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虚拟现实联合跑台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 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康复科脑卒中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20例。两组均参加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在普通跑台上进行步行训练,试验组在具有虚拟现实的跑台上进行步行训练,共2周。治疗前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包络椭圆面积、压力中心(COP)运动平均速度以及步长、步幅、步宽评价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结果 治疗后,两组BBS评分和TUGT时间均明显改善(|t|> 3.508, P <0.01),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t|> 3.019,P <0.01);两组包络椭圆面积、COP运动平均速度、步宽无明显变化(P> 0.05);试验组步长和步幅明显改善(|t|> 4.008, P <0.01)。结论 虚拟现实联合跑台训练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采用反重力跑台训练系统进行双重运动任务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脑卒中偏瘫患者30例随机为对照组(n=15)和试验组(n=15)。两组均接受常规物理治疗,对照组进行反重力跑台步行训练,试验组利用反重力跑台训练系统进行双重运动任务训练,共4周。训练前后采用平衡功能检测训练系统评定平衡功能,同时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下肢部分(FMA-L)、Berg平衡量表(BBS)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训练后,试验组X方向最大动摇径(Rx)、Y方向最大动摇径(Ry)和包络面积(RecArea)均显著下降(t4.719, P 0.001),对照组RecArea显著下降(t=5.069, P 0.001),试验组Ry和RecArea低于对照组(t2.288, P 0.05)。治疗后,两组FMA-L、BBS和MBI评分均显著改善(t 7.316, P 0.001),试验组优于对照组(t 2.322, P 0.05)。结论双重运动任务训练有助于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及平衡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3.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6):3038-3039
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将所有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平衡训练,研究组给予虚拟显示技术(VR)游戏训练。对比两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BBS评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BB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卒中偏瘫患者治疗中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对其平衡功能的改善效果十分显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动态人体重心和支撑面积监测下的站立平衡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静态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60例脑卒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动态人体重心和支撑面积监测下的站立平衡训练。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动态重心和支撑面积监测系统及Tecnobody本体感觉评估系统对其静态平衡能力进行评估。结果:治疗4周后,试验组患者Berg评分差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双足并拢站立状态下实验组重心前后(AP)及左右(LR)偏移角度差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双足前后(tandem stance,TS)站立下,试验组重心左右偏移角度差值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重心前后偏移角度差值未获得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Tencnobody本体感觉训练系统测得的重心移动距离与重心描绘面积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动态人体重心和支撑面积监测系统辅助下的生物反馈平衡训练能够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静态平衡功能,且其训练效果优于常规训练。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运动想象疗法结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亚急性期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亚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45min/次,每周6次)和下肢康复机器人的功能训练(20min/次,每周6次),一共6周。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在训练结束后进行运动想象疗法(15min/次,每周6次)。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治疗6周后采用下肢FuglMeye(rFMA)运动功能量表、Berg平衡量表(BBS)、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前对照组和观察组在Fugl-Meyer(FMA)运动功能量表、Berg平衡量表(BBS)、功能性步行量表(FAC)的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6周后,两组患者FMA,BBS,FAC的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提高更明显(P0.05)。结论:运动想象疗法结合下肢康复机器人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下肢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腰背肌抗阻训练对脑卒中后平衡功能和下肢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2017年5月—2019年5月,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60例,并随机分为试验组(n=30)和对照组(n=30),试验组在常规康复训练20mins的基础上,增加腰背肌抗阻训练20mins;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40mins。两组每日训练1次,每周5次,持续3周。分别对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3周后采用Berg平衡功能评分(Berg balance scale,BBS)、下肢Fugl-Meyer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lower extremity,FMA-L)、10m最大步行速度测试(10m maximum walking speed,MWS)和站起-走计时测试(time up and go test,TUGT)进行评估。结果:治疗3周后,两组患者Berg平衡功能评分、下肢Fugl-Meyer量表和10m最大步行速度测试均较治疗前均有提高(P0.05),站起-走计时测试均较治疗前有降低(P0.05);试验组Berg平衡功能评分、下肢Fugl-Meyer量表、10m最大步行速度测试和站起-走计时测试改善幅度较对照组显著(P0.05)。结论:腰背肌抗阻训练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和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7.
胡靖然  陈小飞 《中国康复》2020,35(12):633-636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技术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及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收集60例缺血性脑卒中下肢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和Lokomat下肢机器人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再联合虚拟现实技术,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分别对2组患者进行Berg平衡量表(BBS)、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LE)、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BBS和FMA-LE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均P<0.01),且观察组以上评分均更高于对照组(均P<0.05);2组患者FAC分级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均P<0.01),且观察组分级较对照组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虚拟现实技术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能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下肢功能及平衡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VR)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传统平衡康复训练,试验组给予虚拟现实技术训练治疗。观察分析治疗前、治疗4周后部分核心肌群表面肌电图(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Dynstable系统中的“Assessment”(评测)程序稳定极限(limits of stability)、稳定时间(time to stability)。结果:治疗前两组受试者一般资料及s EMG、BBS、稳定极限、稳定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4周后,两组BBS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竖脊肌、多裂肌以及腹直肌的s EMG、稳定极限及稳定时间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虚拟现实技术可更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平衡游戏训练对帕金森病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3年10月~2016年1月,31例帕金森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17)和对照组(n=14),治疗组采用虚拟现实平衡游戏训练,对照组进行常规平衡训练。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采用平衡测试仪测量静态跌倒风险指数(SFI)、姿势稳定极限性(LOS)、动态跌倒风险指数评价(DFI)。随访患者治疗结束后6周内跌倒次数。结果治疗后,两组BBS、TUGT、SFI、LOS、DFI和MBI成绩均提高(P0.05),治疗组BBS评分(t=2.095)、TUGT时间(t=-2.091)、DFI(t=-2.182),LOS评分(t=2.202)、MBI评分(t=3.036)均优于对照组(P0.05);BBS和MBI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0.899,P0.001)。随访期间,治疗组平均跌倒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虚拟现实平衡游戏训练可以促进帕金森病患者平衡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同步节奏性听觉刺激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0例,两组患者均予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予以功能性电刺激行步行训练,试验组则予以功能性电刺激同步节奏性听觉刺激行步行训练。分别于治疗前、训练2周后及训练4周后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中的下肢部分(FMA)、Berg平衡量表(BBS)、威斯康辛步态量表(WGS)及P-WALK平板压力测试系统进行评定。结果: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下肢FMA、BBS、WGS评分、步速、步长差、患侧负重比较治疗前改善(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下肢FMA、BBS、WGS评分、步速、步长差、患侧负重比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试验组各项评定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明显(P0.05),且两组各项评定4周治疗前后变化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功能性电刺激同步节奏性听觉刺激可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