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王忠  胡美琴 《河北医药》2006,28(11):1057-1058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治疗对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 选择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1例,均在发病24h之内实施PCI治疗.所选病例均为单支病变,分为3组:前降支组36例,回旋支组8例,右冠脉组17例.记录术前即刻、术后即刻、术后7 d的十二导联心电图,计算QTd.结果 术后即刻、术后7 d QTd较术前明显减小,差异有显著性(P<0.01),但3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急诊PCI可以减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QTd,病变血管所处位置对QTd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
王超豪  吴继雄 《安徽医药》2014,18(4):641-645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中体表心电图QT离散度(QTd及QTcd)的变化、冠状动脉严重狭窄行PCI术后及PCI术时应用替罗非班其QTd及QTcd的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份至2013年6月份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312例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测量分析其心电图QT离散度的变化.把已行PCI术患者的QT离散度与其PCI术前的QT离散度进行对比,观察其变化.对行PCI术的36例未用替罗非班患者的QT离散度与30例行PCI术时应用替罗非班的患者的QT离散度对比分析.结果 急性冠脉综合征组体表心电图QT离散度数值比冠状动脉正常组明显增大.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中二支病变组比一支病变组增大,三支病变组大于双支病变组,心肌梗死组较冠状动脉正常组显著增大.PCI术后其QTd及QTcd较PCI术前明显降低,近似接近正常组.PCI术组应用替罗非班后其QTd及QTcd值较未用替罗非班组小,能够显著降低缺血性心肌的QT离散度,改善预后.结论 体表心电图QT离散度的改变对判断冠状动脉病变血管支数及心肌急性缺血状态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对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冠状动脉血管病学对QT间期及QT间期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84例冠状动脉造影患的12导联同步防电图,分别测量和计算QT间期及QTd和矫正后的QTd(QTcd),分别按冠状动脉狭窄累及的血管支数,心绞痛与心肌梗死,心肌梗死的部位,以及与正常对照组(无冠脉狭窄)进行比较,结果:(1)冠脉造影显示有冠脉狭窄的60例患,其QTd及QTcd均比无冠脉狭窄大(P<0.05),而单支,双支,3支及3支以上血管狭窄患的QTd及QTcd依次明显延长(P<0.05),(2)冠心病心绞痛组和心肌梗死组的QTd及QTcd均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心绞痛组和心肌梗死组之间无差异。(3)心肌梗死不同部位之间,其QTd及QTcd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冠心病患QTd及QTcd明显延长,且QTd及QTcd的延长,与冠状动脉病变血管范围有关,而与心肌梗死的部位无关,冠脉血管狭窄累及的血管数越多,心肌缺血及损伤程度越重,其QTd及QTcd延长越明显,QTd及QTcd是评价冠心病患心肌缺血及损的一个有意义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急诊心脏介入(PCI)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30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发病12 h内行急诊PCI。梗死相关血管(IRA)植入支架48支,前降支25支,右冠脉18支,回旋支4支,左主干1支。结果28例术后血流达TIMIⅢ级,2例即刻达TIMIⅡ级,术后1例患者死于脑出血。结论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PCI成功率高,效果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心绞痛患者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 对40例心绞痛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和术后24h内12导联心电图QT间期、QTc、QTd及QTcd四项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PCI术后QT和QTc为(406±33)ms和(413±37),与术前差异无显著性,而QTd和QTcd则较术前明显减少,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 PCI能减少心绞痛患者的QTd,改善心肌复极电生理,有助于减少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卢文宣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7):1040-104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治疗对QT离散度(QTd)及校正后QT离散度(QTcd)的影响及与近期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116例确诊为AMI的患者,分成溶栓组和非溶栓组,测量每例患者心肌梗死后的QTd和QTcd,并对两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猝死及心衰的QTd进行比较。结果:QTd、QTcd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两组恶性心律失常、猝死、心衰的QTd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AMI溶栓治疗后QTd、QTcd明显减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心衰、猝死的发生率降低,临床上可通过QTd测量来判断AMI患者近期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PCI术中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特征,以期降低心律失常发生率,保证患者生活质量。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PCI术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梗死相关动脉为依据,划分为右冠状动脉闭塞组、左回旋支闭塞组、左前降支闭塞组,各40例,观察术中心律失常发生特征。结果120例患者中38例(31.67%)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右冠状动脉闭塞组快速型心律失常发生率(15.89%)低于左前降支闭塞组(47.37%),高于左回旋支闭塞组(7.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冠状动脉开通时间>6 h发生心律失常为4例,<6 h发生心律失常12例;心律失常多发于急性心肌梗死后梗死相关动脉较早开通者。结论急性心肌梗死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具有极高的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其发生类型与梗死相关动脉、再灌注时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并发冠状动脉穿孔的临床特点和处理方法.方法 对我院2004~2010年10例PCI并发冠状动脉穿孔患者的穿孔原因、造影影像特点、处理方法及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穿孔血管为前降支5例、回旋支3例、右冠状动脉2例,其中C型病变5例、B型病变4例、A型病变1例.球囊扩张或支架释放压力过大致血管撕裂3例、导丝穿出血管7例;4例并发心包填塞.6例行球囊长时间低压扩张压迫、4例行心包穿刺引流.无一例死亡,无Q波性心肌梗死及急诊冠状动脉搭桥者.结论 冠状动脉穿孔是PCI少见并发症、但可导致严重临床后果,及时诊断、积极处理是减少恶性心脏事件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价值。方法对4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后12h内进行急诊PTCA,术后即刻行血管造影并进行随访(6—12个月)观察,评价其疗效。结果48例患者共扩张57支血管,其中左前降支36支,左回旋支12支,右冠状动脉9支;完全闭塞性病变24支,成功率为75.0%(18/24),而不完全闭塞性病变33支,成功率97.0%(32/33)(P〈0.05)。随访6-12个月,40例(83.3%)无靶血管再狭窄及与其相关的心绞痛、心肌梗死,8例(16.7%)因靶血管再狭窄而进行支架植入治疗。结论急诊PTCA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近期疗效显著,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疗效。方法 35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12-24 h内行急诊PCI。其中急性前壁、广泛前壁、前间壁心肌梗死共23例,急性下壁、下壁右室、下壁右室后壁共12例。结果 35例患者中,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梗死相关动脉(IRA)为左前降支(LAD)25例,左回旋支(LCX)4例,右冠(RCA)6例。35例患者均介入治疗成功,TIMI血流3级34例,TIMI 2级者1例。结论对急性STEMI患者行急诊PCI治疗积极有效,能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住院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介入治疗对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病变及介入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 支架术 ,即PTCA Stent)对QT间期离散度 (QTd)的影响。方法 对 72例成功进行PTCA Stent的冠心病病人 ,进行术前、后 12导联同步心电图QTd及校正后QTd(QTcd)测定。结果 不同类型冠心病和冠脉病变不同支数术前QTd及QTcd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 ,术后QTd及QTcd均较术前明显下降 (P <0 0 5 ,P <0 0 1) ;单支病变组术后QTd、QTcd较其它病变组下降显著 (P <0 0 5 )。结论 冠心病病人QTd及QTcd在PTCA Stent术后随着心肌缺血及心室复极不均一性的改善而降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银杏达莫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冠状动脉再通治疗后QT离散度(QTd)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68例AMI成功接受溶栓或急诊PCI术患者完全随机分为银杏达莫干预组(34例)和常规治疗组(34例),分别在冠状动脉再通治疗前和再通治疗后1、5、10 d做12导联心电图描记,计算QTd.以同期体检健康者68人为正常对照组.结果 AMI患者QTd较正常对照者明显延长[ (76±8) ms比(36±5)ms,P<0.05].2组患者冠状动脉再通治疗后各时间点QTd较再通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常规治疗组再通治疗后1、5、10 d分别为(56±6)、(58±5)、(46±6)ms比(76±8)ms;银杏达莫干预组分别为(56±7)、(47±5)、(36±4) ms比(77±9 )ms,均P<0.05].常规治疗组再通治疗后10 d QTd明显低于再通治疗后1、5 d(均P <0.05).银杏达莫干预组再通治疗后5dQTd低于再通治疗后1d,再通治疗后10 d低于再通治疗后5d(均P<0.05).冠状动脉再通治疗后5、10 d,银杏达莫干预组QTd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结论 银杏达莫注射液可有效降低AMI患者冠状动脉再通治疗后的QTd,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诊冠脉介入疗法(PCI)与静脉溶栓疗法早期开通梗死相关冠状动脉(IRA)后对QT离散度(QTd)的影响,为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综合治疗措施的制订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发病12h以内STEMI患者117例为入选对象,随机分为PCI组(56例)与静脉溶栓组(61例),重点考察治疗前、治疗24hQTd的变化。结果:治疗24h后2组QTd值均明显下降,但治疗后2组间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PCI组与静脉溶栓组的IRA开通率分别为100%、73.8%(P<0.01),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14.8d、24.2d(P<0.01)。结论:急诊PCI宜作为治疗STEMI首选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QT离散度(QTd)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各组患者中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2年1月—2007年8月住院的479例ACS患者为观察对象,测量每例患者入院后第一份同步12导联心电图的QT间期、QT离散度(QTd)及校正QT间期离散度(QTcd)。结果: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QT间期、QTd和QTcd显著大于不稳定性心绞痛(UA)组(P<0.01);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组的QT间期和QTcd显著大于UA组(P<0.05)。结论:QT间期、QTcd可作为ACS患者的高危预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QT离散度(QTd)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评估的相关性.方法 对确诊的110例AMI患者(治疗组),于人院第5-10天,行经皮冠状动脉介人治疗(PCI);并与100例同期冠状动脉造影术(CAG)结果正常者(对照组)进行比较,对照分析术前1天和术后1天的标准十八导联同步心电图QTd及随访发病30天内的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PCI前,QTd明显延长;发病30天内,MACE发生率增加(P<0.05).经PCI治疗,AMI患者较术前QTd缩短(P<0.05).AMI患者中,MACE发生组与未发生MACE组相比,术后较术前QTd降低幅度较小(P<0.05).结论 AMI患者QTd明显高于正常人,成功的PCI,能显著减小AMI患者QTd; QTd及其变化程度,可作为评价心肌灌注及近期预后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艾司洛尔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术中心电图QT离散度(QTd)及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60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拟行急诊冠脉介入手术患者,采用前瞻、随机对照方法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即刻给予艾司洛尔静脉注射,继之静脉泵入;对照组即刻给予美托洛尔口服。比较两组治疗前后QTd及术中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QT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QTd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QTd(39.0±15.5)ms低于对照组的(53.0±14.7)ms,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术中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10.0%低于对照组的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行冠脉介入治疗术时应用艾司洛尔静脉泵入更能有效降低QTd,减少术中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陈锐 《医药论坛杂志》2003,24(22):25-25,27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与健康人QT离散度的关系。方法 观察6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度的变化并与58例健康人QT离散度比较,急性心肌梗死组15例发生室颤患者QT离散度的变化并与未发生室颤患者QT离散度比较。结果 急性心梗塞组QTdQTcd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急性心肌梗死组发生室颤患者QTd及QTcd明显大于无室颤度者。结论 推测QTd作为无创性预测心脏事件方法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诊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离散度(QTd)、T波峰末间期(Tp-Te)和缺血性J波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AMI患者155例,分为急诊PCI组和单纯药物治疗组,分别测量两组治疗前后24h内的QTd、Tp-Te以及各导联J波的时限和波幅,分析两组治疗前后QTd、Tp-Te以及缺血性J波的发生率和等级的变化。结果单纯药物治疗组治疗前后QTd、Tp-Te以及缺血性J波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诊PCI组术后QTd和rrp-Te显著减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术前术后缺血性J波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25,P=0.263);急诊PCI术前小J波、大J波及巨大J波分别为90、31、4个,术后三者分别为92、13、2个,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7.07,P〈0.05)。结论急诊PCI对AMI患者缺血性J波的发生率可能无影响,但对QTd、Tp-Te的大小和缺血性J波的等级的变化有较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稳心颗粒与通心络胶囊对冠心病患者QT离散度(QTd)的影响,并比较其差异性。方法对88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稳心颗粒组(46例)和通心络胶囊组(42例),分别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服用稳心颗粒(每次1袋,每日3次)和通心络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均治疗4周。所有患者于冠状动脉造影前1d(治疗前)、治疗4周后进行心电图检查,测量计算QTd和校正的QT离散度(QTcd)并进行分析;同时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进行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检查。结果治疗前两组间QTd和QTcd无差异性(P>0.05);治疗4周后两组QTd和QTcd较治疗前都缩短,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变化无差异性(P>0.05);两组患者QTd和QTcd治疗4周后同时间点分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应用稳心颗粒及通心络胶囊均可以缩短QTd和QTcd,从而预防和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二者效应可能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