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5 毫秒
1.
吴承艳 《中医杂志》2003,44(12):948-948
总结历代医家关于疼痛的论述和多年的临床实践,认为疼痛总的属性不外乎实痛和虚痛,基本病理可归纳为“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疼痛在人体各个部位均可发生,但其涉及的主要病变脏器重在心、肝、脑。兹就其主要病变脏器阐述如下,以期对疼痛治疗临床用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 重在心者:由于心主血脉,《素问·痿论》曰:“心主身之血脉。”心和脉直接相连,互相沟通,血液在心和脉中运行不息,环周不休,流布全身,全赖心气、心阳之鼓动。若心气不足,行血无力,或心血不足,均使气血不充,脉道因之而虚涩,脏腑组织器官失于濡养,而致疼痛。即《素问·举痛论》所说:“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临证指南医案·诸痛》亦云:“营气日虚,脉络枯涩”、“络虚则痛”。胸为清阳之府,心体阴而用阳,为“阳中之太阳”(《素问·六节脏象论》),故心之血脉又最易被寒邪所伤发为疼痛。临床实际中,不论是寒邪外侵,抑或七情之内伤,及痰  相似文献   

2.
中医治疗冠心病经验浅谈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中医理论认为,心主阳气,主血脉,主神志。而心脏发生病理变化,首先是阳气亏损,其次才是血脉的损害。所以《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太阳不长,心气内洞。”太阳,即指心中之阳气;内洞,即指空虚之意,以之形容心中阳气的衰竭。心阳虚损或心气不足是导致发病的主要方面。心既主阳气,  相似文献   

3.
结、代、促、迟脉象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脉诊是祖国医学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古代文献《周礼》已有“参(切)之以九脏之动”的记载。《素问·脉要精微论》也说:“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古今医统》更明确指出:“脉为医之关键,医不察脉则无以别证……医唯明脉,则诚良医。”祖国医学认为“心主血脉”,脉搏是心气与心阳的温运、以及经脉壅遏营气而产生的节律性搏动,所谓“脉乃血脉,气血之先,血之隧道,气息应焉……阳中之阴,本平营卫,营者阴血,卫者阳气,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脉不自行,随气而至,气动脉应,阴阳之谊,气如橐(竹龠),血如波澜,血脉气息,上下循环”。  相似文献   

4.
调气理血法用于治疗冠心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对冠心病的治疗,有很多学者主张从血瘀论证,主张从活血化瘀治本;也有人认为心阴心阳是本而寒痰痹阻是标也相应的产生了芳香温通的治疗之法。 调理气血是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素问·调经论》“人之所有者,气血耳”说明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和功能活动。王清任《医林改错》“治病之要决,在明白气血……所伤者无非气血……前人对气血理论非常重视指出了人体疾病的产生和病理改变无不涉及气血……”冠心病属于祖国医学的胸痹、胸痛、真心痛、厥心痛的范畴,主要病变在心和血脉,一般认为与气血紊乱和关系失调尤为密切。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血在生  相似文献   

5.
一、祖国医学对心脏病的病因证状及病理机转的一般认识中医称心为五脏六腑的大主,主司神明,是人类生命的根本,如果心有了病,往往引起很多变化。灵枢本神篇曰:“心忧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破腘肉脱,毛悴色夭。”经脉篇曰:“心手少阴也,是动则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饮。”又曰:“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毛色不泽,故面黑如漆柴者血先死。”金匮血痹虚劳病脉证篇曰:“虚劳理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疼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又曰“虚劳虚烦不得眠。巢氏诸病源论虚劳惊悸候云:”心脏神而主血脉,虚劳损伤血脉,致令心气不足,因为邪气所乘,则使惊而悸动不安。”其心病候谓“心气不足,惊悸恍惚,少颜色,是为心气之虚也。”虚劳总论曰:“心  相似文献   

6.
1 病毒性心肌炎 病毒性心肌炎以心悸胸闷、心前区疼痛、心律失常为主要表现,属中医“心悸”、“怔忡”、“心痹”等范畴.其致病之因,周师认为或心胆虚怯,或气血不足,或痰瘀热扰,但临床中以邪毒犯心尤为多见.邪毒者,泛指外感时邪,外邪稽留,扰犯于心,则心气逆乱而造证叠起.正如《圣济总录》所云:“风邪乘之,则令……惊悸”,甚者心阴被灼,或心之气阴同亏.实践证明,邪毒侵犯愈盛测心悸胸闷愈甚,而结  相似文献   

7.
王新志  姬令山 《新中医》2010,(3):121-122
悲的含义为:发生不利于自己的事情而感到无力控制其发展时产生的失望、痛苦的内心体验,表现伤心、悲痛、哀痛等,悲哀所造成的紧张的释放就表现为哭泣。《灵枢·本神》指出“心气虚则悲“,其意为心气虚弱时则会出现善悲伤欲哭的神志改变。《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可见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是五脏的精气血,故而内在脏腑气血的变化也会影响情志的变化。心气虚则悲,病位在心,病性属虚。证之临床,悲哭症状属心之虚者有之,但属于心之“实”者也不鲜见。  相似文献   

8.
丁德正 《河南中医》1994,14(4):208-209
骂系人之心情在不悦之情况下,以言语为主所表达的一种正常情感反应。然于临床上,它常作为一种症状而见于多种精神疾病。笔者试就临床上常见之骂予以辨析,不妥之处,敬祈指正。 1 心为症之骂 1.1 心气实 《灵枢·本神篇》谓心气“实则笑不休”。心气实又称心阳盛,“阳盛则热”,“气有余便是火”;心气实盛,火热蒸灼,在志为喜之心则失持而喜甚;心气实又称心气盛,《诸病源候论  相似文献   

9.
段敏  张晶 《中国中医急症》2014,(9):1643-1644
宋一亭教授系全国第4、第5批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悉心研习岐黄之道40余载,医术精湛,学验俱丰,擅长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对心悸治疗有独到见解.笔者有幸跟随侍诊,受益匪浅,现将宋师治疗心悸经验整理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1病因病机 《素问·痿论》日“心主身之血脉”。说明心主一身之气,心气足则推动有力,血脉通畅,五脏得血养;《灵枢·邪客》亦谓“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说明心者君主之官,主神志与血脉,心气宜聚,聚则心血充沛,神有所依附。宋师认为心悸多由于素体虚弱,饮食偏嗜,七情劳倦及感受外邪所致。  相似文献   

10.
周艳 《中国中医急症》2014,(6):1090-1091
慢性心力衰竭(慢性心衰)是指心气不足、虚衰而竭,或心气本衰复为外邪所困而引起的血行不畅、机体血虚或血瘀的病理状态.该疾病多由于心脏疾患的长期迁延、其他脏腑功能的失调或感受外邪等引起,进而导致的以心气不足、心阳不振、心阴亏虚或夹痰夹瘀等为主要病机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可归属于中医学“心悸”、“喘证”、“水肿”、“痰饮”等范畴.中医学认为慢性心衰因心气、心阳亏虚、血脉瘀滞,最终导致痰浊、水饮.血瘀的产生乃脏腑气血运行障碍所致,随着中医药对慢性心衰研究的不断深入,众多学者逐渐认识到血瘀之邪贯穿慢性心衰发生发展的始终,在心气、心阳亏虚时就已出现血瘀之证.  相似文献   

11.
心气虚证的心功能表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中医心脏理论形成,是渐进发展的过程。李述宗将此概述为3个阶段:《内经》上的心,主血脉而又藏神;李梴的心有二,血脉之心与神明之心,王清任的心只有一,主血脉而不藏神。基于心脏理论认识深化,心气虚证概念而演变。《灵枢·本神篇》说:“心气虚则悲”。姜春华认为此实代表神经衰弱。史载祥认为内经及后世论及心气虚,从心主血脉、心藏神兼论引出,心气虚主要从心主血脉表达,并与神志、梦境变化的心气虚明确区分,近代才公认。  相似文献   

12.
仲景用药悉遵《神农本草经》,据谢观利恒考证,古代医学流派,“其传承派别可以推见者,华元化为《黄帝针灸》一派,仲景为《神农本经》一派,秦越人为《素女脉诀》一派。”仲景用桂枝,其义有五:①调和营卫,方如桂枝汤,以桂枝为主药。之所以能调和营卫,是通心气以调营卫。心主营,营不调则卫亦滞。故调和营卫是利用桂枝通心气,鼓舞心阳的作用。②通心阳,方如桂枝甘草汤。此方治“叉手冒心,心下悸”为心阳虚见证,故用桂枝通阳,炙甘草补中气,使桂枝通行血脉,鼓舞心气,推动血脉运行,气行则血不滞。③化气利水,方如五苓散。五苓散用桂枝通阳化气,气行…  相似文献   

13.
<正> 一、心病的临床特点及其生理病理基础是什么? 因为心的生理功能是主血脉、藏神、开窍于舌。所以,心病的临床特点表现为血脉和神志方面的异常,而出现心悸、失眠、神昏、发狂等症状。心气是血液运行的动力。若心气旺盛,血脉充盈,则脉搏和缓有力,面色红润光泽;若心气不足,心血亏少,则鼓动血运无力,血脉空虚,可出现心悸、面白无华、脉虚或代等症。血脉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若心之气血充盈,则神志清晰,思考敏捷,精力充沛;若心血不足,心神失养,便会出现失眠、多梦、心悸、健忘、神志不宁等症,若血热扰心,则可见烦躁、谵语,或昏迷不醒人事等症。另外,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故心血不足,则舌质淡白;心血淤阻,则舌质紫暗,或见淤点、淤斑;若心火上炎,则舌尖红赤,或舌体糜烂生疮;若热入心包,或痰迷心窍,则见舌强语謇等症。  相似文献   

14.
河北省唐山市中医院王国三老师行医50余年,对中医内、儿、妇科,心、肾、肝、脾胃病临床研究颇有建树,尤善治疗冠心病。笔者有幸从师学习,受益匪浅。现将王老师治疗冠心病的临证思路与特色介绍如下。1治病求本,气血同调冠心病属于中医的胸痹、真心痛、厥心痛的范畴,病位在心。心为君主之官,主血脉,又为血所营养,位居胸中。胸为清阳之腑,不为阴邪所干,否则就会造成脏器虚损,阴阳气血失调。而人行将老,肾气渐衰,肾阳虚衰不能鼓动五脏之阳,引起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血脉失于阳之温煦、气之鼓动,则气血运行涩滞不畅,血脉瘀阻,而致胸痹心痛。心气虚…  相似文献   

15.
1 现代中医学对冠心病的认识 由《诸病源候论·心病诸侯》中"心为诸脏主而藏神,其正经不可伤,伤之而痛为真心痛"一句,可以推断出,在中医领域,冠心病心肌梗死隶属于"胸痹心痛","厥心痛"等疾病."急性心肌梗死"在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中所对应的中病名为"厥(真)心痛",其病机主要由于内因久患胸痹之疾,心气亏虚,心阳渐衰,心阴血不足,寒、痰、瘀血内阻,外因寒冷、饱食、酗酒、劳累或喜怒不节等,徒生气血逆乱,心脉猝然闭阻,营气不从,逆陷于心而成瘀血内结,气滞于内致热结不散,痰瘀互结,形成心体失营,脉络瘀阻,治疗上"益气化瘀通络"是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治则.中医认为,气血具有相关性,气血相生,血脉同源.因此,心肌梗死后促心肌内微血管新生的前提条件是保证气血的流畅.  相似文献   

16.
《灵枢·营气篇》:“气从太阴出……,从脾注心中。”一日十二地支与脏腑相配,己属脾,午属心。若脾气充盈,则心气旺盛。日中阳隆,人当畏热。正如《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云:“是不应四时之  相似文献   

17.
朱红俊 《辽宁中医杂志》2006,33(10):1244-1245
病毒性心肌炎(viral myocarid itis)临床以胸闷、心悸、气短、神疲乏力等为主症,临床多归属于中医学心悸、怔忡、胸痹范畴。陆曙主任医师(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中西医结合专家,医学博士)针对本病进行了深刻的理论探讨和大量的实验、临床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报道如下。1注意理论探讨细审病因病机病毒性心肌炎在中医文献中虽无明确专论,但《内经》中有类似记载,《素问·痹论篇》云:“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诸病源候论》则谓“心藏神而主血脉,虚劳损伤血脉,致令心气不足,因为邪之所乘,则使惊而悸动不安”,均认为正气不足,邪毒侵…  相似文献   

18.
《本经疏证》 :“《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中 ,凡为方二百五十 ,用甘草者 ,至百二十方。非甘草之主病多 ,乃方必合甘草 ,始能曲当病情也。”综观甘草在不同方剂中所起的作用 ,可以看出其应用之广 ,确实不可忽视。1 作为君药1.1 炙甘草汤 (又名复脉汤 )方中君药为炙甘草 ,具有益气复脉之用 ,为伤寒脉结代 ,心动悸而设 ,究其病因为心气不足以鼓动血脉 ,脉气不得接续 ,无阳以宣其气 ,无阴以养其心 ,故脉来结代 ,治宜益气养血 ,滋阴通脉 ,心气足则脉气可通 ,心血足则脉体可续。仲景在方中重用炙甘草四两 ,以达甘温补中益气 ,缓急养心之功…  相似文献   

19.
心衰辨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心衰病名,出自《圣济》和《医参》。又名心阳不振、心气虚,或称心之“气力衰竭”。言气者为阳,阻是气之体,气是阳之用,而阳气不振,则心气虚。又气为力之本、功之根。故“心主动,志壹则动气也”。心气虚则心动无力,久则心力之内乏,乏久必竭,故“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心气虚衰而竭,则血行不畅,引起机体内外局部的血虚和血淤病理状态。故《医方考》曰:“气盛即物壮,气弱即物衰,气正即物和”。《医门法律》亦云:“五脏六腑,大经小络,昼夜循环不息,必赖胸中大气斡旋其间,大气一衰,则出入废,升降息,神机化灭,  相似文献   

20.
近视从心论治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近视,又称能近怯远,以视近清晰,视远模糊为特征。近年来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尤以青少年多见。临床治疗大多从肝论治,从心治者为数甚少。但业师刘云山主任医师,临症多从心气(阳)虚治疗,每获良效,笔者深受启迪,现将近视从心论治浅探如下。 1 眼与心密切相关 1.1 心主血脉,诸脉属目。《素问》五脏生成篇及脉要精微论云:“诸血者,皆属于心”,“心之合脉也”,“脉者,血之府”,“诸脉者,皆属于目”。这些经文均说明,心主全身血脉。但气为血帅,《血证论》云:“运血者即是气,守气者即是血”。脉中血液只有受心气推动,才能循环全身,上输于目,眼受血养方能维持视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