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半夏泻心汤临床新用三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杂病论》,由半夏、干姜、黄芩、黄连、人参、大枣、甘草组成,具有辛开苦降、散结除痞之功。临床多用于寒热错杂、升降失调诸证。笔者谨遵仲景“从中和之”的心法,辨证使用其治疗内伤杂病,收效颇佳,兹录验案三则于下。……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和比较《伤寒杂病论》与《内经》中痞满的论述,指出:(1)病名上,《伤寒杂病论》称为"痞"或"心下痞",继承了《内经》的称谓,并沿袭至今;(2)病位上,《内经》痞满从太阴脾土论述,《伤寒杂病论》痞满主要在心下胃脘部;(3)病因病机上,《伤寒杂病论》痞满在《内经》"寒""湿"及"土运不及"基础上发展了痞满的热证、寒热错杂证等;(4)治则治法上,仲景因证立法、因法制方,使痞满理、法、方、药俱备,弥补了《内经》证治的缺失。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仲景对《内经》痞满既有继承又有发展。  相似文献   

3.
何任 《新中医》1991,23(2):18-18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条文中“心下痞”之病证,乃指胃脘部满闷,按之柔软而不痛的证状。多由伤寒表邪未解,误用下法,以致邪气相结,寒热错杂。故仲景有泻心汤之设。临床所见此证甚多,但并不多由表邪误下所致,即所谓内伤杂病之心下痞也。其证有因忧郁气结而致心下痞满,亦常见兼见脘腹  相似文献   

4.
半夏泻心汤近10年临床及实验研究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半夏泻心汤出自仲景《伤寒杂病论》,为少阳证误下成痞而设,功能和胃降逆,开结除痞。因方药配伍精当,疗效卓著,故后世广泛应用于各种消化道及其他疾病的治疗,每多效验。现将近10年临床及实验研究近况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分析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痞证的治疗,为临床治疗痞证提供参考。方法:以赵开美本《伤寒论》和邓珍本《金匮要略》为底本,汇总痞证相关条文,从张仲景早期和同期本草学文献角度分析其组方用药。结果:痞之病机在于气结,由中阳不足,水饮热邪干之导致。《伤寒论》列泻心汤清热逐水治痞,黄芩、黄连为主要药物《;金匮要略》温中化饮消痞,白术、枳实、半夏、桂枝、姜、茯苓为主要药物。结论:张仲景治疗痞证在选药组方时证症相参,值得现代中医医师学习。  相似文献   

6.
正临床上常常根据病因病机,病位,以及脏腑功能失调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和解之法。如:和解少阳适用于少阳经证,调和肝脾适用于肝郁脾虚证或肝脾失调证,调和寒热适用于肠胃不和证。半夏泻心汤是《伤寒论》经典方剂,出自《伤寒论》第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但满而不同者,此为痞,柴胡不中用之,宜半夏泻心汤。"原方组成为半夏、黄芩、人参、干姜、黄连、甘草、大枣,用于治疗伤寒误下所致的"心下痞"证。泻心汤全方配伍,辛开苦降,泻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痞证以心下痞为主症。临床上痞证可以分为热痞证、寒热错杂痞证和虚痞证3种,其病机均与心相关。热痞证与寒热错杂痞证皆由心中有热所致,治疗采用泻心汤类方,清泻心中热邪以消痞。热痞证如大黄黄连泻心汤证的病机为心火亢盛,附子泻心汤证则兼有肾阳虚衰;寒热错杂痞证如半夏泻心汤证的病机为心火上炎、脾胃虚弱,生姜泻心汤证的病机为心热脾虚、水气内停,甘草泻心汤证的病机为脾胃虚弱、心中有热。虚痞证的基本病机为心脾不足,治以温补心脾为主,旋覆代赭汤证属于心阳不足、脾虚有痰,桂枝人参汤证属于心脾两虚兼有表证。  相似文献   

8.
<正>胃肠病是中国人的常见病、多发病,而半夏泻心汤是一张经实践检验的治疗胃肠病的经方。渊源半夏泻心汤源自《伤寒杂病论》,其寒热并用,补泻兼施,配伍巧妙。半夏泻心汤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各出现1次,《伤寒论》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俱,而以他药下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金匮要略》中论述:"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相似文献   

9.
半夏泻心汤对李东垣升清降浊理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升清降浊理论启迪于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原出自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为少阳误下成痞所设,功能和胃降逆开结除痞,仲景在《伤寒论》中说“但渴而不痛者,此为痞……宜半夏泻心汤”,又在《金匮要略》中说:“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祖国医学关于脾胃升降功能的论述颇详,如《内经》说:“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脾主升,胃主降;脾为湿土,胃为燥土;脾主运,胃主纳;脾胃升降相因,燥湿相济,纳运相合,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缘于此,仲景针对脾胃升降功能失常而特设半夏泻心汤,…  相似文献   

10.
《难经》对积聚的论述奠定了后世积聚病辨治的基础。《伤寒杂病论》继承了《难经》关于积与聚的鉴别诊断;脉诊上,《金匮要略》在继承《难经》结、沉伏脉基础上提出了积聚可见细而附骨脉,并详细阐述了以脉象判断病变部位的方法;《伤寒杂病论》在《难经》五脏积基础上,提出了癥瘕、癥病、干血痨、脏结、痞证等病证名称并提出了证治方药,创立了鳖甲煎丸、桂枝茯苓丸、大黄■虫丸、大黄黄连泻心汤、理中丸、半夏泻心汤等方药。《伤寒杂病论》对《难经》积聚既有继承又有发展。  相似文献   

11.
<正> 半夏泻心汤出自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治疗痞证的方剂。所谓“痞”是患者自觉胃脘部有满闷阻塞之感。从仲景立法的病机来看,适用于表热内陷,脾胃气滞,湿邪壅聚所致之痞证,而且也应用于杂病中具有类似病机者。后世运用此方治病的范围则更加广泛,其表现除胃院部痞塞不通,但满而不疼,按之濡外,尚可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如口甜、口糜、口流粘涎、口泛浊气浊味、恶心呕逆、嗳气嘈杂、烦扰不宁、纳呆厌食、胃脘痛或腹痛、腹泄、腹胀、黄疸、身重肢倦、发烧、舌苔或黄浊、或滑腻、或浊腻等证。证候表现如此繁杂,临床时应如  相似文献   

12.
心悸首见于《伤寒论》,仲景对病机、症状、治法、方药均详尽论述,脉证合参,细分轻重缓急,据证遣方,随证化裁,条文言简意赅,寓意深奥。治疗方法归纳为益气法、温阳法、阴阳双补、温阳利水、健脾化饮、和解法、疏肝法七种。仲景辨治心悸特点为注重温阳化饮,从五脏论治,伤寒心悸和杂病心悸分别辨治,体现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宗旨。  相似文献   

13.
心悸首见于《伤寒论》,仲景对病机、症状、治法、方药均详尽论述,脉证合参,细分轻重缓急,据证遣方,随证化裁,条文言简意赅,寓意深奥。治疗方法归纳为益气法、温阳法、阴阳双补、温阳利水、健脾化饮、和解法、疏肝法七种。仲景辨治心悸特点为注重温阳化饮,从五脏论治,伤寒心悸和杂病心悸分别辨治,体现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宗旨。  相似文献   

14.
甘草泻心汤载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用以治疗痞证及狐惑病,病机为寒热错杂,虚实相兼。笔者遵仲景旨意,临证运用本方,随证化裁,治疗干燥综合征、糖尿病胃轻瘫、复发性口腔溃疡等疑难杂病,疗效满意。兹举几例,如下。  相似文献   

15.
半夏泻心汤出自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原为太阳病因失治或误治导致寒热错杂、胃失和降而产生的痞、呕吐而设,现代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同样具有良好疗效。原书中对半夏泻心汤的症状表述较为简略,《伤寒论》中讲“但满而不痛,此为痞”,只是讲了心下痞的症状,《金匮要略》又添出“呕而肠呜”二症。呕吐、肠呜、心下痞,当有虚实之别,所以单据以上3症,就认为半夏泻心汤证的病机为寒热错杂,则证据不足。此3症只是典型主症,要辨寒热,还需结合兼症来辨别。  相似文献   

16.
“异病同治”是张仲景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诊疗疾病过程中执简驭繁的理论基础。“异病同治”的前提是病机相同,根据疾病发展过程中病证的异同可以将异病同治分为“异病同证同治”和“异病异证同治”。《伤寒杂病论》中治疗狐惑病和心下痞都应用甘草泻心汤,体现了“异病同治”的理论特点,掌握甘草泻心汤治疗狐惑病和心下痞的应用机理可以扩大甘草泻心汤“异病同治”的范围,为临床高效治疗疾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伤寒杂病论》及相关研究医籍为蓝本,对《伤寒杂病论》中有关头痛证治条文进行梳理,涉及表证头痛、半表半里证头痛、里证头痛、表里同病头痛。治用解表、清、泻、温里之法,表里同病者,分清主次,随证治之。  相似文献   

18.
半夏泻心方方证及其机理研究述评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为仲景治疗“痞证”的名方,全方寒热并用,辛开苦降,调补中焦。被历代医家广泛用于脾胃或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疗效卓著。近年来,国内外对其进行了多层次、全方位的研究。兹就本方方证及其机制的研究,结合个人体会述评如下。 1 方证研究 1.1 仲景原意 本方见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154条,原为小柴胡汤误下三种变证之一而设,即“……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可与之,宜半夏泻心汤”。此外,亦见于《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宜半夏泻心汤”。可见,仲景半夏泻心…  相似文献   

19.
半夏泻心汤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半夏泻心汤源于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本方由半夏、黄芩、黄连、炙甘草、干姜、人参、大枣7味药组成,为少阳误下成痞所设,是辛开苦降、调和脾胃阴阳的代表方剂.因其配伍精当,疗效显著,临床在脾胃病治疗中运用广泛.笔者根据其病机、主证,运用于肿瘤临床治疗,亦获得良好的效果,扩大了本方的运用范围.  相似文献   

20.
童俊生  李玉明  覃小兰 《新中医》2023,55(16):21-25
泻心汤类方是张仲景专为痞证而设,五个泻心汤均可治疗寒热错杂之痞证,但是相互之间存在差 异和联系。现通过论述病机,分析方药及结合历代医家经验剖析五个泻心汤,认为大黄黄连泻心汤治疗无形邪 热痞结于心下之痞,附子泻心汤治疗无形邪热互结兼下焦肾阳衰败之痞,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和甘草泻心 汤均治疗脾胃虚弱所致痞证,在病机上,半夏泻心汤证兼有痰浊,生姜泻心汤证兼有水气,甘草泻心汤证为脾 胃虚盛,三者脾胃虚弱程度逐渐加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