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 观察解痉活血酊外敷预防PICC静脉炎的效果.方法 将173例接受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1组、观察2组.置管后,观察1组用自制解痉活血酊外敷于穿刺点及周围皮肤上;观察2组采用安普帖薄膜固定中心静脉导管;对照组使用3M透明敷料固定中心静脉导管.三组病例的换药方法均遵照中心静脉导管维护常规进行,观察时间均为自穿刺日后4周.观察三组病例的PICC置管相关性静脉炎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1组发生PICC置管相关性静脉炎1例(1.8%),观察2组2例(3.4%),对照组8例(13.8%).观察1组与观察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1组、观察2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解痉活血酊对PICC静脉炎有很好的预防作用,且价格低廉,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VAP)与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老年乳腺癌患者化疗中的应用,比较两种置管方法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2010年6月至2014年6月确诊乳腺癌需行静脉化疗的老年患者85例,分为VAP组(39例)和PICC组(46例).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和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VAP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为87.2%(34/39),低于PICC组的93.5%(43/4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AP组的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5.1%(2/39),低于PICC组的21.7%(10/4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AP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略低于PICC,但其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更低,痛苦少,耐受性好,条件允许情况下推荐使用VAP作为老年乳腺癌患者静脉化疗的理想通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胸片定位法在肿瘤病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 PICC置管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 2016年 6月至 2018年 5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和第二附属医院肿瘤病房住院需要 PICC置管进行化疗的肿瘤病人 290例,采取非同期对照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 145例),对照组采取体表测量计算 PICC置管长度,观察组采取胸片定位法得出 PICC置管长度,比较两组置管长度调整率、置管成功率、病人满意度及置管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胸片定位法观察组置管长度总调整率为 0.69%,较对照组 4.83%低(P<0.05);观察组置管成功率为 99.31%,高于对照组 93.79%(P<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在肿瘤患者PICC置管感染预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5年9月某院86例留置PICC导管的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采用集束化护理策略,比较两组患者PICC置管相关感染的发生情况及置管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研究组患者局部感染、血行感染发生率分别为4.7%、2.3%,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出现皮肤过敏、局部渗血、导管脱落及堵管、血栓形成等置管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应用于留置PICC导管的肿瘤患者效果确切,可有效降低感染发生风险,防止堵管、血栓形成,大大降低脱管的发生风险,明显改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集束干预策略在降低神经外科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CRBSI)中的效果.方法 把实施集束干预策略前(2013年7-12月)留置中心静脉导管62例患者设为对照组,把实施集束干预策略后(2014年1-6月)留置中心静脉导管70例患者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导管置管情况及CRBSI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锁骨下静脉置管率从8.06%上升至31.43%,明显多于对照组,股静脉置管率从25.81%下降至4.29%,明显少于对照组,PICC置管率从1.61%上升至14.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CRBSI发生率从7.22‰下降至1.5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集束干预策略可有效减少神经外科中心静脉置管患者CRBSI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寻找血透患者颈内静脉导管穿刺口局部感染预防及处理的有效措施,以指导临床护理工作.方法 按照门诊号/住院号单双号的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颈内(临时管)静脉置管透析患者50例为对照组,同样方法选取2016年颈内(临时管)静脉置管透析患者50例为试验组,按照国际及我国《静脉输液治疗护理操作规范》[1]进行置管及导管护理,加强患者评估、重视患者不适的感觉,加强患者教育、及早处理穿刺口局部感染问题.结果 两组比较,透析发生颈内静脉导管相关局部感染患者由4.93/1 000导管日下降至1.17/1 000导管日,血透患者导管相关局部感染诱发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比例由1.88/1 000导管日下降至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透患者颈内静脉导管相关局部感染可通过有效的预防和及时处理,降低导管相关局部感染的发生、避免导管相关局部感染导致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PICC和CVC置管在老年脑血管意外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洁  江丽萍 《江西医药》2005,40(6):361-362
目的比较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经颈内静脉导入中心静脉置管(CVC)两种方法在老年脑血管意外患者中应用的优劣。方法分别观察PICC患者56例和CVC患者48例置管成功率、术后导管口细菌培养监测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首次穿刺置管成功率PICC组89.3%(50/56例),CVC组为64.6%(31/48例),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总置管成功率PICC组96.4%(53/56例),CVC组为83.3%(40/48例),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PICC组导管口细菌培养阳性率7.1%(4/56例),CVC组20.8%(10/48例),PICC组低于CVC组(P<0.05);导管阻塞、脱落发生率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误入动脉和穿刺点出血、血肿PICC组低于CVC组(P<0.05)。结论PICC定位准确、损伤小,易操作,能避免发生气胸或误入动脉等严重并发症,满足老年脑血管意外患者长期输液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临床医药实践》2018,(5):394-395
目的:通过观察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换药次数多少,论证PICC置管7 d后再行化疗穿刺点的渗血发生率是否减少。方法:将拟行PICC置管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PICC置管7 d后再行化疗的患者为观察组,置管当天化疗的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渗血发生率、换药次数等。结果:PICC置管7 d后再行化疗,穿刺点的渗血率和换药次数明显减少,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置管7 d后再行化疗,穿刺点渗血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9.
两种深静脉置管的应用及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玉兰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9):1294-1296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行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和股静脉置管方法的效果。方法:68例股静脉置管,135例PICC置管,对比两组的操作成功率、操作时间及导管置入通畅程度及并发症。结果:两组总穿刺成功率、操作时间、导管置入通畅程度、总并发症率比较,PICC组与股静脉组无明显差异(P>0.05);一次穿刺成功率,PICC置管组高于股静脉置管组(P<0.05);两组在发生静脉炎、误入动脉及导管脱落方面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两组深静脉置管均为成熟安全的护理操作技术,在临床上各有利弊,可以互补,PICC组优于股静脉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肘上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临床效果.方法超声引导下在肘上PICC置管92例(观察组),对比传统肘部或肘下PICC盲穿96例(对照组)穿刺成功率、舒适度等指标.结果 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导管尖端位置正确率、置管后舒适度评分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颈内静脉异位率、静脉炎发生率、置管后对生活的影响评分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超声引导下肘上PICC置管解决了盲穿PICC的弊端,降低了颈内静脉异位和静脉炎的发生率及留置PICC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提高了PICC尖端位置的正确率和患者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11.
傅爱琼 《安徽医药》2013,17(8):1438-1439
目的探讨敷料不同时间更换对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穿刺部位感染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月到2011年12月在该院行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88例,按照敷料更换时间随机将患者分为3组,即1 d更换敷料组(A组)28例,3 d更换敷料组(B组)30例,5 d更换敷料组(C组)30例。观察3组感染发生情况。结果与A组患者感染率(7.4%)比较,B组患者感染率为(10.0%),差异无显著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患者和B组患者感染率(7.4%,10.0%)比较,C组患者感染率为23.3%,有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 d更换一次敷料明显降低PICC导管穿刺部位感染率,超过5 d则危险性增加,为临床操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不同静脉置管方法在颅脑损伤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96例置管患者随机分为外周静脉穿刺导人中心静脉置管(PICC)组48例和锁骨下静脉组48例,分别观察两种方法置管的1次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及置管时间的长短。结果PICC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100%,而锁骨下静脉置管组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6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ICC组导管留置时间长于锁骨下静脉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锁骨下静脉组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邻近动脉损伤、导管脱落的例数较多,而PICC组发生静脉炎的例数则高于锁骨下静脉置管组。结论PICC导管的穿刺简便易行,并发症少,可长期留置。  相似文献   

13.
侯海霞  鞠进 《现代医药卫生》2014,(21):3220-3222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时延迟撤离支撑导丝对颈内静脉导管异位复位成功率的影响。方法将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行PICC的31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8例。对照组在导管置入预测长度后撤离支撑导丝,再用超声探头探查颈静脉,确认导管无异位后修剪导管并连接正压接头,如发现导管异位立即在无菌条件下行复位;观察组在导管置入至预测长度后立即用超声探头探查颈静脉,如导管无异位再撤离支撑导丝,修剪导管并连接正压接头,如发现导管异位及时在支撑导丝作用下行复位。对比两组患者在置管过程中颈内静脉导管异位的发生率、复位成功率以及平均复位时间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发生导管异位30例,其中颈内静脉导管异位29例;对照组发生导管异位32例,其中颈内静脉导管异位27例。观察组颈内静脉导管异位发生率(18.35%)与对照组(17.0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复位成功率(96.55%,28/29)高于对照组(77.78%,21/27),平均复位时间[(5.70±1.22)min]短于对照组[(8.90±2.53)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51,t=6.10,P〈0.05)。结论在超声引导下应用赛丁格技术行PICC术中,导管送至预测长度后常规探查颈静脉,排除颈内静脉导管异位后撤除支撑导丝,有利于颈内静脉导管异位的复位。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肿瘤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插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感染的原因分析,探讨干预措施,降低感染的发生率。方法留置PICC的肿瘤化疗患者1000例,随机分为改良组和对照组,改良组410例,对照组59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导管置管、维护方法,改良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干预措施:六步洗手法洗手、专职护理人员在超声引导下,在PICC维护门诊置管、维护,穿刺部位选在肘关节以上;对比改良前后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结果改良组导管相关性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改进PICC置管环境、穿刺方法等干预措施,有效降低PICC置管的感染率,对保障输液安全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高负压封闭引流治疗脊柱内固定术后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1年8月~2013年6月采用脊柱内固定术后出现感染的患者5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7例,观察组患者采用高负压封闭引流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置管冲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换药次数、内固定取出率、创面愈合时间.结果 观察组患者换药次数为(2.65±1.21)次,明显少于对照组的(7.26±3.34)次(P<0.05);观察组患者内固定取出率为18.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0% (P<0.05);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分别为(20.69±5.81)、(39.07±11.92)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负压封闭引流治疗脊柱内固定术后感染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控制感染,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置管(CVC)在中医肿瘤科的临床应用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肿瘤科2011年1月-2014年11月住院患者188例,随机分为CVC组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组各94例,CVC组给予CVC术,PICC组给予CVC术。观察比较两组的置管成功率、置管操作时间、导管留置时间、置管期间患者不适感、导管相关性感染、误穿动脉、堵管、脱管、气胸、穿刺点渗血或渗液、静脉炎等情况。结果 CVC组穿刺成功率为100.0%,PICC组为98.9%,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VC组置管操作时间为(17.96±3.93)min,置管留置时间为(15.63±9.92)d,治疗期间18例(19.1%)患者发生不适;PICC组置管操作时间为(32.22±6.23)min,置管留置时间为(121.39±86.57)d,治疗期间12例(12.8%)患者发生不适;CVC组的置管操作时间、置管留置时间短于PIC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置管期间患者不适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堵管、脱管、气胸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VC组误穿动脉、穿刺点渗血或渗液的发生率高于PICC组,静脉炎的发生率低于PIC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VC置管成功率高,操作易于掌握,导管保留时间较长,方便管理。CVC可保障中医肿瘤科多种治疗目的的实施,置管方便、安全、患者痛苦小,CVC对中医肿瘤科患者的各种输液治疗及静脉内营养有非常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氦氖激光照射锁骨下静脉穿刺入口处皮肤预防锁骨下静脉置管感染的效果。方法将265例EICU锁骨下静脉置管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134例和传统组131例,分别采用氦氖激光照射护理法和传统护理方法。结果实验组局部感染为3例,传统组为15例(P〈0.01);实验组隧道感染为1例,传统组为8例(P〈0.05);实验组血流感染为0例,传统组为6例(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氦氖激光照射治疗锁骨下静脉置管能有效的降低导管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在透明敷料不同置换方法和不同置换时间条件下,分析对比新生儿PICC置管出现相关性感染的差异,探索提高透明敷料护理效果的最佳置换方法和置换时间.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间在本院进行PICC穿刺的178例新生儿作为实验的研究对象,其中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间86例新生儿分为实验组(44例)和对照组(42例),实验组透明敷料的护理方法为“三步去除敷料法”,对照组采取常规“一步去除敷料法”.2015年2月至2016年1月92例新生儿根据透明敷料的更换频率分为A组3d/次(28例),B组5d/次(33例)和C组7d/次(31例),比较两个阶段各组的感染情况.结果 实验组44例新生儿中2例(4.54%)出现感染,对照组42例新生儿中8例(19.05%)出现感染,两组感染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2例(7.14%)出现感染,B组2例(6.06%)出现感染,C组9例(29.03%)出现感染,3组感染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JP<0.05).感染种类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三步去除敷料”护理方式更有助于减少相关性感染的发生,同时敷料更换频率保证在5d/次是较为经济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预见性护理措施对延长胃癌化疗患者PICC置管留置时间的效果。方法将在本科住院胃癌化疗并接受PICC置管的72例患者,按实施护理措施不同分为干预组38例,分别于置管前、置管时及置管后给予预见性护理;对照组34例给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PICC留置时间,分析导致PICC拔管的并发症,比较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干预组患者PICC留置时间较对照组显著延长(P<0.05)。导致PICC拔管的主要并发症为血栓形成、感染、静脉炎、导管漏液及导管脱出,干预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措施能显著减少并发症,明显延长胃癌化疗患者PICC置管的留置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宋艳茹  问明  杨小红  徐妍  刘美娟 《中国药房》2010,(47):4495-4497
目的:观察紫草膏外敷防治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致静脉炎的效果。方法:将肿瘤科344例患者随机均分为2组,预防组于PICC置管后持续外敷紫草膏7d,对照组采用湿毛巾热敷。将对照组发生静脉炎的患者随机再分为2组,治疗Ⅰ组采用紫草膏外敷于患处,治疗Ⅱ组采用50%的硫酸镁湿热敷。结果:预防静脉炎发生情况,预防组静脉炎的发生率为6.98%,对照组为28.49%,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静脉炎治疗情况,治疗Ⅰ组痊愈率60.00%,总有效率100.00%;治疗Ⅱ组痊愈率12.50%,总有效率58.30%,2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紫草膏外敷对预防和治疗PICC所致静脉炎有显著疗效,可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