论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单纯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以及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效果.方法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52例(60眼),随机分为两组,A组行单纯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B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观察术前术后的视力、眼压、中央前房深度、房角粘连程度、平均用药种类.随访期6个月.结果 两组组内术后的视力、眼压,中央前房深度、房角粘连程度及平均用药种类较术前均有改善;两组之间相比,B组效果更优于A组.结论 单纯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及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安全有效的手段,而且后者的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147例(165只眼)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实施了白内障超声乳化+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比较手术前后的视力、眼压、中央前房深度、房角及视野等变化,术后随访远期并发症。结果:与术前比较,术后有156只眼(94.55%)视力显著提高(P0.05);术后眼压下降(38.19±7.94mmHg vs 15.17±2.67mmHg,P0.05),中央前房深度加深(1.62±0.34 mm vs2.73±0.37mm,P0.05)。所有患者术后视野无明显改变,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能加深前房、开放房角和降低眼压,提高患者视力,可达到复明和眼压控制的双重效果,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估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32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房角分离术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随访6个月的视力、眼压、房角粘连、眼轴长度、晶状体厚度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房角分离术可以提高视力,降低眼压,开放部分粘连房角,与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相比,术后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房角分离术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并白内障的治疗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及后房型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以及术前术后房角形态的改变。方法连续性选取收治的闭角型青光眼合并有白内障的患者77例96只眼,随机分为超声乳化组(Phaco组)和小梁切除手术组(Trab组)。观察手术前后视力、中央前房深度、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视野、房角及眼压的变化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处理。平均随访11个月。结果 Phaco组术后视力明显提高而Trab组提高不明显;眼压Phaco组手术后6个月时由术前(36.42±5.37)mmHg降低为(15.37±4.29)mmHg,Trab组由术前(38.25±3.39)mmHg降低为(15.55±2.00)mmHg,两组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haco组手术后3个月时的前房深度由术前(1.66±0.24)mm加深为(3.31±0.34)mm,房角均较术前有增宽,前后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而Trab组则无明显变化。两组患者术后视野均无缩小。结论对于合并闭角型青光眼的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是一种便捷、安全、有效的方法 ,具有降压、增视及改善房角形态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将52例(58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其中急性闭角性青光眼29例(33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23例(25眼),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房角分离术。结果术后随访6~24个月,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前房加深,粘连的房角不同程度开放,眼压控制满意,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能获得满意效果,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phacoemulsification combined with goniosynechialysis,Phaco-GSL)与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小梁切除术(phacoemulsification combined with trabeculectomy,Phaco-TBX)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并比较两种不同术式的疗效差异。方法:同一手术医师对原发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46例(51眼)中的23眼行Phaco-GSL术(以下称Phaco-GSL组),另28眼行Phaco-TBX术(以下称Phaco-TBX组)。术后平均随访6个月,通过观察两种不同手术方式组患者前房角、术前与术后眼压、视力、手术并发症,分析并比较两种不同手术方式对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结果:①房角:Phaco-GSL组手术后房角开放180°明显优于Phaco-TBX组;②眼压:术后不用降眼压药眼压正常者Phaco-TBX组优于Phaco-GSL组;③视力:术后3月复查视力,2组患者视力除5眼无明显变化外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但两组间无明显差异;④术后并发症: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上Phaco-GSL组明显低于Phaco-TBX组。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与联合小梁切除术均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安全有效的方法;Phaco-TBX组在眼压控制方面的术后疗效优于Phaco-GSL组;Phaco-GSL组在房角形态变化方面及术后并发症方面优于Phaco-TBX组。而两组在术后视力恢复方面无明显差异。因此我们认为在安全性上Phaco-GSL组较好,在有效性上Phaco-TBX组更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56例(56眼),术前房角开放超过180°,均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术后随访8~12个月。观察手术前后视力、眼压、房角的变化。结果术前平均眼压(19.45±5.01)mmHg,术后平均眼压(10.11±2.94)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周边前房深度<1/2CT者36例,术后周边前房深度≥1CT者43例,所有眼术后房角加宽,大部分开放,术前视力≤0.05者18眼,占32.14%,术后视力≥0.3者35眼,占62.5%,患者满意度较高。结论房角开放超过180°的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单纯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房角分离术可以较好地控制眼压,并提高视力。  相似文献   

9.
朱白蕾  钟丘 《江西医药》2005,40(5):258-260
目的观察小梁切除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999年4月~2004年9月收住我院资料完整的原发性闭角型、原发性开角型或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82例(82只眼),行小梁切除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术,记录手术前、后的视力和眼压,记录手术并发症和滤过泡情况。术后随访至少3个月。结果术后1周和3个月眼压分别为(10.51±5.13)和(11.12±5.13)mmHg,与术前眼压(35.66±13.52)mmHg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1);术后1周与3个月眼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1周及3个月矫正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与术前视力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1);术后1周与3个月视力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1周82只眼均有扁平弥散型滤过泡,但术后3个月滤过泡均缺如,仅2只眼眼压≥21mmHg。结论小梁切除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可有效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手术安全、便捷。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及房角分离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收集的30例(30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伴有白内障患者,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术联合房角分离术,比较手术前后眼压、视力、前房角及周边前房变化。结果术前药物控制平均眼压为(19.22±4.68)mm Hg(1 mm Hg=0.133 k Pa),术后为(12.58±3.56)mm Hg,术前术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视力相比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前房角及周边前房较术前明显加深。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后患者眼压明显降低,视力提高,前房角及周边前房明显加深,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吴勤  朱卫星 《现代医药卫生》2013,29(16):2482-2483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及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效果。方法分析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36例的临床资料,根据临床特点采取超声乳化及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治疗,对患者的视力、眼压及前房角变化情况进行观察。结果术后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视力、眼压及前房角均优于术前(t=11.37、10.27、10.88,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乳化及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术后视力明显提高,眼压和前房角明显改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方法收集29例(32眼)原发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资料,进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的疗效观察。结果所有的患者于表麻下进行手术,术后平均矫正视力较术前平均视力提高3.4行;术前平均眼压(28.87±5.41)mmHg降至术后平均眼压(13.9±3.07)mmHg;功能性滤过泡28眼(87.5%);无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小梁切除术是治疗原发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后房型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方法52例(58眼)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入院后均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后房型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6个月至3年,平均(16.50±6.20)个月。结果53只眼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术后随访眼压(14.26±3.20)mmHg,比术前用药后眼压(19.56±3.36)mmHg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央前房深度由术前(1.78±0.36)mm,增加到术后(2.83±0.28)mm,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后房型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对比超声乳化分别联合房角分离术及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 58 例(60只眼)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组(A组) 30只眼和超声乳化小梁切除联合房角分离术组(B组)30 只眼,观察术前及术后眼压、视力、前房深度和并发症情况.结果 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眼压及前房深度均有显著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眼压降低率高于A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前房深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所有患者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有统计学意(P<0.05).结论 Phaco联合小梁切除术在降低眼压方面优于Phaco联合房角分离术,而后者并发症发生率小于前者,但两种手术方式都是治疗PACG合并白内障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术后效果。方法将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患者69例(69只眼)随机分为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手术、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手术及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小梁切除手术三组。结果三组比较,行超声乳化白内障联合房角分离的手术组,术后早期眼压明显降低(P〈0.05);术后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UBM)检查中央前房深度(anterior chamberdepth,ACD)明显增大、小梁虹膜夹角(TIA)明显增大、房角开放率明显提高(P〈0.05);术后视力提高迅速且恢复稳定;术后无需加用抗青光眼药物治疗的患者明显增多(P〈0.05),且术后用药的平均种数明显减少(P〈0.05)。结论超声乳化技术联合房角分离术安全有效,可适用于白内障合并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原发性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手术方式临床效果。方法本组53例63眼,根据房角粘连情况将38例48眼闭角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分为:房角粘连关闭≤180°12眼,采用超乳联合房角分离术;180°〈房角粘连关闭≤270°20眼,采用超乳联合房角分离、虹膜周边切除术;房角粘连关闭〉270°16眼,采用超乳、房角分离联合小梁切除术(简称三联),15例开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视力低于0.4者,行超乳联合小梁切除术,随访3个月-5年,对比术前、术后的视力、眼压、前房深度及前房角变化。结果 29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和19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后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视力恢复良好;6只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房角粘连〉2/3,术后近期眼压控制好,术后1.8-2.0年眼压再次增高,药物效果好,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15例开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者,术后视力均提高,术后眼压12眼控制正常范围,3眼术后近期眼压控制好,1.0-1.5年眼压再次增高,药物控制眼压良好。结论对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根据房角关闭情况:行超乳联合房角分离术、虹膜周边切除术超乳联合小梁切除术(三联术),开角性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超乳联合小梁切除术可有效控制眼压,但仍需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4例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均给予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观察并分析患者术前、术后视力、眼压、前房深度情况。结果术后视力〈0.1、0.1-0.4患者数量明显比术前少,0.5-0.8、0.9-1.0患者数量比术前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眼压明显低于术前,前房深度大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视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本院收治的68例(70只眼)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35只眼),对照组34例(35只眼).观察组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对照组行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治疗.结果 治疗后,两组的视力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眼压低于对照组(P<0.05),中央前房深度及房角宽度均大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4.28%,对照组为25.7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优于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且并发症少,可作为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手术治疗的首选方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前房角分离术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14年2月眼科收治的36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临床资料,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前房角分离术治疗。结果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治疗后视力、眼压,均较治疗前得到明显的改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前房角分离术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中应用可以明显的改善控制眼压,提高术后视力恢复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讨论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前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并发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58例(61眼)闭角型青光眼并发白内障患者,应用超声乳化联合前房角分离术治疗。并对术前和术后眼压、视力及房角的变化进行6~10个月的随访观察。结果术前平均眼压(18.25±3.12)mm Hg (1 mm Hg=0.133 kPa),术后(12.1±2.09)mm Hg,术前周边房角深度<1/2 CT者42例,术后周边前房深度≥1 CT者39例;术后房角有不同程度的开放。术中及术后无明显严重并发症产生。结论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前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并发白内障能够有效地改善病情,降低眼压提高视力,加深前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