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王耀光针药合用辨治癃闭经验举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癃闭是由于肾和膀胱气化失司导致的以排尿困难,全日总尿量明显减少,小便点滴而出,甚则闭塞不通为临床特征的一种病证~([1])。导师王耀光教授认为癃闭的主要病机在三焦气机不畅,膀胱水道不通,在治疗癃闭时宜疏利三焦,浚通水道,用利水通淋之中药结合疏利三焦针法,随证加减,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2.
陈小弟 《新中医》2014,46(9):222-223
<正>癃闭是以小便量少,排尿困难,甚则小便闭塞不通为主症的一种病证。点滴而短少,病势较缓者称为癃;小便闭塞,点滴不通,病势较急者称为闭。类似于现代医学中各种原因引起的尿潴留及无尿症。多见于老年男性或产后妇女及外伤手术后患者。其基本病理变化为膀胱气化功能失调,病位主要在膀胱与肾。《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但人体小便的通畅,有赖于三焦气化的正常,而三焦气化主要依靠肺的通调,脾的转输,肾的气化  相似文献   

3.
介绍陆永辉教授分层针刺任脉经穴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陆永辉教授认为本病病机为三焦气机不畅,膀胱气化失司,致水液代谢失常,则症见小便不利。临床刺筋(膜)行气,取任脉经穴刺入不同深度,浅刺气海、关元畅三焦气机,中刺募穴中极利三焦募原,深刺曲骨缝隙“募刺迫脏”,以调气行滞通窍,疏利三焦气机,恢复膀胱气化功能,从而利小便治癃闭。  相似文献   

4.
膀胱气化不利,尿液排出困难,小便不利,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欲解不得为闭,一般合称为癃闭。本病的病位在膀胱。膀胱和三焦的气化不利,可以导致本病的发生。现将自拟桔梗提壶汤治愈癃闭1例介绍如下,供同道参考。[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癃闭小识     
癃闭之名,《素问·五常政大论》称之为“癃”或“闭癃”,是本病最早的记载。后世谓小便淋沥点滴而出为“癃”,小便点滴全无为“闭”。癃闭实际是小便不通的总称,它包括由肾脏、膀胱、尿道的器质性或功能性疾患引起的尿闭、排尿困难和尿潴留的症候。癃闭为临床常见急症之一,《景岳全书》指出:“小水不通,是为癃闭,此最为最急证也。”如果不能及时缓解其证,“水道不通,则  相似文献   

6.
《医宗必读》治癃闭七法补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上材在《医宗必读》一书中总结前人的经验,提出治癃闭七法,执简驭繁,对临床具有指导价值。1 清金润肺法 正常人小便的通畅,有赖于三焦气化的正常,而三焦的气 化又有赖于肺脾肾三脏来维持。肺主肃降,通调水道。由于肺气的肃降,使上焦的水液不断下输于膀胱,从而保持小便的通利。若热壅于肺,肺气不能肃降,津液输布失常,水道通调不利,不能下输膀胱,导致上、下焦均为热气闭阻而成癃。证  相似文献   

7.
前列腺肥大是老龄男性常见病,属中医“癃闭”的范畴,以排尿困难,甚则小便闭塞不通为特征。祖国医学认为主要病变在膀胱。然小便的通利或滞涩,与三焦气化有关,而三焦气化又依赖肺、脾、肾三脏来维持,故本病的发生,与以上脏腑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历代医家有从肺热气壅,水道不通,治以清肺热,利水道的;有从清气不升,浊阴不降,治以升清降浊的;有从肝气郁结疏泄不及,影响三焦气化,水道不利,治以疏利气机,通利小便的;有从湿热蕴  相似文献   

8.
癃闭是小便困难,甚则小便闭塞不通的疾患的简称.包括现代医学的尿潴留,少尿或无尿等。中医学认为对病势较缓,小便短少,艰涩但仍可少量排出者称之为"癃";对小便不通,欲解之无尿、病势急迫者称之为"闭",临床一般统称为"癃闭".本症的病位在膀胱,膀胱既是尿液的处所,又是管理尿液出人的机关,膀胱的气化、开合功能失调是形成癃闭的关键,导致膀胱气化、开合不利的原因多由膀胱湿热阻滞或肾移热于膀胱,湿热互结,气化障碍;或肺气不宣,热壅于上,津液不布,通调水道之功能失调;或七情内伤,气机不调,三焦运化失常,水道受阻;或由…  相似文献   

9.
<正>癃闭是中医专有名词术语,临床上以小便不利,点滴而短少,病势较缓者称为"癃";以小便闭塞,点滴不通,病势较急者称为"闭"。癃闭类似于西医学中各种原因引起的尿潴留及无尿症,张春和认为不包括肾功能不全引起的少尿、无尿症~([1])。中医学对癃闭治疗方法繁多,兹归纳整理如下。1中药内服癃闭基本病位在膀胱,与肺,脾,肾,三焦密切相关,总因是气化失司。其治法经历代医家日趋完善,有清金润肺法,清热利湿法,滋肾化气法,温补脾肾法,  相似文献   

10.
正癃闭是中医病名,临床以排尿困难,全日总尿量明显减少,小便点滴而出,甚则闭塞不通为临床特征。癃和闭是病情轻重的不同状态和表现,前者较缓,后者较急,通常合称为癃闭。《素问·宣明五气》:"膀胱不利为癃";《素问·标本病传论》:"膀胱病,小便闭。"明确提出了膀胱气化失常是其主要病机,而清代黄元御提出的"一气周流"理论,就是从气化、癃闭的根源出发,侧重于五脏的气机升降,通过调理脏腑气机来达到治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山东中医杂志》2017,(9):780-782
彭江云教授认为类风湿关节炎的基本病机为阳虚邪凑,其治疗特点可概括为三因并治、祛邪为先,营卫同调、气血并补,活血通络、补益肝肾,顾护胃气、善用温药。彭教授将类风湿性关节炎分为风寒湿痹、风湿热痹、痰瘀痹阻、肾虚寒凝、肝肾阴虚、气血亏虚六型,辨证论治,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2.
温病理论作为中医理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卫气营血理论、伏邪理论、三焦辨证是温病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供了一个有别于单纯的瘀血痰浊或脏腑功能失调而致病的理论,从一个动态的、更加全面的角度理解探讨银屑病性关节发病机制及其辨治.银屑病性关节炎主要表现有皮损和关节症状,根据其皮损的性质可以从卫气营血辨证以了解病位指导治疗.其病机...  相似文献   

13.
崔学教教授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经验介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铭  王峻 《新中医》2004,36(12):13-14
崔学教教授认为,肾气虚是前列腺增生症发病的基础病因;瘀滞是造成膀胱出口梗阻,引起排尿困难的局部有形病变;脾气虚是前列腺增生症排尿不畅,日久导致中气下陷的结果。治法应以祛瘀软坚、补肾益气为主,结合辨证论治,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4.
刘佳诚    郝娜 《陕西中医》2022,(11):1592-1595
“水渍三焦”是基于“腹膜属于三焦范畴”,在中医“取象比类”思维下提出的理论,旨在从中医角度解释腹膜透析并发症的根本病机,为其防治提供思路。水渍三焦理论认为,腹膜透析作为肾替代治疗的一个重要手段,其本身也是一种致病因素,透析液进出腹膜腔的过程,正如“水渍房屋,水退湿存”,水湿之邪侵犯三焦,引起三焦气化、转运水谷等功能发生障碍,进而影响心、肺、脾、肾、胃、肠、膀胱等多重脏腑机能,兼之慢性肾衰竭患者多有脾肾虚损,故种种相关并发症由此产生。此外,提出腹膜微炎症状态或为“水渍三焦”病理实质。  相似文献   

15.
自然界水循环运行模式与人体三焦气化有很好的对应性,正常模式对应三焦气化生理,异常模式对应三焦气化病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三焦气化异常导致三焦不畅的病机状态,并总结了三焦不畅的基本理法方药。  相似文献   

16.
何立群教授认为肾小管损伤属虚劳病范畴,其本在肾,与脾胃密切相关,其标在肺、膀胱,总体属于正虚邪凑范畴。何立群教授认为肾脏阳虚是肾病的根本,肾之阳气乃一身阳气之根本,秉承先天之精华,且极易亏虚,治疗上当以扶助脾肾阳气为根本大法,同时对于不同症情"随证治之"。脾肾阳虚是肾小管损伤患者主要证型,治疗上当以调补脾肾阳气为根本大法,同时兼顾收敛固涩精微,收敛外泄之阳气,对于本虚标识患者或者虚实夹杂患者,补益不忘祛邪,祛邪不忘扶正。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和解少阳通利三焦法治疗急性肾损伤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110例急性肾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成两组各55例,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予和解少阳通利三焦法治疗,观察治疗后临床效果.结果 对照组肾功能完全恢复发生率23.63%、总恢复率65.45%,观察组肾功能完全恢复发生率36.36%、总恢复率8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在治疗后2周、4周、3个月肾功能和肢体浮肿、纳差腹胀、皮肤瘙痒、恶心呕吐积分上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和解少阳通利三焦法能降低急性肾损伤危害性,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8.
林兰教授根据甲状腺解剖位置及经络循行结合自己五十年的临床经验,首次提出了甲状腺为“奇恒之府”,其生理功能为“助肝疏泄,助肾生阳”。其病机为郁、热、痰、瘀、虚。常见的主要证候为:邪热外感证、肝气郁结证、肝郁火热证、气郁痰凝证、气郁血瘀证、肝肾阴虚证、气阴两虚证、肾阳亏虚证、阴阳两虚证9大证候。  相似文献   

19.
肾性骨营养不良是慢性肾脏病引起的钙、磷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以骨痛、骨质疏松、骨折等病理性改变为主要表现。李佑生教授受《黄帝内经》“胆主骨所生病”理论启发,将“胆主骨”与“肾主骨”理论相结合,根据肾性骨营养不良的临床特点,以及“他脏治本脏病”的理念,从胆主骨理论入手治疗肾性骨营养不良。肾性骨营养不良的病机为肾虚髓空,胆腑郁滞,加之脾气亏虚,肝宗筋束骨不利,瘀血、浊毒壅滞经脉,以肾虚、胆郁为本,三焦闭阻、瘀血浊毒内蕴为标。据此立补肾、调胆两大治则,并以补肾温髓调胆为纲,健脾补肾、补益肝肾、温髓壮胆化瘀、疏胆升阳祛浊为法,从整体观入手,辨证施治,达到阴阳协调,五脏六腑和安。以期在临床为他脏治本脏病、本脏病同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从"三焦者,谓上中下也"论述张仲景对三焦整体的认识。"三焦"概念是人体气化功能的高度概括。张仲景以三焦为工具阐述人体的气化功能,提出"元真通畅,人即安和"的生理观,三焦生理特性为"气之终始""三焦分部"。疾病的病因、发病、发生发展均由"三焦竭部"(即气化失常致三焦阻竭,相互不通)产生。疾病的病因为外邪干忤经络;根本病机是三焦不归其位,上中下相逆。诊治疾病应"审查表里,三焦别焉",即根据疾病的病位、病形、病势进行诊治。张仲景对三焦整体认识是在《黄帝内经》《难经》等为代表的秦汉医家对三焦认识基础上的综合和超越,丰富了"三焦"的概念,为后世医家运用中医整体观念提供了启发和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