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用试验的方法 ,观察臭氧的效应 ,为臭氧的应用 ,提供参考性依据 .方法 ①定量臭氧连续 8小时通入 10升水中 ,观察金鱼存活 .②连续 2小时通入 10升空间和 8小时通入 10m3 空间观察小白鼠 .③培养皿上方2 0cm处发生臭氧 ,皿盖 2 0分钟后送培养 .④ 6 0ml脏水中通臭氧 10分钟后送培养 .⑤ 10m3 房间通臭氧 30分钟前后各送平皿和血皿敝开 30分钟送培养 .⑥口鼻腔臭氧共 1分钟 5人、2分钟 4人前后空鼻腔拭子培养 .结果 ①水中金鱼存活 .②连续 2小时通入 10升空间的 5只小白鼠全部死亡 ,其肝、肾、肺、气管支气管病理正常 ,但在 10m3 空间的小白鼠活泼 .均未显示臭氧杀灭细菌的作用 .结论 ①未观察到臭氧对水、空气和人体空鼻腔粘液中细菌的杀灭效应 .②高浓度的臭氧有消毒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复方甘草口服液对小白鼠的耐缺氧作用。方法:实验于2006-11/17-22在成都医学院科研中心实验室完成。①常压耐缺氧实验:昆明种小鼠20只单纯随机分为2组(n=10),对照组灌胃生理盐水0.01 ml/10 g;实验组灌胃复方甘草口服液0.1 ml/10 g,10 min后,将小鼠分别放人300 mL的磨口广口瓶内。以最后一次呼吸为指标,观察小鼠的存活时间。②小鼠耐缺氧实验:分组、给药同①,10 min后,放入水深20 cm,水温20.0±0.5℃的水池中游泳,观察小白鼠自放入水中至头部沉入水中10 s后不能浮出水面的时间。③对心肌缺氧的保护作用:分组、给药同①,10 min后,用乌拉坦1.2 g/kg腹腔注射麻醉,背部固定,分离气管,用线结扎,用心电仪观察心电。记下自结扎气管到心电消失的时间。每种方法都用秒表记录时间。结果:60只小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常压耐缺氧实验结果:复方甘草口服液组小鼠的存活时间长于对照组〔两组的存活时间分别为(61.54±5.93)和(52.05±20.21)min;t=5.483;p<0.01〕②负重游泳实验结果:复方甘草口服液组小鼠的存活时间长于对照组〔两组的存活时间分别为(61.54±5.93)和(52.05±20.21)min;t=5.483;p<0.01〕。③对心肌的保护作用实验结果:〔两组的存活时间分别为(7.76±2.23)和(5.94±2.30)min;t=2.555;p<0.01〕。结论:复方甘草口服液具有一定的耐缺氧作用。  相似文献   

3.
杨方玖  薛黔 《解剖学研究》2009,31(5):367-370
目的为斜方肌各亚部的临床应用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①观察30具成尸斜方肌各亚部的神经来源,并定位神经入肌点。②用6具尸体的斜方肌行Sihler’s肌内神经染色,观察肌内神经分布。结果①斜方肌降部入肌点约在斜方肌前缘的上3/4与下1/4交界处,水平部入肌点在锁骨肩峰端外侧缘中点与第7颈椎棘突上缘连线的中点,升部入肌点在肩胛冈内侧端结节与第4胸椎棘突上缘连线的中点。②斜方肌受副神经和颈丛(C2-4)斜方肌支支配,副神经主干在颈后三角和斜方肌降部深面发出1~3支一级分支到斜方肌降部,颈丛斜方肌支加入副神经主干一起在斜方肌水平部深面发出4~6支一级分支到斜方肌水平部,在斜方肌升部深面发出2~5支一级分支到斜方肌升部。斜方肌各亚部的肌腹中部均有一终未神经分支密集区,它们连成一条连续的约呈"S"形的神经分支带。结论斜方肌的降部仅由副神经支配,斜方肌的水平部和升部由副神经与颈神经双重支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人中性粒细胞α-防御素对小鼠感染肺炎克雷伯杆菌肺炎模型动物的保护作用。方法:①用克雷伯肺炎杆菌临床分离株K4与不同浓度α-防御素在37℃孵育两小时,平板培养菌落计数法计数活细菌数。②用K4和α-防御素混合经肺部感染昆明种小鼠,观察小鼠生存率。结果:①K4与α-防御素共孵育的菌落数和PBS对照组菌落数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②肺部注入肺炎克雷伯杆菌混合α-防御素组小鼠的死亡率低于单纯注入肺炎克雷伯杆菌的对照组,且生存时间延长(P<0.05)。结论:α-防御素可以保护小鼠抵抗细菌性肺炎,保护机制可能不是α-防御素的直接杀菌,而可能是通过增强上皮细胞天然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胀亡现象,探讨建立T细胞胀亡检测方法.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及尼龙棉柱法分离健康成年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分空白组及地塞米松组,培养后观察细胞光镜、荧光镜及电镜形态学,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胀亡细胞比例变化.结果①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经96小时体外培养,可自然出现典型细胞胀亡形态学改变.②经72小时培养,不同浓度地塞米松组(1×10-6、1×10-5、1×10-4、1×10-3 mol/L)T细胞的胀亡率分别为(3.49±0.42)%、(5.17±0.48)%、(8.44±0.72)%、17.93±1.50)%.③在1×10-5mol/L地塞米松作用下,不同培养时间(48、72、96、120小时)T淋巴细胞的胀亡率分别为(0.53±0.10)%、(6.36±0.80)%、(20.60±1.59)%、25.56±1.76)%.结论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存在胀亡现象,地塞米松可诱导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胀亡.  相似文献   

6.
<正> 前期研究显示:BDNF可促进高眼压后视网膜电图b波的恢复,并抑制高眼压后谷氨酸过度生成.钙结合素(CB)能缓冲胞内过量Ca~(2+),被认为具有抗兴奋毒性作用.本实验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BDNF对高眼压后视网膜CB-IR神经元的影响,以期进一步阐明BDNF抗高眼压损伤作用.实验组、对照组Wstar大鼠各15只,分别于玻璃体内注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3μg/kg)或等量小牛白蛋白,另3只大鼠作正常组.注射后两天,升高各鼠眼内压至各自视网膜电图b波消失的临界眼内压,维持90分钟后降至正常,动物分别存活4小时、1天、3天,经主动脉灌注固定,取视网膜冰冻切片,ABC法行CB免疫组织化学反应.光镜观察结果:①正常组:视网膜CB-IR神经元主要分布于节细胞层与内核层.节细胞数量多且着色深,水平细胞与无长突细胞也有较多呈CB-IR,中等着色,部分双极细胞呈较浅着色.②对照组:存活4小时者,CB-IR节细胞明显少于正常组,且着色较浅;存活1天者,CB-IR神经元少于存活4小时者,但着色较之略深;存活3天者,CB-IR神经元略多于存活1天者,水平细胞着色接近正常,其他神经元着色与前两者比较变化不大.③BDNF组:存活4小时者,内核层CB-IR神经元少于正常组,各类神经元着色稍浅于正常组;存活1天、3天者,各类神经元的数目与着色近似于正常组.高眼压使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阳离子卟啉衍生物介导的光动力抗菌化学疗法(CPD-PACT)对体外培养的绿脓杆菌的抑制作用,为研究其高效的抗菌作用特点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二倍稀释法考察培养条件对CPD最小抑菌浓度(MIC)的影响,扩散法测定CPD的抑菌圈,活菌计数法测定CPD的体外抗菌后效应,并通过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CLSM)观察绿脓杆菌的活力和形态变化.结果 细菌接种量对MIC值存在一定的影响;培养基pH值的升高会使化合物的MIC值相应升高;血清蛋白体积分数的增加会使光反应的MIC值升高,而暗反应的MIC值降低.抑菌圈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激光能量密度的强弱,而受光敏剂浓度的影响较小.CPD对绿脓杆菌有较强的抑制和杀灭作用,且存在明显的抗菌后效应,但光疗结束后存活的细菌会继续增殖.CLSM观察结果表明,CPD-PACT可破坏细菌外膜完整性,使细菌内容物泄露,活力减弱,最终导致细菌死亡.结论 CPD-PACT对绿脓杆菌具有高效的抗菌活性和明显的抗菌后效应,适合作为新一代抗菌候选药物进行深度开发.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Vidar VXR-12位胶片数字化仪的特性,建立胶片数字化系统,为该系统用于剂量分析提供保障.材料与方法:自动检测后1小时内,反复扫描光密度校准片,观察预热对稳定性的影响;系统稳定后1小时内和6周内,将校准片连续数字化,观察短期和长期稳定性;改变数字化分辨率,在系统稳定后1小时内将校准片连续数字化,观察分辨率的影响;将剪切有不同大小间隙的曝光胶片数字化,确定散射线对胶片透射的影响.结果:系统自动检测后,胶片透射值随时间延长逐渐增大,约20分钟时趋于稳定;OD值<1.82时,数字化仪SNR较高,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都具有该特点;分辨率对SNR存在显著影响,以339μm时SNR最高,85 μm时最低;散射光线增加了邻近区域的胶片透射,影响大小与间隙的宽度和测量点与间隙的距离有关.结论:明确了Vidar VXR-12位数字化仪的基本特性和局限性,初步建立了胶片数字化系统.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初步了解外源性降钙素相关肽(CGRP)对预防性拮抗内皮素-1(ET-1)致肺出血的作用.方法①使用新生Wistar乳鼠经气道分别给予高、中、低三种不同浓度的外源性CGRP,了解其与肺出血的相关性;②将40只乳鼠随即分成4组,对照组先用生理盐水气道给药,实验组分别给予高、中、低三种不同浓度的外源性CGRP,观察1小时后每组再经气道给予外源性ET-1,观察不同组间肺病理改变.结果①使用从浓度6.7×10-10mol/L~6.7×10-6mol/L的外源性CGRP的实验组病理改变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经高浓度CGRP预处理的肺内滴入 ET-1后肺组织损伤程度最轻.结论外源性CGRP没有肺出血的影响并且可以预防性拮抗ET-1致肺出血的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鼻内窥镜手术路径提供应用解剖学数据和资料,以利于临床手术的成功开展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采用30例随机选取的国人成人无病损的10%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头(男21例,女9例),依经鼻腔鼻窦内窥镜下眶尖部手术的相同体位和路径,逐层解剖并测量各解剖标志的深度、仰角、外偏角和旁开距等,观察其正常解剖和变异情况.同时,采用"FV"线为轴位扫描基线进行扫描并对图像径"Sharp"加工处理.结果①视神经管眶口和颅口内上壁距前鼻棘的距离分别为62.01±5.51mm和68.23±5.82mm;②眶口内上壁和颅口内上壁与鼻底平面的仰角(前鼻棘为基点)分别为38.77±5.71°和34.08±4.94°,随着深度增加,仰角逐渐减少;③眶口外上壁和颅口外上壁与自前鼻棘的颅正中线的外偏角分别为13.25°±1.15°和8.87±0.94°,随着深度增加,角度越来越小,并向中线靠近;④眶口与颅口离颅正中矢状面的旁开距分别为(1/2)32.01±2.20mm和(1/2)22.94±2.00mm;⑤眶口和颅口外上缘与自喙突的正中矢状线的外偏角分别为26.39±1.87°和26.63±2.84°.结论①眶尖部和视神经管的CT扫描,应以"FV线为轴位基线,进行2mm连续断层扫描.②经鼻腔鼻窦内窥镜下眶尖部手术,应以经筛窦、蝶窦、眶尖和视神经管入路为最便捷和安全的入路,以视神经管内侧壁中段为视神经管开放的最佳入口.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动物实验初步了解外源性降钙素相关肽 (CGRP)对预防性拮抗内皮素 - 1(ET - 1)致肺出血的作用 .方法 ①使用新生Wistar乳鼠经气道分别给予高、中、低三种不同浓度的外源性CGRP ,了解其与肺出血的相关性 ;②将 4 0只乳鼠随即分成 4组 ,对照组先用生理盐水气道给药 ,实验组分别给予高、中、低三种不同浓度的外源性CGRP ,观察 1小时后每组再经气道给予外源性ET - 1,观察不同组间肺病理改变 .结果 ①使用从浓度 6 .7× 10 -10mol/L~ 6 .7× 10 -6mol/L的外源性CGRP的实验组病理改变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②经高浓度CGRP预处理的肺内滴入ET - 1后肺组织损伤程度最轻 .结论 外源性CGRP没有肺出血的影响并且可以预防性拮抗ET - 1致肺出血的反应 .  相似文献   

12.
改良快蓝焦油固紫(Luxol Fast Blue—CresylViloet)染色是根据Diamond法改良而建立的联合染色方法.可以同时在一张切片上观察神经细胞、神经胶质细胞和髓等结构.该方法具有两个突出优点:(1)使用冰冻切片法,制作时间周期短.染色方法简便,切片不易破碎.可制直径>2厘米的连续切片,对脑切片尤为适宜,便于科研工作中的连续观察.(2)集神经细胞,神经胶质细胞和髓鞘于一体.结构清晰,容易分辨.可使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研究和教学中.1 方法1.1固定10%福尔马林液灌注或直接固定.10%盐水福尔马林用碳酸镁饱和液再固定14~20天.中间更换新固定液一次.1.2 冲洗 组织流水冲洗1小时,入20%蔗糖内至组织块下沉.1.3 切片 冰冻切片20~40μm.收集切片于20%酒精溶液中,便于展平切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D34+/CD45+细胞移植入脊髓全横断大鼠模型后的存活、迁移及分布情况。方法:体外培养绿色荧光蛋白(GFP)转基因小鼠骨髓细胞,经CD34、CD45单克隆抗体鉴定后移植入脊髓全横断大鼠模型脊髓横断处尾侧,分别在术后24 h、48 h、1周、2周、4周和8周行左心腔内灌注,取出脊髓,连续切片(片厚 10 μm),置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切片中有无绿色荧光细胞,并观察荧光细胞的分布范围;用免疫组化法检测CD34+/CD45+细胞的存活。 结果:脊髓横断处头尾两侧均可见绿色荧光细胞,且多分布于灰质中,散在或聚集成片;免疫组化法可见切片中有CD34+/CD45+细胞散在。 结论: CD34+/CD45+细胞可在脊髓全横断大鼠模型的脊髓中存活,并可迁移至脊髓横断处头侧,且随时间的延长迁移距离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14.
<正>为了寻求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调控脊神经节(SG)神经元-脊髓背角靶细胞特异感觉通路形成的因素,利用植块联合悬滴培养技术比较研究了鸡胚脊髓背、腹角组织促SG神经突起生长作用的差异.16只Hamburger35期Leghorn鸡胚,10只用于植块联合培养.分别切取鸡胚脊髓L_1节段的左侧背角、右侧腹角组织植块,并与同—脊髓节段的同侧SG进行植块联合悬滴培养.另外6只鸡胚用于单独培养L_1脊髓节段SG作为参照.培养液为Eagle’s MEM,补加1/3小牛血清、葡萄糖5g/L.脊髓背角组织与SG联合培养组(D-G组)、腹角组织与SG联合培养组(V-G组)以及单独SG培养组(G组)分别培养存活10个、9个、11个.于培养24小时、60小时观察测量各个SG神经突起的平均长度.SG神经突起的平均长度是沿SG周缘8个方向上所测神经突起长度的均值.实验结果;培养24小时,各组SG的神经突起平均长度分别为D-G组184.94±12.95(μm,X±SE,下同)、V-G组107.90±16.23、G组133,87±9.81,培养60小时,D-G组558.67±54.70、V-G组392.83-27.17、G组486.92±33.22.统计学分析揭示,从培养24小时到60小时,各组SG神经突起均有明显增长.同一观测时间内,D-G组神经突起平均长度显著大于V-G组者.提示,鸡胚脊髓背、腹角组织对SG神经突起生长作用有明显差异,背角组织能促进SG神经突起?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体外诱导的皮肤源性神经干细胞能否在大鼠脊髓半横断损伤处存活、迁移和分化.方法应用转染绿色荧光蛋白基因新生大鼠的皮肤在体外经分离细胞、培养、诱导增殖以及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神经干细胞等过程,将诱导产生的皮肤源性神经干细胞移植入大鼠脊髓半横断损伤处,30 d和60 d后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观察移植细胞的存活、迁移和分化.结果皮肤分离细胞在培养10 d时,呈悬浮生长的细胞已增殖成若干细胞球,并呈nestin免疫细胞化学阳性染色,表明是神经干细胞球.在体内可观察到脊髓损伤处有许多带有绿色荧光的移植皮肤源性神经干细胞,有些还迁移到较远的宿主脊髓组织内.存活的移植细胞有些呈现nestin阳性、MAP2阳性及GFAP阳性.结论经体外诱导的皮肤源性神经干细胞能够在受损伤的大鼠脊髓内存活、迁移并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和星形胶质样细胞.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鼻内窥镜手术路径提供应用解剖学数据和资料,以利于临床手术的成功开展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采用30例随机选取的国人成人无病损的10%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头(男21例,女9例),依经鼻腔鼻窦内窥镜下眶尖部手术的相同体位和路径,逐层解剖并测量各解剖标志的深度、仰角、外偏角和旁开距等,观察其正常解剖和变异情况。同时,采用“Fv”线为轴位扫描基线进行扫描并对图像径“Sharp”加工处理。结果:①视神经管眶口和颅口内上壁距前鼻棘的距离分别为62.01±5.51mm和68.23±5.82mm;②眶口内上壁和颅口内上壁与鼻底平面的仰角(前鼻棘为基点)分别为38.77±5.71°和34.08±4.94°,随着深度增加,仰角逐渐减少;③眶口外上壁和颅口外上壁与自前鼻棘的颅正中线的外偏角分别为13.25°±1.15°和8.87±0.94°,随着深度增加,角度越来越小,并向中线靠近;④眶口与颅口离颅正中矢状面的旁开距分别为(1/2)32.01±2.20mm和(1/2)22.94±2.00mm;⑤眶口和颅口外上缘与自喙突的正中矢状线的外偏角分别为26.39±1.87°和26.63±2.84°。结论:①眶尖部和视神经管的CT扫描,应以“FV线为轴位基线,进行2mm连续断层扫描。②经鼻腔鼻窦内窥镜下眶尖部手术,应以经筛窦、蝶窦、眶尖和视神经管入路为最便捷和安伞的入路,以视神经管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中药灌肠治疗慢性前列腺炎(CP)的过程中认知干预的作用.方法 64例慢性前列腺炎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仅采用中药灌肠治疗,研究组的患者中药灌肠治疗同时运用心理认知疗法 ,连续治疗10天后,用NIH-CPSI、SCL-90进行疗效评定,观察认知干预对CP患者心理症状和躯体症状的影响.结果 与对照组比,①干预组患者心理不适明显减少;②干预组患者躯体症状也有一定程度缓解.结论 认知干预能起到减轻CP患者心理不适、缓解躯体症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移空技术小组活动对慢性应激反应的干预方式与效果.方法:61名入组被试分别进入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31人,对照组30人).对实验组进行为期4周,每周1次,每次2小时的小组活动;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在小组活动开始前、结束时及结束后3个月、6个月对两组被试施测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及症状自评量表.结果:①实验组被试有23人参加完小组活动并完成所有测试,对照组被试有26人最终完成所有测试;②实验组在所有量表得分均值上即时后测、三个月后测及六个月后测均显著低于前测得分(P均小于0.01);③对照组在所有量表得分均值上即时后测、三个月后测、六个月后测与前测得分均值的差异均未达到统计显著(P均大于0.05).结论:移空技术小组活动对慢性应激情境下个体心身症状的缓解具有明显的干预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建立A/FM/1/47/(H1N1)流感病毒感染诱导的小鼠急性肺损伤模型,并使用利巴韦林对其进行治疗,观察其保护机制.方法 将30只13-15g的昆明(KM)小鼠随机分为三组(正常组、模型组和利巴韦林组),每组10只,模型组与利巴韦林组采用H1N1流感病毒经鼻腔接种,利巴韦林组小鼠配以药物治疗,定时称量各组小鼠的体质量、观察记录小鼠存活状态,连续观察15d;另取36只13-15g的KM小鼠,如上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2只,模型组与利巴韦林组采用H1N1流感病毒经鼻腔接种,利巴韦林组小鼠配以药物治疗,感染后第6d测量肺系数、肺湿/干重比、观察肺病理组织学变化、动脉血气分析、血清细胞因子含量和肺部病毒载量.结果 实验结果显示,流感病毒滴鼻感染可诱发小鼠病毒性肺损伤.利巴韦林可延长感染小鼠生存时间,降低肺水肿,改善低氧血症,抑制炎性细胞的分泌,抑制病毒在体内的复制.结论 本研究利用流感病毒感染小鼠的病毒性肺损伤,分析了利巴韦林对流感病毒诱发的病毒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该模型对进一步开发抑制流感病毒性肺损伤的新药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鼻内窥镜手术路径提供应用解剖学数据和资料,以利于临床手术的成功开展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采用30例随机选取的国人成人无病损的10%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头(男21例,女9例),依经鼻腔鼻窦内窥镜下眶尖部手术的相同体位和路径,逐层解剖并测量各解剖标志的深度、仰角、外偏角和旁开距等,观察其正常解剖和变异情况.同时,采用“FV“线为轴位扫描基线进行扫描并对图像径“Sharp“加工处理.结果:①视神经管眶口和颅口内上壁距前鼻棘的距离分别为62.01&#177;5.51mm和68.23&#177;5.82mm;②眶口内上壁和颅口内上壁与鼻底平面的仰角(前鼻棘为基点)分别为38.77&#177;5.71&#176;和34.08&#177;4.94&#176;,随着深度增加,仰角逐渐减少;③眶口外上壁和颅口外上壁与自前鼻棘的颅正中线的外偏角分别为13.25&#176;&#177;1.15&#176;和8.87&#177;0.94&#176;,随着深度增加,角度越来越小,并向中线靠近;④眶口与颅口离颅正中矢状面的旁开距分别为(1/2)32.01&#177;2.20mm和(1/2)22.94&#177;2.00mm;⑤眶口和颅口外上缘与自喙突的正中矢状线的外偏角分别为26.39&#177;1.87&#176;和26.63&#177;2.84&#176;.结论:①眶尖部和视神经管的CT扫描,应以“FV线为轴位基线,进行2mm连续断层扫描.②经鼻腔鼻窦内窥镜下眶尖部手术,应以经筛窦、蝶窦、眶尖和视神经管入路为最便捷和安全的入路,以视神经管内侧壁中段为视神经管开放的最佳入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