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已知,以肥胖、胰岛素抵抗为背景,兼具糖耐量异常,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动脉硬化危险因素,提高了患动脉硬化疾病(缺血性心疾病、脑血管病变)的危险性,今天将此种病态称为代谢综合征。代谢综合征患者的糖尿病发病危险增高。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糖尿病是缺血性心脏病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子,使动脉硬化进展加快、冠状动脉性疾病死亡率增高。认为其中原因之一是与合并脂蛋白代谢异常的发生率高有关。已知,即使糖尿病患者血脂正常,其动脉硬化的危险性依然很高。目前认为糖尿病为冠状动脉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而...  相似文献   

3.
已知动脉硬化性疾病的病因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具重要意义的是高脂血症、包括临界型糖尿病在内的糖尿病、高血压及吸烟4个主要的危险因素。多数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即使这些危险因素的程度较轻,但如叠加存在时,则缺血性心脏病的危险将明显升高。多数肥胖者常合并糖耐量异常、高血压、高脂血症,同样在糖尿病患者,则往往合并高脂血症、高血压。  相似文献   

4.
动脉硬化的预防指南动脉硬化引起的脏器损害,可以认为是以基因异常为背景,再加上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病、肥胖、应激等所谓的危险因素而引起的。对于遗传因素,在日常诊疗中还缺乏可预防的措施。如果能将遗传因素以外的危险因素一个一个地解除的话,则动脉硬化在某...  相似文献   

5.
应激所致缺血性心脏病及其治疗应激是缺血性心脏病的危险因素,与缺血性心脏病有关的高血压、吸烟、高脂血症相比,其程度虽较轻,但此类病例有时却非常多。1.关于心肌梗塞与应激的关系作者对心肌梗塞发病前有否应激及应激的种类做了调查。在调查对象中,有20%弱在发...  相似文献   

6.
有关感染性疾病与动脉硬化相关联的研究由来已久,1908年由Osier首先提倡,1930年代就已指出衣原体同缺血性心脏病的相关性。1970年代,有报告感染禽疱疹病毒马立克(Marek)病病毒的鸡可发生典型粥样斑块性动脉硬化。随后相继出现报告称,HSV、CMV、柯萨奇病毒以及幽门螺杆菌(Hp)、肺炎衣原体(Cp)与牙周病病原菌等均有可能同动脉硬化相关,其中特别是主张动脉硬化发生机制为损害反应学说的Ross认为粥样斑块性动脉硬化是炎症性疾病,指出感染因子作为其危险因子。近年来,感染性微生物作为动脉硬化的危险因子,特别是具血管高特异性的肺炎衣原体(Chlamydophila pneumoniae,Cp)已经成为热点话题。  相似文献   

7.
食物中与动脉硬化有关的危险因素与保护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物中与动脉硬化有关的危险因素与保护因素动脉硬化的发生和发展与饮食有很大关系。而动脉硬化的易患因素如高脂血症、高血压。肥胖和糖尿病等又可受饮食的影响而加重。本文探讨的是食品对动脉硬化的影响。1.脂肪本文以世界上30个国家,55~59岁的男性公民为调查...  相似文献   

8.
代谢综合征与嘌呤代谢异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血压、糖代谢异常、脂质代谢异常等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同时聚集在同一个体,将提高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病,自Reaven提出X-综合征以来,相继报告死亡四重奏、胰岛素抵抗综合征、Syndrome X plus、内脏脂肪综合征等,范畴虽不同却是相同的疾病。这些也被统称为多危险因素综合征。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纲要(NCEP)的成人治疗方案(ATPⅢ)提出代谢综合征,该概念与多危险因素综合征的病态相同。  相似文献   

9.
病态肥胖,内脏肥胖——强制减肥的得与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态肥胖、内脏肥胖——强制减肥的得与失肥胖表示体内脂肪组织过剩蓄积的状态,已明确是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最近在讨论肥胖与疾病时,不仅单纯是脂肪组织的过剩蓄积问题,还有脂肪分布的异常。有报告称,腹腔脏器最容易发生脂肪的蓄积。进一步讲,内脏脂肪的异常...  相似文献   

10.
肥胖与高血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肥胖在欧美的发病率很高。近年日本国内动物性脂肪及糖类的摄入增加,纤维性食物的摄人减少,加之运动不足使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等的患病率逐渐升高。肥胖是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生活习惯病的重要危险因子。肥胖症是指“因肥胖发病,且合并  相似文献   

11.
经病理组织检查证明:冠状动脉硬化,自幼儿期,有时自胎儿期就已开始,随着年龄增长而在发展,其发展程度和方式则受先天/后天环境的影响,长期潜伏之后,最终成为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肌梗塞)。冠状动脉硬化究竟可逆到什么程度?如果从治疗方面来看,可分一次预防(即预防缺血性心脏病或推迟其发展)和二次预防(即直接消退已发生的冠状动脉硬化以外,更加抑制其发展)来考虑。缺血性心脏病的一次/二次预防不论一次或二次预防主要是除掉危险因子。年龄大,男性,遗传因素等外,可能预防/治疗的危险因子计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高尿酸血症,痛风、肥胖,吸烟,饮食,运动不足等。另有以黄体酮为主的口服避孕药,精神紧张,性情暴躁等亦属危险  相似文献   

12.
在世界卫生组织对缺血性心脏病的分类中,无症状性缺血性心脏病包括无症状性缺血性心脏病与慢性心肌损伤的非特异性病变。前者无自觉症状而心电图出现缺血性改变,且有明显的心脏以外的动脉硬化。后者系由于动脉硬化引起的慢性心力衰竭与心律不齐。无症状性缺血性心脏病可分为以下4种,①既往史阴性的无自觉症状的心绞痛与心肌梗塞患者,在冠状动脉造影与尸检中发现明显的冠状动脉病变。②同一患者的心绞痛症状时有时无。③无痛性心肌梗塞或心肌梗塞后无症状。④冠状动脉疾病引起心力衰竭与心律不齐。狭义的无症状性缺血性心脏病是指①,  相似文献   

13.
高血压、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易相互合并,而且由于它们各自都是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对于动脉硬化的发病、恶化具有相乘效果。迄今为止所积累的资料将其称为x综合征、内脏脂肪综合征、代谢综合征(MetS)等,目的在于引起人们的注意。日本高血压学会的高血压治疗指南2004中也设定了新的MetS项目,作为MetS的遗传背景因素,明确记载了胰岛素抵抗性(IR)的存在。IR、代偿性高胰岛素血症可通过各种机制引起各种疾病发病和进展,从而使动脉硬化及各种脏器损害进展。  相似文献   

14.
高血压与肥胖症岛本和明等肥胖和高血压合并冠状动脉疾病的概率之高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作为危险因素无论哪一方都颇为重要。本文就肥胖导致高血压的发病机理及其治疗原则进行论述。一、肥胖合并高血压肥胖患者合并高血压、缺血性心疾病、糖尿病者很多。另外,原发性高血...  相似文献   

15.
肥胖与高尿酸血症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高尿酸血症与肥胖关系密切,近年发现胰岛素抵抗及内脏脂肪型肥胖等多危险因子综合征(multiple risk factor syndrome)与高尿酸血症有关,同时还发现高尿酸血症和肥胖及其他生活习惯病关系也很密切,并认为它和动脉硬化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关系。本文将就  相似文献   

16.
肥胖和高血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肥胖和高血压伴随循环系统疾病,尤其是缺血性心疾患发病和死亡率的增加,对高血压病危险因子的治疗及预防的关注正在提高.日本人高血压发病率约为30%,其中70%左右是所谓轻症高血压。肥胖作为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子,无论理学所见还是病人自觉症状都是明确而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不能排除的危险因素①年龄和性别;从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统计中可以看出.其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可见年龄增长本身已成为重要危阶因素。因此从年轻时起就控制其他合并的危险因素是有很大意义的。35~44岁年龄组,因缺心性心脏病而死亡的人数最少,其中多为无既往心脏病病史而突然死亡。这个年龄组死亡率之所以低,与控制危险因素,预防缺血性心脏病有关。在性别差异方面,35岁美国白人的男女比例为6∶1,35~40岁的日本人男女比例为3∶1,以男性为多。但随着年龄增高,男女性别差异变小。因此,对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合并无症状缺血性心脏病的诊断糖尿病(DM)是缺血性心脏病(IHD)的重要危险因素.本报告,对DM患者中无胸痛等症状的IHD进行了活动平板运动试验(TET),对TET阳性的患者又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CAG),旨在了解合并IHD的发生率及其诊断问题...  相似文献   

19.
内脏脂肪蓄积型肥胖与高尿酸血症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高尿酸血症作为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意义 最近认识到高屎酸血症往往伴有内脏脂肪蓄积型肥胖、糖耐量异常、高中性脂肪(TG)血症、低HDL血症以及高血压这些属于代谢综合症(MS)的病态,因而近年开始将其视为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同样,即使在worksite study和老年人收缩期高血压项目(systolic hypertension in the elderly program,SHEP)等流行病学研究中,  相似文献   

20.
中性脂肪和动脉硬化的关系在血脂中过去一直认为总胆固醇和HDL胆固醇为缺血性心脏疾病的危险因素。另外,多数临床调查提示中性脂肪也与缺血性心脏疾病有关系,应该重视中性脂肪的临床意义。但是,有的中性脂肪的测定不一定是空腹时的标本,加上统计上的问题,以致人们对中性脂肪对冠脉疾病的意义产生了疑问。而且在日本厚生省特定疾病研究班也没能和缺血性心脏疾病、脑血管障碍一起,确认中性脂肪的意义。从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来看,现在的情况是,不能肯定中性脂肪和动脉硬化的关系。难以考虑中性脂肪为缺血性心脏疾病的独立的危险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