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观察黄芪提取物联合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对大鼠烫伤创面组织愈合和血管形成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80只,于背部2处制备直径2.8 cm深Ⅱ度烫伤创面,将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黄芪提取物组、rhEGF组、黄芪提取物+ rhEGF组,每组20只.分别于创面形成后当日和第3、7、14、21天,观察创面并计算创面愈合率;计算微血管密度以及痂下组织pH,组织学检查大鼠创面皮肤并进行新生血管评分.结果:与黄芪提取物组及rhEGF组比较,黄芪提取物+ rhEGF组大鼠皮肤创面愈合时间显著缩短(P<0.05),微血管密度、痂下组织的pH和新生血管的形成也明显增加(P<0.01或0.05).结论:黄芪提取物联合rhEGF能显著增加创面愈合过程中的血管形成,显著缩短创面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五谷虫提取物凝胶对大鼠深Ⅱ度烫伤创面愈合作用的影响。方法:取雄性SD大鼠75只,建立大鼠深Ⅱ度烫伤模型,随机分为A组(给予五谷虫提取物凝胶),B组(给予京万红软膏),C组(给予凝胶基质);每组25只,连续给药14 d。每组随机取5只,观察烫伤后创面形态变化,记录愈合时间。烫伤后第4,7,10,14天每组各取5只大鼠,计算创面愈合率后,取各时间节点大鼠创面并分为双份,一份用于测定创面组织中羟脯氨酸含量,一份用于组织病理学检查,观察成纤维细胞、毛细血管、胶原等指标,并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对创面中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表达进行定量分析。结果:五谷虫提取物凝胶可提高创面愈合率,缩短愈合时间,增加创面羟脯氨酸含量,促进创面成纤维细胞迁移、增殖,毛细血管新生、胶原蛋白表达增加,并提高EGF和bFGF的表达。结论:五谷虫提取物凝胶具有促进烫伤创面愈合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自组装纤维支架肽RADA16在皮肤烫伤中的治疗作用。方法:在SD大鼠背部以电力机械方法制造深Ⅱ度烧伤模型,对照治疗组以0.9%NaCl溶液代替,烧伤后按时换药,并在不同时间段(伤后7、10、14d分别取烧伤修复创面的皮肤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记录创面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及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GF)的表达,并以图像处理系统软件记录生长因子表达的半定量检测。比较了短肽处理组及空白对照组创面生长因子表达的灰度值。结果: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在烧伤修复的不同修复期,短肽处理组bFGF和EGF均明显表达在新生表皮组织中,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组装纤维支架肽对烧伤皮肤生长因子的表达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刘氏烫伤膏对深Ⅱ度烫伤新西兰兔创面治疗作用。方法将新西兰兔麻醉后,采用恒温水浴法复制深Ⅱ度烫伤模型;每只动物采用自身对照法,各有5 个烫伤部位,分别给予生理盐水、5% 磺胺嘧啶锌软膏、刘氏烫伤膏低、中、高剂量;采用透明硫酸纸法比较各组动物烫伤创面愈合率;比较5 个部位创面完全愈合时间;取创缘组织制作病理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按照组织学标准定量评价,比较各组创面愈合情况。结果在给药后第4,7,10,14,21 和28 天,与阴性对照组比较,阳性对照组、刘氏烫伤膏各剂量组创面愈合率明显提高(P 〈0. 01);创面完全愈合时间缩短(P 〈 0. 05);第7 和21 天各组病理组织切片评分之间无显著性差别(P 〉0.05),但第14 天各组组织病理切片表皮结构、胶原束和皮肤结构、表皮再生、粒细胞浸润评分有显著性差别(P 〈0. 05),阴性对照组评分低于阳性对照组、刘氏烫伤膏各剂量组。结论刘氏烫伤膏可明显提高深Ⅱ度烫伤新西兰兔创面愈合率,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加速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rhGM-CSF)对糖尿病大鼠深Ⅱ度烫伤创面微循环形成的作用.方法 42只雄性SD清洁级大鼠用链脲佐菌素(STZ)诱导建立糖尿病模型,造模成功后稳定2个月,随机分为实验组36只和对照组6只,实验组大鼠背部造成4个直径3 cm深Ⅱ度烫伤创面,分别给予rhGM-CSF凝胶、SD-Ag冷霜、空白凝胶、生理盐水(对照用药),每日换药1次,实验组大鼠根据伤后1、3、7、10、14、21 d随机分成6组,每组6只,对照组为非烫伤糖尿病大鼠.测量和计算各时相点创面愈合率.采用ELISA法检测创面组织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Ⅷ因子,评价微血管密度(MVD).结果 rhGM-CSF凝胶组(A组)与SD-Ag冷霜组、空白凝胶组和生理盐水组(B组)相比,烫伤后第10、14、21 d,创面愈合率显著提高(P<0.05);烫伤后第3、7、10、14、21 d,创面组织FGF-2含量显著增加(P<0.05);烫伤后第10、14、21 d,创面微血管密度显著增大(P<0.05).SD-Ag冷霜组、空白凝胶组和生理盐水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rhGM-CSF凝胶能通过增加糖尿病大鼠深Ⅱ度烫伤创面组织FGF-2含量,增加创面微血管形成,促进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芦荟提取物一芦荟多糖和芦荟凝胶对烫伤大鼠深Ⅱ度创面组织中透明质酸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6只和烫伤模型42只,其中烫伤模型大鼠在背部造成4个直径为3cm深Ⅱ度烫伤创面,分别外敷单层纱布浸润的0.5g·L^-1芦荟多糖乳膏(多糖组)、100g·L^-1芦荟凝胶乳膏(凝胶组)、SD乳膏(SD组)和生理盐水(组),并于伤后4、12、24、48h及7、14、21d7个相点处死大鼠,取创面全层皮肤,采用ELISA法测定创面组织中透明质酸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伤后1d内各组创面组织中透明质酸水平均呈不同程度下调,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伤后48h起各组创面组织中透明质酸水平均不同程度升高,其中多糖组和凝胶组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伤后7d多糖组创面组织中透明质酸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SD组和生理盐水组(P〈0.05);伤后14d多糖组和凝胶组透明质酸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SD组和生理盐水组,直至伤后21d(P〈0.05)。结论芦荟提取物能有效促进创面组织中透明质酸的生成与分泌,从而加速创面修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拔脓膏对软组织损伤感染创面患者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人表皮生长因子(EGF)水平的影响及临床效果,为临床实践做出科学指导。方法软组织损伤感染创面患者104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2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临床效果。结果治疗3周后,对照组和试验组患者内皮素-1(ET-1)、白细胞介素-1(IL-1)水平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试验组bFGF、EGF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总有效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拔脓膏可以促进开放性软组织损伤感染创面患者bFGF、EGF水平的上升,显著促进患者创面的愈合,值得临床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8.
独一味胶囊对大鼠机械性皮肤损伤的促愈合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独一味胶囊对大鼠机械性皮肤损伤的促愈合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在SD大鼠背部皮肤造成机械性损伤模型,将损伤模型大鼠分为独一味(生药)4、2、1 g.kg-1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给予大鼠ig独一味胶囊药液或阳性药,连续16 d,观察各创面的愈合情况,计算各创面的愈合率,并于造模后第4、7、10、14、17天分别处死大鼠,取创面标本,分别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毛细血管计数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皮生长因子(EGF)的免疫组化测定。结果大鼠灌服独一味胶囊后可明显缩短伤口的愈合时间。造模后第4~14天,生药4.0 g.kg-1组大鼠的创口愈合率、创面组织EGF、VEGF的表达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造模后第4~7天,生药4.0 g.kg-1组大鼠新生毛细血管计数明显多于模型组(P<0.01)。组织形态学评价结果表明:造模后第4~14天,生药4.0 g.kg-1组大鼠的创口修复情况明显优于模型组,在创口修复早期,能加速成纤维细胞的增生,促进新生毛细血管的生成,减少炎症反应。结论独一味胶囊能促进机械性皮肤损伤的愈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促进新生毛细血管生成,促进组织中内源性EGF、VEGF等相关因子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创伤性皮肤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实验组46例患者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进行创面换药治疗,对照组50例患者常规创面换药,比较两组愈合时间、创面愈合率、肉茅组织成熟程度。结果:实验组较对照组愈合时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7天创面愈合率、肉芽组织成熟程度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4天和第21天,创面愈合率、肉芽组织成熟程度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创伤性皮肤缺损治疗具有很好的效果,可以缩短愈合时间,增加创面愈合率和肉芽组织生长。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 GM-CSF)和纳米银敷料联合外用对深Ⅱ°烫伤创面愈合过程上皮化的影响。方法用Wistar大鼠建立深Ⅱ°烫伤模型120例,均分为4组,A组用凡士林纱布覆盖、B组用纳米银敷料覆盖、C组用rh GM-CSF涂抹创面、D组用rh GM-CSF+纳米银敷料覆盖,伤后第1、4、7、10、14、21天,观察创面的病理学改变,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的表皮生长因子(EGF),采用RT-PCR法检测创面愈合过程中TGF-β1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 4个组均在第10天出现明显的上皮化;EGF水平逐渐上升,A组上升最慢,D组最快;A、B组的TGF-β1mRNA相对表达量逐渐上升,C、D组的在第14天达到峰值,第21天下降,且D组下降幅度较大。结论 rh GM-CSF和纳米银联合外用,加速了深Ⅱ°烫伤创面愈合过程中上皮化的形成,上皮化程度优于单独应用。  相似文献   

11.
廖红  董志  傅洁民  朱毅  刘全  杨佳丹 《中国药房》2008,19(19):1467-1469
目的:研究壳聚糖对大鼠Ⅲ度烧伤创面表皮生长因子(EGF)和EGFmRNA表达的影响及意义。方法:105只Wistar大鼠除5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建立烧伤模型后分为壳聚糖低、中、高浓度(1%、2%、4%)组及贝复济组(阳性对照组)和自然愈合组(模型组),每日2次连续21d于受伤处喷以相应药物,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核酸分子杂交法及图象分析法检测烧伤后3、7、14、21d时大鼠Ⅲ度烧伤创面EGF和EGFmRNA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壳聚糖各浓度组均可增强EGF和EGFmRNA的表达,并呈浓度依赖性,尤以4%壳聚糖组作用更强(P<0.01或P<0.05)。结论:壳聚糖对大鼠Ⅲ度烧伤创面有促愈合作用,其促愈合机制与增强创面EGF和EGFmRNA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蜕皮甾酮对实验性大鼠胃溃疡愈合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改良Okabe法制备大鼠胃溃疡模型。80只大鼠随机均分为空白对照组(A组)、奥美拉唑钠组(B组)、蜕皮甾酮组(C组)、蜕皮甾酮联合奥美拉唑钠组(D组)。分别于灌胃治疗第7天、第14天后各处死一半大鼠,取组织标本,光镜下观察溃疡形态及愈合情况并测定溃疡指数,免疫组化法检测胃黏膜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EGF)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表达情况、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大鼠胃溃疡周边组织中前列腺素E(2PGE2)的含量。结果:灌胃治疗第7天和第14天,大鼠胃溃疡指数A组>C组>B组>D组(P<0.05)。EGF及EGFR的表达及PGE2的含量均为A组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芦荟多糖软膏促浅Ⅱ度烫伤小鼠创面愈合的作用。方法:实验分为正常对照、芦荟多糖软膏、基质和京万红组,采用将脱毛区置于70℃恒温水浴中6 s的方法复制10%体表面积浅Ⅱ度烫伤模型,伤情经病理切片证实。各组创面分别用芦荟多糖软膏纱布(0.2 g.cm-2)、基质纱布(0.2 g.cm-2)、京万红纱布(0.2 g·cm-2)覆盖包扎固定后放回笼中饲养,每天换药1次,观察愈合时间,于伤后12 h和第1、3、5、7、9天,分别处死各组小鼠7只,取创面组织检测含水量、羟脯氨酸和一氧化氮(NO)含量,另取7只作为正常对照。结果:创面愈合时间芦荟多糖软膏组为(12.1±1.5)d,基质组为(15.2±3.2)d,京万红组为(12.5±1.9)d,芦荟多糖软膏组比基质组显著缩短(P<0.05)。伤后第1、3、5天,创面含水量芦荟多糖软膏组分别为(76.2±2.3)%、(65.7±3.1)%、(61.2±1.8)%,显著低于基质组(80.7±2.1)%、(70.8±3.1)%、(66.1±1.8)%,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伤后7~9 d各组均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伤后3、5、7、9 d芦荟多糖软膏组羟脯氨酸含量显著高于基质组和京万红组(P<0.05)。伤后12 h各组创面组织含水量达高峰,随后下降,伤后12 h、1 d,芦荟多糖软膏组和京万红组创面组织NO含量显著低于基质组(P<0.05)。结论:芦荟多糖软膏能有效减少烫伤后早期创面组织NO释放,减少渗出和水肿,增强创面胶原合成来促进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14.
邱彦  鲁毅  段靖  马静  司梁宏  刘子修 《药学实践杂志》2013,31(6):438-441,158
目的探讨一种新型止血敷料——血余炭纳米纤维膜促进家兔创面愈合的作用。方法建立家兔背部双侧圆形创伤模型,每只兔子6个创面,将创面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医用纱布、血余炭纳米纤维膜和明胶海绵进行治疗,观察创面的愈合时间和愈合率,检测组织中羟脯氨酸含量的变化,并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实验结果显示,血余炭纳米纤维膜具有较好的止血性能,显著缩短创面愈合时间,提高愈合率。血余炭纳米纤维膜组在给药后3、7、14d的创面组织中羟脯氨酸含量均显著高于医用纱布对照组(P〈0.01);在给药后7d,血余炭纳米纤维膜组的创面组织中羟脯氨酸含量明显高于明胶海绵组(P〈0.05)。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给药后3、7d,血余炭纳米纤维膜组的肉芽组织中成纤维细胞数量较医用纱布组和明胶海绵组均显著升高(P〈0.05,P〈0.01);血余炭纳米纤维膜组肉芽组织中毛细血管数量显著高于明胶海绵组和医用纱布组(P〈0.05,P〈0.01)。结论血余炭纳米纤维膜具有显著的促进皮肤创面愈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纳米银抗菌凝胶联合重组人表皮细胞生长因子(rhEGF)在治疗压疮创面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我院2009年9月至2013年6月期间住院治疗的68例压疮患者按不同治疗方式随机分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实验组(纳米银抗菌凝胶+重组人表皮细胞生长因子),治疗14 d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1.1%,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73.5%)(p<0.05);实验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和皮肤愈合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 纳米银抗菌凝胶联合rhEGF治疗压疮创面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rhEGF凝胶对兔皮肤Ⅲ度烧伤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铜棒烫伤法制备兔Ⅲ度烧伤创面,切痂后创面均匀涂抹rhEGF凝胶,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及创面痊愈所需时间。结果:与对照组相比,rhEGF凝胶组炎症持续时间短暂,创面痊愈所需时间更短(P<0.05)。结论:rhEGF凝胶促进兔Ⅲ度烧伤创面皮肤再生,缩短创面痊愈时间。  相似文献   

17.
rhFGF与rhEGF分期使用修复深Ⅱ度烧伤创面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杏  谭美云  熊爱兵  廖毅  何晓川  郭力 《中国药房》2010,(28):2656-2657
目的:观察分期使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hFGF)与重组人表皮细胞生长因子(rhEGF)治疗深Ⅱ度烧伤创面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同一患者4处深度相同、部位相应的创面进行自身对照,4处创面分别标记为A、B、C、D,20例深Ⅱ度烧伤患者共80个创面,相应归为A、B、C、D组:A组创面采用rhEGF治疗,B组创面采用rhFGF治疗,C组创面先使用rhFGF,10d后使用rhEGF治疗,D组创面为0.9%氯化钠对照组。观察创面完全愈合所需要的时间、创面愈合质量,以及全身和局部反应。结果:A组的平均愈合时间为(18.20±1.67)d,B组为(19.15±2.01)d,C组为(16.45±1.57)d,D组为(23.65±2.41)d。A、B、C组的平均愈合时间较D组短,C组的平均愈合时间较A、B组短,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相比,愈合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A、B、C组的平均愈合质量比D组好。各组治疗期间未见明显的全身或局部不良反应。结论:分期使用rhFGF和rhEGF能有效促进深Ⅱ度烧伤创面的愈合和修复,缩短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烧伤膏对烫伤小鼠皮肤组织细胞自由基代谢和DNA损伤的影响,探讨烧伤膏治疗烫伤皮肤的作用机制。方法:将50只小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模型组,烧伤膏高、中、低剂量组。除正常组和模型组外,烧伤膏实验组小鼠每天外涂烧伤膏治疗,连用15天。治疗结束后,检测各组小鼠皮肤细胞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脂质(LPO)和各种自由基浓度,采用单细胞电泳技术检测DNA慧星细胞数和慧星平均尾长。结果:模型组小鼠皮肤细胞中SOD活力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LPO和自由基浓度均比正常组明显升高(P<0.01)。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皮肤细胞中慧星细胞数显著上升,DNA慧星平均拖尾明显加长,而应用烧伤膏治疗后,各项实验指标均明显得到改善。结论:烧伤膏可显著提高烫伤小鼠皮肤细胞中抗氧化酶活性,减少脂质过氧化产物和自由基的生成,对烫伤皮肤中DNA损伤有明显的保护效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甲硝唑冲洗在会阴切开缝合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440例行会阴侧切分娩的产妇,随机分为治疗组240例和对照组200例。治疗组在会阴切口缝合前先用0.5%甲硝唑注射液100ml冲洗切口及周围组织后再行会阴切口缝合;对照组不用0.5%甲硝唑注射液冲洗切口而直接缝合。结果治疗组会阴侧切术后切口Ⅰ期愈合213例(88.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21例(6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平均愈合天数治疗组为(4±0.8)d,短于对照组的(9±1.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会阴切开术中应用甲硝唑冲洗切口后再进行缝合,可明显增加切口Ⅰ期愈合率,缩短愈合天数,减轻患者痛苦,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