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依帕司他联合α-硫辛酸治疗老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神经传导速度、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123例老年DPN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61例给予α-硫辛酸治疗;观察组62例给予依帕司他联合α-硫辛酸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神经传导速度、氧化应激反应水平变化情况,观察2组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Z=2.247,P=0.025)。观察组治疗后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TCSS)评分、神经病变自觉症状问卷(TSS)评分及丙二醛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正中神经与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8.06%比21.32%,χ2=4.320、P=0.038)。结论 依帕司他联合α-硫辛酸可通过降低氧化应激反应,加快老年DPN患者的正中神经与腓总神经的神经传导,从而改善神经功能,提高治疗效果,且药物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联合维生素B_(12)、依帕司他片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抽签方式将120例DPN患者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在常规控制血糖、运动饮食干预基础上服用维生素B_(12)和依帕司他片;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静脉滴注丹红注射液。对比2组治疗前后神经神经功能受损情况,正中神经、腓总神经、尺神经、胫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以及血清人神经生长因子(N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含量变化;观察2组临床效果。结果与治疗前相比,2组DPN患者治疗后的感觉功能、神经反射及神经症状3个维度及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TCSS)总评分均显著下降(P 0. 05),正中神经、腓神经、尺神经及胫神经的SCV、MCV显著加快(P 0. 05),血清神经营养因子NGF、VEGF含量显著增加(P 0. 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TCSS 3个维度评分、TCSS总评分,正中神经、腓神经、尺神经、胫神经的SCV、MCV,以及血清NGF、VEGF含量的变化更显著(P 0. 05)。观察组治疗后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丹红注射液联合维生素B_(12)和依帕司他治疗DPN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可促进神经组织释放神经营养因子,显著促进患者受损神经功能修复,加快神经传导速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百令片联合依帕司他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临床效果及对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0年6月收治的2型DPN 8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各40例。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百令片联合依帕司他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依帕司他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密歇根神经病变筛选法(MNSI)评分、氧化应激指标和炎性因子,以及治疗安全性。结果治疗前,两组神经传导速度、MNSI评分、氧化应激指标和炎性因子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胫后神经、腓总神经和正中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两组均快于治疗前,试验组均快于对照组;MNSI评分两组均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两组血清丙二醛(MDA)水平较治疗前降低,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较治疗前升高,试验组血清MDA水平低于对照组,血清SOD水平高于对照组;血清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两组均较治疗前降低,试验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血红蛋白、丙氨酸转氨酶和肌酐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百令片联合依帕司他治疗2型DPN可以通过减少氧化应激反应和炎症反应,改善患者病情,加快神经传导速度,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疗效。方法:根据治疗方案将2011年3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110例DPN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52例,接受胰岛素联合甲钴胺治疗,观察组患者58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加味当归四逆汤,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正中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正中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腓总神经MNCV、腓总神经SNCV、多伦多临床神经病变评分(TCSS)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正中神经MNCV、正中神经SNCV、腓总神经MNCV、腓总神经SNCV显著高于对照组,TCSS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DPN的疗效确切,是临床治疗DPN的理想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依帕司他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胱抑素C(Cys-C)水平的影响。方法将本院内分泌科住院部收治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5)、观察组(n=35)。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联合予以依帕司他治疗。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Hcy、Cys-C检出值以及腓总神经、正中神经运动传导速度以及感觉传导速度的差异。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血清Hcy、Cys-C检出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Hcy检出值、Cys-C检出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患者运动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腓总神经运动传导速度、正中神经运动传导速度、腓总神经感觉传导速度、正中神经感觉传导速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依帕司他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效果确切,可以降低患者的血清Hcy、Cys-C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鼠神经生长因子(m NGF)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DPN患者10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4例。2组均接受控制饮食、血糖监测等糖尿病综合诊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甲钴胺治疗,观察组则给予甲钴胺加用m NGF治疗,均连续治疗4周。采用肌电图仪测量2组治疗前后正中神经、腓总神经、胫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MNCV)和感觉传导速度(SNCV);应用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TCSS)进行神经病变严重程度评分;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2组治疗前后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观察2组患者的疗效和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正中神经、腓总神经、胫神经MNCV及SNCV均明显增加(P0.05),但观察组腓总神经MNCV、正中神经和胫神经SNCV提高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TCSS评分及hs-CRP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但观察组降幅大于对照组(P0.05)。2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m NGF联合甲钴胺治疗DPN有明显疗效,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7.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6):3657-3658
选择伴有周围神经病变的糖尿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降糖及营养神经治疗,观察组另给予依帕司他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正中神经传导速度、尺神经传导速度、胫后神经传导速度及腓浅神经传导速度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均不同程度改善,治疗组变化趋势更为明显(P<0.05)。两组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糖尿病伴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使用依帕司他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神经传递速度,耐受性好,毒副作用小,有效减轻临床症状,安全性高,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8.
朱春娟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32):7847-7847
目的观察银杏达莫联合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10例DPN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05例以银杏达莫联合依帕司他;对照组105例单纯以依帕司他治疗。治疗2周后观察效果。结果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治疗组能明显改善DPN症状体征,提高神经传导速度,是治疗DPN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小牛血清去蛋白提取物联合依帕司他对肺结核合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在铜川市人民医院诊治的80例肺结核合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口服依帕司他,观察组联合应用小牛血清去蛋白提取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双下肢腓总神经及胫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神经传导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和临床症状评分(TS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血浆Hcy水平和TS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牛血清去蛋白提取物联合依帕司他治疗肺结核合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益气活血通络方治疗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DPN)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以及对患者血清白介素-6(TNF-α)、白介素-10(IL-10)、CD40/CD40L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DPN患者9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对照组45例。两组患者均针对糖尿病进行基础治疗并给予甲钴胺胶囊(剂量)口服,治疗组加用益气活血通络方(一日一剂,二次服用,一周服用五日),共12周。两组患者治疗后进行疗效及安全性评价,包括中医临床疗效,腓总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NCV),腓总神经感觉传导速度(SNCV),正中神经MNCV,正中神经SNCV,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TCSS)评价以及安全性指标测定。治疗前后检测血清TNF-α、IL-10、CD40/CD40L水平。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1.1%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3.3%(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正中神经、腓总神经MCV,正中神经、腓总神经SCV显著增加(P<0.05),且治疗组MCV与SCV增加更为明显(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在TCSS评分降低(P<0.05),且治疗组TCSS评分降低更为明显(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血清TNF-α、CD40/CD40L水平均下降(P<0.05),治疗组下降水平更为明显。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治疗组两组血清IL-10水平均上升(P<0.05)。结论 益气活血通络方治疗气虚血瘀型DPN患者疗效确切、安全性较好,能降低患者血清TNF-α、CD40/CD40L水平,升高IL-10水平,对炎性因子网络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依帕司他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DPN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给予依帕司他+甲钴胺治疗,对照组30例给予甲钴胺治疗,疗程8周,比较两组患者主观症状及神经传导速度的变化。结果患者主观症状和神经传导速度均较治疗前增加,治疗组改善程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帕司他联合甲钴胺治疗DPN疗效明显,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采取依帕司他联合甲钴胺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并观察对患者神经传导功能及炎症反应的影响,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于医院接受治疗的60例DPN患者分为对照组(30例)与观察组(30例)。两组入院后均接受常规治疗,对照组予以甲钴胺治疗,观察组予以甲钴胺+依帕司他治疗。对比两组疗效及安全性,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多伦多神经病变评分(TCSS)、神经传导功能及炎症反应[C反应蛋白(CRP)、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水平。结果: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字2=5.455,P=0.020);两组治疗1个月后TCSS评分较治疗前低,且观察组更低(t=10.240,P=0.000);两组治疗1个月后腓总神经与正中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较治疗前高,且观察组更高(t=7.273、12.108、8.698、9.176,P=0.000、0.000、0.000、0.000);两组治疗1个月后CRP、NLR水平较治疗前低,且观察组更低(t=6.076、7.781,P=0.000、0.000);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字2=0.185,P=0.667)。结论:依帕司他与甲钴胺联合治疗DPN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神经症状,提高神经传导速度,减轻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依帕司他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10例DPN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8例,依帕司他联合甲钴胺治疗;对照组52例,单用甲钴胺治疗,疗程均为12周。比较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神经电生理改变,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显效率(51.7%)、总有效率(84.5%)均高于对照组(38.4%,73.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较治疗前明显增快(P<0.01),治疗组较对照组传导速度有显著提高(P<0.01)。2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依帕司他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优于单用甲钴胺。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阿魏酸钠联合甲钴胺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DPN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甲钴胺(0.5 mg)肌注治疗,1次/日;观察组给予阿魏酸钠(300 mg)静脉滴注联合甲钴胺(0.5 mg)肌注治疗,1次/日;2组均治疗14 d。比较2组治疗前、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及有效率。结果:治疗后,2组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的MCV和SCV均较同组治疗前提高(P0.05),且观察组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的MCV和SCV快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56.41%,低于观察组的87.18%(P0.05)。结论:阿魏酸钠与甲钴胺联合治疗能有效增强甲钴胺治疗DPN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7):1504-1505
选取我院内科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6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研究组给予甲钴胺联合依帕司他治疗,对照组仅给予甲钴胺单药治疗。对比两组空腹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糖化血红蛋白,治疗前、治疗第4、8w正中神经、腓神经的传导速度。结果两组空腹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糖化血红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前正中神经、腓神经的传导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第4w、治疗第8w正中神经、腓神经的传导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认为甲钴胺联合依帕司他能提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联合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疗效。方法:将2011年4月-2014年8月收治的DPN患者76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8例,积极控制血糖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对照组给予依帕司他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疗程4周,比较两组治疗后症状改善情况及尺神经、腓神经传导速度。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及肌电图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单用依帕司他相比,联合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DPN的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低频脉冲结合因时循经按压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神经传导速度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110例DPN患者,以数字随机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及低频脉冲,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因时循经按压。比较两组的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观察组腓总神经、正中神经的SNCV及MNCV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TC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SF-36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水平、血浆比黏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频脉冲结合因时循经按压在DPN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改善神经传导速度,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益气通络贴外敷联合益气通络方熏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气虚血瘀证患者的疗效。方法将2018年1月—2019年12月扬州市中医院收治的118例DPN患者随机分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9例。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加用α-硫辛酸静脉滴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益气通络贴外敷联合益气通络方熏蒸治疗。连续治疗4周后,比较2组血糖、血脂、肾功能指标,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多伦多临床神经病变评分(TCSS)、气虚血瘀证症状评分、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糖、血脂、肾功能指标水平以及TCSS和气虚血瘀证评分低于对照组,胫神经、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以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 0.01)。2组治疗期间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益气通络贴外敷联合益气通络方熏蒸治疗DPN气虚血瘀证的疗效显著,可改善患者血糖、血脂、肾功能指标以及神经传导速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联合盐酸丁咯地尔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的临床疗效。方法:76例DPN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8例。对照组给予盐酸丁咯地尔200 mg+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1次/d;观察组盐酸丁咯地尔用法、用量同对照组,并给予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40 mg+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1次/d。2组疗程均为4周。比较2组疗效及治疗前、后正中神经、腓总神经运动传导速度。结果:观察组显效19例,有效12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1.58%;对照组显效11例,有效10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55.26%;2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正中神经、腓总神经传导速度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但观察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联合盐酸丁咯地尔治疗DPN疗效优于单用盐酸丁咯地尔。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丁咯地尔注射液(步复迈)与复方丹参注射液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peripheralneuropathy,DPN)的疗效。方法采用丁咯地尔治疗DPN患者48例,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DPN患者42例,治疗前后测量血糖、血压、血脂、体重指数,用肌电图测正中神经、腓总神经、胫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MCV)及感觉传导速度(SCV)。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均有改善,丁咯地尔治疗组和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组有效率分别为94%,82%。两组患者治疗后正中神经、腓总神经、胫神经的MCV及SCV均有所提高,丁咯地尔治疗组更明显(P<0.01)。两组患者整个治疗过程中,无一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结论丁咯地尔治疗DPN患者疗效显著、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