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心主神而非心主神志近年来的中医书籍和教材,论及心的生理功能,多谓“心主神志,也即心主神明,或称心藏神”。并解释说,心所主的神志,即狭  相似文献   

2.
“心藏神”源于《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内经》关于心与神的关系的论述还有“心者 ,君主之官 ,神明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 ;“心者 ,生之本 ,神之变也。” (《素问·六节藏象论》)等等。后世医家将其理解为心主神志 ,也即心有主持、主管人的意识、精神和思维活动的功能 ,并将意识、精神和思维的改变归结于心。笔者通过长期的临床与思考 ,体会到“心藏神”不单指心主神志这一生理功能 ,还包括心具有机巧灵动的生理特性 (从心灵手巧这一成语可见一斑 )和病情多危重、传变神速、变化多端的临床特点。现仅就后者简要论述。1…  相似文献   

3.
“神”,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中医学院现行教材《中医基础理论》(1984年版本)说:“广义的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又说:“心主神志,即是心主神明……”,笔者认为,此二种说法不妥。什么是“神”?《素问·天元纪大论》说:“阴阳不测谓之神”。不难看出:“神”与“变化”有不解之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内经》心藏神的机理进行了分析,认为心主广义之神,神为人体阴阳气血变化所产生的各种“形征”的代名词;心主狭义之神心,是接受外来刺激及反应的器官并统帅诸脏。  相似文献   

5.
心气虚证的心功能表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中医心脏理论形成,是渐进发展的过程。李述宗将此概述为3个阶段:《内经》上的心,主血脉而又藏神;李梴的心有二,血脉之心与神明之心,王清任的心只有一,主血脉而不藏神。基于心脏理论认识深化,心气虚证概念而演变。《灵枢·本神篇》说:“心气虚则悲”。姜春华认为此实代表神经衰弱。史载祥认为内经及后世论及心气虚,从心主血脉、心藏神兼论引出,心气虚主要从心主血脉表达,并与神志、梦境变化的心气虚明确区分,近代才公认。  相似文献   

6.
论《内经》五脏神的同一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经》认为 ,心与神的关系最为密切 ,心是精神活动的主宰。但精神活动又不仅仅与心有关 ,《内经》又进一步将神分为五种 ,即神、魂、魄、意、志 ,后世称之为“五神” ,五神分藏于五脏。《素问·宣明五气篇》说 :“心藏神 ,肺藏魄 ,肝藏魂 ,脾藏意 ,肾藏志 ,是谓五藏所藏。”后世对五神的涵义及区别 ,心藏神与五脏藏神的关系 ,以及五脏神理论的临床应用等问题 ,颇多争议。而问题的关键 ,就在于对五脏神的认识上 ,这是一个需要澄清的重要理论问题。1 五脏神的涵义神 :《素问·灵兰秘典论篇》说 :“心者 ,君主之官也 ,神明出焉。”《灵枢·…  相似文献   

7.
对《内经》神志理论进行分析,探索构建《内经》神志系统。《内经》神志系统中,本神至五藏神形成为发端,神之变化为神志系统的内在核心;藏府、九窍、五体功能和调是发挥正常神志功能的外在条件。  相似文献   

8.
研究心主神明理论的临证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主神明是中医基础理论研究领域的热门课题之一 ,尽管历代医家对其做了深入的探讨 ,但迄今仍是智仁各见 ,众说纷纭。鉴此 ,笔者不揣浅陋 ,对其科学内涵及临床意义浅析如下 ,就正于同道。1 “心”的基本内涵正确理解“心”的涵义是研究中医心主神明理论的关键环节。心主神明立论于《内经》 ,是指藏象学说中五脏之主 -心的重要生理功能。《素问·宣明五气篇》指出 :“心藏神” ,并对“心”的涵义进一步解释道 :“心者 ,神之处也。”《灵枢·邪客》阐述了“心”的重要地位 :“心者 ,五脏六腑之大主也。”至于何谓心 ,《素问·六节藏象论》则…  相似文献   

9.
精、气、神是人身三宝,精为肾脏所藏,气为肺脏所主,皆为历代医家所公认,然而,神归何脏所藏?虽《内经》中有“心藏神”之说,但近年来不乏“脑藏神”之论述,究竟心、脑、神之关系如何?各司何职?笔者从文献研究及临床考证,提出“脑为神之用,心为神之基”之见解,今不揣陋见,  相似文献   

10.
《内经》对"五神"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神”即“神、魂、魄、意、志”,是中医学重要的概念。《内经》虽无“五神”一词,然神分为五而分藏于五脏,源于《内经[》1]。本文试对《内经》中有关“五神”内涵及其界定的论述,加以分析。1神“神”在《内经》中含义不一。就人的心理活动而言,神则是人的精神心理活动的总称  相似文献   

11.
张登本  孙理军 《中医药学刊》2004,22(11):1985-1986
目前中医理论公认“神”的概念有三个层面内涵,即:①泛指自然界一切事物运动变化规律及其表现;②生命活动规律及其现象的总称(以下简称为广义神);③指人的精神意识,精神活动的高级形式是思维。中医论神有广狭之分,又有元神、识神之别,元神即广义神,识神即狭义神。在何脏主神的认识上,近些年,尤其是近10多年来出现了心主神、脑主神、心脑共主神之争,纵观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有关神的观点,以及《黄帝内经》以降中医理论中有关神及何脏主神的历代有代表性的论述后不难发现,心脑共主神是中国人所持的一贯看法,这一观点从中医理论中无法剔除,应当将心脑所主之神的内涵统一到“蕴涵狭义神在内的广义之神”的认识上来。  相似文献   

12.
“心主神明”即心主神志,或心藏神,此理论是中医脏象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神明”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是对生命活动的高度概括,如整个人体的形象以及面色、眼神、言语、反应等,无不包含在神的范围;而心主神明之神,是指狭义之神,包括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等,正如在汉字中凡与精神、思维、情感有关的字,如:思、怒、悲、惊、  相似文献   

13.
雍履平 《中医杂志》2003,44(7):556-557
明代医家张景岳根据《内经》人生四十,脏腑经脉其盛已定,腠理始疏的生理规律,提出“人于中年左右,当大为修理一番”(《景岳全书》,下同)的观点,目的是在“再振根基”,有可能使后半生得到强健。此种主张,对于今天中年人修养身心,亦有现实意义。1 养元神张景岳云:“在人曰神志,故日事其神者神去之,体其神者神居之,知生气之主在乎心,此无神之不可不养也。”就是说,神志为心所主,用心过度,可以伤神,平衡心理,可以养神。其实,神志虽为心主,但包涵精神活动的两个方面。神系心的部分功  相似文献   

14.
心主神明是在《黄帝内经》以前形成的。形成之初对于内脏的认识只有心。心实际上代表全体内脏。心主神明实际的意义是内脏主神明。五脏被逐渐认识后,就形成五脏藏神。五脏不受精神意识指挥,心不能是所有脏腑的大主。五脏藏神是在医疗实践中产生的,在中医临床上运用广泛,实用意义大,应当用五脏藏神取代心主神明作为中医重要的基础理论。  相似文献   

15.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非一时一人之作,而是战国至秦汉时期众多医家的医学经验和理论汇集,故就同一问题常会有不同论述。鉴此,本文以《内经》原文为基础,对藏象学说内容之一的脏腑开窍中的心之开窍问题进行整理研究,以期梳正理论渊源,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据。经研究发现,在《内经》中就心的开窍问题有"心开窍于舌"说、"心开窍于耳"说及"心开窍于目"说。"心开窍于舌"者,因心与舌经络相通,心主藏神以助舌言;"心开窍于耳"者,因心与耳经络相通,心主血脉以使耳聪;"心开窍于目"者,因心与目经络相通,而心主血脉、藏神志,故神精则目炬。  相似文献   

16.
答:《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々,因此,心有主神明的功能。所谓神,有广狭两义,而心主神明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思维活动。但是这种功能活动,西医认为是大脑对客观外界事物的反映。而中医把脑作为奇恒之府,其功能归属五脏之中,尤其是心、肝、肾中。虽然在中医浩如烟海的文献中没有关于脑的专著,但《内经》对脑的生成、功能、生理和  相似文献   

17.
《内经》中有关“神”的概念范围非常广泛,而且内涵极易使人混乱。我们从辨清神机、神志、心神入手对神志中的五神概念以及五神的关系进行了阐释,此外还对五神与睡眠、五神与阴阳的关系做了初步的探讨,最后阐明了神志理论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龙日辉 《四川中医》1995,13(11):8-9
“神”,作为中医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始于《内经》,代有阐述.近年来,关于“神”的讨论已有很多文章发表,它们从哲学、医学、心理学、文字学等不同角度论述了“神”的涵义、功能、发生发展、临床运用等诸方面,从而使中医对“神”的认识日臻完善,有助于指导中医临床,特别是益智养生、心理治疗.但是,这些研究似对《内经》“神”的概念发掘不够深入.为了追本溯源,弄清“神”的本初涵义,本文对《内经》一书中有关“神”的章句逐一摘录,具体分析其特定含义,以及其共通内涵,冀能为“神”之讨论拾遗补阙.  相似文献   

19.
一、理论探讨祖国医学以“心藏神”和“心主血脉”作为心的基本生理功能活动。如《内经》说:“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充在血脉”,“何者为神?血气已和,营卫已通,神气舍心……乃成为人。”这两节经文指出了“心神”与“心血”的密切关系,而其含义则认为“心主血脉”的功能活动,是以“心藏神”为前提的。《内经》又说:“经脉  相似文献   

20.
“神”及其相关内容是《内经》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着人体血气充和、形神合一,本神分藏于五脏形成“五脏神”,即神、魂、魄、意、志。脑为元神之府,主司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神识,脑神与脾胃功能密切相关。脾胃既可化生水谷精微为神识机能提供物质基础,又可调达脏腑升降气机以保证正常的神志活动,共同构成“脾(胃)-脑”神识系统。随着现代学科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证据揭示了脾(胃)-脑相关理论确有其相应的物质基础,为《内经》“脾(胃)-脑”神识系统提供客观依据,亦为中医脑病的临床诊疗构建科学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