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中医临床论及脾阳(气)虚的多,责这脾阴虚的少,甚至有"脾无阴虚"之说。其实临床上脾阴虚症并不鲜见。吴鞠通曾指出:"病邪有伤脾阳,有伤脾阴,彼此混淆,贻害无穷。""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从阴阳学说的观点出发,人体的脾脏,生理上应有  相似文献   

2.
《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说明人体是一个阴阳的对立统一体。五脏均有阴阳可分,“孤阴不生,孤阳不长”。脾脏也不例外,生理上有脾阴、脾阳之分,病理上有脾阴虚、脾阳虚之别。但历代关于脾阳的论述较多,临床应用也较多,而对脾阴的论述较零散。笔者认为在临床上脾阴虚并不乏见,许多医生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滋补脾阴的方法,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现将个人临床应用的体会介绍如下。1脾阴虚的病因病机脾阴虚的成因,一般多由于饮食不节,劳倦过度,久病虚损,长期脾胃失调,以致气血内伤,水谷不化,津液不充。凡饮食偏嗜…  相似文献   

3.
《素问·宝命全形论》云:"人生有形,不离阴阳."人体每一脏器都有阴阳两个方面,脾脏自然也有脾阴脾阳之分,一旦阴阳偏颇即可发生病变.脾之运化功能虽赖脾阳推动,但须以阴液为基础.  相似文献   

4.
祖国医学论脾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祖国医学论脾阴湖南中医学院(410007)周祖贻主题词脾阴,中医学说1脾阴学说的产生与形成古代医学家对人体各脏阴阳有过很多论述,认为“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心有心阴心阳、肝有肝阴肝阳、肾有肾阴肾阳,依此,脾则有脾阴脾阳。所以人体每一脏都有阴阳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脾阴虚初探     
脾胃有阴阳之分,脾阴是水谷所化生的营血、津液、脂膏之类,具有灌溉脏腑、营养肌肉、濡润筋骨、补益脑髓的作用.脾阴虚是脾胃虚弱的一种类型,临床上并不少见.自明清以来,各医家对脾胃阴虚论述渐多,认为不应偏重脾阳而忽视脾阴.  相似文献   

6.
脾阴学说是中医脏象学说的一个组成部分,历代医家对其均有论及,而仲景开创了其临床证治的先河,有关治法,垂范后世,指导临床,迄今不衰。 在生理上,五脏皆分阴阳,脾脏亦可分之。“阴”为有形的物质,“阳”为无形的功能,“阳化气,阴成形”,作为功能表现的“阳”须基于有形的物质“阴”才能发挥作用。脾阳主运化,使五脏六腑生机旺盛,脾阴主营血,有濡润之功,脏腑经络四肢百骸皆受其滋养,脾阳赖脾阴以生,两者相互协调才能完成脾主运化,输布水谷精微的重要生理功能。脾气是这一生理功能的体现,脾气包含脾阴、脾阳两方面功能。脾阴介于阴阳之间,似气的血,与其它脏腑之阴有别,是阴精共性与脾脏个性相结合的体现,但就其本质而言,脾阴乃是脾脏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在病理上,脾阴虚证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大多表现为:食少纳呆、或食后腹胀、烦满、手足烦热、口干不欲饮、舌淡红少津,苔薄、脉濡而微数。一般多由于饮食劳倦、久病虚损,长期脾胃失调,以致气血内伤,水谷不化,津液不充。临床以阴气两虚为特征。  相似文献   

7.
明代医家缪希雍,不偏主一家之言,撷取诸家学术之精华,论治脾胃主张区别阴阳,而更侧重脾阴。其阐发脾阴奥旨,制定补益脾阴大法,纠正了历代医家重视脾阳而忽略脾阴之弊。笔者在深入研读缪氏代表作《先醒斋医学广笔记》的基础上,对缪氏脾阴  相似文献   

8.
试论脾阴虚及其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脾阴虚的生理、病理、形成原因及症状,认为脾阴与胃气、脾阴与脾阳相互影响,相辅相成,脾阴与胃气、脾阳等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并提出了脾阴虚的治法和方药。  相似文献   

9.
历代医家及教科书多论及脾阳(气),较少论及脾阴。但无论从阴阳存在的普遍法则,还是从长期临床实践考析来看,脾阴在生理与病理上都是客观存在的。如能尽快地完善脾阴的相关理论,对于丰富并完善脏象理论和脾胃学说及正确、有效地治疗脾胃疾病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临床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杨思华 《新中医》1996,28(8):59-59
滋补脾阴法临床运用体会杨思华脾虚是临床常见的虚证,然而脾虚有脾阳(气)虚与脾阴虚之分。脾阴虚证是脾虚中常见的症候群;或脾气阴两虚,或脾阴阳两虚、或脾阴虚、或脾肾阴虚等等。其主要临床表现有:面色萎黄无华,唇淡,消瘦,纳呆食少,或食后院腹胀满,口干不欲饮...  相似文献   

11.
汗症不仅仅是指不正常的出汗诸如自汗、盗汗、多汗等,也包括了该出汗而不出汗或汗出不畅、汗出不足。汗症的出现既是机体相关脏腑功能紊乱、气血阴阳失调的结果,也是导致或加重机体功能失调和某些疾病的重要原因,故必须重视汗症的治疗。兹将笔者治疗不同类型汗症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正>冠状动脉狭窄是冠心病病理发展过程中的常见重要环节。其病变机制为冠状动脉内皮受损后,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进入血管壁,巨噬细胞将之吞噬变成泡沫细胞后坏死成为粥样物质,后者不断堆积形成粥样斑块,导致冠状动脉狭窄;不稳定斑块一旦破裂,会诱发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最终导致心肌梗死等严  相似文献   

13.
巨幼细胞贫血是由于脱氧核糖核酸(DNA)合成障碍所引起的一种贫血,主要系体内缺乏维生素B12或叶酸所致,在妊娠妇女、婴幼儿、老年人中较为常见。笔者曾以清养胃阴、苏脾醒胃法治疗1例重症患者,收效较佳,总结如次,以飨同道,冀为本病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15.
吴银根教授系上海市名中医、世界中医联合会呼吸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呼吸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主攻中医内科学,尤其擅长中医防治支气管哮喘、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咯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间质性肺炎、慢性咳嗽、肺源性心脏病、肿瘤术后调理、肺肾虚证调理,以及各种疑难杂症的中医治疗。 吴银根老师长期致力于中医药治疗肺系疾病的临床研究工作,学验俱丰。  相似文献   

16.
膏方又称膏滋、煎膏,具有补虚纠偏、寓治于养之功效,其外合时令、内切体质、徐图缓进,非常适合慢性虚损性疾病或亚健康状态的调治。苏励教授善用膏方调治风湿免疫性疾病,现将其运用膏方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干燥综合征、狼疮肾炎的经验整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1病案实录欧某,女,56岁。初诊日期:2003年8月11日。患者于1个月前因患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服用他巴唑,1周后出现皮肤、巩膜黄染。在当地某三甲医院查肝功能示:总胆红素(TB)200μmol/L,首先收入传染科治疗,后辗转内科、外科,病情继续恶化,TB升至317μmol/L,建议转中医治疗。  相似文献   

18.
陈湘君教授业医近50载,擅长运用中医药治疗疑难杂症,尤其善用膏方治疗各种风湿性疾病,疗效显著。现将陈师应用膏方治疗风湿病验案2则整理如下,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9.
王莒生教授擅长治疗干燥综合征、白癜风、湿疹、痤疮、糖尿病皮肤损害等皮肤科疾病。笔者跟师临诊,受益匪浅,现结合验案将王老师辨治银屑病的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眼干燥症又称干眼病,是指由于泪液的量或质的异常引起的泪膜不稳定和眼表面损害,从而导致眼不适症状的一类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眼睛干涩感、异物感、烧灼感、痒感、畏光、眼红、视物模糊、视力波动及视疲劳等,目前尚无特效疗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