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比较右室流出道(RVOT)起搏与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26例住院患者,9例植入双腔频率应答型起搏器(DDDR),17例植入心室按需起搏器或频率应答型心室按需起搏器(VVI或VVIR).用Swan-Ganz漂浮导管分别测定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 26例患者全部在RVOT成功植入螺旋电极.与RVA起搏比较,RVOT起搏的每分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每搏量(SV)、每搏指数(SVI)均明显增加(P<0.05).感知、起搏阈值、心室阻抗等起搏参数两者无明显差别;术后随访6~30个月,未见电极脱位.结论 采用螺旋电极行RVOT起搏,血流动力学指标优于传统的RVA起搏.  相似文献   

2.
魏玲  任国钧 《云南医药》1992,13(3):135-137
采用经胸壁心脏起搏与心内膜起搏对比研究的方法,测定心输出量、描记体表及心腔内电图,以判定其血流动力学效果及电生理机制。结果表明,经胸壁心脏起搏与心内膜起搏有相同的起搏效果及类似的血流动力学效应,其心输出量还多于心内膜起搏。其电生理机制,通常只同时激动两个心室,在刺激电流较强时,可能同时激动心房与心室。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评价双心室同步起搏治疗扩张型心肌病药物难治性慢性心力衰竭的近期疗效。方法对17例双心室同步起搏治疗的扩张型心肌病致药物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前后的超声心动图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后反映左室整体功能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左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输出量(SV)、二尖瓣最大返流面积、和左室充盈时间速度积分(LVEA)差异(p<0.05),而室间隔及左室后壁收缩期增厚率则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双心室同步三腔起搏治疗扩张型心肌病慢性心力衰竭近期内能够改善超声心动图指标,不增加左室心肌收缩力。  相似文献   

4.
将38例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均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生脉注射液静滴,对照组给予西医综合治疗.两组治疗前后分别用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仪,选取心率(HR)、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每搏输出量(SV)、收缩时间比率(STR)、胸腔液体水平(TFC)等血流动力学参数,做血流动力学定量评估.生脉注射液治疗3d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CO、SV、CI升高,STR、TFC下降(P<0.05).生脉注射液可改善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流动力学.  相似文献   

5.
张骐  崔雯  刘小彬 《安徽医药》2012,16(8):1133-1134
目的通过食道超声对降主动脉血流动力学的监测,评估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CO2气腹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20例ASAⅠ~Ⅱ级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麻醉方法选择全麻。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每搏量(SV)、心输出量(CO)、总外周阻力(TSVR),按下面预设的间隔时间进行监测:气腹前,头高倾斜位气腹后1、5、10、20 min及解除气腹平卧位后。结果气腹前后,HR未有显著差异,SV和CO下降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MAP和TSVR明显增加(P0.05),并一直维持较高水平,直到气腹解除后。结论经食道超声可以应用于LC术中,CO2气腹导致平均动脉压和后负荷增加,但对心输出量的影响及左心功能在术中基本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6.
我们应用房室感知起搏抑制触发型(DDD)、心房感知起搏抑制型(AAI)、心室感知起搏抑制型(VVI)等不同起搏类型的特点,采用彩色超声多普勒评价全自动起搏器在DDD、AAIVVI的工作状态下分别在不同起搏频率时左室收缩功能及血流动力学影响。以探索在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病人时的最佳起搏类型及起搏频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观察新活素(重组人脑利钠肽)对老年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老年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38例,随机分为试验组(新活素)和对照组。两组治疗前后分别应用Bio Z ICG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仪。选取10种血流动力学参数:心率(HR)、收缩压(SBP)、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每搏输出量(SV)、每搏指数(SI)、速度指数(VI)、加速指数(ACI)、预射血期(PEP)、收缩时间比率(STR)进行血流动力学定量评估。结果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心率减慢,输出量/心脏指数、每搏输出量、每搏指数明显提高(P<0.05),预射血期、收缩时间比率明显缩短(P<0.05),血浆脑利钠肽浓度(BNP)显著下降(P<0.05),收缩压、速度指数、加速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新活素治疗老年顽固性心力衰竭具有较好的血流动力学效应,而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可作为评估心衰治疗的量化指标。  相似文献   

8.
血流动力学监测对ICU患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胸阻抗法 (TEB)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是建立在胸电生物阻抗测量理论基础上,算出血流动力学参数来评估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况和功能,是目前唯一的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可提供的血液动力学参数包括:每搏输出量/每搏输出量指数(SV/SVI)、心输出量/心脏指数(CO/CI)、外周血管阻力/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 SVRI)、胸液成份(TFC)、速度指数(VI)、加速度指数(ACI)、射血前期(PEP)、左室射血时间(LVET)、收缩时间比率 (STR)、左室作功/左室作功指数(LCW/ LCWI)等.  相似文献   

9.
应用放射性生物微球技术观察间尼索地平(m-Nis)和尼索地平(Nis)对清醒兔血流动力学和局部血流量的影响。m-Nis 1μg/kg·min~(-1)×10min iv显著增加清醒兔CO、CI、SV和LVSW;等剂量Nis增加CO及CI不显著;两药对清醒兔MABP、HR和脑、心、肾、脾等局部血流量影响相似,对这些器官的血流分布及心输出量分布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不同血浆靶浓度对胸手术患者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探讨瑞芬太尼对循环系统的影响机制。方法:将40例择期胸手术患者,随机分为R6组、R8组(均n=20),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分别为6、8μg/L;记录患者食管超声探头放置成功后安静平卧时(T0)、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开始后5min(T1)、7min(T2)、10min(T3)时平均动脉压(MAP)、心输出量(CO)、每搏输出量(SV)、心率(HR)、体循环血管阻力(TSVR)、血流加速度(ACC)、血流峰速度(PV)、左室射血时间(LVET)和脑电双频指数(BIS)值。结果:R6组HR略有下降,CO、SV、ACC、PV、TSVR、LVET无明显改变;R8组血浆靶浓度的瑞芬太尼引起MAP、CO、HR和TSVR明显降低,SV增加,LVET明显延长,PV、ACC无明显改变。靶控输注瑞芬太尼10min内患者意识状态无改变;6μg/L比8μg/L血浆靶浓度瑞芬太尼对血液动力学影响较小。结论:血浆靶浓度8μg/L的瑞芬太尼引起明显血液动力学波动;瑞芬太尼减慢心率和扩张血管可能是其影响血液动力学改变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感染性休克患者于早期复苏液体管理期间应用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的临床意义。方法 84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早期复苏液体管理,观察组应用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对照组应用常规非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对比两组干预前后血流动力学参数、并发症发生情况及观察组干预前后无创动力学监测指标[心率(HR)、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每搏输出量(SV)]。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舒张压、HR、血氧饱和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38%低于对照组的1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前HR(178.61±12.35)次/min、SV(16.39±4.78)cm3、CI(5.57±1.37)L/(min·m2)、CO(2.14±0.74)L/min;干预后HR(121.48±13.06)次/min、SV(20.36±5.18)cm3、CI(4.25±1.16)L/(min·m2...  相似文献   

12.
安装心脏起搏器的患者,适时的心房收缩可增加其心输出量,这一事实可应用心脏收缩时间间期(STI)测定予以证实。本文对7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并施右室起搏的患者,观察其P-R间期  相似文献   

13.
氧化苦参碱的血流动力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静脉注射氧化苦参碱 (5mg/kg、10mg/kg)对麻醉猫血流动力学多项指标有显著影响 ,能增加心输出量、左室作功指数、心脏指数、心搏指数 ,升高左室内压、升高左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 ,延长心肌收缩的缩短速度 ,缩短间隔时间 ,降低心率、左室输张末期压 (P <0 .0 5或P <0 .0 1) ,但对外周血管阻力无明显影响 (P >0 .0 5 ) ,表明氧化苦参碱能增加心肌收缩性能 ,增加心输出量 ,降低心率 ,改善心脏泵血功能 ,产生有益的血流动力学效应 .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妊娠母体左室收缩功能及血流动力学变化 ,了解其特殊时期的生理状态。方法 :对142例正常妊娠母体用无创超声心动技术及II导心电图 ,参照Weyman氏方法用录像带慢回放 ,测量各项指标。同时测量身高、体质量、测量血压 ,并与未妊娠的健康志愿者作对照 (对照组 )。结果 :妊娠期血压无明显变化 ,心输出量(CO)、心率孕早期增加 ,随孕期逐渐增加 ,至孕末期分别增至最大和最快 ,每搏输出量 (SV)孕早期无明显提高 ,孕中期开始升高并维持。总外周阻力 (TPR)随孕期逐渐递减 ,对照组、孕早、孕中和孕晚期TPR[dynes/(sec·cm -5)]分别为1044 85±318 95、992 95±174 51、926 24±170 98和853 15±187 40(P<0.01)。结论 :正常妊娠期间为高流低阻血流动力学状态。早期CO的升高是由于心率的增快 ,随后才是心率和SV共同增高的结果。孕中期左心室的收缩功能略有增强。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一氧化氮(NO)、NO合成酶(NOS)抑制剂对等长收缩运动(IE)血流动力学变化的调节作用。方法 成年健康杂种犬14只,(3%)戊巴比妥钠静脉麻醉并维持浅麻醉状态,感应电诱发IE,静注NOS抑制剂,测定注入前后各时间点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 IE9分时心率(HR)明显上升(P<0.05);注入NOS抑制剂后IE9分时较注入前比,HR下降值、血压净增量、每搏输出量(SV)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 NO存在下IE时,HR上升;注入NOS抑制剂后IE时,HR下降;NOS抑制剂介导的HR变化是心功能变化的重要因素;NO可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减轻IE时心血管负荷。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超声心动图分析研究心脏起搏器(心室按需起搏VVI和房室顺序起搏DDD)植入前后心功能的变化,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抽取本院自2010年3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38例,27例植入心室按需起搏器,11例植入房室顺序起搏器,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患者术前、术后的左室收缩及舒张末容积(ESV/EDV)、心搏量(SV)与射血分数(EF);根据心室累积起搏百分比的检测结果,又分为<40%组和≥40%组。结果两种起搏器植入后ESV/EDV均有所升高,SV与EF有所降低,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心室累积起搏百分比≥40%组患者ESV/EDV的增加比例更高,SV与EF的降低更明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室心尖部起搏可导致心功能下降,患者接受过多的心室起搏后心功能会受到较大影响,甚至诱发或加重心功能衰竭。  相似文献   

17.
注射用红景天苷对麻醉犬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观察注射用红景天苷对麻醉犬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杂种犬36只,人工呼吸下开胸,给药后观察其心率(HR)、血压(MAP)、心输出量(CO)、冠脉血流量(CBF)、左室压(LVP)、左心室舒张末期压(LVEDP)、左室等容收缩期压力最大变化率(±LVdP/dtmax)等指标,计算冠脉阻力(CVR)和体循环总外周阻力(TPR)等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红景天苷(2,4,8 mg.kg-1)对MAP,HR和LVP无明显影响,能显著增加CBF和CO,±LVdP/dtm ax也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加,同时LVEDP,CVR和TPR降低。结论:注射用红景天苷能明显改善麻醉开胸犬的血流动力学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估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啶持续静脉输注对老年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拟行择期手术患者(65~84岁)80例,随机分为4组,A、B和C组分别持续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啶0.8、0.6和0.4μg/kg,D组为对照组,静脉输注生理盐水.应用无创心输出量监护仪记录用药前(T0)和用药后5(T1)、10 (T2)、20 (T3)、40 min (T4)时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每搏量(SV)、心排血量(CO)、外周循环阻力(SVR)及脑电双频指数(BIS)值.结果 与T0时相比,A、B和C三组HR、MAP、SV、CO和BIS值下降(P<0.05).与D组相比,尽管A、B、C三组HR、MAP、SV、CO和BIS下降,但仅部分时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较高剂量A组相比,B、C两组HR、MAP、SV、CO和BIS较高,且部分时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患者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啶0.4~0.6 μg/kg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小,镇静作用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并评价右心室心尖部起搏与右心室流出道起搏对左心功能以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植入双腔心脏起搏器(DDD)患者58例,分为心功能Ⅲ级组25例,其中13例右心室电极位于右室心尖部,12例右心室电极位于右心室流出道;心功能Ⅰ~Ⅱ级组33例,19例右心室电极位于右心室心尖部,14例右心室电极位于右心室流出道。分别比较两组以及各亚组术后3个月心功能各指标以及心电图、血流动力学差异。结果术后组间比较,右心室流出道起搏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输出量(CO),每搏量(SV),QRS时限,B型钠尿肽(BNP),二尖瓣口反流面积较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心室流出道起搏优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  相似文献   

20.
蒋先文 《云南医药》2015,(2):202-203
由于右心室电极植于右室心尖部到位容易,固定简单,脱位率低,因此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及选用被动固定电极电极一直被认为是最适合及经典的起搏部位及电极。随着临床试验结果发表,人们逐步认识到长期右室心尖部起搏可导致心室收缩功能失调、心力衰竭,增加房颤发生率及死亡风险。其依据是,右室心尖部起搏导致非生理性心室激动:从心尖到基底部,从右室到左室。这样导致心室激动时间延长,QRS波群增宽,心室激动收缩不同步,血流动力学恶化。如何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