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不同的体质类型对疾病有不同的易感性,通过对气虚血瘀型体质与中青年缺血性中风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的相关性探讨,揭示气虚血瘀体质在中青年缺血性中风发病中的重要作用;并探讨了对中青年体质的干预,以减少缺血性中风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对老年缺血性中风患者施以银丹心脑通胶囊治疗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50例老年缺血性中风患者作为实验对象;选择数字奇偶法对老年缺血性中风患者分组;对照组:基础治疗;观察组:基础治疗+银丹心脑通胶囊;对总体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及血液黏度相关指标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组老年缺血性中风患者总体疗效(96.00%)同对照组老年缺血性中风患者(68.00%)比较,升高程度尤为明显(P0.05);观察组老年缺血性中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同对照组老年缺血性中风患者比较,降低程度尤为明显(P0.05)。结论:对老年缺血性中风患者施以银丹心脑通胶囊治疗,可以有效清除患者的自由基,有效维护脑组织,显著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从而显著优化老年缺血性中风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正>中风又称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之一,其中尤以缺血性中风最为常见。据报道,缺血性中风约占全部脑血管疾病的70%左右[1]。缺血性中风起病急,病情重,易留有脑和肢体功能障碍,严重危害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命,故而需要及时有效的治疗。近年来笔者采用自拟芪风活血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收到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1月~2014年9月收治的缺血性中风患者45例,其中男26例,女19例;年龄42~69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发病的时间规律,从时间医学的角度为临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5年-2006年3987例新缺血性中风患者登记资料作圆形分布统计。发病时点化为角度坐标,确定缺血性中风的发病高峰时点;再以入院日期为基础,推测缺血性中风发病的季节高峰期。结果:缺血性中风患者的发病时间在06∶00~10∶00时间段有明显集中趋势,发病月份存在集中趋势,平均发病时间为1月11日±3月6日。结论:缺血性中风发病有显著季节和时辰周期规律,更好地了解这些效应有望为卒中预防制定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病历及头颅MRI影像资料回顾性研究,探讨缺血性中风中医辨证分型与头颅MRI影像的相关关系。方法选取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16年1月~2016年10月之间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住院病历542份,收集病人的中医辨证分型资料和头颅MRI资料,统一诊断标准,统一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将542例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病历及MRI影像资料运用统计学方法统计分析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与头颅MRI影像在病变部位的数据,探讨缺血性中风与头颅MRI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在所有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病例中,头颅MRI影像显示病灶位于基底节、内囊的比例最高。对不同证型,同一部位发生的比例进行比较,病灶位于基底节、内囊,中医证型为风火上扰证的比例最高;痰热腑实证病灶位于脑干的比例最高;痰热内闭证病灶位于脑叶比例最高。结论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医辨证分型与病灶部位之间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临床病历与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归纳总结出缺血性中风患者发病与发病时间的周期性,为以后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积累一定的经验。方法 2017年9月—2018年9月选取江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脑血管科病房、门诊及国医堂的缺血性中风住院患者204例,全部病例按其临床表现、CT或MRI征象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2个亚型,包括合并各项并发症的患者。患者入院后通过详细询问和记录发病的季节、月份、日期和发病当日的具体时间,分析缺血性中风患者的发病时间点高峰期、发病季节高峰期。结果缺血性中风发病时间以子、丑、寅、卯时发病人数最少,占比均小于1.50%;在巳时达到高峰期,发病率高达29.90%,在午、未、申时发病率也较高,分别为13.73%、12.75%/19.61%;缺血性中风发病月份存在集中趋势,缺血性中风患者发病率较高的月份为秋冬季,较低的为春夏季。结论缺血性中风呈现一定的时间点和季节性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7.
正中风又称为卒中,在西医中属于急性脑血管疾病,根据病理分型可分为出血性中风与缺血性中风两种[1],其中多数患者的病理分型为缺血性中风。中风患者不仅自身生活质量显著降低,也会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与精神压力,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效果较好。笔者采用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缺血性中风,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选取洪洞县中医院神经内科第一科室2015年3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80例缺血性中风患者作为观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中经络)的中医药研究进展。方法主要通过对近5年关于中医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相关文献进行查阅归纳,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和治疗3个方面,阐述缺血性中风的中医药研究进展。结果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在临床上普遍得到共识,治疗方法多样化,且中西医相互结合同时治疗缺血性中风能有效的提高临床疗效。结论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但缺乏具体客观的中医疗效标准;中医治疗缺血性中风的实验基础研究有待于进一步开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益气活血院内制剂丹芪片和拜阿司匹林在缺血性中风二级预防中的疗效.方法 将200例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益气活血组口服丹芪片8片/次,3次/d;拜阿司匹林组口服拜阿司匹林1片(100mg),每晚1次,随访1年,比较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缺血性中风复发率及药物副反应.结果 丹芪片在预防缺血性中风复发方面具有与拜阿司匹林相似的作用及明显的神经功能改善作用,而出血事件的发生率低.结论 丹芪片是一种有效的缺血性中风二级预防药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基于文献整理深入研究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医证素分布、组合规律。方法选择2017年3月—2018年3月于该院就诊的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共80例,在计算机检索法的帮助下对近20年来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中医治疗文献进行检索,以纳入与排除标准为依据筛选文献并提取证素,通过统计分析中医证素的分布与组合,得出相应的规律。结果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素的影响因素共有16个,累积构成比高达80.40%;脑是主要的病位要素,共有22种组合,累积构成比为45.45%。结论关于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中医证素分布、组合有一定的规律性,有助于规范中医症候诊断的规范性,提高诊断的精确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缺血性中风发病的子午流注时间规律,探讨缺血性中风的病因病机,为子午流注时间医学防治缺血性中风提供一定理论基础。方法收集重庆市中医院2010年1月至2015年2月缺血性中风患者586例的发病资料,应用圆分布统计分析缺血性中风发病的时间规律。结果经圆分布统计分析,缺血性中风发病具有一定季节集中趋势,发病高峰为11月24日,高峰期为8月9日至次年3月11日(r=0.1824,P0.05)。根据子午流注纳甲法推算出缺血性中风发病时的值日经,经圆分布统计分析,值日经为足厥阴肝经的时段是缺血性中风发病的高峰趋势(r=0.089,P0.05)。分析昼夜24 h的发病时间规律发现,发病高峰为7时13分,高峰期为2时33分至11时53分(r=0.4732,P0.05)。结论缺血性中风全年散发但仍具有一定季节集中趋势,集中趋势相对较弱,发病高峰期为秋冬交替季节,提示在这一时期需采取相应预防措施可能会减少缺血性中风发病。根据子午流注纳甲法分析发病值日经周期规律,足厥阴肝经值日时段是缺血性中风发病的高峰趋势。结合子午流注纳子法时辰周期分析,缺血性中风发病的高峰为辰时,即气血流注于足阳明胃经时易于发病,所以在缺血性中风防治措施中应重视调和肝经与胃经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周仲瑛瘀热论学术思想临证应用之一已刊登于本刊2009年第6期)中风包括出血性中风与缺血性中风两大类.现代医学治疗有显著的差异.尤其对缺血性中风强调尽早应用溶栓术,中医也普遍认为缺血性中风宜早用、重用活血化瘀法,而认为出血性中风.尤其是急性期.使用活血药可能有出血之虞.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 ,由诸多因素致缺血性中风的患者有增加的趋势 ,随着对缺血性中风的研究 ,中医学理论研究认为 ,气虚血瘀是缺血性中风的主要病因 ,川芎嗪在治疗缺血性中风中已被临床广泛应用 ,黄芪合用川芎嗪治疗缺血性中风从理论上更贴近中医益气活血治本的方义 ,疗效更好。临床资料 自 1998年 6月~ 1999年 12月 ,我院共收治住院患者 5 2例 ,均经CT确诊 ,发病 1周内 ,无严重心、肺、肾病变 ,神经功能评分〔中华神经杂志 1996 ;2 9(1)∶381— 382〕为 8~ 35分。将 5 2例患者随机分为黄芪和川芎嗪组和川芎嗪组 ,黄芪和川芎嗪组 30例 ,其中男 2 0…  相似文献   

14.
刘昱言  刘轲 《辽宁中医杂志》2010,(10):2065-2067
参阅近5年来诸多学者关于缺血性中风的实验和临床研究报道,文章重点对复方中药制剂及单味中药在治疗缺血性中风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理论研究及临床新药研发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5.
对缺血性中风发病机理的探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近二年来,我们收治了152例中风病人,其中103例系缺血性中风,占67.7%。现对缺血性中风的发病机理及防治问题作一些探讨。一、历代文献对缺血性中风病机的论述早在汉代,《金匮要略》将中风分为中经、中络、中腑、中脏;唐代《千金方》将中风分为四类:一是偏枯,二是风痱,三是风懿,四是风痹。元代《医经溯洄集》将中风分为真中风与类中风。缺血性中风多属于上述中经、中络、中风及偏枯、风痱等类中风范畴。关于中风的发病机理,在金、元以前,多数医家以“内虚邪中”立论。如《诸病源候论·中风候》篇记载:“中风者风气中于人也。”从金、元以后刘河间、李东  相似文献   

16.
郑绍周教授治疗缺血性中风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会军  武继涛  金杰 《新中医》2001,33(6):12-13
郑绍周教授提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两条基本思路。其一,肾虚血瘀痰阻是贯穿缺血性中风发生发展全过程的基本病机,补肾化痰活血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基本大法。其二,三期治疗原则,即中风先兆,补肾为先,佐以化痰活血;急性期,化痰为急,佐以活血补肾;恢复期,活血为主,佐以补肾化痰。  相似文献   

17.
脑血管病是老年人三大主要死因之一,其中缺血性中风的发病约为出血性中风的3倍。现将近4年国内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有关报道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中药治疗缺血性中风具有悠久的历史,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除中药汤药外,中成药在治疗缺血性中风方面优势和特色也越来越明显。本文就针对近10年来缺血性中风不同证型的常用中药汤药及成药进行了系统回顾。  相似文献   

19.
<正> 中风急性期经治疗大多好转或痊愈,部分患者每因多种原因而复发。我院自1985年1月至1986年11月共收治缺血性中风497例,其中复发中风80例,占住院人数的16%。本文试图对  相似文献   

20.
高祖明 《国医论坛》2001,16(3):17-17
急性缺血性中风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等特点。目前 ,中风病是人类第二大致死原因 ,而急性缺血性中风占中风病人总数的 75% ,因此 ,对急性缺血中风治疗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近1 0年来 ,通腑法作为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重要治法之一 ,已被临床广泛应用 ,并取得了可喜疗效。本文就这方面的研究略作如下分析探讨。1 通腑法方药组成分析从金元·张洁古首先用三化汤治疗中风 ,到现在广泛应用通腑方剂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 ,均已取得了显著疗效。笔者通过对 30多篇综述文章所报道的方药组成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表明 :1应用频率较高的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