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8 毫秒
1.
目的:分析伽马刀治疗原发性肝癌门脉和/或下腔静脉癌栓的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2006年至2012年我院收治31例原发性肝癌门脉癌栓和/或下腔静脉癌栓患者行伽马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以40%-60%等剂量曲线为处方剂量线,中位处方剂量44Gy(范围:32-52Gy),1次/日、5次/周、3.5-5Gy/次,8-13次完成,临床靶区根据需要为癌栓包括或不包括肝原发病灶。治疗后每1-3个月复查血常规、血生化、肿瘤标志物、影像学检查(CT或MRI)。随访时间4-5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2个月,随访结束时间2013年6月。结果:总生存期4-50个月,中位生存期(MST)12个月,癌栓有效率(CR+PR)83.9%,其中CR15例(48.4%),PR11例(35.5%),SD4例(12.9%),PD1例(3.2%)。1年生存率58.1%,2年生存率9.7%。Kanplan-meier单因素分析显示癌栓部位(P=0.039)、处方剂量(P=0.009)的生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VC组好于PVTT组,处方剂量>44Gy组好于≤44Gy组),COX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处方剂量是影响预后的有意义因素(P=0.015)。结论:伽马刀治疗原发性肝癌门脉/下腔静脉癌栓安全有效、毒副反应轻、并发症少,可延长生存期,是原发性肝癌门脉/下腔静脉癌栓治疗可选方式,处方剂量是影响预后的有意义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伽马刀治疗巨块型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及预后因素。方法:2005年8月至2012年4月22例巨块型肝癌行伽马刀治疗,以40%-60%等剂量曲线为处方剂量线,中位剂量42Gy(范围30-50Gy),3-5Gy/次, 9-13次完成。靶区为肝内病灶包括或不包括门脉癌栓。治疗后每1-3个月行血液和影像学检查(CT或MRI)。随访时间3-36个月,2013年9月结束。结果:总生存期3-36个月,中位生存期6.5个月,1-3年生存率分别为31.8%、22.7%、4.5%,有效率68.2%(CR 3例,PR 12例,SD 6例, PD 1例)。5例出现RTOG标准III级晚期放射性肝损伤。Kanplan-meier单因素分析显示AFP(P=0.002)、等效生物剂量(P=0.002)的生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FP<1171ng/ml好于≥1171ng/ml,≥60Gy好于<60Gy);COX多因素分析显示等效生物剂量是有意义的预后影响因素(P=0.009)。 结论:伽马刀治疗为巨块型肝癌可选方式之一,巨块型肝癌仍应给予足够剂量以改善肿瘤局控率和预后。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肝癌伴门脉癌栓的大分割三维适形放疗效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评价大分割三维适形放疗(3DCRT)原发性肝癌门脉癌栓的疗效。方法34例根据肝硬化Child-Pugh分级,A级23例,B级11例。原发性肝癌门脉癌栓GTV为105~2097cm^3,中位值773cm^3。分割剂量4~8Gy/次(中位值5Gy),照射次数7~15次(中位值11次),肿瘤剂量38~63Gy(中位值50Gy),3次/周,隔日1次。结果有效率为76%(26/34),1、2、3年生存率分别为36%、19%、13%。结论大分割3DCRT治疗原发性肝癌门脉癌栓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减量化疗肝动脉栓塞治疗伴有门脉癌栓原发性肝癌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72例经减量化疗肝动脉栓塞治疗的伴有门脉主干和(或)一级分支癌栓的原发性肝癌。其中合并门脉一级分支癌栓者76例,合并门脉主干(包括同时合并门脉一级分支)癌栓者96例。结果 172例肝癌的中位生存期为8.0月,1、2、3年生存率分别为39.5%、22.3%、17.0%。伴有门脉一级分支癌栓与伴有门脉主干癌栓的两组患者平均生存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2月vs 18.5月,P〉0.05);两组1、2、3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9.1%、15.7%、13.7%vs 39.8%、29.3%、20.3%,P〉0.05)。单因素及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肿瘤大小及AFP水平是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172例患者共行377次介入,无消化道大出血、肝功能衰竭、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减量化疗肝动脉栓塞治疗伴有门脉癌栓的原发性肝癌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细胞肝癌患者伴门静脉和或下腔静脉癌栓接受外放射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总结近8年180例原发性肝细胞肝癌伴门静脉和或下腔静脉癌栓患者,其中66例接受直线加速器外放疗作为放疗组,114例未接受外放疗作为对照组,放疗组与对照组间影响患者的主要预后因素除肿瘤标志物有差别外,其他因素无明显差别。放疗组放疗方法为常规分割,局部放疗癌栓,放射治疗剂量介于36~60Gy(中位50Gy)。放射治疗中及治疗后随访肝功能、影像学检查和生存情况。应用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比较两组的生存期。结果66例癌栓患者接受外放射治疗,22例(33.3%)患者癌栓完全缓解,16例(24.2%)部分缓解,26例(39.4%)稳定,2例(3.1%)进展;1年生存率27.9%,中位生存期7.3个月。对照组1年生存率为12.3%,中位生存期为4个月。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外放射治疗显示出很强的保护因素(RR=0.408,P<0.001)。放疗组病人生存情况与甲胎蛋白水平无关;但与γ-GT水平、肝内病灶单多发、癌栓存在的部位有关。死亡原因多为肝内肿瘤未控制导致肝衰。对照组下腔静脉系统癌栓患者生存情况比门静脉癌栓患者差,相反,放疗组下腔静脉癌栓患者的生存情况好于门静脉癌栓患者。结论结合外放射治疗可明显延长肝细胞肝癌伴有门静脉和或下腔静脉癌栓患者的生存期,肝内原发肿瘤灶为单发的癌栓患者,放射治疗更能延长其生存期。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三维适形放疗(3-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otherapy,3DCRT)在原发性肝癌治疗中的效果和放射损伤情况。方法接受3DCRT的86例原发性肝癌中,男51例,女35例,中位年龄47岁。合并门脉癌栓(PVTT)26例,无PVTT60例。根据肝硬化Child-Pugh分级,A级63例,B级23例,每次分割剂量6~7Gy,照射次数7~15次,肿瘤剂量38~74Gy,隔日1次。结果 3例患者3DCRT后3个月内死亡,诊断为放射性肝病。总有效率(CR+PR)为62.8%(54/86),1,2,3年生存率分别为68.4%、42.7%和28.3%。PVTT、PTV、TACE、Child-Pugh分级对预后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射性肝损伤5例,食欲不振、恶心6例,上消化道出血2例,疲乏无力16例。结论 3DCRT治疗原发性肝癌有很好的疗效,放射损伤在可接受范围内。  相似文献   

7.
体部伽马刀治疗原发性肝癌47例临床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评价体部伽马刀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和放射反应.方法对47例原发性肝癌采用体部伽马刀治疗,治疗时靶区勾画PTV在GTV外扩1 cm.治疗计划根据病灶大小采用单靶点或多靶点照射,50%剂量线覆盖95%以上的PTV范围.治疗单次剂量、总剂量及时间分割根据肿瘤大小、部位、全身状况、周围组织放射敏感性等决定,肿瘤平均直径≤5 cm,50%剂量线覆盖靶区,4 Gy~5 Gy/次,每天1次,每周5次,共照射10次,40 Gy~50 Gy.肿瘤平均直径≥5 cm,50%剂量线覆盖靶区,3 Gy~5 Gy/次,每日1次或隔日1次,共照射10~15次,30 Gy~50 Gy.结果完全缓解CR 6例(12.7%),部分缓解PR 29例(63.2%),总有效率CR+PR为75.9%;AFP均见不同程度的下降,AFP≤2 μg/ml有37例.肝区疼痛33例患者中,症状完全消失21例,减轻5例;门脉癌栓5例患者中,有3例消失.结论体部伽马刀可使肿瘤局部得到准确的高剂量照射,又避免了肿瘤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副作用少而轻微,因而伽马刀不失为姑息治疗肝癌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8.
摘 要:[目的] 分析伽玛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及预后因素。[方法] 对6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行伽玛刀治疗,以50%~70%的等剂量曲线覆盖95%的计划靶区,处方剂量3.8~6.0Gy/次,照射次数6~10次,肿瘤剂量30~60Gy,照射3次/周,隔日1次,总疗程2~3周。[结果] 近期疗效总有效率(CR+PR)为80.3%(53/66),1、2、3年生存率分别为48.5%、24.2%、18.2%。Cox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分期和肿瘤最大径是独立预后影响因素。[结论] 伽玛刀治疗能有效改善原发性肝癌的肿瘤局部控制率和预后。  相似文献   

9.
3DCRT治疗肝癌并门静脉癌栓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三维适形放疗技术治疗原发性肝癌并门静脉癌栓的疗效.方法:2001年10月-2006年10月,共收治25例原发性肝癌并门静脉癌栓患者,采用三维适形放疗技术治疗,分割剂量视病情定为2-5Gy/次,治疗10-30次,90%以上的等剂量线包绕靶区,靶区总剂量50-70Gy. 观察肿瘤及癌栓的近期疗效,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Cox比例风险模型作多因素分析.结果:原发灶肿瘤近期有效率 60.0%,癌栓有效率为76%.平均生存时间为(26.5±9.5)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24.0±8.46)个月.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分期、肝功Child-Pugh 分级、卡氏评分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 (P<0.05).结论:3DCRT具有疗效好,损伤小,易耐受,是治疗原发性肝癌并门静脉癌栓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原发性肝癌65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观察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副反应及生存率。[方法]对65例不能手术的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3DCRT治疗,单次剂量3.54Gy~7Gy,照射次数7~15次。[结果]65例患者中,完全缓解(CR)率21.5%,部分缓解(PR)率41.5%,总有效(CR+PR)率为63.1%。1、2、3年生存率分别为67.2%、19.1%和10.3%。Cox多因素分析显示肿块〉5cm、等效生物剂量≥60Gy以及合并门静脉癌栓为影响生存率的主要因素。[结论]3DCRT对原发性肝癌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毒副反应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肾癌伴下腔静脉癌栓的外科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5月-2008年10月16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肾癌伴下腔静脉癌栓患者的资料,行肾癌根治术及静脉癌栓取出术,其中男性11例、女性5例,下腔静脉癌栓I级(肝下水平)11例、Ⅱ级(肝后水平)3例、Ⅲ级(肝上水平)1例、Ⅳ级(右心房水平)1例。结果:13例患者得到随访,平均随访(19±4.3)个月(6—48个月),2例失访,1例死亡。结论:肾癌根治性切除加癌栓取出术是治疗肾癌伴下腔静脉癌栓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体部伽玛刀与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 HIFU)治疗门静脉癌栓(portal vein tumor thrombosis PVTT)的有效性,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6年6月至2008年6月的原发性晚期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患者分为两组,38例采用体部伽玛刀治疗,计划设计3—10个靶点,单次剂量3—6Gy,2—5F/wk,照射总量30—50Gy。治疗计划中≥50%的等剂量曲线包绕计划靶区(PTV)。40例采用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对门静脉主干或(和)第1级分支内癌栓进行HIFU治疗3—7次,观察治疗后门静脉癌栓的变化、肝功能腹水的改善及患者的生存情况。结果:治疗后1月评价疗效,伽玛刀组癌栓完全消失(CR)8例(21.1%),部分缓解(PR)10例(26.3%),无变化(NC)20例(52.6%);HIFU组完全消失7例(17.5%),部分缓解14例(35.0%),无变化19例(47.5%)。两组总有效率(CR+PR)比较无显著差异性(P=0.702)。治疗后两组患者肝功能和腹水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随访时间6—30个月,伽玛刀组死亡19例,中位生存期11个月;HIFU组死亡22例,中位生存期10个月。结论:体部伽玛刀与HIFU治疗门静脉癌栓疗效相似,均安全、无创伤、痛苦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伽玛刀放射治疗中晚期贲门癌的近期疗效及可行性。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08年1月我院收治的43例中晚期贲门癌患者,进行立体定向伽玛刀放射治疗。患者均以仰卧位用负压袋固定、经CT扫描定位,将定位图像输入γ-TPS系统,由医师确定精确的靶区,由物理师设计靶点,调整剂量分布,尽量避开肝脏和胰腺、肾脏等正常组织,以50%-85%的剂量曲线包绕靶区,肿瘤边缘剂量DT2.5—3.2Gy/f,3f/W,总量DT20—32Gy/8—10f。CT定位及每次治疗前,患者均定量充盈胃腔。比较患者放疗前、后的钡餐及CT片中病灶的大小、临床症状,统计生存率并观察放疗反应。结果:伽玛刀放射治疗后,43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症状改善(上腹疼痛不适减轻23例,呕血黑便停止2例,进食改善17例,体重增加20例);3月时复查钡餐或CT,总有效率为72.09%,其中病灶完全缓解4.65%(2/43),部分缓解67.44%(29/43),无变化27.91%(12/43),恶化0。治疗后1年、2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51.16%(22/43),25.58%(11/43),中位生存期为18.2月。放疗反应:腹痛腹胀55.8%(15例出现,9例加重,24/43),骨髓抑制18.6%(8/43),放射性胃炎4.7%(2/43)。全部患者配合对症支持治疗后,放疗反应逐渐恢复,肝肾功能基本正常,并均按计划完成放疗。结论:伽玛刀治疗中晚期贲门癌有显著的近期疗效,放疗反应较轻,是中晚期贲门癌姑息治疗的可行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全身伽玛刀联合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3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16例行全身伽玛刀联合TACE治疗(综合组)。TACE灌注化疗药物为:丝裂霉素(MMC)10—20mg,氟尿嘧啶(5-Fu)1000—1500mg,表阿霉素(E—ADM)30—50mg,栓塞剂为40%超液态碘化油5—20ml。经TACE1—2次治疗后,应用SGS—Ⅰ型立体定向伽玛射线旋转聚焦全身放射治疗系统放疗,40%-60%等剂量线包绕PTV,单次剂量3—6Gy,3—5次/wk,照射总量30—50Gy。16例单行全身伽玛刀治疗(观察组)。结果:综合组总有效率(CR+PR)75.0%(12/16),观察组为56.3%(9/16)。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5)。综合组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70.2%和41.6%,观察组为58.6%和27.3%,1年、2年生存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到放射诱发的肝病。结论:伽玛刀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安全可靠,并能提高疗效,不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体部伽玛刀治疗晚期胰腺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SGS-Ⅰ型立体定向伽玛射线体部治疗系统(体部伽玛刀)治疗79例晚期胰腺癌患者。伽玛刀治疗采用三维立体定向治疗计划系统给予患者精确定位。在临床靶区(CTV)边缘外放5mm-10mm形成计划靶区(PTV);等剂量线为50%-60%,肿瘤≤5cm的单次周边剂量3.5-4.5Gy,肿瘤〉5 cm的单次周边剂量3.0-4.0Gy;治疗总剂量为35-48Gy;治疗次数9-11次,大多数患者为每周5次治疗。观察病人的有效率、生存时间和临床受益率(CBR)。结果:伽玛刀治疗过程中88.9%患者上腹部及腰背部疼痛明显减轻;66.7%患者黄疸指数下降。CBR 69.6%。伽玛刀治疗3个月复查CT,病变部位达到CR 1例,PR 25例;总有效率(CR+PR)32.9%。主要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骨髓抑制。结论:伽玛刀是治疗晚期胰腺癌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为临床肿瘤医师提供了一个新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伽玛刀治疗对脑胶质瘤的临床疗效及反应。方法:自2002年7月至2008年12月对604例病理诊断明确的脑胶质瘤患者进行了伽玛刀治疗,其中男358例,女246例,年龄5-80岁,平均46.2岁。病理诊断:星形细胞瘤411例(68%),其中Ⅰ-Ⅱ级262例,(63.7%),Ⅲ-Ⅳ级149例(36.3%)。室管膜瘤55例(9.1%),少枝胶质细胞瘤93例(15.4%),脉络丛乳头状瘤14例(2.3%),髓母细胞瘤31例(5.1%)。肿瘤周边剂量为8-30Gy,平均15.4Gy,中心剂量为25-62.5Gy,平均40.2Gy。结果:随访时间为6至60个月,平均19个月。低度恶性胶质瘤的疗效明显优于高度恶性胶质瘤(P〈0.005),伽玛刀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2.8%。低度恶性胶质瘤生存期大于高度恶性胶质瘤,生存1年以上和生存2年以上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5)。结论:伽玛刀对低恶性胶质瘤患者的治疗效果优于高恶性胶质瘤,并且能有效延长生存时间,提高生存质量。对体积较小,脑深部或脑干胶质瘤,伽玛刀能有效杀死肿瘤细胞并延缓肿瘤生长。  相似文献   

17.
目的:巨大肝癌手术难度大,一般多采用非手术疗法,效果较差。本研究旨在评价无法手术切除巨大肝癌伽玛刀放射治疗疗效。方法:2004年10月至2006年10月,对82例无法手术切除的直径≥10cm原发性肝癌进行伽玛刀治疗,按照UICC分期(2002),其中R期21例,T3期33例,T4期28例,均为N0,合并有门脉癌栓(PVTT)35例,根据Chind—Pugh肝硬化分级,A级60例,B级22例,可见肿瘤体积(GTV)为(710±213)cm3,(510—1532)cm3,每次分割剂量4—8Gy,照射次数为(10±2)次(8—14)次,肿瘤剂量(50.4±5.8),每周2—5次。结果:11例患者伽玛刀治疗后3个月内死亡,未能评价疗效,总有效率51%(36/71),1、2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45%、24%和19%。T分期、门脉癌栓、TACE和分割剂量方法对生存率的影响差异无显著性,Chind—Pugh分级是独立的预后因子(P=0.051,相对危险度:2.513)。结论:伽玛刀对于无法手术切除巨大肝癌有一定的疗效,Chind—Pugh分级是独立预后因子。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适形结合调强放疗与单纯调强放疗在胸中段食管癌放疗中的正常组织剂量分布情况,为临床食管癌放疗计划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择36例胸中段食管癌患者进行CT定位扫描。由主治及以上医师勾画出放疗靶区,设计两组放疗方案。A组为调强与适形放疗相结合的方式(其中适形放疗10次,调强放疗20次);B组为单纯的调强放疗(30次)。最后以95%PTV体积获得60Gy处方剂量进行剂量归一,利用剂量体积直方图(DVH)对以上两组计划进行下列参数的比较。两侧肺分别受量为5Gy、10Gy、15Gy、20Gy、25Gy、30Gy、35Gy、40Gy、50Gy及肺部平均受量Vlung时的体积值;心脏受量为20Gy、30Gy、40Gy、50Gy及心脏平均受量Vheart时的体积值;脊髓最大点受量。结果:A组肺部除V40及V50外,其余各组数据均较B组降低。A组心脏受量仅V40及V50较B组增加,显示有统计学差异(P≤0.007)。A组脊髓最大点受量较B组增加(P<0.05)。结论:食管癌的放疗计划中,使用调强与适形结合的方式,可以在基本不增加心脏和脊髓受量的同时有效减少肺低剂量区受照射体积。  相似文献   

19.
The prognosis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with tumor thrombus formation in the main vasculature is extremely poor. Sorafenib combined with 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is a novel treatment approach for advanced HCC. In this study, we report two HCC patients with inferior vena cava tumor thrombus who underwent the combination treatment. The overall survival times for these two patients were 44 months and 35 months, respectively. Our report suggests that sorafenib combined with 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may be a viable choice for patients with advanced HCC even with inferior vena cava tumor thrombus. Further studies are required to verify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this combination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advanced HCC with inferior vena cava tumor thrombus.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伽玛刀治疗残留和复发的颅底脊索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7例残留和复发颅底脊索瘤进行伽玛刀治疗。肿瘤治疗平均周边剂量为11.8±2.1Gy(8—15Gy),以40%~55%等剂量曲线覆盖病灶。伽玛刀治疗后定期进行随访观察,统计分析肿瘤控制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共24例患者获得随访资料,平均随访27.8±7.9个月。15例(62.5%)患者临床症状获得不同程度改善,8例无明显变化(33.3%),1例加重(4.2%)。24例患者共接受伽玛刀治疗31次。至随访结束,共有3人死亡。未观察到与伽玛刀治疗直接相关的近远期严重并发症。结论:对于手术和常规放射治疗后残留或复发的脊索瘤,伽玛刀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放射治疗手段,可以显著改善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