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研究慢性浅表性胃炎不同证候与胃黏膜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的关系。[方法]9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根据中医辨证标准分为脾胃虚弱证、脾胃痰湿证及脾胃湿热证3组,采用放免法检测3组胃黏膜促胃液素(Gas)、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采用免疫组化ABC染色法检测胃黏膜辅助T淋巴细胞(CD4)和抑制T淋巴细胞(CD8)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与脾胃虚弱证比较,脾胃湿热证Gas明显升高(P<0.05),脾虚痰湿证也显示了升高的趋势;脾虚痰湿证CGRP明显升高(P<0.05);脾虚痰湿证和脾胃湿热证CD4明显升高,该两组之间及其他各组之间CD8无明显差异。[结论]胃黏膜神经内分泌、T淋巴细胞免疫在慢性胃病及其不同证候的发展形成演变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隆起糜烂性胃炎(raised erosive gastritis,REG)脾胃湿热证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REG患者70例,按中医辨证标准分为脾胃湿热证组34例、脾胃虚弱证组36例;设正常对照组13例。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胃黏膜中IL-8、TNF-α、IL-10的表达情况。[结果]脾胃湿热证组、脾胃虚弱证组TNF-α的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脾胃湿热证组、脾胃虚弱证组IL-10的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脾胃湿热证组、脾胃虚弱证组IL-8的表达水平与正常对照组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湿热组与脾胃虚弱组IL-8、TNF-α、IL-10的表达水平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8在REG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不是主要的促炎因子,TNF-α可能在促进REG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IL-10可能在防止REG的组织损伤中起着重要作用,IL-8、TNF-α、IL-10在REG脾胃湿热证与脾胃虚弱证之间表达无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隆起糜烂性胃炎(raised erosive gastritis,REG)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证及正常胃黏膜G细胞、D细胞、壁细胞数目以及G、D细胞数目比值(G/D),研究三者之间上述指标的差异.[方法]选择REG中医辨证符合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证患者65例,并设正常对照组11例,所有受试者均空腹行胃镜检查,取胃窦大弯标本行快速尿素酶试验及组织染色法检测幽门螺杆菌(Hp)及G细胞、D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取胃体大弯标本行苏木精-伊红染色检测壁细胞.[结果]REG组及其Hp阳性、阴性者的G、D细胞数目均较正常对照组有下降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G/D比值比较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壁细胞数目均非常显著的低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REG组Hp阳性与阴性者之间的G细胞、D细胞、壁细胞数目及G/D比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o.05);脾胃湿热证组、脾胃虚弱证组较正常对照组的G细胞、D细胞数目有下降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G/D比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壁细胞数目则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P<0.01);脾胃湿热证组与脾胃虚弱证组G细胞、D细胞、壁细胞数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脾胃湿热证组的G/D比值显著高于脾胃虚弱证组(P<0.01);脾胃湿热组、脾胃虚弱组Hp阳性与Hp阴性者G细胞、D细胞、壁细胞数目及G/D比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EG患者壁细胞数目较正常人低,脾胃湿热证者的G/D比值较脾胃虚弱证者高,针对REG可以尝试以保护胃黏膜为主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在幽门螺杆菌(Hp)阴性慢性浅表性胃炎(CSG)中探讨脾胃湿热证与三叶因子1(TFF1)、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蛋白表达的相关性。[方法]Hp阴性CSG患者(脾胃湿热组27例,脾虚组10例)及对照组10例,经临床检查、胃镜取标本、病理学及免疫组化SP法检测胃黏膜炎症程度及TFF1、ICAM-1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胃镜下脾胃湿热组胃黏膜充血水肿较脾虚证明显。炎症程度:脾胃湿热组>对照组(P<0.01),脾虚组>对照组(P<0.05),脾胃湿热组稍重于脾虚组。TFF1蛋白表达:脾胃湿热组>脾虚组>对照组。ICAM-1蛋白表达:脾胃湿热组>脾虚组稍高于对照组。ICAM-1蛋白表达与炎症程度呈正相关(P<0.01)。TFF1与ICAM-1蛋白表达呈正相关(P<0.01)。[结论]脾胃湿热证时TFF1、ICAM-1蛋白均呈高表达。提示脾胃湿热证中TFF1可能与机体正气抗邪状态有关;ICAM-1可能参与湿邪致病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脾胃湿热证大鼠胃黏膜内促胃液素细胞(G细胞)、生长抑素细胞(D细胞)和5-羟色胺细胞(5-HT细胞)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脾胃湿热证大鼠模型胃黏膜内G、D和5-HT细胞的分布。[结果]模型组G细胞数升高,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模型组D和5-HT细胞数升高,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脾胃湿热证大鼠模型存在胃肠激素的紊乱。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慢性胃炎脾气虚证患者胃窦黏膜内表皮生长因子(EGF)和三叶因子(TFF1)表达的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的方法。检测慢性胃炎脾气虚和脾胃湿热患者及胃窦黏膜内EGF和TFF1 的表达,并与正常对照者比较。[结果] 脾气虚组和脾胃湿热组患者EGF和TFF1 的表达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 .05,P<0. 01)。两组间EGF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 01),在两组间TFF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脾气虚组TFF1的阳性率高于脾胃湿热组。脾胃湿热组Hp的感染率高于脾气虚组(P<0 .01)。[结论] 脾气虚组EGF的表达高于脾胃湿热组,可能与后者Hp感染率较高有关;脾气虚组TFF1的表达高于脾胃湿热组,可能与胃黏膜严重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从胃黏膜Bcl-2和Bax表达变化的角度探讨实验性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伴不典型增生(A)发病机制及消痞颗粒对其治疗作用的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5组,采用综合法(幽门弹簧插入加高盐热糊法)复制大鼠CAG伴ATP模型,免疫组化法显示胃黏膜Bcl-2和Bax表达。[结果]正常大鼠胃黏膜基底有Bcl-2阳性表达,在胃黏膜ATP区域Bcl-2阳性表达增多(P〈0.01),应用消痞颗粒剂治疗后,胃黏膜Bcl-2阳性表达明显减弱,与模型组、自然恢复组相比差异有统计意义(P〈0.01);正常大鼠胃窦部黏膜的增殖带有Bax蛋白表达,而模型组Bax阳性表达显著减弱,经消痞颗粒治疗Bax表达有一定增强。[结论]消痞颗粒治疗后胃黏膜病变病理形态明显改善,可能是其通过抑制Bcl-2表达、上调Bax表达、调节细胞增殖凋亡而起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阴性慢性浅表性胃炎(CSG)脾胃湿热证不同亚型(热重于湿、湿重于热、湿热并重型)患者三叶因子1(TFF1)、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蛋白表达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Hp阴性CSG患者脾胃湿热证27例(其中热重于湿、湿重于热、湿热并重型各9例)及正常人10例(正常组)胃黏膜TFF1I、CAM-1蛋白表达。[结果]TFF1蛋白表达:热重于湿组湿热并重组湿重于热组,但组间无明显差别;与炎症程度呈负相关(P0.01)。ICAM-1蛋白表达:湿热并重热重于湿湿重于热,但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脾胃湿热证各亚型TFF1蛋白表达与炎症程度呈负相关,提示TFF1在脾胃湿热证中可能是胃黏膜局部"正气抗邪"的分子生物学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9.
脾胃湿热证胃病患者胃黏膜细胞凋亡基因相关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脾胃湿热证胃病患者胃黏膜细胞凋亡基因相关蛋白的表达。[方法]选取脾胃湿热证胃病患者70例,检测胃黏膜Fas、p53、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Bcl-2凋亡基因相关蛋白。并与70例脾胃虚寒证胃病患者进行对照。[结果]脾胃湿热证以糜烂性胃炎多见(58.6%),而脾胃虚寒证以萎缩性胃炎多见(22.9%)。脾胃湿热证患者Fas、p53表达明显高于脾胃虚寒证患者,阳性率分别为74.3%、75.7%和55.7%、64.3%(P<0.05),而PCNA、Bcl-2表达则与脾胃虚寒证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脾胃湿热证胃病患者胃黏膜细胞有促凋亡基因相关蛋白的过度表达。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脾胃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UC)的发病机制。[方法]采用高温高湿环境、高脂高糖饮食加免疫法构建脾胃湿热证UC大鼠模型,观察大鼠整体状态、病理变化,检测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水平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脾胃湿热型UC各模型组大鼠的整体状态较差,肉眼可见结肠黏膜糜烂、溃疡形成;镜下呈急慢性炎症表现、溃疡形成,血清中SOD活性下降(P0.01),MDA水平升高(P0.05,0.01)。[结论]氧自由基参与了脾胃湿热型UC的发病过程,外周血SOD、MDA可作为炎症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脾胃湿热证患者血胃泌素,胃动素,生长抑素含量变化及中药自拟方清浊安中汤对其的影响。方法:选取脾胃湿热证患者31例,服用自拟方清浊安中汤进行治疗。以放射免疫法观察血中胃泌素,胃动素和生长抑素水平,并与15例脾气虚证患者及1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结果:经过2-3周的治疗,93.5%的脾胃湿热证患者症状完全消失;经治疗患者胃泌素,胃动素水平恢复正常,脾胃湿热证症状也随之解除。结论:脾胃湿热证与胃泌素水平的升高有关;胃动素可能与脾胃湿热证和脾气虚证的某种共同病理特性有关;生长抑素与脾胃湿热证的关系尚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清浊安中汤是治疗脾胃湿热证的良药。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慢性浅表性胃炎(CSG)胃黏膜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和热休克蛋白60(Heat shock protein 60,HSP60)的表达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检测CSG患者不同证型胃窦黏膜内PCNA和HSP60的水平。[结果]CSG脾气虚证PCNA胃黏膜内的细胞分裂指数高于脾胃湿热证(P〈0.05);脾胃湿热证胃黏膜内的HSP60在间质和腺体均高于脾气虚证(P〈0.05,〈0.01),而2种证型HSP60在胃黏膜上皮的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的临床辨证分型与PCNA和HSP60表达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3.
慢性腹泻脾胃湿热证与肠道菌群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慢性腹泻脾胃湿热证与肠道菌群的关系.[方法]用选择性培养基对慢性腹泻脾胃湿热证及脾虚证患者和正常人大便肠杆菌、肠球菌、酵母菌、双岐杆菌、乳杆菌、拟杆菌、消化球菌等进行培养,同时计算双岐杆菌和肠杆菌比值(B/E).[结果]与脾虚证组比较,脾胃湿热证组肠道需氧菌肠杆菌、肠球菌、B/E比值及厌氧菌双岐杆菌、乳杆菌均升高.[结论]慢性腹泻脾胃湿热证与脾虚证患者存在不同的肠道菌群失调.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原发性肝癌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的量化标准。方法采用微小RNA(miRNA)芯片检测、实时定量PCR验证,对比观察原发性肝癌气虚血瘀证、肝郁血瘀证、肝胆湿热证及肝瘀痰结证患者(各3例,分别以证型命名组名)肝组织10种miRNA表达水平的差异;并与3例正常肝组织(正常组)进行比较。结果 miR-122-3p各证型组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气虚血瘀组明显高于其他各证型组(P〈0.05);miR-30b-5p在肝胆湿热组明显低于其他各证型组(P〈0.05),其他各证型组与正常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miR-182-5p在气虚血瘀组、肝郁血瘀组和肝胆湿热组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miR-221-5p在肝胆湿热组和肝郁血瘀组明显低于其他各证型组及正常组(P〈0.05),但这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miR-221-3p在肝郁痰结组高于其他各证型组,但无统计学差异;miR-21-5p在气虚血瘀组、肝郁血瘀组和肝郁痰结组均高于肝胆湿热组和正常组,但无统计学差异。miR-222-3p、miR-214-3p、miR-491-3p、miR-422a各组间未见明显差异。结论原发性肝癌不同血瘀证患者肝组织miRNA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本研究为原发性肝癌的中医辨证分型提供了客观的量化标准。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并探讨UC患者血清中TNF-α水平与中医证型(大肠湿热证和脾虚湿盛证)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1年5月-2013年12月我院和广州市中医医院消化科门诊及病房符合诊断标准的UC患者100例.将100例患者按Mayo UCAI标准分为活动期和缓减期,再将活动期的患者分为轻度活动、中度活动和重度活动,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检测血清TNF-α水平.[结果]UC活动期患者血清中TNF-α水平与缓解期组比较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C缓解期患者血清中TNF-α水平与活动期轻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活动期中、重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C患者不同病情程度血清中TNF-α水平比较,重度组UC患者血清TNF-α水平明显高于轻、中度组患者,而中度组患者又高于轻度组患者,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辨证分型大肠湿热证UC患者血清中TNF-α水平明显高于脾虚湿盛证患者,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各组血清中TNF-α含量增高与UC严重程度相平行,说明TNF-α对于判断UC患者组织炎症损伤的程度,观察病情发展及变化,有一定的诊断价值.UC患者血清中TNF-α水平与辨证分型有关,测量血清中TNF-α水平,可以协助中医辨证分型,从而为临床上UC的中医辨证提供参考依据,提高本病的临床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清肠汤对实验性结肠炎大鼠的治疗效果.[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A组)、模型组(B组)、西药对照组(C组)、中药常规剂量组(D组)、中药大剂量组(E组)和湿热组(F组),采用乙酸灌肠加葡聚糖硫酸钠自由饮用的方法制作大鼠实验性结肠炎模型,F组再给予高糖高脂饮食喂养并放置高温高湿环境处理以模拟大肠湿热证形成条件,造模同时D、E、F组给予清肠汤灌胃,C组给予柳氮磺嘧啶(SASP)混悬液灌胃,每日2次,治疗7d后再次以乙酸灌肠,各组均连续灌胃14d,治疗前后每日观察记录大鼠体质量、饮食及活动情况,重点观察粪便的性状改变,造模前后检测肛温,对死亡大鼠进行解剖并观察肠道病理改变.治疗结束后对各组大鼠疾病活动指数(DAD、肠黏膜损伤评分及组织病理学评分(HI)进行统计学评价和分析.[结果]与A组相比,造模后各组大鼠DAI评分、肠黏膜损伤评分和HI评分明显上升(P<0.05);给药后,D组和F组的DAI评分有明显下降(P<0.05),各组肠黏膜损伤评分和HI评分明显降低(P<0.05),F组肠道HI评分明显低于D组(P<0.05).[结论]清肠汤能改善实验性结肠炎模型大鼠的症状,并且与SASP一样均能使模型大鼠的肠黏膜损伤减轻.而清肠汤对湿热证模型组大鼠肠道病理损伤的改善优于非湿热证模型组,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三仁汤对脾胃湿热证大鼠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相关指标的影响作用。方法将5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三仁汤(高、中、低剂量)组,利用复合因素复制脾胃湿热证动物模型。通过称量法计算胸腺和脾脏指数,同时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大鼠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血清皮质醇(Cor)、白介素2(IL-2)的水平。结果造模成功后的各组大鼠血浆CRH、ACTH及血清Cor升高,三仁汤治疗组各剂量对其均有降低作用。造模后各模型组大鼠胸腺、脾脏指数及血清IL-2降低,三仁汤(高、中、低剂量)组可以升高模型组大鼠上述指标的水平(P0.05);且以上两种结果均以中剂量组效果最好。结论复合因素造模可以使脾胃湿热证大鼠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发生异常改变,三仁汤可以调节脾胃湿热证大鼠上述功能,这可能是清热祛湿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华蟾素胶囊对直肠癌放疗后气阴两虚证患者的疗效及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3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合适直肠癌患者9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接受放疗并对症进行常规治疗,研究组在接受放疗的同时加服华蟾素胶囊进行治疗,在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气阴两虚症候的评分并与治疗前比较,另外通过监测治疗前后患者的IL-2、TNF-α水平以及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情况对患者的免疫功能作出评价。[结果]完成治疗后,研究组在显效率和总有效率上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在无效率上显著低于对照组(P〈O.05);在IL-2、TNF-a水平变化方面两组患者较治疗前均有下降,研究组的两项指标下降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水平变化方面研究组患者的CD3^+、CD4^+分布以及CD4^+/CD8^+比值和NK细胞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显著升高(P〈0.05),而对照组的各项指标水平较治疗前变化不明显;两组间比较,研究组的CD4’/cD8’比值和NK细胞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华蟾素胶囊在治疗直肠癌放疗后引起的气阴两虚证方面效果显著,而且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加味厚朴温中汤对泄泻湿阻证大鼠模型胃肠道P物质(SP)和白细胞介素2(IL-2)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黄灌胃加外湿法建立大鼠泄泻湿阻证模型。并将大鼠随机分为7组;湿阻证模型(模型1)组,自然恢复(模型2)组,加味厚朴温中汤低、中、高剂量(低、中、高剂量)组及阿托品组,正常对照(正常)组。以免疫组化法检测不同剂量加味厚朴温中汤治疗后各组胃肠组织SP和IL-2的水平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SP与IL-2在胃窦部和空肠起始段的表达均显著减低(P〈0.01);用加味厚朴温中汤治疗后sP及IL-2水平均比模型组增加(P〈0.05,〈0.01)。[结论]通过调节胃肠道激素和免疫功能,以调整胃肠道运动,可能是加味厚朴温中汤治疗湿阻证泄泻的又一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清化肠饮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60只健康SPF级Wistar大鼠(雌雄各半),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对照组,清化肠饮高、中、低剂量组和美沙拉秦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免疫复合法造模.观察大鼠疾病活动指数(DAI),ELISA法测定各组大鼠血清TNF-α、IL-6、IL-8及IL-10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正常组DAI与各造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给药2周后,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清化肠饮高剂量组、美沙拉秦组大鼠显著降低(P<0.01).从大鼠血清上看,与正常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TNF-α、IL-6及IL-8显著增高(P<0.01),而IL-10则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清化肠饮高剂量组、美沙拉秦组大鼠TNF-α、IL-6及IL-8显著降低(P<0.01),IL-10则显著增高(P<0.01);与美沙拉秦组比较,清化肠饮中、低剂量组大鼠TNF-α、IL-6及IL-8显著增高(P<0.01),而IL-10则显著降低(P<0.01).[结论]高剂量清化肠饮是治疗UC的有效药物,通过调节炎性细胞因子的平衡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