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病人在住院期间,未经医生批准,私自离开医院,均视为外走(逃跑).精神病人由于诸多原因,尤其受精神症状的影响,常发生外走.怎样预防病人外走行为,是精神科病房护理管理的重要环节.为了减少病人外走的行为,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现将我院近5年来病人外走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住院精神病患者外走是精神科护理工作中时有发生的问题,不仅危及患者安全,还给医院、家庭、社会带来不必要的负担。本文分析268例住院期间外走精神病患者的心理动机,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以改进护理工作,提高护理质量,对有效的预防外走,具有重要意义。1资料与方法本资料来源于我中心1989年11~1998年10月的住院病例,在5308例住院精神病患者中有268例外走。本调查所用外走定义为未经医护人员同意,擅自离开医院24小时以上,占住院患者总数的5.05%,与文献报道的5.78%接近,笔者对268例外走患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基层医院住院精神病患者外走行为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制定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将49例外走的精神病患者设为研究组,抽取同期住院的无外走行为的49例精神病患者设为对照组.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评定2组的精神症状.结果 研究组BPRS总分、敌对性、猜疑、幻觉及行为紊乱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研究组医务人员接触不当、强制约束手段及患者不合作、易激越、敌意、既往有外走史等临床特征因素均增高.结论 住院精神病患者的外走行为与患者的敌意猜测、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及医务人员的接触不当、强制手段密切相关.针对其原因制定相应的系统护理干预措施及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可以有效降低患者外走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住院精神病患者突发事件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突发事件是指患者难以预料而突然发生人身损伤及破坏行为,其防范十分困难.精神科的突发事件主要以自杀、暴力伤害、自伤行为、窒息等常见[1].精神障碍患者突然发病或病情急剧变化,危及自身或他人安全时,需要采取迅速、有效的专业措施,防止病情恶化,解除患者痛苦,挽救患者生命[2].本文围绕住院的精神病患者突发事件产生的原因及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  相似文献   

5.
安全护理是精神科护理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护理患者的重要环节[1].精神病患者由于精神症状的支配及自知力缺失,可出现自杀、自伤、伤人、毁物、外走等行为,这将危及患者与他人的生命安全,尤其是在夜间、凌晨、午睡等工作人员较少时更易发生,因此护士掌握精神科患者的上述特点,加强巡视预防意外特别重要[2].为提高护理人员在夜班工作中的自律行为,较好地执行巡视制度,保障患者住院期间安全,我院自行设计了夜班巡视记录本,并于2002年7月开始使用,坚持至今,收到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住院精神病病人外走原因及方式,旨在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措施杜绝此现象,保证病人安全.方法:选择 2010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精神科住院治疗的有外走行为的130例病人(观察组)与随机抽取的130例无外走行为的住院病人(对照组)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病人在自知力缺乏、不能耐受锥体外系反应、受幻觉妄想支配、意识及定向力障碍方面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观察组130例外走住院精神病病人中,外走方式为尾随工作人员、在检查及治疗途中、借探视开放时间、撬开门锁外走、破坏门窗外走及陪护病区家属大意给病人外走机会外走,占总外走比例依次为32.31%,23.08%,15.38%,11.54%,10.77%,6.92%.结论:针对住院精神病病人外走行为的危险因素进行综合预防及护理措施可减少外走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精神病患者的意外事件是指在精神病状态或精神因素的影响下发生各种破坏或伤害行为,如外走、冲动伤人、毁物、纵火、自杀、自伤等。住院精神病患者的意外事件是在对患者的诊疗护理过程中,并非由于医护人员的技术或责任原因造成患者的不良后果,而是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引起的,或者是由于其他因素导致患者的死亡、残废、病情加重等不良后果,由此而引起医院与患者、患者家属或单位之间的纠纷。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首次住院的精神病患者家属的情绪改变及护理干预对患者家属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首次住院的200名精神病患者家属340名为测试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家属采用常规护理、常规性告知和常规性健康教育指导,干预组家属除对照组措施外,还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比较干预前后患者家属的情绪改变.结果:首次住院精神病患者家属焦虑情绪的发生率为54.41%,抑郁情绪发生率为26.76%,女性焦虑和抑郁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男性;干预组焦虑抑郁情绪在患者入院后1 ~2周内获得明显改善,与入院时比较SAS和SDS总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家属焦虑抑郁情绪在入院后4周后才有改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干预组患者的自动出院率低于对照组.结论:首次住院的精神病患者家属焦虑抑郁发生率较高,且女性发生率高于男性;护理心理干预可明显改善家属的焦虑抑郁情绪,并提高患者的住院治疗依从性.  相似文献   

9.
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阶段.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再入院率高及病死率高的特点[1].据报道,我国心衰发病率为0.9%[2];国外资料显示,65岁以上人群可高达6%~10%[3].随着我国人口老年化趋势的发展,老年慢性心衰患者日益增多,并且反复发病,反复住院.文献报道[4],提高心衰患者的自我护理行为是防止频发住院、提高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本文对老年慢性心衰患者自我护理行为进行纵向调查,分析其干预后的效果,为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预防和自我护理提供指导和支持.  相似文献   

10.
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阶段.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再入院率高及病死率高的特点[1].据报道,我国心衰发病率为0.9%[2];国外资料显示,65岁以上人群可高达6%~10%[3].随着我国人口老年化趋势的发展,老年慢性心衰患者日益增多,并且反复发病,反复住院.文献报道[4],提高心衰患者的自我护理行为是防止频发住院、提高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本文对老年慢性心衰患者自我护理行为进行纵向调查,分析其干预后的效果,为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预防和自我护理提供指导和支持.  相似文献   

11.
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阶段.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再入院率高及病死率高的特点[1].据报道,我国心衰发病率为0.9%[2];国外资料显示,65岁以上人群可高达6%~10%[3].随着我国人口老年化趋势的发展,老年慢性心衰患者日益增多,并且反复发病,反复住院.文献报道[4],提高心衰患者的自我护理行为是防止频发住院、提高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本文对老年慢性心衰患者自我护理行为进行纵向调查,分析其干预后的效果,为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预防和自我护理提供指导和支持.  相似文献   

12.
护士夜查房对老年患者睡眠的影响及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年龄增加而睡眠时间逐渐减少是传统认知,老年人单纯因为睡眠欠佳到医院求治者很少,住院治疗其他疾病的同时仍然服用安眠药改善睡眠的现象却比较普遍[1].护理观察发现:部分原来睡眠不错的老年患者住院后却开始服用安眠药;一些经常服用安眠药的老年患者,住院后安眠药的品种和量不变,睡眠质量却明显差于家庭;个别老年患者宁愿写"院外出事后果自负"的字据执意做完治疗后回家住宿.为探讨上述现象的发生原因,改变或强化相应的护理服务行为,进行调查和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王秀珍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2):5469-5469
精神病患者出走是指精神病患者在住院期间,没有得到医生的同意而私自离开医院的行为[1]。精神病患者出走不仅对自己还是他人以及社会均带来很大的危害,因此加强精神病患者出走的管理,对保障精神科安全会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肺结核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慢性传染病[1].精神病患者肺结核患病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为0.94%~18.00%[2],且以住院精神病患者并发肺结核为显著.由于这些患者受精神症状的影响,生活自理能力差,给护理工作增加了难度,本文将我院2009年收治的89例精神病合并肺结核患者的护理经验总结,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延续性护理指为了满足患者住院治疗后的实际需要,在不同健康服务系统或相同健康服务系统的条件下为患者提供的一种有序、协调、不间断的专业性与非正式的治疗照护行为[1].乳腺癌是世界范围内严重威胁妇女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2],多数患者将经历手术、化疗、放疗,但是实际住院时间短,出院后患者还面临疾病治疗与监测中断、疾病康复保健和预防知识匮乏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仅靠住院期间护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一系列延续性护理,满足其健康照护及支持性需求.本文从乳腺癌延续性护理的必要性及现状与对策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利于针对性的开展服务,从而全面、有效地提高乳腺癌患者的生存质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66例精神障碍患者拒食行为分析及护理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拒食行为是指患者在意识清晰的状态下,有意地拒绝进食甚至拒绝饮水的行为[1].拒食不仅影响精神病药物的应用,延误治疗,而且长期拒食将导致患者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给临床治疗和护理增加负担,因此精神科的饮食护理非常重要.本院2009年1月至12月共收治各类精神病患者1822例.其中出现拒食行为的共217例,占11.91%.随机抽取其中66例住院期间有拒食行为精神障碍患者,进行拒食行为分析及实施针对性护理措施,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40例住院儿童青少年癔症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癔症又称歇斯底里症,是由精神病因素,如重大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情绪激动、暗示或自我暗示,作用于易病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1].本院临床心理科住院治疗的40例儿童青少年癔症患者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精神病患者住院期间外走行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精神病患者住院期间发生外走的临床特征,加强防范。方法对2002年1月至2007年6月在我院住院治疗期间发生外走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3名发生外走行为患者中男性20名,占60.61%;女性13名,占39.39%;外走患者中诊断为精神分裂症者19名,占57.58%;住院时间〈1个月者最多,占69.70%;外走发生在白班者19人次,占52.78%;常见的外走形式是尾随工作人员身后外走,占2778%;探视时外走占22.22%。结论根据对患者外走行为分析,采取针对性的对策,防止患者发生外走行为。  相似文献   

19.
医疗纠纷是指患者及其家属与医疗机构之间因对诊疗护理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后果及其产生的原因认识不一致而导致的分歧或争议.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法治观念不断增强,医疗纠纷也越来越多.在精神病专科医院,从精神病患者住进医院起,就意味着医院与患者或其监护人之间就患者的精神疾病诊察、治疗和护理等一系列医疗活动达成一致,即医疗服务合同成立[1].  相似文献   

20.
传染科常见的医院感染及其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院感染是指住院患者在入院时不存在,亦不处在潜伏期内的,入院48 h后发生的感染,亦指住院期间处于潜伏期出院后发生的感染[1].医院感染作为现代医院的主要研究课题,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内大型综合医院医院感染率为9.1%[2],各科别病种之间有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