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6 毫秒
1.
目的:分析某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医院2019年上报的346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的年龄、既往过敏反应史、引发ADR的给药途径、引发ADR的药品种类、ADR累及器官或系统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346例报告中,怀疑药品涉及146个品种,其中抗感染药最多,占33.53%,其次为中药制剂,占15.90%;超过60岁的老年患者ADR发生率最高;静脉给药是引发ADR的主要给药途径;累及的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占26.27%。结论:医院应积极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及评价工作,特别要重视抗菌药物及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监测,加强临床合理使用,避免或减少ADR重复发生,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我院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从患者性别、年龄、用药途径、药物类别、临床表现等方面回顾性统计分析药品不良反应报告134例。结果:药品不良反应发生与患者年龄、给药方式、联合用药等因素有关,老年患者和儿童是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人群,抗菌药物和中药针剂是引发不良反应的主要药物,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是不良反应的主要临床表现。结论:加强用药管理,重视ADR监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医院注射用抗菌药物致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与特点,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6~2019年医院上报国家ADR监测中心的注射用抗菌药物引发的398例ADR,对患者年龄、性别、基础疾病、过敏史、抗菌药物种类分布、用法用量、ADR累及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ADR类型分布及转归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98例ADR中,60岁以上患者比例最高(37.94%);喹诺酮类药物引起ADR最多(30.15%);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常见(51.72%);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给药频率及用药疗程是注射用抗菌药物ADR相关影响因素。结论:需加大抗菌药物ADR监测力度,规范抗菌药物使用,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临床中药常见不良反应以及合理用药策略。方法:对本院于2013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136例中药不良反应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中药不良反应多发于60岁及以上群体,不良反应的给药途径多为局部给药、外用给药、静脉滴注、肌注以及口服,其中,诱发不良反应概率最高的为静脉滴注;中药不良反应会损害多种系统,例如心血管、皮肤以及消化系统等,损害程度最大的为皮肤以及附件。结论:年龄在60岁及以上的老年患者为中药不良反应高发群体,其中,静脉滴注给药诱发不良反应的概率最大,会给患者的皮肤以及附件造成严重损伤,相关人员必须对此给予高度重视,合理应用中药治疗手段,减少不良反应,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我院药物不良反应的特点与规律,加强不良反应监测,为我院用药安全和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3年ADR报告数据,按照患者性别与年龄、给药途径、药物类别、ADR类型、药物剂型、每季度不良反应数量等项目,对599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99例ADR病人中,从性别上看,男性301例,占50.25%,女性298,占49.75%;从年龄上看,中年期最多,250例,占41.74%,其次为老年期227例,占37.89%,青年期81例,占13.52%,少年期2例,占0.33%,12岁以下患者39例,占6.51%;从给药途径分析,静脉给药(滴注489例、推注3例)占82.14.%,其次为口服80例,占13.36%;从药物类别看,中药制剂为111例,数量最多,占18.53%,其次为抗感染药107例,占17.86%,中枢神经用药71例(11.85%),心血管药物60例(10.01%),营养药60例(10.01%);从药物剂型来看,注射剂引发的ADR最多,达513例,占85.64%,其次为片剂51例,占8.51%;从ADR类型看,一般不良反应390例(占65.11%),新出现的一般不良反应199例(占33.22%),严重和新出现严重不良反应10例,占1.67%;一到四季度不良反应数量分别为209例、173例、146例,71例,逐季递减。结论我院药物ADR主要与患者年龄、给药途径、药物类别和药物剂型等因素密切相关,药物ADR绝大多数为一般ADR,严重ADR较少,应加强监测,以保证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分析,了解某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NCP)治疗期间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及分布情况,促进医院采取相应措施,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方法:对某院14例ADR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NCP)治疗期间发生ADR的药品以抗菌药物、中药注射剂血必净居多,给药途径以静脉给药为主,ADR主要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的红斑疹、瘙痒。结论:药师应提升处方审核能力,关注临床ADR,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充分发挥临床药师在临床药物指导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医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规律及特点。方法:选取临沧市临翔区人民医院2009年-2014年期间发生不良反应的12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了解患者的一般资料和临床用药情况,从而明确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上报的123例药品不良反应(ADR)中,抗微生物药物占32.52%,中药注射剂占8.1%;静脉给药引发的ADR例数最多,占92.68%;累及器官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占52.84%。结论:临床应重视ADR的监管和上报工作,规范临床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我市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为保障社会公众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市2007年上半年报告的674例ADR进行统计和分析评价。结果报告中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共有209个品种,其中抗感染药品占首位,其次为中药制剂;给药途径以静脉给药、口服为主;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反应,其次为消化系统反应。结论应加强ADR的监测工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降低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我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促进临床用药合理和安全。方法对本院2006-2008年收集到的抗菌药物不良反应128例报告分别从年龄、性别、给药途径、药品种类,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用药途径发生ADR以静脉给药为主,占67.19%;抗菌药物ADR发生频率依次为喹诺酮类,占39.84%,β-内酰胺类,占22.66%大环内酯类,占14.06%;主要的ADR类型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占35.94%;其次以消化道损害,占24.22%。结论应规范抗菌药的合理应用,避免滥用和重复用药,以减少ADR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中药针剂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及预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针对中药针剂在临床应用中发生不良反应原因进行分析,制定预防措施。方法通过查阅近几年来有关中药针剂不良反应(ADR)的文献资料,结合临床上ADR报告,总结、归纳中药针剂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并对其产生原因进行分析。结果引起中药针剂不良反应的原因是多方面、复杂的。主要表现为,药物本身因素、制剂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临床使用环节及个体差异等方面。结论中药针剂不良反应发生率高,危害大,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必须加强监测和防治工作,提高中药针剂使用安全性及临床用药依从性和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医院医务人员中药用药安全现状进行调查。方法:随机抽取医院2018年5月~2019年6月接受中医治疗的2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统计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分析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并向医院40名具有开具中药资格的医务人员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其对于中药不良反应的掌握情况,结合用药安全现状,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结果:选取200例患者中,出现不良反应的有20例,主要原因集中于炮制不合理、药物联用不合理、用法用量错误、未辨证施治等方面。40名医务人员有16名报告过ADR,有5名没有接受过与ADR有关培训,有3名不清楚ADR报告政策。结论:当前中药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医务人员对ADR的重视及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不足,需进一步强化培训,提升其中药临床用药安全意识,促进用药安全性的提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本院2008年174例药物不良反应(ADR)报告进行分析总结,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174例ADR报告进行归纳、分析。结果60岁以上患者居多,占47.71%;引起ADR的以静脉滴注给药为主,有147例占84.48%;抗感染药物ADR的发生率高达62.64%,其次为中药制剂占18.97%;ADR的表现以皮肤损害为主。结论ADR的发生与诸多因素有关,临床表现多样化,要加强ADR监测,临床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慎重使用中药注射剂,联合应用时应注意配伍禁忌,以减少ADR的发生,保障患者用药合理、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阳春市人民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情况和特点,为降低阳春市人民医院ADR的发生和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阳春市人民医院2018年成功上报至国家ADR监测中心的不良反应报告266例,用Excel软件对患者的性别、年龄、给药途径、累及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引发ADR的药品种类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66例ADR报告中,男女患者比例为0.82:1(120:146);年龄≥60岁的患者最多(40.98%,109例);静脉给药引发的ADR最多(92.48%,246例);ADR累及的系统–器官以皮肤及其附件为主(49.62%,196例);抗菌药物引发ADR的最多(30.08%,80例);结论:ADR的发生与患者年龄、药物种类、给药途径等多种因素有关,应重视ADR的监测和加强合理用药点评工作,减少ADR的发生,促进临床用药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恩施州直涉药单位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与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与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恩施州直涉药单位2010年度上报的359例ADR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药物种类、给药途径、不良反应表现及严重程度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59例ADR报告共涉及药品8类92种,其中抗微生物药引发的ADR最多,共158例(44.O%),其次为中药制剂66例(18.4%);主要给药途径为静脉滴注(313例,占87.1%);严重及新的ADR为17例,所占比例为5.9%。结论应重视ADR监测工作,强化ADR监测意识,确保临床安全有效、合理规范用药。更大程度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我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为以后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1日至2009年1月1日患者使用抗菌药物而导致的不良反应报告进行收集,运用ExcEL对患者年龄、性别、药物种类、原患疾病、抗感染药物类别、临床具体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上报ADR101例,其中是抗菌药导致的不良反应有85例,占84.16%。统计此85例抗菌药不良反应,女性比例较大。651.8%。给药方式以静脉滴注为主,占96.5%。ADR的临床表现,过敏反应最多,占78.8%,其次是神经系统损坏。结论:使用抗菌药物前应详细询问患者病史,用药时对高敏体质患者和老年患者应重点监护,做好ADR监测工作,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做到安全、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我院药物应用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进行分析,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将我院2010年药品ADR上报表评价审核后,采用回顾性调查的统计分析方法,对患者的一般资料、给药途径、药品类别、剂型、药品不良反应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78例ADR报告中,约60%通过静脉滴注给药,涉及药物以抗感染药居首位,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最多共70例(39%),发生于用药30min以内共计71例(40%),严重不良反应报告15例(8.4%)。结论:不良反应的发生与药品种类、给药途径、患者年龄等因素相关,临床应加强开展药物的不良反应监测,警示严重不良反应,科学规避用药风险,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66例ADR患者年龄、性别、以及发生不良反应的药物类型、给药途径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静脉注射给药ADR发生率90.90%,口服6.06%,肌内注射1.52%,外用1.52%.抗感染药物ADR发生率60.18%,中药类12.12%,生物制剂6.06%,其它类13.64%.主要不良反应类型为皮肤过敏样反应,心血管系统反应次之.结论:应强调合理用药,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中药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回顾性分析160例因使用中药抗菌药物而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的性别、年龄分布,给药途径、症状表现等。结果:预防性用药98例,占61.25%;患者累积用药208次,平均每例患者用药1.3次;二联用药20例,占12.50%;未发生三联用药情况。不良反应情况包括胃肠系统损害、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皮肤及其附件损害、肝胆系统损害、凝血功能障碍、循环系统功能损伤、泌尿系统疾病、免疫功能紊乱、内皮系统损伤、呼吸系统疾病和氨茶碱中毒,其中胃肠系统损害和肝胆系统损害最多,分别占43.13%和30.00%;年龄15岁和年龄60岁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5.00%和33.75%,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注射给药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高达93.75%,明显高于其他给药途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使用的中药抗菌药物包括板蓝根颗粒、双黄连口服液、感冒颗粒、穿心莲胶囊、三金片和妇科千金片,其中板蓝根颗粒比例最高,达26.25%。结论:胃肠系统和肝胆系统损害是最常见的中药抗菌药物不良反应,而年龄过小或过大均能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需要加强用药监测,实现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我院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ADR)的发生规律和特点。方法对上报的47例中药注射剂ADR分别从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用药情况、ADR涉及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7例ADR中≥60岁老年人占34.04%;不良反应涉及中药注射剂5类,14个品种,其中活血类发生率最高,占55.32%;新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偏高,为14.89%;不良反应涉及的系统/器官以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为最多见,占57.45%。结论应加强中药注射剂生产和个体化给药,重视中药注射剂ADR监测工作,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统计分析药品不良反应(ADR),了解其发生特点,提出合理性建议,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通过对我院2010年6月—2011年7月上报的药品ADR报告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111例ADR主要由抗菌药物、中药制剂引起的全身性损害及皮肤系统损害,引发ADR的主要用药途径是静脉注射。结论:加强ADR监测工作,加大ADR监测的宣传,促进合理用药,保障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