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席哲 《内蒙古中医药》2011,30(12):81-82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深入开展ADR监测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我院2006年1月-2009年1月报告的ADR报告63例,按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ADR因果关系评定与程度、ADR类型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年龄比例中,小于20岁和41~60岁人群发生ADR最多,分别占26.98%和38.10%;静脉给药途径ADR发生率最高,占84.12%;发生ADR药品种类中以抗感染药物比例最大,为65%;ADR累积器官多为皮肤及其附件,占55.56%。结论:临床应重视ADR的出现,坚持合理用药,合理控制抗感染药物及中药注射剂的使用,加强ADR监测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以保证药物在临床中安全有效的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我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促进临床用药合理和安全。方法对本院2006-2008年收集到的抗菌药物不良反应128例报告分别从年龄、性别、给药途径、药品种类,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用药途径发生ADR以静脉给药为主,占67.19%;抗菌药物ADR发生频率依次为喹诺酮类,占39.84%,β-内酰胺类,占22.66%大环内酯类,占14.06%;主要的ADR类型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占35.94%;其次以消化道损害,占24.22%。结论应规范抗菌药的合理应用,避免滥用和重复用药,以减少ADR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158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研究我院抗菌药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和规律,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我院近两年收集的158例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发生ADR最多的3种药品类别为: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青霉素类。ADR累及皮肤及其附件最多,其次是消化系统和全身性损害。结论应重视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加强对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监测,促进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4.
我院2003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在我院的发生情况及其给患者造成的危害。方法:回顾性调查2003年我院各科室呈报的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对其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按我国卫生部颁布的药品不良反应因果关系评估方法。对ADR因果关系进行初评。结果:128例ADR报告中涉及的药物共有96个品种,其中抗感染药物居首位,占52.34%,其次为心脑血管用药、抗肿瘤药物,中药制剂也较多。ADR病例中合并用药占31.1%,给药途径以静脉用药为主。主要的ADR类型为皮肤损害,其次是胃肠系统损害、发热等全身症状,重度ADR有15例(占11.72%)。结论:应做好抗感染药物的合理应用及加强慢性ADR的监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方法:对我院2005--2010年收集到的669例ADR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669例ADR中,男性与女性比例为1:1.58,多发生于41-50岁的人群(占20.93%)。以静脉滴注和口服药为主,分别为457例(占68.31%)、180例(占26.91%)。抗菌药物发生例数最多,有368例(占55.0l%),其中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和大环内酯类药分别为149例(占40.49%)、77例(占20.92%)、60例(占16.30%);其次为心脑血管系统药,有133例(占19.88%)。ADR累及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和消化系统损害为主,分别占27.20%、23.32%。结论:临床应加强ADR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密切关注中药注射剂的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引发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由我院临床药学室收集临床各科室报告病人用药发生的不良反应情况,从中抽取200NADR报告进行归纳和分析。结果:抗菌药引起的ADR83例,占41.5%,其次为神经系统用药和中药制剂,分别为15.5%和12.5%;以静脉注射为主,占63.5%,临床主要表现有皮疹、荨麻疹、瘙痒、腹痛、腹泻、呼吸困难、颜面潮红、肝功能异常等现象。结论:A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应加强ADR监测工作,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某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情况及给患者带来的危害,分析其发生的原因并探讨相应的防治措施.方法:收集我院ADR报告223例,分别从患者年龄、ADR表现、药品种类、给药途径、关联性评价及转归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23例ADR报告涉及71种药品.其中,抗菌药物有32个品种,ADR 148例,占总例数的66.37%;其次为中药注射剂,有10个品种,ADR 28例,占12.56%.引起皮肤及附件损害的ADR最多(148例),占总例数的66.37%;其次为消化系统反应(37例),占总例数的16.59%.小于9岁的患者发生ADR的比例最高(105例,占47.09%);其次为大于60岁的老年患者(29例,占13.01%).结论:在婴幼儿及老年患者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其不良反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和中药注射剂,加强ADR监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分析我院临床应用抗菌药物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调查2009年5月29日零点至二十四点期间的247例住院患者横断面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为77.3%,其中治疗用药比例占70.2%,预防用药比例占29.8%;抗菌药物应用不合理的病历占使用抗菌药物病历的比例为14.7%,其中适应症选择不合理占53.5%,用药方法不合理占14.4%,用药疗程不合理占32.1%。结论:我院抗菌药物的使用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合理应用现象,并在整体上存在用药起点高、档次高的问题,医院药事委员会应加强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以保证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分析我院临床应用抗菌药物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抽查2009年1月至11月期间的住院3天以上出院病历330份,门诊处方320张的患者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并进行分析,调查覆盖所有临床医师。结果: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为72.7%,其中治疗用药比例占74.2%,预防用药比例占25.8%;抗菌药物应用不合理的病历占使用抗菌药物病历的比例为13.8%,其中适应症选择不合理占54.5%,用药方法不合理占21.2%,用药疗程不合理占24.3%。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为44.7%,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处方占使用抗菌药物处方的比例为4.2%。结论:我院抗菌药物的使用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合理应用现象,并在整体上存在用药起点高、档次高的问题,医院药事委员会应加强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以保证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0.
张元 《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17):194-194,220
目的:对我院使用抗菌药物后发生不良反应(ADIK)的情况进行分析,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2009年12月涉及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报告7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抗菌素药物不良反应与患者性别、年龄、药物品种、给药途径的关系及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结果:78例不良反应报告中发生于男性患者41例,占52.56%;女性患者37例,占47.44%。16岁以下儿童19例,占24.36%;16~60岁成年人17例,占21.80%;60岁以上老年人42例,占53.84%。引起的不良反应的药物品种中青霉素药物30例,占38.46%;头孢菌素类药物23例,占29.48%;喹诺酮类类药物18例,占23.08%;β-内酰胺类药物7例,占8.97%。其中引起19例儿童不良反应的药物中,有10例是由青霉素类引起的。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给药途径中静脉滴注65例,占83.33%;口服给药9例,占11.54%;肌肉注射4例,占5.13%。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中皮肤及附件损害52例,占66.67%;胃肠道功能失调21例,占26.92%;过敏反应5例,占6.41%。结论:在临床工作中应重视对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做到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及相关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收集我院2008--2010年的ADR报告948例,分别从患者性别、年龄,药品种类,不良反应类型、结果评价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948例不良反应患者中,男女比例相当,20~59岁的中、青年人较多(45.5%);抗菌药物为主279例(29.4%);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最多(89.5%);不良反应的类型较多,主要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其次为胃肠系统损害和全身性损害等。结论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高与多种因素有关,临床使用管理亟待加强,应给予高度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一般情况、特点及影响因素,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我院2008年-2009年收集到的81例ADR报表,分别从患者年龄与性别分布、给药途径、药品分类、累及器官系统进行统计评价。结果81例药品不良反应涉及46个药品品种,抗微生物药引起的ADR46例,占56.80%,皮肤损害34例占33.33%。结论ADR的发生率与患者的年龄、用药途径等密切相关,应加强ADR的监测和上报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某院药品不良反应诱发的特点和相干因素,指导临床安全用药。方法:根据性别、年龄、给药路径、怀疑药物品种和临床表现对2014年1月-2016年12月收集的489例患者不良反应报告利用Excel 2003和SPASS 13分析。结果:在489例ADR中,女性患者的人数略高于男性,男女比例是0.85∶1;41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为ADR高发人群;抗菌药物诱发的ADR居榜首,中药针剂排第二;ADR以损伤皮肤和附件最为常见;静脉给药路径造成的ADR概率最高(占82.41%)。结论:应加大监测抗菌药物和中药针剂安全性的力度,提升临床规范使用药物的水平,使不良反应重复发生的概率明显减少,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我院近两年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临床应用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从2010年开始至今每月随机调取归档病历100份,到目前为止共2152份,进行回顾性调查和分析。结果:抗菌药物使用率为57.43%,其中治疗用药比率为51.08%,预防用药比率为48.92%,存在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病历占使用抗菌药物病历的比率为18.9%,其中围手术期用药时间不规范占5.2%,无用药指证占10.4%,药物选择起点高占46.2%,用药疗程不合理占42.1%,给药频次不合理占5.1%。结论: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现象比较普遍,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可导致治疗效果不佳,耐药菌株增加,发生医院感染、不良反应产生等,应加强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从而保证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drugreactions,ADR)发生的特点及临床表现。方法:对602例ADR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及综合分析。结果:602例ADR报告中,男307例(51.0%),女295例(49.0%);抗微生物药、中药制剂引起的ADR最多,分别为20.8%和20.0%;以静脉滴注方式给药引发的ADR最多,占83.4%;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多,为347例,57.6%。结论:应加强ADR监测及相关用药知识的宣传和培训,避免或减少ADR发生,降低用药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情况和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1日-20D9年12月31日收集到的232例ADR报告,分别从报告数量、报告来源、药品种类、给药途径、中西药比例、涉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医师呈报占94.40%,药师呈报占1.29%,护士呈报占4.31%;涉及药品以抗感染药居多,占60.34%;西药静脉滴注占西药总数的72.86%,中药静脉滴注占中药总数的95.45%;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占43.53%.结论:医院应进一步加强对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的管理及ADR监测工作,并加强用药干预,促进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我院Ⅰ类清洁切口手术病历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方法:抽取我院2011年1月-8月Ⅰ类切口手术病历120份,对抗菌药物使用百分率、抗菌药物选用情况、术前预防用药方法、术后用药方法等进行分析。结果:我院Ⅰ类切口手术病历抗菌药物使用率为1。O%。抗菌药物选用不合理的64例,占53.3%,不合理选用药物以氨曲南、头孢米诺、头孢派酮舒巴坦为主。术前预防用药时间不舍理的41例,占34.2%,表现为手术结束时给予抗菌药物。术后预防用药时间过长的109例,占89%,最长达10天。结论:我院Ⅰ类清洁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存在选药混乱、高档,术前用药时间不规范,术后用药时间过长等问题。医院应加大对Ⅰ类清洁切口手术抗茵药物使用的管理力度,确保卫生部文件的落实执行,确保抗茵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用药人群中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概况,为今后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11年度上报的164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生ADR的药物涉及66个品种,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最为多见,占48.8%;心血管系统药物次之,占13.4%。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占91.5%。主要ADR类型为皮肤及附件损伤,占43.6%;严重ADR有4例,其中1例表现为过敏性休克;另3例表现为呼吸困难、局部麻木、腹痛、胸痛。ADR报告人以护士呈报的例数最多,占58%,医生呈报42%。结论应重视药物不良反应,全方位做好ADR监测工作,以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提示注射剂型ADR发生率最高,为ADR总例数的95.1%(156/164)。反映了合理选择用药途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提醒医生和患者要慎重使用注射剂,对能用口服和外用制剂治疗的疾病,尽量避免不必要的静脉给药方式。尽可能选择适宜的用药途径,减少ADR的发生。防止患病的机体再受到药物的损害。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抗感染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为临床用药提供警示。方法:对我院2005年6月-2006年6月收集的149例抗感染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病例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评价。结果: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共有51个品种,其中头孢菌类药居首位(37例,占24.8%),其次为大环内酯类(33例,占22.1%),喹诺酮类(28例,占18,8%),青霉素类药物(22例,占14.8%)。不良反应的分类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其次为消化系统的损害。结论: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儿科门诊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随机选取我院儿科门诊收集的29500张处方,统计抗菌药物处方,并对使用的合理性进行分析。结果:我院儿科门诊抗菌药物的使用率42.82%,抗菌药物单独使用率92.45%,静脉给药率32.92%。共研究了6类抗菌药物,以头孢菌素类和复合制剂居最多,占62.33%;其次为大环内酯类,占26.33%;青霉素类和复合制剂,占10.77%。联用抗菌药物,占3.23%,存在不合理用药的现象。结论:我院门诊儿科抗菌药物的使用基本符合抗菌原则,但仍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