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几组学者相继用间接免疫荧光的方法证明,在威格纳氏肉芽肿(Wegener's Granulo matosis WG)活动期病人血清中,有一种与嗜中性白细胞胞浆起反应的自身抗体(antineutophil cytoplasmic autoantibodie ANCA),其荧光着色有两种类型:胞浆型ANCA为与白细胞胞浆中嗜兰颗粒提取出29KD蛋白质起反应的抗体;  相似文献   

2.
1972年藤本等发现一种具有共同临床和病理特点的疾病,命名为坏死性淋巴结炎(necrotizing lymphadenitis)。本病多见于青年,易侵犯颈部淋巴结,腋窝、颌下、鼠蹊淋巴结亦可受侵,深部淋巴结则未见病变,但Wakasa见到2例侵犯了纵隔。发热一般达38℃以上,末梢血白细胞减少。抗生素治疗无效,2~3个月后可自愈。病变淋巴结皮质旁区扩大,皮质滤泡减少。出现单发或多发的坏死病灶。坏死灶中可见散在的组织细胞,胞浆染色浅,胞体内吞噬有细胞核和崩解淋巴细胞;还可见吞噬细胞核的噬细胞和反应增生的大型幼稚淋巴细胞。看不到嗜中性白细胞、嗜酸性白细胞及浆细胞等炎症性细胞  相似文献   

3.
恶性肿瘤的患者往往对感染的抵抗力有下降现象,作者们试用死菌疫苗制剂(Paspat)治疗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的易感染倾向,以嗜中性白细胞吞噬功能作为断定疗效的指标,对7名患者进行了观察。7例患者包括上颌癌3名,扁桃体恶性淋巴瘤2名,上颌脂肪肉瘤1名,喉癌1名,都曾施行全部或部分切除手术、放疗或化疗。所用的治疗方法为:皮内注射paspat 0.2 ml,每周一次,连续使用2~3个月,分别在使用前后检查嗜中性白细胞吞噬功能。检查方法:在从患者末梢血分离出的白细胞中,加入作为调理素的正常人血清,和葡萄球菌(死菌)一起在37℃下进行120分钟震动培养,离心后镜检,计算吞噬细菌的白细胞百分比。结果:嗜中性自细胞吞噬率治疗前平均值是24.3%,而治疗后上升至47.6%。  相似文献   

4.
倍氯米松对变应性鼻炎鼻分泌物中多种炎性活细胞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倍氯米松对变应性鼻炎鼻分泌物中多种炎性活细胞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扫描和荧光技术 ,观察变应性鼻炎鼻分泌物中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经倍氯米松处理后细胞内的形态变化。结果 :经倍氯米松处理后 ,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组细胞内RNA的荧光染色均减弱 ,RNA/DNA比值均变小 ,嗜酸性粒细胞组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0 1) ;中性粒细胞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淋巴细胞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倍氯米松能够明显地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细胞内RNA的含量 ,即减少细胞内RNA的合成和 (或 )促进RNA的降解 ;不直接影响淋巴细胞内的RNA代谢。  相似文献   

5.
刘红刚  韩德民 《耳鼻咽喉》1997,4(6):362-365
为在细胞学水平进一步了解免疫细胞和喉癌细胞间的相互关系,对12例喉鳞状细胞癌病例活检组织进行了光、电镜观察。光镜观察发现瘤体内免疫细胞浸润少,免疫细胞主要位于瘤体周边与下沉组织交界处,主要为淋巴细胞,少数为浆细胞,部分病例可见嗜酸性白细胞少数肥大细胞,电镜下发现儿癌细胞之间有三种累邻关系;(1)癌细胞团被大量免疫细胞民绕;(2)癌细胞团周围有少许免疫细胞;(3)单个或少数癌细胞被免疫细胞包绕,癌细  相似文献   

6.
从118例额-筛窦粘液囊肿中的40例手术标本作详细组织学检查。对上皮、粘液分泌成分、细胞浸润和淋巴样集合物上皮下结构及骨组织变化,按0~3度分级的百分比作出对比,重点探讨粘液囊肿形成的病理机制。标本中有26%病人显示急性感染,其中52%细菌培养阳性,以葡萄球菌为最常见。上皮以假复层柱状上皮居多,有些部位伴有鳞上状皮(15/40)。67%的病例有杯状细胞,其中半数伴有组织增生。和正常窦腔粘膜上皮相比,浆液粘液腺未见增加。嗜中性白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的浸润和慢性炎症程度呈正比,急性期嗜中性白细胞明显增加。79%  相似文献   

7.
为在细胞学水平进一步了解免疫细胞和喉癌细胞间的相互关系,对12例喉鳞状细胞癌病树活检组织进行了光、电镜观察。光镜观察发现瘤体内免疫细胞浸润少,免疫细胞主要位于瘤体周边与正常组织交界处,主要为淋巴细胞,少数为浆细胞,部分病例可见嗜酸性白细胞及少数肥大细胞。电镜下发现免疫细胞和癌细胞之间有三种毗邻关系:①癌细胞团被大量免疫细胞包绕;②癌细胞团周围有少许免疫细胞;③单个或少数癌细胞被免疫细胞包绕,癌细胞发生退变。提示增强局部免疫应能增强宿主对喉癌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嗜中性白细胞与炎症和肿瘤的发病和病程经过关系密切,作者就头颈部疾病末梢血嗜中性白细胞的游走功能及吞噬功能做一调查。嗜中性白细胞游走功能测定:  相似文献   

9.
涎腺组织发生的腺泡细胞癌主要位于腮腺,其次为口内小涎腺、颌下腺、舌下腺以及鼻腔鼻窦、喉、肺的涎腺组织。井上(1984)复习英、日文资料,共得来自小涎腺的腺泡细胞癌80例,大多位于腭、颊粘膜及唇部。鼻腔鼻窦腺泡细胞癌美国文献迄今只有3例,作者报告为第4例。该例光镜显示成片、成簇或单个大细胞,基质水肿,血管丰富。细胞长径30~100μm,胞浆嗜酸性,具纤细颗粒或接近透明。胞浆透明者表现为空泡化的后期,类似泡沫样细胞、巨型蛛-网状细胞及神经节样细胞的中间阶段。偶尔细胞内含脂褐素。细胞核形一致,视胞浆空泡化程度核可位于中央或周边。光镜下难与横纹肌肉瘤、副神经节瘤、具有气球样细胞的恶性黑素瘤、牙龈肉瘤、神经节瘤区分。组化反应证实黑素和线粒体均为阴性。免疫组织化学PAP法,S-100蛋白、5-羟色胺、高血糖素、肌球蛋白及降钙素均为阴性而淀粉酶阳性。电镜见细胞外形一致、较大,细胞膜紧密接触,散在小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倍氯米松对变应性鼻炎鼻分泌物中粒性活细胞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扫描和荧光技术,观察变应性鼻炎鼻分泌物中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经倍氯米松处理后细胞内钙离子浓度([Ca2+]i)的变化.结果经倍氯米松处理后,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Ca2+]i明显升高.结论倍氯米松能够使嗜酸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Ca2+]i升高,这可能是其抗炎作用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1.
作者们研究了83例6个月至11岁的儿童渗出性中耳炎渗液的细胞学及微生物学。应用离心法进行细胞计数并作细胞类型鉴定及细菌培养。其结果如下: 一、细胞计数:差异很大,白细胞总数在20~7,287/mm~3范围之内,平均数为1,496/mm~3,几何平均数为514/mm~3。渗出液中的白细胞按百分比从高到低为:嗜中性白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及单核细胞。  相似文献   

12.
内淋巴囊内含具有吞噬细胞特性的游离细胞已为诸多研究证实,并认为它们起着内耳免疫防御器官的作用。该文通过给小鼠静脉注射甘油激发内淋巴渗透压变化,诱发游离细胞的活性,经形态学分析注射高渗液体(甘油)后不同时间内淋巴囊和囊周组织与导水管周围骨髓细胞的特殊关系。从而研究这些细胞的来源结果发现,内耳经渗透作用激发后,可使导水管周围骨髓被激活,引起细胞(主要是单核细胞、嗜中性白细胞、嗜酸性白细胞)沿骨髓窦状隙活动和移行,此种窦状隙常与内淋巴囊血管  相似文献   

13.
患者女,57岁.因上腭恶性黑素瘤上颌骨全切术后3月,扁桃体转移1月,于1999年5月10日就诊.查体见双侧扁桃体Ⅱ度肥大,有广泛的黑素瘤病灶,右侧较重.局麻下行双侧扁桃体恶性黑素瘤切除术.双侧扁桃体被膜均完整,肿瘤未突破被膜.扁桃体实质广泛受累.其中右侧瘤体为1.6cm×0.9cm大.病理检查示,扁桃体内成巢状或团块状瘤细胞,瘤细胞形态较大,呈多边形;核大呈圆形或多边形,核仁清,较大;胞浆嗜酸,有较多粗大黑色素颗粒,呈棕色.病理诊断为恶性黑色素瘤.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脊索瘤的组织病理及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 观察 2 0例脊索瘤的临床表现 ,影像所见及组织病理特征 ;对 7例脊索瘤作免疫组化标记抗原染色 ;对 2例脊索瘤作电镜观察 ,19例手术治疗 ,其中 6例鼻侧及腭间进路中以内镜辅助下完成手术 ,11例加放射治疗 ,随访观察 3~ 5年。结果 ①根据症状和体征、影像所见、原发部位、扩展范围和手术所见 2 0例临床分型 :蝶鞍型 5例 ,斜坡型 9例 ,枕颞型 2例 ,广泛型 4例 ,其中 1例广泛型有多发性颅神经损害 ,未手术死亡 ,尸解诊断为脊索瘤肺转移 ,肿瘤压迫脑干生命中枢致死 ;3,5年生存率分别为 6 5 %和 35 % ;②脊索瘤的病理检查见特征性的液滴细胞 ;③免疫组化标记蛋白染色中上皮性抗原的阳性率比其他间叶肿瘤上皮性抗原阳性率高 ;透射电镜显示细胞内有多量扩张的内质网及胞浆微丝。结论 脊索瘤是具有上皮性及间叶性抗原分化特性的低度恶性肿瘤 ,以液滴细胞为组织病理学特征 ,免疫组化染色有助于鉴别诊断。完全切除颅底脊索瘤在技术上是不可能的 ,术后易复发 ,可发生转移。手术及放射综合治疗可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15.
喉部瘤囊肿     
瘤囊肿由上皮细胞所组成,这种细胞呈嗜伊红胞浆和有一多色素的小核仁。它常见于唾液腺、呼吸道粘膜的腺体和其排泄管中,很少发生在喉部,以往文献报导仅77例。在喉部者以发生在喉室和假声带者居多,但也见于声带、前联合,声门下区、杓状软骨或声门上区。此囊肿外  相似文献   

16.
颅底脊索瘤的病理与临床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研究脊索瘤的组织病理及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 观察20例脊索瘤的临床表现,影像所见及组织病理特征;对7例脊索瘤作免疫组化标记抗原染色;对2例脊索瘤作电镜观察,19例手术治疗,其中6例鼻侧及腭间进路中以内镜辅助下完成手术,11例加放射治疗,随访观察3-5年。结果 ①根据症状和体征、影像所见、原发部位、扩展范围和手术所见20例临床分型:蝶鞍型5例,斜坡型9例,枕颞型2例,广泛型4例,其中1例广泛型有多发性颅神经损害,未手术死亡,尸解诊断为脊索瘤肺转移,肿瘤压迫脑干生命中枢致死;3,5年生存率分别是65%和35%;②脊索瘤的病理检查见特征性和液滴细胞;③免疫组化标记蛋白染色中上皮性抗原的阳性率比其他间叶肿瘤上皮性抗原阳性率高;透射电镜显示细胞内有多量扩张的内质网及胞浆微丝。结论 脊索瘤具有上皮性及间叶性抗原分化特性的低度恶性肿瘤,以液滴细胞为组织病理学特征,免疫组化染色有助于鉴别诊断。完全切除颅底脊索瘤在技术上是不可能的,术后易复发,可发生转移。手术及放射综合治疗可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17.
瘤细胞为胞浆含有丰富微细嗜酸性颗粒、胞核致密深染的上皮细胞,富有氟化酶系。于电镜下该颗粒含有密集的线粒体,表明该细胞有旺盛的代谢过程,而不是变性过程的结果。Schaff(1897)首先观察到这类细胞。主要存在于老年人的大、小唾液腺及呼吸道粘膜浆粘液腺,舌、咽、食管的上皮及泪腺、甲状  相似文献   

18.
类白血病反应(leukemoid reaction,LKR)[1]通常是指继发于某些疾病的一种暂时性白细胞增生反应,表现为外周血白细胞显著增多,并有幼稚细胞出现。根据反应细胞类型分为粒细胞型、红白血病型、浆细胞型以及混合细胞型,其中以中性粒细胞型最多见。  相似文献   

19.
颗粒细胞瘤,亦称颗粒成肌细胞瘤(granularcelltumors,granularcellmyoblastomas)不多见,常发生于头及颈部,尤以音部。大多数为孤立性,亦有多发者。发生于儿童喉部非常少见,文献中17岁以下仅19例。本文病例仅6岁,为第20例,长期发音困难及偶有喘鸣。间接喉镜见右声门下有光滑、广基新生物,直径为6~7mm,从前壁至构部。活检见鳞状上皮下有多面体及梭形瘤细胞,胞浆有嗜酸性颗粒,核小位于中央,S-100强阳性。电镜见瘤细胞的胞浆内有大量的溶酶体。经局部冷刀(loca…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反义细胞角蛋白13(cytokeratin 13,CK13)基因对鼻咽癌人嗜中性细胞弹性蛋白酶1(human neutrophil elastase,HNE1)细胞移植瘤放疗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将HNE1细胞株分为A组(未经处理)、B组(转染慢病毒空载体),C组(转染慢病毒反义CK13a)和D组(转染慢病毒反义CK13b)共4组建立相应动物模型,放疗后采用流式细胞仪、免疫组化、PCR、Tunel法及Westernblotting检测。结果 细胞周期检测发现转染慢病毒质粒的C组和D组在放疗后与对照组比较G2/M期阻滞时间显著延长;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组和D组移植瘤中CK13表达下降;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坏死率发现C组和D组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Western blotting检测发现caspase-3凋亡标志物下降。PCR检测发现CDC25mRNA水平明显降低。结论 反义CK13基因通过调控细胞周期和凋亡可降低鼻咽癌HNE1移植瘤的放疗敏感性,并与caspase-3凋亡途径和CDC25信号通路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