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原地区慢性胃炎高发病率发病机制。方法:检测平原地区与高原地区汉族人群慢性胃炎胃组织内MDA(丙二醛)含量与SOD(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结果:高原地区与平原地区世居汉族人群胃黏膜组织中的MDA含量相同,无明显差异,但是高原地区世居汉族人群胃黏膜组织中的SOD活力显著高于平原地区世居汉族人群的的SOD活力。高原地区移居汉族胃黏膜内MDA含量与SOD活力均高于平原地区世居汉族人群。相同海拔高度高原地区世居与移居汉族人群胃黏膜内MDA含量与SOD活力无明显差异。结论:高原地区慢性胃炎胃组织内存在氧自由基代谢失衡,而且是高原地区慢性胃炎高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原地区胃黏膜组织内氧自由基与抗氧自由基代谢速度及意义。方法:在海拔2260m地区检测来自高原三个不同高度海拔地区世居藏族人群(含2260m地区的人群以及到达该地区(24~48)小时时的其他海拔地区的人群)慢性胃炎胃组织内一氧化氮(NO)、氧自由基(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黄嘌呤氧化酶(XOD)水平。结果:从不同海拔高度地区进入海拔2260m地区(24—48)小时时,世居藏族慢性胃炎胃黏膜组织内这四种因子水平相同,无明显差异。结论:脱适应(24—48)小时时人胃组织内氧自由基与抗氧自由基水平已达到富氧地区人群水平,揭示高原缺氧藏族人群在富氧(24~48)小时时就已经摆脱了由于高海拔缺氧所产生的对胃黏膜的损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原地区慢性胃炎高发病率发病机制。方法:检测高原与平原地区汉族人群慢性胃炎胃组织内一氧化氮(NO)含量。结果:高原地区世居与移居汉族人群胃黏膜组织中的NO含量显著低于平原地区世居汉族人群。同一海拔地区(高海拔地区)世居与移居汉族人群胃黏膜内NO含量无明显差异。结论:高原地区慢性胃炎高发机制之一是因为长期持续处于慢性缺氧状态下胃组织保护性NO显著降低,削弱了其扩张血管,改善胃黏膜微循环的生理功能所致。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研究Cox17基因拷贝数在世居藏族、移居汉族、平原汉族中的变化,旨在探讨其拷贝数变化与高原习服的关系。作者随机选取已经获得高原适应的世居藏族(n=20)、完全高原习服的移居汉族(n=20)及未到过高原的平原汉族(n=18)健康青年男性作为受试者,世居藏族受试者3代均为藏族,在西藏高原地区(3 658m)出生成长。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了微量指血法测定了青海天峻地区(海拔3460m)的世居藏族、移居汉族和西宁地区(海拔2260m)以及苏州市(海拔5.8m)共359健康人的红细胞—超氧化物岐化酶(RBC—SOD)结果表明:①世居藏族成人RBC—SOD较移居汉族低,其中青壮年组差异显著(P<0.01),中老年组差异不明显(P>0.05)②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中、老年人体内RBC—SOD活性降低(P<0.01)。③随增龄RBC—SOD活性下降(P<0.01)。本文对上述改变的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原世居人及高原移居人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及缺氧性肺动脉增压反应. 方法: 采用右心漂浮导管术,观察了5例高原世居藏族及5例移居汉族在静息吸入室内空气、100.0%纯氧及14.0%低氧后的肺动脉压变化. 结果:5例高原世居者及4例高原移居者的静息肺动脉压在平原值的正常范围内,仅有1例高原移居者出现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吸入14.0%低氧时,世居藏族及移居汉族均存在缺氧性肺动脉增压反应,其中移居汉族在吸入低氧1 min时,肺动脉压即明显升高;而世居藏族在吸入低氧3 min后,肺动脉压才开始上升.相反,世居藏族在停止吸入低氧1 min后,增高的肺动脉压迅速恢复到正常水平,而移居汉族在停止吸入低氧10 min后,增高的肺动脉压才恢复正常. 结论:适应良好的高原世居藏族及移居汉族未发现有低氧性肺动脉高压,而高原世居者及移居者均存在低氧性肺动脉增压反应,但二者的这种增压反应存在着明显的种族差异.  相似文献   

7.
海拔4300m世居藏族和移居汉族青年氧自由基代谢对比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高原世居藏族和移居汉族青年体内自由基代谢的差异;方法:对世居西藏阿里地区的20名藏族士兵和移居该地区的20名汉族士兵检测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RBC-SOD)、丙二醛(MDA)、全血和血浆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HS-PX)、维生素C(Vc)和维生素E(VE)的活性或含量;结果:世居藏族青年RBC-SOD、血浆GHS-PX活性和VE含量均高于移居汉族青年(P〈0.01  相似文献   

8.
海拔4300m世居藏族与移居汉族部分体测量指标的对比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高原世居者与移居者身体的不同特点。方法:同时测定阿里地区(4300m)25名藏族青年和25名汉族青年的部分体指标。结果:移居汉族青年较世居藏族青年体重、血氧饱和度航肩胛下部皮褶厚度差异不显著(P〉0.05);身高、收缩压、体脂量、三头肌部及髂部皮褶厚度增高显著(P〈0.05);脉搏、舒张压、上臂围及上臂肌围增高非常显著(P〈0.01)。结论:高原世居藏族青年对高原环境的适应明显优于移居汉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比较高原世居藏族产妇与移居汉族产妇胎盘重量、新生儿体重和胎盘系数,了解高原环境对世居藏族和移居汉族胎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收集、检测和比较生活在海拔3480m高原的世居藏族和移居汉族初产妇分娩的胎盘重量、新生儿体重及胎盘系数,并与平原汉族新生儿出生体重比较;比较移居高原汉族初产妇和经产妇分娩的胎盘重量、新生儿体重及胎盘系数。结果:移居汉族初产妇新生儿低体重出生率显著高于世居藏族(P<0.01);世居藏族初产妇胎盘重量与移居汉族初产妇无显著差别(P>0.05)、新生儿体重高于汉族,差异有显著性(P<0.01);移居汉族初产妇胎盘系数显著高于世居藏族(P<0.05)。移居汉族初产妇胎盘重量和胎盘系数显著高于移居汉族经产妇(P<0.01),二者新生儿出生体重差别无显著性(P>0.05);藏族新生儿体重与平原汉族新生儿出生体重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移居汉族产妇,尤其是初产妇,在高原分娩的新生儿体重低于世居藏族和平原汉族,胎盘系数显著高于世居藏族,说明高原环境影响移居汉族胎儿宫内的生长发育。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探索高原环境对移居汉族胎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机制,以利于加强移居者围产期保健,降低高原缺氧环境对移居者胎儿生长发育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高原世居藏族和移居汉族青年心肌酶及肌红蛋白活性变化。方法 对世居西藏阿里地区 (海拔 430 0m)的 2 0名藏族士兵和移居该地区的 2 0名汉族士兵检测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乳酸脱氢酶 (LDH)、α 羟丁酸脱氢酶 (α HBDH)、肌酸激酶 (CK)及其MB型同功酶 (CK MB)、血乳酸 (BLA)、肌红蛋白 (Mb)。结果 高原移居汉族较世居藏族AST、LDH ,α HBDH ,CK MB ,BLA及Mb增高非常显著 (P <0 .0 1) ,CK增高显著 (P <0 .0 5 )。结论 高原世居藏族心肌酶活性 ,乳酸性氧债及非乳酸性氧债均低于移居汉族 ,这可能与他们取得了对高原低氧环境适应有关。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世居藏族产妇和移居汉族产妇胎盘重量及新生儿体重、胎盘系数之间的关系进行比较,并以平原新生儿体重为对照,旨在了解高原环境对世居藏族和移居汉族胎儿生长发育的影响。作者收集、检测和比较生活在海拔3480m高原的世居藏族和移居汉族初产妇分娩的胎盘重量、新生儿体重及胎盘系数,并与平原汉族新生儿出生体重比较;比较移居高原汉族初产妇和经产妇分娩的胎盘重量、新生儿体重及胎盘系数。结果移居汉族初产妇新生儿低体重出生率显著高于世居藏族(P<0.01);世居藏族初产妇胎盘重量与移居汉族初产妇无显著差别(P>0.05);新生儿体重高于…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海拔4 250m地区高原人群血清EPO(红细胞生长素)、T(睾酮)、E2(雌二醇)含量变化与HAPC(高原红细胞增多症High AltitudePolycythemia,HAPC)的相关关系。方法:在海拔4 250m地区筛选出HAPC,且测定了世居高原藏族、移居高原汉族、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患者三组人群血清中EPO、T、E2含量。结果:HAPC组:移居高原汉族18人(占66.66%),世居高原藏族9人(占33.33%),男女比例为26:1,三组间EPO差别无显著性,P>0.05,但是高原人群血清中的EPO含量高于平原地区3.788倍。三组间T、E2差别无显著性,P>0.05,T在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世居高原藏族和移居高原汉族三组间差别无明显性,但是T低于平原地区8.43倍。可能与高原人群T的活性增加有关,在今后的工作做进一步调查。结论:EPO、T、E2与HAPC的发病虽然无直接因果关系,但是EPO含量高于平原人群3.788倍,T含量明显低于平原人群8.43倍,EPO的增高和T的降低是一种高原人群的生理病理特征表现。  相似文献   

13.
海拔4300m世居藏族与移居汉族青年血流动力学对比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高原世居者与移居者血流动力学的不同特点。方法:在海拔4300m对25名世居藏族青年和25名移居汉族青年分别用XG-Ⅲ型血液循环功能自动测试仪检测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世居藏族产移居汉族 效血容量、每搏心搏量、心脏指数高,微循环半更新时间短,但差异不显著(P〉0.05);总周围阻力、平均动脉压、肺动脉楔压低,差异显著(P〈0.05);心率、全血粘度、冠状动脉灌注压低,差异非常显著(P〈0.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高原世居人群和移居人群对高原低氧环境的不同适应机理 ,我们于 1999- 0 4,在西藏阿里地区狮泉河 (海拔430 0m)对 2 4名高原世居藏族青年和 2 4名移居该地区的汉族青年同时进行了血液流变学检测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2 4名藏族士兵 ,年龄 18~ 2 0岁 ,平均 19.2岁 ,均出生和成长在西藏阿里地区 ,未曾到过平原。 2 4名汉族士兵 ,年龄17~ 2 5岁 ,平均 2 0 .4岁 ,生于平原 ,移居高原 1~ 3年 ,平均1.5年。两组青年经体检确认健康。受试者均在上午室内检测 ,室温 16~ 18℃ ,检测前受试者须静息 1h。采用无锡春光医学仪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海拔地区(海拔2262m~4000m)40岁以上世居或移居人群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其危险因素。方法: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将40岁以上行冠脉造影的120例分为冠心病组(74例)和非冠心病组(46例),分析其冠脉病变特点及危险因素。结果:冠心病家族史和血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水平为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前降支受累率最高,汉族为79.69%,藏族为80%,两族C型病变多,双支病变及完全闭塞性病变发生率高。结论:高海拔地区40岁以上世居或移居人群冠状动脉病变程度重,且以男性为主,汉族世居与移居者冠脉病变程度差别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16.
平原人移居高原后,为补偿低氧环境所导致的组织缺氧,红细胞和血红蛋白(hemoglobin,Hb)会代偿性增生,高原移居人群和南美高原世居民族都是以这种方式来适应高原低氧环境的。高原世居藏族Hb含量低于移居汉族和其他高原世居民族,且并不高于平原世居民族。Hb是由两条α与两条β珠蛋白链构成的四聚体分子,是结合与运输氧的重要载体,在高原低氧适应中具有重要生理作用。目前已在许多高原土生动物和迁徙鸟类(斑头雁)的Hb中,发现氧亲和力增高的突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汉族人群移居高原后其心脏结构、心功能、肺动脉压变化。方法:随机选取从内地平原移居至西藏高原多年(移居高原时间:28.88年±9.76年)的汉族人群,经病史及相关检查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疾病共67例为移居高原组,并随机选取内地平原健康者61例为平原对照组。分别检测其心脏结构、心脏功能、肺动脉压和瓣膜口血流速度等指标,并进行统计分析探讨高原心血管适应问题。结果:移居高原组右心房、右心室和左心房内径;肺动脉收缩压、肺动脉内径、右肺动脉内径,均显著大于平原对照组(P〈0.001),而且移居高原组内肺动脉收缩压与右心房、右心室内径存在正相关关系(r=0.370,P=0.011;r=0.403,P=0.005)。移居高原组左室射血分数显著高于平原对照组(P=0.018)、而心脏指数明显低于平原对照组(P=0.036)、每搏输出量和心输出量值两组无明显差异。移居高原组二尖瓣舒张期血流E峰、二尖瓣舒张期血流A峰、三尖瓣舒张期血流E峰、三尖瓣舒张期血流A峰均明显高于平原对照组(P=0.000)。结论:本研究表明,汉族人群移居高原多年后其心脏结构、心功能、肺动脉压、瓣口血流速度等指标均发生了显著的高原适应性变化;而且研究表明移居高原者心脏增大与肺动脉收缩压升高之间存在关联。  相似文献   

18.
《高原医学杂志》2013,(1):24-24
红细胞(RBC)、血红蛋白(IIb)、红细胞压积(HCT)是血液学检查的重要指标。世居平原的居民进入高原环境后由于大气压低,氧分压随之下降,氧供不足,导致红细胞与血红蛋白代偿性增多,以增加携氧能力,表现为红细胞总数、血红蛋白含量、全血比黏度、红细胞压积等明显增加,以摄取更多的氧为机体利用。本文旨在了解世居高原藏族人群、世居平原汉族人群以及高原返回平原汉族人群RBC、Hb、HCT的差异及探讨其影响因素。作者随机选取西藏民族学院男生352人,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高海拔地区与平原地区围绝经期妇女的骨密度(BMD)。方法:经DEXA确诊为骨质琉松的人群分为三组:高原地区(海拔4200m)围绝经期妇女180例为A组,年龄45岁~50岁,均为汉族,移居高原20余年。中度海拔地区(海拔2260m)围绝经期妇女180例为B组,年龄45岁~50岁,均为汉族,移居西宁地区20余年。平原地区(海拔40m)围绝经期妇女180例为C组,年龄同前,均为汉族,世居南京。采用法国DMS公司生产的CHRONOS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A组、B组和C组腰椎、大转子及股骨颈BMD。结果:A、B、C三组腰椎2~4、大转子、股骨颈BMD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gt;0.05)。结论:高海拔地区围绝经期妇女骨密度与平原地区无区别。  相似文献   

20.
高原暴露人群返平原后自由基相关指标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高原暴露人群返平原后自由基代谢情况。方法选择高原暴露人群64人,男61人,女3人;年龄27~55岁,平均39.48岁,施工海拔3080~5231m,平均4014.8 m;高原居留时间6~50个月,平均33.61个月;返回平原时间31~61个月,平均56.51个月。选择年龄、性别、工作性质等因素与观察组大致相同的87人为对照组,分别测试其人活性氧簇(RO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一氧化氮合酶(NOS)及一氧化氮(NO)六项指标。结果 ROS、GSH-p、SODx值及SOD/MDA比值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后者P<0.05),MDA则相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高原移居人群返回平原60个月后SOD/MDA比值有下降趋势,但仍明显高于对照组;SOD/MDA比值与进驻高原时间及所在高原海拔呈正相关,与返回平原时间呈负相关;MDA则与进驻高原时间、所在海拔高度呈负相关,与返回平原时间呈正相关;其他指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高原移居人群返回平原后在较长时间(5年)内自由基代谢仍处于超(过)氧化状态,这种改变对适应平原环境或许会产生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