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杜密克治疗肝硬化引起的肝性脑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杜密克治疗肝硬化引起的肝性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6例由乙肝或丙肝致肝硬化而出现肝性脑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32)和对照组(n=24).治疗组接受杜密克口服液,对照组接受常规护肝治疗,经治疗2周后,观察临床疗效、肝功能、血氨、脑电图等变化.结果 杜密克组显效9例(28.1%),有效14例(43.8%),无效9例(28.1%),死亡2例(6.3%),总有效率为71.9%;而对照组显效2例(8.3%),有效3例(12.5%),无效19例(79.2%),死亡5例(20.8%),总有效率为20.8%.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杜密克组血氨浓度显著降低(P<0.01).结论 杜密克是预防和治疗肝炎肝硬化患者肝性脑病的有效药物,可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2.
乙肝肝硬化患者并发肝性脑病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乙肝肝硬化患者并发肝性脑病时临床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收集2005-08~2006-12 因乙肝肝硬化出现的肝性脑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乙酰谷酰胺治疗组(n=30)和门冬氨酸、鸟氨酸对照组(n=30),治疗1周后观察临床疗效,分析患者的肝功能变化情况.结果 乙酰谷酰胺组显效7例(23.3%),有效12例(40.0%),无效8例(26.7%),死亡3例(10.0%),总有效率为63.30%;而门冬氨酸和鸟氨酸治疗组显效15例(50.0%),有效12例(40.0%),无效3例(10.0%),无死亡,总有效率为90.0%;2组之间总有效率比较有明显差异(P< 0.01).另外,检测2组患者的肝功能,包括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转肽酶、胆红素和凝血酶原时间,发现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但2组间无明显差异(P > 0.05).结论 联合门冬氨酸和鸟氨酸是治疗乙肝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乙肝肝硬化合并肝性脑病患者中的作用。方法分观察组和对照组,取2005-01~2007-02有肝性脑病前兆25例为对照组,取2007-03~2009-05 24例前期同类病例做观察组。结果观察组的平均住院日、病死率、肝性脑病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可及时发现并消除乙肝肝硬化患者合并肝性脑病的诱因和潜在危险因素,从而降低其发生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肝性脑病反复发生的影响因素及预后原因分析。方法 2010-06—2012-06,我院诊治的60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肝性脑病患者,根据患者的预后情况,将其分为存活组(n=50)和死亡组(n=10),对影响疾病发生、发展及其预后的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上消化道出血、感染、大量放腹水、强利尿、高蛋白饮食、电解质紊乱,以及便秘等诱因,都与患者的预后有密切关系;TBIL、ALB、Cr、PT水平的升高,与患者的预后有相关性;肝性脑病分期越高,其预后越差,病死率越高。结论诱因、肝肾功能、凝血功能以及肝性脑病分期,都是影响乙型肝炎肝硬化肝性脑病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乳果糖联合白醋灌肠预防消化道出血后肝性脑病的疗效及对其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72例肝硬化合并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36)和对照组(n=36),2组均给予乳果糖治疗,观察组加用白醋灌肠治疗,比较2组疗效、治疗前后BA、ALT、DST、NCT指标及肝性脑病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11%(31/36),高于对照组的63.89%(23/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41,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BA和ALT改善程度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DST较高,NCT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肝性脑病发生率(2.78%)低于对照组(2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71,P0.05)。结论乳果糖联合白醋灌肠预防消化道出血后肝性脑病,能够提高患者智力,改善患者神经功能,降低肝性脑病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各种严重肝脏疾病出现肝性脑病患者进行药物治疗,对比研究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乙肝或丙肝肝硬化、原发性肝癌、药物性肝炎、布-卡综合征合并不同程度的肝性脑病患者48例.随机分为门冬氨酸和鸟氨酸治疗组(n=26)和乙酰谷酰胺治疗组(n=22),治疗7d后分析临床疗效,观察肝功能、血氨水平变化.结果 经过7d治疗,发现门冬氨酸和鸟氨酸治疗组显效14例(53.8%),有效10例(38.5%),无效2例(7.7%),无死亡,总有效率为92.3%;而乙酰谷酰胺组显效6例(27.3%),有效9例(40.9%),无效5例(22.7%),死亡2例(9.1%),总有效率为68.2%;2组间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肝功能(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转肽酶、胆红素和凝血酶原时间)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患者的血氨水平均有明显降低(P《0.05).结论 门冬氨酸和鸟氨酸是治疗肝性脑病的有效药物,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门-体分流术后并发肝性脑病(HE)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3-12—2016-12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行门-体分流治疗的142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依据其术后6个月内是否并发HE分为观察组(并发HE,n=31)与对照组(未并发HE,n=111),比较2组性别、肝硬化病因、年龄、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与血钠、血红蛋白(Hb)、血清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分析术后并发肝性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 2组性别、肝硬化病因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年龄、肝功能Child-Pugh分级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钠、Hb、血清Fib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年龄为其术后发生HE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血钠、Hb与血清Fib水平为其术后发生HE的重要保护因素(P0.05)。结论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年龄为门-体分流术后患者发生HE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血钠、Hb与血清Fib水平为保护因素。临床工作中应对HE高危患者施行针对性干预,以降低HE发病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8.
综合降低血氨浓度治疗乙肝肝硬化引起的肝性脑病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通过综合降低血氨浓度,观察治疗乙肝肝硬化引起的肝性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乙肝肝硬化出现肝性脑病患者随机分为综合降低血氨治疗组(包括口服乳果糖、醋酸灌肠、乙酰谷酰胺静脉注射,n=30)和乙酰谷酰胺治疗组(n=28),1周治疗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综合治疗组显效21例(70.0%),有效9例(30.0%),无效0例,无死亡,总有效率100%;而乙酰谷酰胺治疗组显效8例(28.6%),有效8例(28.6%),无效7例(25.0%),死亡5例(17.8%),总有效率为57.1%,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综合治疗组死亡率和血氨浓度也显著降低(P〈0.05)。结论综合降低血氨浓度是控制乙肝肝硬化患者肝性脑病的有效方法,可显著降低肝性脑病的发生,降低患者死亡。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的危险因素与预后相关因素。方法选取自2009-06—2015-06在本院消化内科、肝胆外科住院治疗的25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单纯肝硬化患者和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患者各126例。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及生化资料。结果单纯肝硬化组与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组患者相关资料比较,结果显示,除腹水外,感染、上消化道出血、血钠(Na+)、血氨(AM)、血清白蛋白(ALB)、血清总胆红素(TBIL)、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凝血酶原时间(PT)在2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组患者与预后相关资料比较,结果显示,感染、上消化道出血、血Na+异常、血清TBIL异常、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肝性脑病HE分期在2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水、血AM异常、ALB异常、SCr异常、PT异常在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感染、上消化道出血、血钠、血氨、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胆红素、血尿素氮、血肌酐、凝血酶原时间是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的危险因素,感染、上消化道出血、血钠异常、血清总胆红素异常、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肝性脑病分期是影响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预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气分析在尿毒症性脑病患者中的变化特点和临床价值。方法选择入住我院的106例尿毒症性脑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血气分析结果,同期按照1:2的匹配选择53例单纯尿毒症患者为对照组,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尿毒症脑病组患者pH值和HCO3-为6.95±0.04和15.63±2.74,显著低于单纯尿毒症组的7.16±0.05和17.14±3.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132,P=0.024和t=2.006,P=0.043);尿毒症脑病组患者PaCO2显著高于单纯尿毒症组(6.425±0.12vs 6.313±0.13;t=2.531,P=0.005)。尿毒症脑病组PaO2和SaO2显著低于单纯尿毒症组(P0.05)。与之对应的关于血气相关指标紊乱比较中显示,pH值和HCO3-反应酸碱平衡紊乱的发生率分别为85.85%和90.56%,显著高于单纯尿毒症组的69.81%和79.25%(χ2=5.790 P=0.016和χ2=3.950 P=0.047)。2组患者PaCO2和PaO2具有显著性差异,分别为66.79%vs 49.05%(χ2=4.772,P=0.029)和43.40%vs 22.64%(χ2=6.568,P=0.010)。结论血气分析有助于早期发现及诊断尿毒症性脑病患者,应在目前的医疗基础上加强尿毒症性脑病患者的常规血气分析检查。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护理干预对血浆置换联合血液滤过治疗肝性脑病(HE)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82例采用血浆置换联合血液滤过治疗HE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n=41)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n=41)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健康教育、心理护理、预防性护理等全面护理,比较2组患者的预后差异。结果观察组的感染、消化道出血、电解质紊乱等肝性脑病诱发因素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好转率、护理满意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护理干预对血浆置换联合血液滤过治疗HE的预后改善有积极作用,有效去除肝性脑病的诱发因素,确保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乙肝肝硬化肝性脑病患者的临床治疗及疗效。方法 2010-06—2012-06期间,我院诊治的60例乙肝肝硬化肝性脑病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和观察组(乙酰谷酰胺联合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每组各30例,治疗一周后,对其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氨浓度变化情况,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70.0%),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升高(96.7%),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2组的血氨浓度均有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观察组血氨浓度明显下降,P<0.05。结论乙酰谷酰胺联合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乙肝肝硬化肝性脑病的疗效显著,明显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检测各种肝硬化引起肝性脑病患者外周血肿瘤坏死因子-a(TNF—a)和血氨水平,探讨它们在肝性脑病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 2006—03~2008—02收集乙肝、丙肝和酒精性肝硬化住院患者48例,在住院期间16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肝性脑病。检测上述患者外周血中TNF-a和血氨水平,判断它们对疾病发展的影响。对肝性脑病患者进行有效治疗,观察治疗后TNF-a、血氨水平和肝功能变化,以指导临床治疗,判断预后转归。结果 合并有肝性脑病患者外周血TNRa和血氨水平比无肝性脑病患者明显升高(P〈0.05)。肝性脑病患者的TNF-a和血氨水平与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转肽酶、胆红素和凝血酶原时间均无明显相关关系(P〉0.05)。肝性脑病患者接受门冬氨酸和鸟氨酸治疗,发现TNF-a和血氨水平比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结论 TNF-a和血氨在肝硬化合并肝性脑病患者外周血中明显升高,它们可能直接参与肝细胞功能损伤和肝性脑病的发生,降低血氨是治疗肝性脑病的重要步骤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乙酰谷酰胺治疗肝硬化合并肝性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03—2014-12于本院进行诊治的38例肝硬化合并肝性脑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分配的原则分为对照组(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组)19例和观察组(门冬氨酸鸟氨酸加乙酰谷酰胺治疗组)19例,比较2组不同分期及病因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及清醒时间。结果观察组中不同分期及病因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清醒时间构成也均好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乙酰谷酰胺治疗肝硬化合并肝性脑病的临床疗效较好,显效较快,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5.
雅博司治疗乙肝肝硬化引起的肝性脑病26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 观察雅博司治疗乙肝肝硬化引起的肝性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8例乙肝肝硬化出现肝性脑病患者随机分为雅博司组(26例)和乙酰谷酰胺组(22例),治疗1周后观察疗效。结果 雅博司组显效12例(46.2%),有效13例(50%),无效1例(3.8%),无死亡,总有效率为96.2%;而乙酰谷酰胺组显效5例(22.7%)。有效7例(31.8%),无效6例(27.3%),死亡4例(18.2%),总有效率为54.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雅博司组血氨浓度显著降低(P〈0.05)。结论 雅博司是治疗乙肝肝硬化患者肝性脑病的有效药物,可迅速控制惠者的临床症状,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6.
门冬氨酸和鸟氨酸联合治疗肝性脑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联合使用门冬氨酸和鸟氨酸治疗各种肝硬化引起肝性脑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对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收集2004-08~2007-08乙肝、丙肝和酒精性肝硬化住院患者84例,住院期间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肝性脑病,分为门冬氨酸和鸟氨酸治疗组与乙酰谷酰胺治疗组(各42例),治疗5~7d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表现,记录临床症状、体征的变化,检测治疗前后患者血氨和肝功能,判断临床疗效变化。结果2组患者均经过5~7d治疗后,门冬氨酸和鸟氨酸治疗组患者显效22例(52.4%),有效16例(38.1%),无效4例(9.5%),无死亡病例,总有效率为90.5%;乙酰谷酰胺治疗组患者显效16例(38.1%),有效14例(33.3%),无效8例(19.1%),死亡4例(9.5%),总有效率为71.4%。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发现门冬氨酸和鸟氨酸治疗组患者的血氨水平比乙酰谷酰胺治疗组显著下降(P<0.05),而2组之间的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转肽酶、胆红素和凝血酶原时间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降低血氨是治疗肝性脑病的重要步骤,门冬氨酸联合鸟氨酸是控制肝性脑病发生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肝硬化合并肝性脑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14-05—2015-08入住本科的肝硬化合并肝性脑病患者1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75例:对照组按照常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预见性护理措施。3个月后对比2组患者的发病率及病死率。结果研究组肝性脑病发病率为8.0%,病死率为4.0%,对照组肝性脑病发病率为40.0%,病死率为24.0%,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可减少肝性脑病患者的诱因及潜在危险因素,有助于降低肝硬化合并肝性脑病患者的发病率及病死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3-硝基酪氨酸(3-NT)对轻微型肝性脑病(MHE)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肝性脑病心理测试评分(PHES)量表对90例无显性肝性脑病的乙肝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及90名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进行评测。检测入组者外周血中3-NT、蛋氨酸、瓜氨酸、IL-6、IL-18水平。以PHES为金标准,评估各项指标诊断MHE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根据PHES量表,39例患者被诊断为MHE。与非MHE亚组比较,MHE亚组3-NT、IL-6、IL-18、蛋氨酸、瓜氨酸水平显著升高(均P 0. 01)。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3-NT(P=0. 005)、IL-6(P=0. 029)、IL-18(P=0. 018)是MHE的相关危险因素,而蛋氨酸(P=0. 401)、瓜氨酸(P=0. 087)无预测价值。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提示3-NT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及可靠性,曲线下面积0. 967,截断点为13. 230 nmol,敏感度为92. 5%,特异度为94. 0%。结论 3-NT对MHE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且简便易行,敏感度和特异度较高。  相似文献   

19.
肝性脑病对肝硬化预后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 评价肝性脑病对肝硬化患者预后的意义。方法 从肝性脑病等方面评价了150例住院的肝硬化患者,其中47例在住院期间死亡,列为死亡组;103例病情改善,列为存活组。结果 死亡组肝性脑病期别较存活组有显著意义的增高。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在治疗过程中有升高趋势,而白蛋白水平则有降低趋势。结论 肝性脑病期别、血清总胆红素、白蛋白水平及变化趋势可较好地反映肝硬化预后。  相似文献   

20.
肝性脑病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血氨水平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各种肝硬化引起肝性脑病患者外周血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血氨水平,探讨它们在肝性脑病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2006-03~2008-02收集乙肝、丙肝和酒精性肝硬化住院患者48例,在住院期间16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肝性脑病。检测上述患者外周血中TNF-α和血氨水平,判断它们对疾病发展的影响。对肝性脑病患者进行有效治疗,观察治疗后TNF-α、血氨水平和肝功能变化,以指导临床治疗,判断预后转归。结果合并有肝性脑病患者外周血TNF-α和血氨水平比无肝性脑病患者明显升高(P<0.05)。肝性脑病患者的TNF-α和血氨水平与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转肽酶、胆红素和凝血酶原时间均无明显相关关系(P>0.05)。肝性脑病患者接受门冬氨酸和鸟氨酸治疗,发现TNF-α和血氨水平比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结论TNF-α和血氨在肝硬化合并肝性脑病患者外周血中明显升高,它们可能直接参与肝细胞功能损伤和肝性脑病的发生,降低血氨是治疗肝性脑病的重要步骤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