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总结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开颅去骨瓣减压术后并发正常压力性脑积水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颅脑损伤开颅去骨瓣减压术后并发正常压力性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手术患者的临床表现、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结果除术后1例家属要求提前出院,2例无明显效果,余40例患者病情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术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为(9.71±2.45)分,高于分流术前(6.84±1.9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2例患者术后2周行头颅CT检查,示脑室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以侧脑室为主),体检骨窗压力较术前明显减低。结论正常压力性脑积水仍需手术治疗,术前早期诊断及术中减少手术的创伤,是治疗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徐万所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6):233-233
目的探讨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分析我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80例临床资料,通过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结果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后格拉斯格预后评分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效果明显,预后良好,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重型颅脑损伤伴脑疝患者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后发生枕叶梗死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06~2020-06在河南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后发生枕叶梗死的45例重型颅脑损伤伴脑疝患者资料,作为发生组,并收集同期医院接受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后未发生枕叶梗死的45例重型颅脑损伤伴脑疝患者资料,作为未发生组,所有患者基线资料、实验室指标均完整,统计两组基线资料实验室指标,经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找出重型颅脑损伤伴脑疝患者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后发生枕叶梗死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生组与未发生组患者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术中低血压、术前休克、大脑后动脉P2段移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其他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GCS评分高、术前休克、术中低血压、大脑后动脉P2段移位长均是重型颅脑损伤伴脑疝患者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后发生枕叶梗死的影响因素(OR>1,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伴脑疝患者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后发生枕叶梗死可能受GCS评分高、术前休克、术中低血压、大脑后动脉P2段移位长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7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将其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常规骨瓣开颅减压术)和观察组(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格拉斯哥(GCS)评分、痊愈率、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治疗后3d、15d,观察组GCS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痊愈率和死亡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疗效确切,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在救治重型颅脑损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11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观察组采用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骨瓣开颅术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术后GC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ICP、脑水肿体积和中线移位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总生存率82.14%,对照组总生存率51.79%,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可使脑组织得到充分减压,从而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双侧开颅去骨瓣减压术对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1年10月在我科室1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双侧开颅去骨瓣减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预后按照格拉斯哥预后评分(COS)标准评价。结果双侧开颅去骨瓣减压对重型颅脑损伤疗效确切,痊愈8例,致残6例,死亡4例,结论对于手术指征明确的病例,双侧开颅去骨瓣减压术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有效方法之一,合理采用双侧开颅去骨瓣减压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可以显著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对冲性颅脑损伤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所收治的对冲性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对冲性颅脑损伤患者采用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手术。对照组对冲性颅脑损伤患者采用大骨瓣开颅手术。分别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GCS评分均明显提高,颅内压水平均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术后GCS评分明显提高,颅内压水平均明显降低,颅内压高、迟发型血肿以及脑积水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能显著提高对冲性颅脑损伤患者临床治疗效果,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适于临床的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后大面积颅骨缺损并发慢性交通性脑积水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颅骨缺损并慢性交通性脑积水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颅骨修补术及脑室-腹腔分流手术同期进行,术后1个月GCS评分、3个月GOS评分明显提高.神经功能障碍得到不同程度改善,CT显示脑室不同程度缩小:结论:同期颅骨修补术及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慢性脑积水,可明显改善病人生活质量,提高预后,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中国医药科学》2017,(20):199-201
目的探究导致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术后发生脑积水的高危因素,分析其治疗方法并观察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择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于笔者所在医院以开颅去骨瓣减压术进行重型颅脑外伤治疗并在术后发生脑积水的40例患者,设其为研究组;择取同期于笔者所在医院以开颅去骨瓣减压术进行重型颅脑外伤治疗但在术后未发生脑积水的40例患者,设其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总结引发术后脑积水的高危因素,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血肿部位(硬膜下、脑内)、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出血、行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操作、入院时的GCS评分低、在术中未行硬脑膜缝合是导致术后发生脑积水的高危因素,研究组与对照组在上述高危因素上有着明显的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行"脑室-腹腔"分流术,30d内恢复清醒状态,体温正常,无语言障碍。结论临床应为重型颅脑外伤患者进行术后脑积水高危因素的评估,预防脑积水的发生;若已发生,则可通过使用"脑室-腹腔"分流术来缓解患者的病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扩大翼点入路大骨瓣开颅+腰穿置管引流术在预防额颞部重症脑挫裂伤后并发脑积水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995-05~2005-05行手术救治的GCS3~8分额颞部重型脑挫裂伤260例。其中A组170例,扩大翼点入路大骨瓣开颅手术+腰穿置管持续引流;B组90例,单纯额部或颞部骨瓣开颅手术。结果A组患者脑积水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患者,且病死率和致残率亦明显低于B组,二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扩大翼点入路大骨瓣开颅+腰穿置管引流术可降低重症颅脑损伤后脑积水的发生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卞琴  杨鹏  张秋芳 《天津医药》2021,49(12):1328-1332
目的 探讨创伤后脑积水合并严重意识障碍患者脑室-腹腔分流术预后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 模型,指导早期识别高危患者。方法 以确诊创伤后脑积水合并严重意识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脑 室-腹腔分流术治疗。治疗后3个月时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判断患者预后,分为预后良好组(GOS评分>3 分)和预后不良组(GOS评分≤3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危险因素,并在该基础上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采 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和Hosmer-Lemeshow检验对模型进行评价。结果 共218例患 者纳入分析,其中模型组 153 例,验证组 65 例;模型组预后良好 90 例(58.8%),预后不良 63 例(41.2%)。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50岁(OR=1.356,95%CI:1.101~1.639)、中度脑积水(OR=2.859,95%CI:2.325~3.212)、发 病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为 9~12 分(OR=2.421,95%CI:2.056~2.857)和发病至分流术的间隔≥3 个月(OR=1.639, 95%CI:1.325~2.124)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根据上述因素绘制的列线图预测模型组和验证组临 床预后的AUC分别为0.896(95%CI:0.842~0.933)和0.875(95%CI:0.825~0.916)。Hosmer-Lemeshow检验显示列线图 模型有较好的拟合度(模型组χ2=0.896,验证组χ2=0.567,均P>0.05)。根据列线图模型进行风险分层后,模型组和验 证组高、中风险患者预后不良比例明显高于低风险患者。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对评估创伤后脑积水合 并严重意识障碍患者脑室-腹腔分流术后的预后有较好的价值,可指导临床早期识别高危患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室一腹腔分流术后常见并发症的临床表现及其产生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152例脑积水患者行脑室一腹腔分流术后的各种常见并发症。结果152例中分流管阻塞者21例,感染者13例,分流过度者5例。结论分流管阻塞、感染、过度分流是该手术的常见并发症。严格把握手术指征,正确选择分流泵以及正确的手术操作和围手术期处理是防止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侯黎明  裴敬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3):1941-1943
目的:探讨脑室铸型出血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1999年11月~2007年11月治疗的96例脑室铸型出血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疗组血肿平均清除时间为5.3 d,对照组血肿清除时间7.6 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2 d神志清楚26例,占48.15%,对照组2 d神志清楚11例,占26.1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个月后GCS评分,治疗组优良20例,轻残19例,重残4例,死亡1l例:对照组优良8例,轻残14例,重残10例,死亡10例.以优良和轻残视为有效,治疗组有效率72.22%,对照组为52.3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发生梗阻性脑积水13例,占24.07%,对照组为19例,占45.2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侧脑室穿刺加腰穿引流术治疗脑室铸型出血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治疗措施,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脊液电影成像在颅脑外伤并发脑积水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重型颅脑外伤(GCS≤8)后并发脑积水50例,利用脑脊液电影分析中脑导水管T2加权像快速流空信号。对其中41例中脑导水管脑脊液流动加快的患者行脑室-腹腔分流术。结果 38例术后行脑脊液电影成像示中脑导水管脑脊液流空信号下降,3例中脑导水管脑脊液流空信号无变化。41例手术的患者中35例临床症状改善;6例临床症状未改善中的3例均为中脑导水管脑脊液流空信号无变化者。结论脑室-腹腔分流术后中脑导水管脑脊液流空信号下降与临床症状改善密切相关;已行脑室-腹腔分流手术患者的中脑导水管脑脊液流空信号未下降可能与分流不充分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运用神经内镜方法治疗合并脑室内感染性脑积水的疗效。方法采用神经内镜新技术,对10例合并脑室内感染性脑积水患者进行治疗,在结合抗生素冲洗液冲洗的同时,分别行第三脑室底脚间池造瘘术、透明隔造瘘术、脉络丛凝固术及内镜引导下脑室外引流术。结果脑积水及炎症控制9例,死亡1例。结论神经内镜技术辅助治疗合并脑室内感染性脑积水患者能明显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经小脑延髓裂入路显微手术切除第四脑室肿瘤的方法,进一步了解入路的解剖结构以及如何保护脑干,避免损伤小脑后下动脉和术后主要并发症的处理.方法 对我院自2002年12月至2004年12月接受手术治疗的8例经小脑延髓裂入路切除的第四脑室肿瘤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总结手术技巧和经验.结果 所有患者肿瘤全切除6例,近全切除2例,全切率75%,均打通脑脊液循环通路.术后全部清醒,无死亡.术后肿瘤复发1例,术后出现脑积水1例,行侧脑室-腹腔分流治疗.结论 经小脑延髓裂入路切除第四脑室内肿瘤,不需切开小脑下蚓部.可清楚地暴露导水管口、闩部及脑室侧壁,不损伤任何小脑组织.切除肿瘤过程中注意保护小脑后下动脉及其分支,注意区分肿瘤组织和脑干,与延髓呼吸中枢粘连紧密的肿瘤不必强行切除,有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损伤.  相似文献   

17.
孙宝山  陈茹兰  刘四新  夏清岫 《哈尔滨医药》2014,34(2):104+108-104,108
目的 去骨瓣减压术后继发脑积水的治疗体会.方法 将45例去骨瓣减压术后脑室系统扩张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给予脑室腹腔分流手术治疗及口服乙酰唑胺+静点甘露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脑室腹腔分流组愈后生存质量明显优于对症治疗组,术后病人意识状态较前明显好转,癫痫的发病率明显降低,二便功能恢复明显好转,神经功能恢复亦优于后者.结论 去骨瓣减压术后继发脑积水患者行脑积水手术能明显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脑外伤术后同期实施脑室-腹腔分流及颅骨修补术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2010年1月~2012年6月本院收治的重症脑外伤患者8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实施早期颅骨修补及脑室-腹腔分流术;对照组先实施脑室-腹腔分流术,术后3个月再实施颅骨修补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格拉斯哥评分,并在患者出院时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评价患者的预后.结果 术后两组格拉斯哥评分显著高于术前(P<0.05),且观察组格拉斯哥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死亡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效果良好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脑外伤术后同期实施脑室-腹腔分流术联合颅骨修补术能更好地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减少患者接受麻醉和手术的次数,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急性脑卒中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UGH)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收集急性脑卒中住院患者193例,从发病年龄、性别、卒中类型及GCS等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93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并发UGH25例,发生率13.0%。发生UGH患者的性别间无显著差异(P〉0.05);而年龄≥65岁、出血性卒中及脑损伤严重者(GCS3~8分)发病率均较对应组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急性脑卒中并发UGH与年龄、脑卒中类型及脑损伤严重程度等危险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临床中早期颅骨修补术和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脑外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70例脑外伤开颅去骨瓣减压术后并脑积水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先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并在术后3~6个月行颅骨修补术治疗;研究组35例在术后2~3个月一次同时行早期颅骨修补术与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术后GCS优良率(71.4%)显著高于对照组(57.2%)(x2 =7.47,P<0.05),良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x2=8.35,P<0.05),中残率显著低于对照组(x2 =7.33,P<0.05),并发症发生率(14.3%)显著低于对照组(34.3%) (x2 =7.35,P<0.05).结论 对脑外伤患者采取早期行颅骨修补术与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能够有效促进患者康复,并且降低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