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了解急性颅脑外伤患者进展性出血损伤的临床特点,并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316例急性颅脑外伤患者,根据入院24小时内复查的头颅CT结果分为进展性出血损伤组和非进展性出血损伤组,对两组患者既往病史、临床特点及动态头颅CT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超过30%的急性颅脑外伤患者发生进展性出血损伤,进展性出血损伤患者在饮酒史、入院时GCS评分及出血部位方面与非进展性出血损伤患者相比存在显著差异,伤后距首次头颅CT及首次复查头颅CT的时间越短,进展性出血损伤的发生率越高,并且进展性出血损伤患者并发症发生率高,住院时间长,预后差。结论急性颅脑外伤患者在受伤早期发生进展性出血损伤概率较高,发病时病情轻重、出血部位及既往饮酒情况对早期进展性出血损伤有重要影响,进展性出血损伤在急性颅脑外伤患者预后的评估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患者预后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额底部脑挫裂伤误诊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额底部脑挫裂伤误诊临床资料。结果外伤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头痛头晕,或伴记忆力减退、少眠、恶心。受伤后均行头颅CT扫描,首次头颅CT均未发现明显异常,24小时内复查14例未见明显异常,3例出现高低密度影改变。行腰椎穿刺均出现血性脑脊液。本组均行头颅MRI检查,均发现额底部脑挫裂伤。误诊前颅脑损伤诊断:头部外伤9例,脑震荡5例,前颅底骨折2例,额骨骨折1例。结论由于解剖因素及临床决策的影响,额底部脑挫裂伤易误诊。如出现持续头痛头晕症状应尽早行头颅MRI检查。同时根据病情变化复查头颅CT,考虑迟发性颅脑损伤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后发生进展性出血性损伤危险因素。方法分析274例你和性颅脑外伤患者临床资料,分为进展组86例和非进展组188例,对照分析两组相关因素。结果两组除首次头颅CT时间外,年龄、性别、GCS评分、瞳孔扩大、平均动脉压、合并颅骨折、合并硬膜外血肿、合并脑挫伤、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双侧伤、首次CT血肿量、两次CT血肿量差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GCS<12分、瞳孔扩大、合并脑挫伤、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及首次CT血肿量>10ml为发生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及时进行头颅CT检查,对血肿量>10ml,GCS评分1<12分、瞳孔扩大及合并脑挫伤和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密切观察病情进展,尽早复查头颅CT以及时发现进展性出血性损伤。  相似文献   

4.
临床上在颅脑外伤中,颅脑对冲伤常见,而迟发性对冲性颅脑损伤亦不少见。不少患者早期CT表现不确切,治疗过程中病情可能突然加重,造成手术时机不易把握,给治疗带来困难:若能及时发现迟发性对冲性颅脑损伤.对提高颅脑外伤者的生存率和降低致残率有重要的作用。所谓迟发性对冲性颅脑损伤,是指头部外伤后首次CT检查未发现,经一段时间后再次检查发现的对冲性颅脑损伤或原对冲性损伤病灶扩大者。本文通过33例病例分析,旨在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后进展性脑内血肿的临床特点,总结其发病机制及诊断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头颅CT动态观察证实的进展性脑内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按伤后6个月GOS评分作为判断预后标准,非手术组6例恢复均良好(21.4%),手术组良好14例(50.0%),中残3例(10.7%),重残5例(17.9%)。结论颅脑外伤后易出现脑内血肿进展性变化,是多种因素相互持续作用的结果,应进行动态观察和CT复查,根据血肿量和意识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颅脑外伤合并脑梗塞30例临床诊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有关颅脑外伤后脑梗塞的文献报道逐渐增多.好发于老年人和儿童.多数患者有昏迷等神经系统症状,故临床容易疏忽,往往因病情加重等原因复查头颅CT或MRI而被发现。及时正确诊断、治疗,可提高患者的治愈率,降低致残率、病死率。自2005年5月至2007年5月共收治此类病人3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酒精中毒合并颅脑外伤的临床诊治方法,酒精中毒合并颅脑外伤发病急,其意识不清与颅脑外伤的意识障碍易混淆,容易误诊。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1999年3月-2005年8月颅脑外伤病人163例。其中酒精中毒合并颅脑外伤97例。结果酒精中毒合并颅脑外伤在治疗上二易误诊,误治。尤其对意识状态判断不易。结论详细了解病史,认真进行体格检查,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行头颅CT扫描,是减少误诊、误治,降低死亡率,减少残废病例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正>颅脑损伤患者首次颅脑CT检查颅内未及明显异常或仅见颅骨骨折、脑挫伤、蛛网膜下腔出血,而住院3天内颅脑CT复查见颅内迟发性血肿,该类患者目  相似文献   

9.
危重颅脑外伤CT检查的护理配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近年来,车祸致颅脑外伤发生率不断增高,CT已是颅脑外伤首选的辅助检查,可正确判断颅脑损伤程度,血肿的部位、大小、数目以及动态观察血肿变化,决定治疗方案。我院自1999.1~2000.1用CT共检查病人4888例次,其中颅脑急诊576例,占总数的11.8%,除1例未完成检查外,其余均获理想扫描结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首次行头颅CT即发现有颅内出血的轻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凝血功能变化与进展性颅内出血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29例首次行头颅CT即有颅内出血的轻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成PIH组和非PIH组,收集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急诊入院时GCS评分、首次检测凝血功能与受伤间隔时间及首次头颅CT检查结果。两组患者入院急诊时(D0)及入院后6小时(D1)、24小时(D2)、72小时(D3)及7天(D7)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和D-二聚体(DD)。动态监测两组凝血功能变化及对两组间的凝血功能检测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颅脑外伤早期有凝血功能异常表现,PIH组凝血功能异常较非PIH组明显,经统计学比较,APTT、PT、Fbg及DD在伤后早期(D0-D3)同一时间点进行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合并有颅内出血的轻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即表现有凝血功能异常,与颅内迟发性出血密切相关,对有凝血功能明显异常者及时复查头颅CT,及早发现颅内迟发性出血,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正>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颅脑损伤患者也逐步增多。国内报道其发生率占同期患者的10%左右[1]。对颅脑外伤分型诊断的主要依据是GCS评分,而GCS主要是通过对患者的意识进行判断评分。由于老年人颅脑生理功能和病理基础因素,其颅脑外伤的临床特点也有不同的特点,故单独依据GCS对老年颅脑内损伤评估判断有一定局限性,尤其是对GCS13~15分的老年患者中,部分CT检查发现颅内有损伤。现收集25例GCS13~15分,CT检查有颅内血肿的病例,对其临床特点与CT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头部外伤后就诊时,首先进行CT扫描,对出现CT检查阳性者,当时就引起医师的高度重视及患者和家属的严重关切。本文报道的是我院自1993年6月引进CT以来,183例首次CT检查阴性,伤情当时看似不太严重,后因病情加重复查CT检查的各种阳性改变,对指导临床治疗起到重要的意义,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颅脑外伤后经重复CT检查于首次扫描无血肿部位出现血肿称为迟发性颅内血肿(DTICH),占颅内血肿的11.5%左右。本院1997年12月至1999年12月共收治DTICH23例,占同期颅脑外伤的15%。临床资料全组23例,男性14例,女性9例;年龄20~67岁,平均年龄42岁。车祸伤13例,打击伤5例,坠落伤4例,跌伤1例。首诊GCS小于8分7例,9~12分9例,13~15分7例。观察中GCS分值下降19例,共82.6%。DTICH发生部位位于脑内11例,硬膜外9例,硬膜下3例,手术后发生4例。全组手术12人…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首次CTA假阴性患者的可能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对2011-03—2015-03收治28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首次CTA假阴性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28例患者均行头颅CT检查明确有蛛网膜下腔出血行16层CTA检查,全部阴性患者均行DSA复查。首次复查阴性患者给予抗血管痉挛药物并在三周后复查DSA,DSA结果首次检查发现动脉瘤26个,其中1例复查DSA检出2个动脉瘤。本组26例动脉瘤中,位于大脑中动脉6例,前交通动脉4例,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7例,眼动脉动脉瘤2例,后循环动脉瘤7例。26例假阴性动脉瘤最大直径3 mm。其中2例DSA检查仍为阴性,于1~3个月后再复查CTA或DSA,仍为阴性。结论对于高度怀疑动脉瘤出血的弥漫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及时行CTA检查,如CTA为阴性又不能完全排除动脉瘤者,等脑血管痉挛期结束后行DSA,能降低CTA假阴性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分析头颅超声(US)及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在新生儿颅脑损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3月至2022年10月在本院出生疑似伴有颅脑损伤的70例新生儿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新生儿均完成头颅US及MRI检查,任一检查结果诊断为颅脑损伤即可确诊判定,并以此为“金标准”。比较头颅US及MRI检查诊断新生儿颅脑损伤的结果及类型情况,分析两种检查的诊断准确率。结果 70例新生儿经头颅US及MRI检查诊断为颅脑损伤的共计54例,其损伤类型主要为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13例、缺血缺氧性脑病11例和脑水肿8例。在新生儿颅脑损伤的诊断中头颅US检查准确率为72.86%(51/70,例)与头颅MRI检查的67.14%(47/70,例)比较,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χ2=1.128,P=0.291)。但头颅US检查在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的检出率高于头颅MRI检查,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查在缺血缺氧性脑病、硬膜下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实质出血、多处颅内出血、脑水肿和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的检出率比较均无差异(P>0.05)。结论 头颅US及MRI检查在诊断新生儿颅脑...  相似文献   

16.
颅脑外伤后并发脑梗死的易发因素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外伤性脑梗死是指颅脑损伤后引起局部脑组织血液供应障碍,导致梗塞部位脑组织因缺血缺氧而造成的病理性损害。因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常常会被外伤后的其他症状所掩盖,造成误诊。如果处理不当,往往会加重患者的神经功能障碍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本院自2001年7月至2007年10月,共收治经头颅CT或头颅MRI证实的外伤性脑梗死的患者21例.对其易发因素与防治对策分析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7.
颅脑外伤后继发癫痫是颅脑外伤后严重后遗症之一,约占全部癫痫的10%左右[1]。笔者对1994年1月至2002年12月因颅脑外伤而继发癫痫的34例患儿进行了随访,现总结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1994年1月至2002年12月期间,就诊于本院并在本院住院治疗的563例有明确颅脑外伤史的患儿,并经EEG或和AmbulatoryEEG检查,有2次或以上临床发作病史,明确诊断为继发癫痫患儿共34例。其中男24例,女性10例;患儿首次发病年龄在13个月~15岁,其中5岁以下21例,10岁11例,15岁2例,平均为5岁7个月。所有病例均除外病前有原发或继发癫痫病史及热厥病史。1.2方法1…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心电图用于临床评估颅脑外伤病情及预后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100例颅脑外伤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入院时格拉斯哥评分和头颅CT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甲组(重度颅脑外伤,40例)与乙组(轻度颅脑外伤,60例)。患者入院后均采用CT检查,并采用12导联心电图机进行监测(德国GE公司MAC-2000),于患者入院后6小时开始描记,同时住院期间进行复查,如存在不适则需及时描记。结果 100例颅脑外伤患者中,心电图异常者为38例,异常率为38.0%。其中甲组心电图异常率为73.68%(28/38),明显高于乙组26.32%(10/38),χ~2=6.69,P=0.05。38例心电图异常者死亡12例,死亡率31.58%,明显高于心电图正常者6.45%(4/62),χ~2=11.06,P=0.00。结论通过监测颅脑外伤患者心电图可有助于临床医生判断患者病情,如患者心电图异常则说明患者病情严重,此时需加强干预,以降低患者死亡率。  相似文献   

19.
随着头颅CT的广泛应用,为各型颅脑损伤的抢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抢救成功率有了进一步的提高。笔根据自身的经验并结合有关献,就CT片上表现为脑干周围池改变的颅脑外伤患的救治的有关问题作一讨论。  相似文献   

20.
目的结合颅脑外伤相关临床资料,探讨分析颅脑外伤开颅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原因和处理对策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颅脑外伤开颅术中急性脑膨出的128例患者,总结分析相关的临床资料,探讨颅脑外伤引发急性脑膨出的具体原因和应对策略。结果本研究中发现颅脑外伤中引发急性脑膨出主要的原因有迟发性颅内血肿(50%),急性弥漫性脑水肿(21.88%),充血性脑肿胀(27.3%),其他原因(0.82%)。本组患者中迟发性脑血肿引发的急性脑膨出与外伤带来的解剖结构的异常和大脑受压迫情况有一定的关系。通过资料研究显示Ⅱ型脑膨出在颅脑外伤手术中比较多见。结论颅脑外伤开颅术中急性脑膨出比较常见,且病因多样化,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临床表现和CT检查以及病情变化适时调整治疗方案,进行有效有针对性的治疗,进而减轻患者疼痛,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