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本院院前急救与转运患儿的疾病谱,旨在提高危重患儿的临床救治率。方法统计本院院前急救的386例急救网络转运协议书,通过对出诊医师填写的出诊记录及第6版儿科学相关内容进行诊断并分类,并对运转范围进行总结。结果新生儿患儿占83.9%;余患儿约占16.1%;新生儿疾病中,前三位分别为早产儿(129例,39.9%)、新生儿肺炎(39例,12.0%)、缺血缺氧性脑病(36例,11.1%);儿科疾病中,前三位分别为重症肺炎(25例,39.7%),先天性心脏病(6例,9.5%),颅内感染(6例,9.5%),其中室内运转患儿约占44.3%,市外运转患儿约占55.7%;运转半径为0.5~330 km,院前急救反应时间为3~215 min。结论对院前急救与转运的疾病分布特征进行总结,可有效的制定急救的工作重点,从而能够提高危重患儿的救治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甘孜州人民医院院前急救特点。方法对2013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甘孜州人民医院院前急救患者性别、年龄、病种、病情、死亡病种、急救半径、出诊时间、急诊诊断或主诉等进行分析。结果 2013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甘孜州人民医院院前急救患者416例,男女比例为2.04∶1,患者平均年龄39.8岁;416例患者中前20种现场急救与转运患者疾病谱前4位依次为创伤(206例,49.52%)、精神及神经系统疾病(37例,8.89%)、急性中毒(37例,8.89%)、昏迷待查(28例,6.73%);出诊高峰时间主要分布于夜间(18:00~〈9:00),占50.00%(208/416);出诊里程:8 km以内占59.86%(249/416),8 km以外占40.14%(167/416)。结论该研究结果可为提高甘孜州人民医院院前急救质量与管理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熊军辉 《中国当代医药》2014,21(27):184-185
目的 对本院普外科治疗的80例危重症患者的临床救治情况进行分析,使普外科医务人员对如何治疗危重症患者加深认知,提高应变应急能力,更好的为患者服务。方法 选择2010年1月~2014年2月来本普外科进行救治的80例危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从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谱、死因、死亡时间方面进行分析。结果 〉60周岁的危重患者最多,占38.75%;排名前3位的疾病谱依次是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疾病、创伤类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是严重危害患者生命的疾病,占危重病患者死因的42.8%左右;危重病患者死亡时间多在凌晨2:00~6:00,42.8%的患者在此时间离世。结论 年龄〉60周岁的患者,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疾病是严重危害危重病患者生命的主因,凌晨时间是医务人员需要对危重患者重点监控的时间,应根据特定因素,对肿瘤患者制订相应的监控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4.
陈云兵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3):1964-1965
目的:了解高原山区儿童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的特点.方法:对2003年3月1日~2009年12月31日高原山区儿童院前急救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种、病情、死亡病种、急救半径、出诊时间、急诊诊断或主诉等项目进行调查统计分析.结果:高原山区儿童院前急救患者89例中,男女比例为1.70:1,平均年龄6.72岁;院前急救的疾病谱前5位依次是创伤38例次(42.70%)、呼吸系统疾病合并抽搐27例次(30.34%)、高原反应7例次(7.87%)、神经系统疾病4例次(4.49%)、急性中毒4例次(4.49%);出诊高峰时间主要分布在18:00~9:00时间段;出诊里程:8公里以内占40.45%,8公里以外占59.55%,四个季度院前急救例次相差不多.结论:建立和完善高原山区急诊医疗服务体系是提高高原山区院前急救质量与管理水平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院前急救疾病谱分析,了解疾病发展趋势,推广公共场所公民急救,加强院前急救医学人员培养及急救系统建设。方法 收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120急救中心2019、2021年院前急救患者1 595例的完整病例信息。统计不同性别、年龄、地区、系统疾病等的院前急救患者情况。结果 院前急救以男性发病居多(64.8%),高峰年龄在50~<80岁人群(18.2%~25.6%)。发病率在前五位的分别为神经系统疾病324例(20.3%)、循环系统疾病300例(18.8%)、肿瘤230例(14.4%)、创伤212例(13.3%)、呼吸系统疾病179例(11.2%)。循环系统疾病及创伤男性年龄低于女性,骨折、急性冠脉综合征、呼吸衰竭、主动脉夹层男性占比明显高于女性。呼吸系统疾病冬季高发,神经系统疾病在夏季及冬季高发。结论 加强公民急救意识的培养,尤其中老年男性;加强神经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创伤、呼吸系统疾病专业技术培训,以及熟练掌握抢救仪器操作,规范院前急救流程;加强系统化急救模式的建立,形成完整的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舟山海岛新区儿童院前急救的流行病学特征及急救处置现状。方法 收集浙江省舟山市急救指挥中心2019—2021年受理送往医院的14岁及以下儿童院前急救患者病历资料共1 381例。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院前急救儿童病例性别、年龄、疾病谱分布及时间分布等流行病学特征及急救处置现状。结果 儿童院前急救病例数2019年431例(31.2%),2020年468例(33.9%),2021年482例(34.9%);男女比例为1.3∶1;7~14岁病例数最多,占40.1%。高发期为3月(11.2%)、9月(12.7%)、10月(12.7%);出诊的两个高峰阶段分别在[07:00,09:00)、[15:00,17:00),占全天的45.2%(624/1 381)。疾病类别前5位依次为创伤、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和急性中毒/理化伤害;病情程度以轻、中症为主,占85.0%(1 174/1 381),其中死亡病例15例(1.1%)的疾病类别主要是交通伤、溺水、触电。实施院前处置占84.4%(1 166/1 381),救治显效、有效占比逐年增加。结论 舟山海岛新区儿童院前急救的流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意外院前急救措施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35例急性脑血管意外院前急救的临床资料。结果 235例中经过院前快速、有效的现场救治,快速安全转入医院207例,占88.08%;途中病情加重15例,占6.38%;现场死亡13例,占5.53%;途中死亡0例。结论院前急救中存在时间短、辅助检查少的情况,以及很多不确定因素,只有实施尽快有效的现场救治,快速、安全转运及加强途中监护才能够挽救患者的生命,是院内后续抢救及治疗至关重要的一步,可有效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的有效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80例院前急救患者在出诊前准备、出诊时、转运途中的急救护理措施。结果180例需院前急救的患者成功转运179例,死亡1例。结论院前急救重在时间,突出一"急"。争取在最短时间内对患者进行"有效院前急救"对提高危重患者的救治成功率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和分析深圳市流动儿童疾病谱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3249例儿童的临床资料,其中流动儿童2041例,非流动儿童11208例。统计流动儿童的性别和年龄分布,分析流动儿童和非流动儿童的疾病系统和疾病种类。结果 2041例流动儿童中,男1201例,占58.8%;女840例,占41.2%。排名前3位的年龄段为1个月~1岁、2~3岁、1~2岁。流动儿童和非流动儿童排名前3位的疾病系统均为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从排名第4位的系统疾病开始,流动和非流动儿童出现差异,流动儿童以损伤、中毒和外因的某些其他后果为第4位,而非流动儿童下降至第6位。非流动儿童排名第5位为免疫系统疾病,而流动儿童免疫系统疾病排名下降至第10位。流动儿童和非流动儿童排名前4位的疾病均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腹泻和支气管炎。流动儿童排名第5位为皮肤或黏膜损伤,而非流动儿童下降至第8位;流动儿童中排名第10位的疾病为急性中毒,而非流动儿童中急性中毒并未排在前10位。流动儿童排名第8位为过敏性疾病,而非流动儿童中过敏性疾病排名第5位。结论深圳市流动儿童与非流动儿童疾病谱存在一定差异,这可能与监护人文化程度、家庭收入、健康管理意识和知识等密切相关,相关部门应当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加以管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近10年我院60岁以上老年住院患者疾病构成,了解老年病人疾病谱变化,为防治工作及卫生资源合理配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我院1997~2006年10年来60岁以上老年住院患者疾病资料,分析全部病例的疾病构成。结果近10年病例显示排名前10位疾病43981例次,占住院患者总数的91.33%。其中肿瘤、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这前4位疾病占老年住院患者的69.41%。结论肿瘤、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健康,是医疗防治工作和卫生资源配置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院前急救中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转运程序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中如何对急性呼吸衰竭的患者进行转运才能使患者得到迅速有效的救治。方法对转运的50例急性呼吸衰竭患者进行分析。结果在转运途中全组1例患者死亡,8例患者在转运前予以气管插管,4例患者在转运途中予以气管插管。结论掌握正确的急救方法及程序,是使患者得到及时、迅速、准确、有效救治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急诊抢救患者的主要疾病谱和特点,提高护理人员急救水平.方法:选取6 930例急诊抢救患者的救治资料,对其所属病种、年龄、性别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男女之比为1.47:1;急诊抢救疾病谱前6位依次是神经系统疾病、创伤、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急性中毒,占总抢救人数的86.37%,神经系统疾病是急诊抢救疾病谱的最主要组成部分(23.00%);急诊抢救病种前6位中男女比为1.62:1,中毒患者女性多于男性;神经和消化系统疾病以20岁以上人群为主;创伤和急性中毒以20~59岁人群为主,循环和呼吸系统疾病以40岁以上人群为主,神经系统疾病呈现年青化趋势.结论:以急诊抢救病例疾病谱为依据,不断加强对从事急救工作的医护人员进行神经系统、创伤、循环系统等疾病的急救培训,以提高急救水平,护理上应针对疾病谱的构成及特点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云南省中心2009年1月1日至2010年1月1日院前急救2787例儿童病例进行分析,以提高院前急救儿童患者抢救成功率和转运能力。结果院前急救儿科疾病排位顺序是:症状、体征和临床与实验室异常所见排第一位,损伤、中毒和外因的某些其他后果排第二位,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情况排第三位,呼吸系统疾病排第四位。结论院前急救可使小儿患者得到及时救治,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的"无治疗期",为提高小儿疾病在院前急救过程中的诊断符合率和抢救成功率,应加强院前急救人员对儿科疾病救治的专业培训,掌握小儿不同年龄阶段生理特点,制定儿科危急重症的抢救规范。  相似文献   

14.
上海嘉定南翔地区352例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南翔地区院前急救患者性别、年龄、病种、出诊时间、地点等资料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对南翔地区2006-12-11~2007-03-03院前急救患者352例进行分析。结果本组院前急救患者352例,男女比为1.79∶1,平均年龄54.2岁;每天9∶00~12∶00、12∶00~15∶00和18∶00~21∶00为急诊呼救最高时间段;发生率最高的前5位病种依次为创伤(37.5%)、新生儿疾病(16.19%)、神经系统疾病(10.51%)、心血管系统疾病(9.09%)、消化系统疾病(2.84%);急救半径在5km以内达85.4%;出诊地点前5位依次为南翔医院194例(55.1%),南翔镇周边公路81例(23%),南翔镇居民家庭43例(12.2%),南翔福利院16例(4.5%),嘉定中心医院10例(2.8%)。结论提高院前急救水平对人类健康和急诊学科建设有重大意义,该文结果为建立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和促进急诊管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阿拉尔医院院前急救病例的病种病因及急救方法。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我院2016年全年度1604例院前急救病例进行研究。结果在1604例院前急救患者中,其中救治车祸外伤的有965例,占60.16%,其中伤3人以上车祸有65起,最大的一次17人。脑血管疾病157例,占9.79%;心血管疾病81例,占5.05%;消化系统疾病72例,占4.49%;重度颅脑损伤65例,占4.05%;呼吸系统疾病57例,占3.55%;中毒96例,占5.99%;其他111例,占6.92%。最终死亡38例,非死亡1566例。患者的病死率与呼叫至到达时间、急救人员资质、急救措施及急救效果评估等因素有关。结论院前急救成功率与医务人员自身急救知识、设备配置等密切相关,医院应加强医务人员对车祸外伤、颅脑损伤、心脑血管疾病的急救知识培训,提高抢救成功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漳州地区的院前疾病谱进行分析,提出应对措施,提高抢救质量,保证患者生命安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拨打"120"呼救电话的院前急救患者的完整病历资料,并按急救病种、性别、年龄组、月份分布情况、24 h各时间点的关系等进行系统统计,探索急危重患者构成梯次及疾病谱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救治策略。结果创伤、心血管系统疾病、小儿科疾病、中毒事件、妇产科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是院前急救最多的病种;院前急救患者的年龄集中在20~40岁,时间集中在11、12月及每天的12:00~16:00与20:00~24:00。结论在新的背景下,科学分析院前疾病谱,建立专业的急救队伍,并调整相应的救治策略,能有效提高急救水平,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青岛市区域120出诊病例特点,为全市120病种分析提供依据,为部分疾病预防做出指导,并探讨提高院前急救水平的措施。方法对青岛市某120分中心2010年11月至2011年10月期间3481例出诊病例分析。结果发现在1年急诊病例中外伤为第1位,占26.14%,其中,骨折病例较多,占28.68%,位于第2、3位的分别是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60岁以上人群比例高,占43.72%;急诊病人以1、8月份最多。结论针对院前急救特点,应加强急救人员掌握重症疾病、常见病、多发病救治技能,提高救治的有效率,并呼吁政府卫生部门加强群众急救知识的宣传和培训的力度,同时增加急救资源投入。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对亚硝酸盐中毒患者的救治意义。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2006年2月至2011年2月26例亚硝酸盐中毒患者的救治临床资料。结果经过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平稳的中途转运及有效的监护,26例患者中25例抢救成功,死亡1例,抢救成功率96.15%,病死率3.85%。结论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是治疗亚硝酸盐中毒患者成功的关键,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时机,极大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干预前后院前急救与转运患者的疾病谱。并对两组死亡病例进行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2005年305例(A组),2006-2009年143例(B组)院前死亡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干预后死亡病因疾病谱发生改变,死亡率下降,第一目击者参与率提高。结论加强社会预防和宣传,调整急救队伍,发挥第一目击者作用可提高对心脑血管、创伤、中毒等的院前急救水平,减少急诊死亡  相似文献   

20.
彭勃  卜科 《哈尔滨医药》2012,32(6):423-424
目的通过ICD-10研究宁夏地区急诊科的病例资料,了解本地区院前急救疾病谱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宁夏三甲医院2009年1至12月的急救登记病例,从纳入标准中抽取1806例有效病例进行ICD-10编码归类,比较性别及构成比。结果在1806例中,排名前六的分别是是中毒、外伤和其他外因引起的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内分泌营养及代谢类疾病;在疾病谱中,损伤、中毒和外因的某些其他后果、循环系统疾病以及消化系统疾病出诊量男性多于女性,男女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ICD-10编码对院前急救进行编码表转化,共享化,有助提高现阶段院前急救病例临床资料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促进院前急救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