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 毫秒
1.
目的 分析Gitelman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类型。方法 收集先证者及家系成员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采集其外周静脉血,经测序分析寻找相关突变位点,结合临床特征对其突变基因进行分析。结果 先证者的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查基本符合Gitelman综合征诊断。基因突变分析显示,先证者及其弟弟的SLC12A3基因第1号外显子存在c.248G>A(p.Arg83Gln)杂合错义的致病突变;先证者、先证者弟弟和先证者女儿的SLC12A3基因第7号内含子与第8号外显子之间存在c.965-1_976delins-ACCGAAAATTTT缺失插入突变,该突变可导致NCCT蛋白在第7内含子和第8外显子之间的剪接位点异常,最终导致蛋白活性和功能受损。结论 Gitelman综合征患者起病隐匿,临床医师需详细问诊与完善实验室检验;SLC12A3基因c.248G>A(p.Arg83Gln)和c.965-1_976delins-ACCG A A AATTTT突变是该Gitelman综合征家系的可能致病变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1个近亲结婚的遗传性凝血因子Ⅻ(FⅫ)缺陷症家系进行凝血指标检测和基因突变分析,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FⅫ活性(FⅫ:C)等凝血指标;对先证者FⅫ基因所有的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进行PCR扩增和DNA直接测序。针对先证者的突变位点,对该家系成员进行相应的基因突变检测。结果先证者和其妹妹APTT、FⅫ:C明显异常,分别为174.8 s、0.8%和109.5 s、1.9%。基因测序发现先证者和其妹妹FⅫ基因存在13号外显子c.1561G>A(p.Glu502Lys)及14号外显子c.1681 G>A(p.Gly542Ser)2种杂合错义突变。家系分析表明先证者父亲和儿子携带c.1561G>A杂合突变,母亲携带c.1681 G>A杂合突变。先证者及家系成员FⅫ基因第1外显子启动子区46位多态性均为46C>T型。结论 FⅫ基因p.Glu502Lys和p.Gly542Ser 2种杂合错义突变是导致先证者遗传性FⅫ缺陷症的分子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新疆南疆地区苯丙酮尿症(PKU)患儿苯丙氨酸羟化酶(PAH)基因第7,11,12外显子突变特征。 方法选择2009年3月至2013年12月在新疆南疆地区,经各级医疗机构确诊的42例PKU患儿(均于新生儿PKU筛查时即被确诊)为研究对象,采集其足跟血或静脉血,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产物直接测序法进行PAH基因第7,11,12外显子的基因突变分析。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等各级医疗机构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征得受试对象或其监护人知情同意,并与监护人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结果在42例患儿的42对PAH等位基因中,检测出7种PAH基因突变类型,共计46个PAH基因突变位点,其分别为:23个第7外显子c.735G>A(p.Val245Val)静默突变位点;8个第7外显子c.728G>A(p.Arg243Gln)错义突变位点;2个第7外显子c.781C>T(p.Arg261X)无义突变位点;1个第7外显子c.782G>A(p.Arg261Gln)错义突变位点;6个第11外显子c.1155G>C(p.Leu385Leu)静默突变位点;5个第12外显子c.1238G>C(p.Arg413Pro)错义突变位点及1个第12外显子c.1252A>C(p.Thr418Pro)错义突变位点。其中,第7外显子c.735G>A(p.Val245Val)突变位点占此次检出突变位点比例最高,为50.00%(23/46),其突变频率为27.38%(23/84)。PAH基因的等位基因突变检出率为54.76%(46/84)。 结论新疆南疆地区PKU患儿PAH基因第7,11,12外显子的突变特征为:静默突变和错义突变为主要突变,第7外显子出现的突变类型和数量最多。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1例迟发型鸟氨酸氨甲酰转移酶缺乏症(OTCD)患儿的临床特点及OTC基因变异进行分析,提高对鸟氨酸氨甲酰转移酶缺乏症的认识。方法:对2023年2月20日本院收治的1例OTCD患儿及父母外周血样,采用高通量测序的方法进行全外显子测序(WES),对候选致病变异进行Sanger测序验证及生物信息学分析变异蛋白结构。结果:患儿OTC基因第4外显子存在c.356G>A(p.Gly119Asp)变异。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变异相关指南,判定为可能致病性变异(PM1+PM2_Supporting+PP3_Strong),在多个正常人群数据库的频率为0,采用Sanger测序技术对先证者及其父母OTC基因变异验证。先证者的变异经一代测序技术证实,生母携带此杂合变异。结论:OTC基因变异可能是此例迟发型OTCD患儿的遗传学病因。c.356G>A的发现丰富了OTC基因的变异谱。提示基因检测在代谢疾病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非典型良性家族性新生儿癫痫(BFNE)患儿的临床特征、家系调查及基因突变分析,并总结我国KCNQ基因突变所致癫痫患儿的遗传学特点。 方法选择2021年2月,于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确诊的1例延迟在3个月龄癫痫发病的BFNE患儿(先证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家系调查及基因检测结果等。以"KCNQ基因""癫痫"为中文关键词,以"KCNQ gene""seizures""epilepsy""convulsion"为英文关键词,对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年限设定为上述数据库建库至今),以及Google Scholar、PubMed数据库(年限设定为2000年1月至2020年12月)进行检索,总结我国KCNQ基因突变癫痫患儿的遗传学特点。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新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与本例患儿监护人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结果①本例患儿为3个月龄女婴,因"反复抽搐1 d"入院。其头颅MRI未见异常;脑电图结果提示多灶性癫痫波发放。调查本例患儿家系3代8人发现,先证者(本例患儿)及其父亲、祖父均发生婴儿期惊厥,非新生儿期发病,其父亲、祖父的BFNE均于1岁左右消失。对本例患儿经左乙拉西坦抗癫痫治疗至9个月龄后抽搐发作停止,随访至1岁1个月亦未再发。②本例患儿及其父亲、祖父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均存在KCNQ 2基因2号外显子存在c.373dupG(p.A125fs)杂合突变。与BFNE相关。③文献复习结果:根据本研究设定的检索策略,共检索到129篇国内关于KCNQ基因突变致癫痫发作的相关研究文献,纳入研究的中国患儿为129例,加上本例患儿共计130例。这130例患儿中,72例的起病年龄为0~28 d,56例为29 d至2岁,2例>2岁;KCNQ 2、3基因突变各为119例与11例;随访105例,51例患儿合并智力/发育障碍,其中KCNQ 2、3基因突变各为50例与1例,5例患者死亡,均为KCNQ 2基因突变,其余患儿智力/发育正常。本组130例KCNQ基因突变致癫痫患儿中,108例接受药物治疗患儿的治疗有效率为69.4%(75/108),105例接受随访患儿的死亡率为4.8%(5/105)。 结论KCNQ 2基因c.373dupG(p.A125fs)突变,可能为本例患儿家系BFNE发病的分子遗传学致病机制。国内KCNQ基因突变致癫痫患儿以KCNQ 2基因突变为主,患儿多于2岁内起病,并且KCNQ 2基因突变癫痫患儿相较于KCNQ 3基因突变患儿预后更差。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1例糖原累积病Ⅳ型(GSD Ⅳ)患者及其家系的基因突变情况。方法 患儿,女,1岁5个月,因轻度黄疸,肝脾肿大2月,生长迟缓1年就诊。采集该家系先证者及其父母,两个哥哥的外周血,采用二代测序方法查找先证者致病基因及突变位点,Sanger测序进行突变验证。结果 该家系先证者为GBE1基因c.1571G>A纯合错义突变,双亲及一个哥哥为GBE1基因c.1571G>A杂合错义突变,另一个哥哥基因检测未见该突变,确诊为GSD Ⅳ型,建议行肝移植治疗,因家属拒绝,患儿于生后22个月死亡。结论 首次在国内报道了GSD Ⅳ型的家系及其分子遗传情况以及GBE1基因c.1571G>A纯合突变,丰富了GSD Ⅳ型在中国人群的突变谱。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Wiskott-Aldrich综合征(WAS) 临床特征、基因突变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1例WAS患儿的临床资料,提取患儿外周血基因组DNA,用PCR扩增WASP基因全部外显子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 本例患儿因“便血”入院,伴血小板减少、血小板体积减小,临床评分1分;患儿WASP基因所在的EVHl区2号外显上存在错义突变:c.209G>A,p.G70E,导致WASP基因编码的蛋白70位氨基酸由甘氨酸突变为谷氨酸(p.Gly70Glu);其母亲为该变异携带者(杂合),父亲未见突变;该病例中的错义变异c.209G>A暂无文献报道。 结论 本例男性患儿符合WAS的X连锁血小板减少症临床特点,其发病是由1种新发现的WASP基因突变所致。对不明原因的出血,伴血小板减少、血小板体积(MPV)减小的患儿应及时行WASP基因序列分析做出诊断,对其亲属进行WASP基因检测也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50 Hz工频电磁场致职业暴露人群短时记忆力降低与外周血中Aβ1-42(beta-amyloid peptide 1-42)蛋白浓度的关系。  方法  选取51名火电厂电气运行人员为暴露组,26名同厂行政办公人员为对照组,两组人员均进行短时记忆力测试,同时测定外周血中Aβ1-42蛋白浓度,比较两组中相关指标的差异及相关性。  结果  暴露组8 h时间加权平均电场强度为1.690 kV/m,磁场强度为4.578 μT。对照组8 h时间加权平均电场强度为0.008 kV/m,磁场强度为0.026 μT。两组人员数字跨度得分暴露组低于对照组(t=3.702,P < 0.001);暴露组失眠出现率(15.69%)和记忆力减退出现率(21.57%)均高于对照组(均有P < 0.05);三项情感状态指标得分暴露组低于对照组:愤怒-敌意(t=2.239,P=0.028)、疲劳-惰性(t=2.024,P=0.047)、困惑-迷茫(t=2.489,P=0.015);外周血中Aβ1-42蛋白浓度(pg/mL)暴露组高于对照组(t=-2.414,P=0.018)。数字跨度得分与Aβ1-42蛋白浓度的变化并未发现相关关系(r=-0.173,P=0.133)。  结论  50 Hz工频电磁场可致职业人群短时记忆力损伤,并引起外周血中Aβ1-42蛋白浓度变化,但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尚需进一步研究确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3个先天性耳聋家系的致病基因突变分析,查找耳聋未知致病突变,帮助高风险家庭进行产前诊断。方法对5名经过常见突变位点聋病易感基因筛查阴性,但临床诊断为耳聋的患者及核心家系成员,进行听力、视力相关检查,使用基因组全外显子测序方法及基因测序方法进行检测;采集高风险家庭孕18周母亲胎儿羊水20ml1份,行产前基因分析。结果一个家系致病基因为MYO7A基因的c.397dupC和c.4937C>A两个位点复合杂合突变致病;一个家系致病基因为CDH23基因的c.7240-1G>A和c.7252G>A两个位点复合杂合突变致病;一个家系致病基因为SLC26A4基因的c.259G>T和IVS7-2A>G(c.919-2A>G)两个位点复合杂合突变致病,孕18周胎儿基因检测与先证者携带相同的致病基因。其中检出MYO7A基因的c.397dupC位点突变和CDH23基因的c.7252G>A位点突变为国内首报新突变位点。结论通过基因测序、家系临床资料分析,基因突变携带者高风险家庭产前诊断,减少出生缺陷,丰富广西耳聋突变谱。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1例ABO亚型及基因特征。 方法 采用试管法对家系3代共7例标本进行ABO血型血清学鉴定;对正反定型不一致的标本运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equence specific primer, PCR-SSP)法基因分型;并对ABO基因第6和7外显子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分析。 结果 ABO血型血清学发现7例标本中正反定型不符3例,其中2例红细胞表型为cisAB/A 或ABx,1例为cisAB/O或A2Bx;基因分型为ABO*cisAB01/A101、ABO*cisAB01/O01。ABO基因序列分析:ABO*cisAB01/A101第7外显子发生467C>T、803G>C的特征性突变,ABO*cisAB01/O01第6外显子261位缺失G,第7外显子在467C>T、803G>C存在特征性突变。测序结果均携带有ABO*cisAB01基因。 结论 ABO*cisAB01基因能导致A抗原或者B抗原的弱表达并能稳定遗传,因此应将血型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相结合才能准确鉴定ABO亚型。  相似文献   

11.
ICD是一门科学性、技术性、专业性很强的疾病分类方法,具有自身的系统性、复杂性及标准化的操作规程。疾病编码主体必须是专业的编码员,临床医师的责任是准确、完整、规范地书写诊断。保证高质量的编码,应让编码员与临床医师各司其职,各有侧重,并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  相似文献   

12.
覃钰纯  伍洁莹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16):2523-2525
目的:了解江门市郊区已婚育龄妇女常见病普查情况,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江门市郊区11 672例已婚妇女进行妇科、白带、宫颈刮片脱落细胞及乳腺(包括触诊和乳腺B超)检查,并对普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1 672例妇女中患病7 104例,患病率为60.86%。其中妇科疾病的患病率为48.67%,根据其患病率顺位排名前3位为宫颈炎、阴道炎、子宫肌瘤;乳腺疾病的患病率为35.23%,主要疾病为乳腺增生及乳腺肿块。结论:江门市郊区妇女常见病患病率高,应定期开展妇女常见病的普查工作,同时应与多部门合作,采取相应干预措施降低妇女病的患病率。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分析深圳市松岗街道10年来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为进一步做好职业病预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分析最近10年来诊断的职业病资料、危害因素构成以及日常的监测与健康检查结果.结果 本地区发生职业病52例,粉尘引起的矽肺在2000-2002年是本地区的主要职业病病种,三氯乙烯、正己烷等有机溶剂引起的职业中毒增长速度最快,是最近三年本地区的主要职业病病种,噪声危害也不容忽视.结论 有机溶剂、粉尘是本地区危害最严重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应加强综合管理措施,加强健康教育,做好职业健康监护,减少职业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2012年我县儿童疾病病例报告情况,为制定儿童疾病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我县3所县级医疗机构和11个乡镇卫生院上报的2012年0-通讯作者14周岁全年发病儿童疾病排列汇总数据,并对门诊和住院病例分别进行了分析和排序后进行统计处理。结果 2012年全县县、乡医疗机构儿童报告疾病病种达35种之多,呼吸道疾病和胃肠道疾病为儿童所患主要的报告病种。结论通过对全县县、乡医疗保健机构儿童疾病谱排序,做到对儿童常见多发疾病的掌握,采取切实可行的防范和治疗措施,制定综合有效的防治策略,切实保障儿童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16.
肖林 《中国校医》2021,35(9):667-670
目的 分析学校传染病聚集性疫情特点,探讨相关影响因素,为有针对性地开展风险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沙市区学校聚集性疫情流行病学特点,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疫情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 沙市区中小学校、托幼机构2017—2019年共发生传染病聚集性疫情91起,累计发病732例。疫情涉及47所学校。聚集性疫情所涉病种以流感和水痘疫情为主,10月至次年1月呈现聚集性疫情发病高峰。严格落实晨午检(OR=0.22,95%CI:0.07~0.72)、养成良好洗手习惯(OR=0.16,95%CI: 0.04~0.68)、隔离治疗患病学生(OR=0.14,95%CI:0.04~0.47)等因素为学校传染病聚集性疫情发生的风险保护因素。结论 小学是学校传染病聚集性疫情发生的主要场所,呼吸道传染病是疫情防控的重点,应针对重点因素开展干预。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陕西省传染病流行规律及特点.方法利用陕西卫生统计资料,分析传染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结果全年共报告传染病19种85 289例、死亡141例,发病和病死率分别为236.21/10万和0.17%,发病和死亡列入前3位的依次是肝炎、细菌性痢疾、肺结核,占总发病和死亡数的86.53%和60.53%.结论陕西传染病发病和死亡与往年相比有升有降基本平稳,但一些可用计划免疫预防的传染病仍有发生,提示防治工作有所放松.  相似文献   

18.
目的非酒精性脂肪肝与冠心病和脑血管病关系的研究。方法基于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冠心病和脑血管病的发病风险增高这一假设,我们对我院6年间的住院病历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对年龄和性别匹配的550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和550例正常肝脏患者的临床资料加以对比分析。结果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以及体重指数均显著高于正常肝脏者,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ALT水平较之于正常肝脏者明显增高。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中冠心病发病率为36.5%,脑血管病发病率为25.6%;正常肝脏中冠心病发病率为12.2%,脑血管病发病率为7.1%。结论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冠心病发病率和脑血管病发病率均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对广西疾病监测点1994—2001年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特点进行分析,为广西甲、乙类传染病的防治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建议。方法 运用Epi Info2000统计软件将监测点1994~2001年甲、乙类传染病报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监测点的报告发病率高于常规疫情,甲、乙类传染病总体发病水平呈下降趋势,农村地区所报病种远多于城市;肠道传染病呈逐年下降,血源及性传播疾病呈上升趋势,肺结核已成为广西高发病种。结论 广西疾病监测工作的建设仍需加强,肠道传染病防治工作不能放松,呼吸道传染病和血源及性传播疾病的控制力度要加强。  相似文献   

20.
Scrub typhus, caused by Orientia tsutsugamushi, is a severe febrile illness transmitted to humans by trombiculid mites, which normally feed on rodents. The first known outbreak of scrub typhus in Palau occurred in 2001 to 2003 among residents of the remote southwest islands. To determine the extent of scrub typhus distribution in Palau, we tested serum samples from humans and rodents for antibodies to O. tsutsugamushi. Of 212 Palau residents surveyed in 2003, 101 (47.6%) had immunoglobulin G (IgG) antibody titers >1:64, and 56 (26.4%) had concurrent IgG and IgM antibody titers >1:512 and 1:64, respectively. Of 635 banked serum samples collected from Palau residents in 1995, 34 (5.4%) had IgG antibody titers >1:64. Sera collected from rodents (Rattus norvegicus and R. rattus) in 2003 and 2005 were tested, and 18 (28.6%) of 63 had IgG antibody titers >1:64.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scrub typhus is endemic in Palau.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