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前可以明确病人是否需要进入导管室检查或治疗,可视化斑块特征及预测PCI术后风险;术中可以提供精确的冠状动脉解剖特征和病变特征,协助选择PCI器材和手术方式;PCI术后利用CCTA可以检测支架内再狭窄。就CCTA在PCI术前、术中和术后的应用价值及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2.
随着冠心病发病率升高,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PCI)广泛应用于临床,而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再狭窄(ISR)成为影响PCI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因此早期诊断ISR具有重要意义。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在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已经得到了临床证实,但在PCI术后的随访中CCTA对于支架评估的价值及如何评估正在深入研究之中。本文就CCTA在冠状动脉支架的评估现状和新技术的应用以及发展趋势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剂量支架成像对第三代双源CT大口径(≥3 mm)和小口径(3 mm)支架的诊断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疑似患有支架内再狭窄(ISR)的病人。对1个月内的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和有创性冠状动脉造影(ICA)进行相关性分析。双重ISR被定义为直径狭窄≥50%的支架内新生内膜增生。同时还评估了CCTA的辐射剂量和影像质量。结果最终纳入的69例病人共140个支架。所有病人行常规CCTA的平均总辐射剂量为(1.3±0.72)mSv,而高螺距为(0.95±0.17)mSv。基于病人、病变和支架的分析中CCTA支架成像的总体诊断准确度分别为95.7%、94.1%和94.3%。此外,小口径支架组(直径3 mm)CCTA的诊断准确度略低于大口径支架组(直径≥3 mm)(88.5%∶98.7%,P=0.01)。结论第三代双源CT能够准确诊断大小口径支架的冠状动脉ISR,还可在保持影像质量的情况下实现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后支架内血栓发生的原因及防治策略。方法对支架内血栓形成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近5年497例 PCI术后4例出现支架内血栓;其中,1例PCI术后30 min 即出现支架内血栓,经再次PCI和调整抗凝、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方案,患者症状缓解,安全出院。结论支架内血栓形成是严重影响冠心病患者预后的PCI术后并发症。结合患者具体病情,选择更具个性化的治疗,可避免支架内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PALMAZ BLUE.014外周支架(简称BLUE支架)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5例冠心病患者,其参照血管直径≥5.0 mm(简称大冠状动脉),术中采用BLUE支架,共置入5枚,其中前降支3枚,右冠状动脉2枚。结果 5枚支架均顺利置入冠状动脉狭窄段,支架置入术后,残余狭窄≤10%。住院期间及术后随访6~12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胸痛或胸闷症状,未发生支架内血栓、心肌梗死及再次血管重建。术后6~12个月均复查冠状动脉造影,5枚支架内未见明显再狭窄。结论 BLUE支架用于PCI术,安全性好,疗效满意,可作为大冠状动脉冠心病患者PCI治疗的策略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以有创冠状动脉造影(ICA)为金标准,评估冠状动脉CTA(CCTA)腔内密度校正差(DCCO)诊断冠状动脉支架后再狭窄(ISR)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于1个月内相继行CCTA及ICA检查并既往已行冠状动脉支架术患者的影像资料,测量CCTA支架近段和远段及对应同层面主动脉CT值,记为C1、C2、A1、A2,定义DCCO=C1/A1-C2/A2。以ICA为金标准,以冠状动脉支架后狭窄程度是否≥50%分为无再狭窄组和再狭窄组,评估CCTA、DCCO及二者联合分别诊断ISR的准确性和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结果:共89例99支血管纳入分析,无冠状动脉ISR和发生冠状动脉ISR组的DCCO分别为0.10±0.06、0.19±0.08,无冠状动脉ISR组和发生冠状动脉ISR组DCCO联合CCTA分别为0.33±0.23、0.72±0.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CCO单独诊断及DCCO联合CCTA诊断ISR的效能均高于CCTA,DCCO联合CCTA的AUC为0.86,均分别高于DCCO和CCTA的AUC(0.82和0.72,P均<0.05)...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双层探测器光谱CT心肌多参数图像在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前无创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10月在南通大学附属常熟医院采用双层探测器光谱CT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检查并于30 d内接受侵入性冠状动脉造影(ICA)检查的90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数据, 共纳入189支冠状动脉。根据患者行ICA检查评估后是否接受PCI治疗, 将患者分为PCI组(44例)和非PCI组(46例)。基于CCTA及光谱CT心肌多参数图像获取患者冠状动脉的直径狭窄率、心肌碘浓度(IC)值、有效原子序数(Zeff)值。比较灌注异常区心肌及灌注正常区心肌的IC值及Zeff值, 通过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并比较冠状动脉管腔直径狭窄率、心肌IC值、Zeff值及其联合模型在冠心病患者PCI术前评估中的价值。结果 PCI组和非PCI组间患者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所有患者灌注异常区心肌与灌注正常区心肌的IC值[分别为(0.42±0.28)、(2.26±0.48)mg/ml]、Zeff值(分别为7.39±0...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oronary CT angiography,CCTA)技术日臻成熟,高性能的成像设备使得冠状动脉清晰成像成为可能,CCTA正在成为无创诊断冠心病的重要方法.对比常规导管法冠状动脉造影,CCTA能无创提供冠状动脉病变与否的证据,更容易被广大患者所接受.然而,现阶段CCTA具有阴性预测值高、阳性预测值低、时间分辨率低以及辐射性损害四大特征,因此对医患双方又是一把"双刃剑".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应当充分发挥CCTA的优势,尽可能避免其不足,从而保证CCTA在我国规范化开展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是一种可无创检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成像手段,已成为临床筛查及诊断冠心病的首要检查方法。但对于钙化严重的冠状动脉节段,CCTA的特异性及阳性预测值偏低,可导致病人过度治疗,因此限制了CCTA的临床应用。综述钙化斑块伪影对CCTA的影响,并就CCTA对冠状动脉狭窄准确评估的相关技术进展进行分析,以利于临床诊断中提高CCTA对冠状动脉狭窄率的评估。  相似文献   

10.
过伟锋  曾蒙苏 《放射学实践》2016,(10):1010-1012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作为一种无创的冠状动脉成像方法,已经成为临床诊断冠心病的首选影像检查方法.由于钙化斑块往往会干扰CCTA对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的评估,现临床上开发出一种新的冠状动脉成像技术方法——冠状动脉CT成像钙化斑块减影技术.通过去除钙化斑块对冠状动脉成像的干扰,从而对冠状动脉血管作出有效的评估.本文就这种新的影像技术方法的进展、原理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迭代重建技术的进展及其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CT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及计算机性能的不断提高,传统CT影像重建算法——滤波反投影技术(FBP)受到明显制约,而迭代重建技术(IR)得以迅速发展并成功应用于临床。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是CT影像检查的重要组成,IR技术在降低CCTA辐射剂量、减轻钙化斑块和冠状动脉支架伪影、提高粥样斑块显示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就IR技术的进展及其在CCTA中的应用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2.
张彦  杨永健 《西南军医》2014,(2):163-165
自从1987年报道的第一例血管成形术以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成为治疗冠状动脉狭窄的最常见术式。但是这种血管成形术后半年内冠状动脉再狭窄的发生率高达30%~50%。PCI术后再狭窄是指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提示支架内或支架后5mm范围内血管管腔狭窄程度〉50%,参照血管为支架远端正常血管。随着药物洗脱支架的使用,冠脉再狭窄的发生率下降至5%以下。同时患有糖尿病的患者较未患糖尿病的患者更容易出现再狭窄,而且只在使用雷帕霉素洗脱支架的病患中发现这种显著性差异,使用紫杉醇洗脱支架的患者中未发现这种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3.
经桡动脉途径无保护冠状动脉左主干分叉病变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途径PCI在无保护左主干分叉病变中治疗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无保护左主干分叉病变择期行PCI的患者22例,21例置入药物洗脱支架,单支架置入7例,双支架置入14例,14例置入双支架的患者均成功进行对吻球囊扩张,1例系支架术后再狭窄,单纯行切割球囊成形术.术后每15 d或1个月门诊复查1次,3~9个月行冠状动脉造影复查.结果 22例PCI均取得成功,术后达TIMI 3级血流,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1例(4.55%),冠状动脉造影复查显示支架内再狭窄2例(10.53%),1例再次行PCI术.术后平均随访(16.86±6.90)个月,随访期内死亡1例.结论 经桡动脉径路无保护左主干分叉病变PCI即刻成功率高,有较好的近、中期疗效.  相似文献   

14.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应用盐酸替罗非班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由于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溃破、出血、血栓形成、心肌血氧供应急剧减少而引起的[1].目前,抗凝抗血小板治疗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已成为ACS最重要的治疗手段.PCI后支架内急性或亚急性血栓形成是PCI严重并发症之一,其病死率可高达20%~25%.为防止此类并发症的发生,在PCI术前、术中和术后都使用足量的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尽管目前已有多种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用于临床,急性或亚急性支架内血栓的发生率仍有1%[2].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评价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4例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患者行心电门控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以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对照,分析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诊断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应用价值。结果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50%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81%、58%、100%。结论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患者的随访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基于冠状动脉追踪冻结技术(SSF)重组的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中,探索图像滤波对于CCTA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从2020年9月至2020年11月在本院胸痛中心接受CCTA检查的50例、临床诊断疑似冠心病的患者,基于扫描后重组的SSF组,在图像后处理中选择smooth 3D+滤波函数,产生一组...  相似文献   

17.
<正>摘要目的评估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中管腔内密度衰减梯度(TAG)确定钙化血管狭窄严重程度的诊断准确性。方法 107例行CCTA和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AG)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微小核糖核酸-590(miR-590)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1年内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1月在重庆市人民医院接受PCI治疗的452例AC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1年内是否发生ISR,分为ISR组(n=51)和非ISR...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的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评分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最终结果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搜集2016年2月至2018年8月福建医科大学省立临床医学院行CCTA检查,并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为CTO患者共66例,分为PCI成功组(48例)和PCI失败组(18例),采用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间年龄、BMI、CTO闭塞段钙化积分、CTO闭塞段内钙化位置和范围的差异;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比较相关病史的组间差异以及闭塞段近端形态、钙化、弯曲度、闭塞段长度对介入治疗结果的影响。计算基于CCTA的J-CTO评分(J-CTOCT),同时将J-CTO评分系统中钙化进一步分为钙化程度(轻度、重度)、钙化范围(全段、部分)重新计算改良-CTO评分(改良-CTOCT),利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评价二者对CTO介入结果的预测效能。结果两组患者间基本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PCI成功组相比,PCI失败组在闭塞段近端钝形形态、闭塞段长度>20 mm、弯曲度>45°的发生率明显增高(χ2值分别为5.012、3.999和4.103,P<0.05)。在PCI失败组,闭塞段钙化发生率也明显增高(P<0.05),其中闭塞段全段钙化(P=0.001)、闭塞段重度钙化(P=0.000)的发生率明显增高,而闭塞段轻度钙化在PCI成功组发生率较高(P=0.141)。闭塞段钙化位置、钙化积分及钙化范围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CTOCT在预测CTO介入成功率的ROC曲线下面积(0.921)高于J-CTOCT(0.84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CTO病变PCI术前CCTA形态学评估有助于预测PCI手术成功率,基于CCTA的改良-CTOCT评分较J-CTOCT评分有更高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0.
多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支架的评价及其成像质量控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多层(16层)螺旋CT(multi slice spiral CT,MSCT)冠状动脉造影成像在评价冠状动脉支架通畅性的临床意义,并分析影响其成像质量的因素.方法 采用MSCT对32例冠状动脉支架患者行冠状动脉成像检查,以多种方式重建显示冠状动脉支架的位置、形态、术后再狭窄等.其中7例经X线冠状动脉造影进一步证实.将CT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分三级予以评价,分析其影响图像质量的因素.结果 MSCT显示所有32例患者41个冠状动脉支架的形态、位置,其中5个支架术后出现再狭窄;7例患者9个支架与冠状动脉造影对照,诊断符合率为88.9%;图像质量优良率为87.5%(28/32例),心率<60/min、61~70/min和>71次/min图像质量优良率分别占94.7%、88.9%和50.0%,三种不同心率对图像质量显示有显著性差异(χ2=16.354,P<0.01).结论 MSCT冠状动脉成像是一种较可靠的冠状动脉支架无创性评价方法,对支架开通性显示较好,但对支架内情况显示受限,图像质量受心率等因素影响,质量控制是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