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应用自动室壁分区运动分析(ASMA)与全方位M型超声心动图(FAM)技术,评价缬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病左室重构的影响。方法: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178例应用缬沙坦80mg/d口服治疗,疗程12个月。观察治疗过程中患者血压及症状体征的变化情况,并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每3个月,分阶段应用ASMA-FAM技术观察心脏形态学变化情况。结果:缬沙坦在治疗2W后血压开始下降,5W后趋于平稳;心腔径:室壁厚度及左室质量指数等在治疗3个月后开始降低(P〈0.05),6个月~1年后明显下降(P〈0.01)并趋于稳定。结论:缬沙坦能够有效逆转原发性高血压病所导致的左室重构,ASMA—FAM能够全面、客观地定量评价心脏结构及室壁运动状态。  相似文献   

2.
超声心动图评价缬沙坦对高血压病左室重构的逆转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技术评价缬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病左室重构的影响。方法原发性高血压痛患者178例应用缬沙坦80mg/d口服治疗,疗程12个月。观察治疗过程中患者血压及症状体征的变化情况,并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每3个月分阶段应用超声心动图观察心脏形态学变化情况。结果缬沙坦在治疗二周后血压开始下降,五周后趋于平稳;心腔径、室壁厚度及左室质量指数等在治疗3月后开始降低(P〈0.05),6个月~1年后明显下降(P〈0.01)并趋于稳定。结论缬沙坦能够有效逆转原发性高血压病所导致的左室重构,超声心动图能够全面、客观地定量评价心脏结构、室壁运动状态。  相似文献   

3.
目的 应用超声心动图声学定量技术评价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与血管紧张素Ⅱ转换酶抑制剂(ACEI)在原发性高血压病治疗中单独用药与联合用药的疗效.方法 随机选择150例1~3级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分为ARB组、ACEI组及ARB-ACEI联合用药组,每组50例,ARB组应用缬沙坦80 mg/d、ACEI组应用雅施达4 mg/d、ARB-ACEI联合用药组应用缬沙坦80 mg/d及雅施达4 mg/d口服治疗,3组疗程均为12个月.观察治疗前、治疗后患者血压及症状体征的变化情况、声学定量技术评价心脏形态学、室壁运动状态及心脏整体功能变化情况.结果 (1)3组用药方式均在治疗2 w后血压开始下降,5 w后趋于平稳.(2)3组受检者的心脏形态学参数在治疗12个月后均明显降低(P〈0.01)并趋于稳定,左室壁运动状态及心脏整体功能均随之明显改善(P〈0.01).(3)3组用药方式降压作用均较为明显,但联合用药作用稍优于单独用药(P〈0.05),ACEI组在逆转左室重构的疗效较ARB稍优(P〈0.05).结论 (1)ARB及ACEI均能有效逆转原发性高血压病所导致的左室重构,明显改善心脏整体功能,1级及2级高血压可视情况选用单药治疗,而3级高血压可采用联合用药治疗.(2)声学定量技术能够全面、客观地评价心脏结构、室壁运动状态及心脏整体功能情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斑点追踪成像技术(speckle tracking imaging,STI)评价长轴左室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STI技术检测41例健康人及29例冠心病患者心尖四腔切面、两腔切面及三腔切面18节段的STI纵向峰值应变(LS),并与冠状动脉造影异常供血室壁节段结果及M型超声心动图检测室壁运动结果比较。结果:冠心病患者左室壁运动异常节段STI表现为LS的明显降低,18节段LS均较对照组减低(P0.01);冠心病组M型超声心动图表现为室壁运动幅度减低或消失,室壁增厚率减低或消失,18节段室壁运动幅度均较对照组减低(P0.01)。STI对冠心病的阳性检出率为87.3%(269/308),M型超声心动图对冠心病的阳性检出率为63.3%(195/308),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TI技术能够早期、无创、快速、客观地定量和定性分析左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明显提高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对高血压病患者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的影响。方法 29 例门诊高血压病患者接受缬沙坦治疗6周(80mg/d),以28例年龄匹配的正常血压者为对照,测定高血压病患者治疗前后及对照者的 血浆CGRP水平。结果 高血压病患者的血浆CGRP水平较对照者明显降低(最小值:0.00比39.95pg/ml;最大值:24.07比 155.59pg/ml;P<0.01);高血压病患者经缬沙坦治疗2~4周后,收缩压和舒张压明显降低(P<0.05);6周时维持血压稳定,血浆 CGRP水平则较治疗前显著升高(最小值:4.24比0.00pg/ml;最大值:101.53比24.07pg/ml;P<0.01)。缬沙坦治疗前后血浆CGRP 水平的增加值与收缩压降低值呈显著正相关(r=0.657,P<0.01)。结论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在降低血压的同时可明 显升高高血压病患者的血浆CGRP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MR1评估左室壁心梗后左心室功能。方法:利用快速稳态平衡进动序列对41例受检者行心脏MRI检查,正常组19例,心梗组18例,其他疾病4例予以排除。分别测量左室的射血分数,心脏各层面、各分段的舒张末期、收缩末期室壁厚度(mm)、室壁增厚率(%)及室壁运动幅度(mm),分析正常组不同层面之间、同一层面不同分段之间相关参数,再进一步比较正常组与心梗组之间左室射血功能和室壁运动指标。结果:正常组舒张期厚度各层面间存在差异(P<0.05),收缩期厚度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室壁运动幅度中间层面高于心尖部层面及基底部层面,但无统计学差异,室壁增厚率由心尖到基底部逐渐减小,心尖部与中间层面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与基底部层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基底部及中间部层面收缩期室壁厚度、室壁增厚率、运动幅度在下间隔、前间隔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分段间无明显差异,但间隔部明显小于其他各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尖部各段间相关参数均无明显差异。心梗组的射血分数(40.02%±15.49%)较正常组(69.32%±8.89%)明显降低(P<0.05),心梗组收缩末期室壁厚度、室壁增厚率及室壁运动幅度值也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心梗组舒张末期室壁厚度低于正常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电影成像能准确测量左室壁运动参数,对心梗后室壁运动异常进行可靠评价,可以对左心功能作出有效评价。  相似文献   

7.
目的 应用超声心动图技术评价氨氯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LVH)及心脏功能的干预作用.方法 将120例原发性高血压LVH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n=60)予以氨氯地平治疗,B组(n=60)予以贝那普利治疗.疗程6个月.两组在入选前4~6周末服用降压药物,观察治疗过程中患者血压变化及药物不良反应,并且应用超声心动图测定治疗前后心脏形态及功能指标.结果 与用药前比较,A、B两组患者治疗后左室质量指数均下降,E峰,E/A比值、左室射血分数(LVEF)均升高,A峰均降低(P<0.05);A组患者LVEF的改善程度优于B组( P<0.05).结论 氨氯地平具有较好的降压、逆转左室肥厚并且改善心脏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肥厚型心肌病的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l)对肥厚型心肌病(HCM)的诊断价值,并与超声心动图的结果相对比;同时通过磁共振电影观察心脏功能的改变及心室壁厚度于心动周期内的变化情况。材料和方法:15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MRI扫描时应用心电门控,分别进行自旋回波(SE)序列和梯度回波(GE)序列(电影)检查观察心室壁和心内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同时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于舒张末期在左心室中部水平(短轴位)分别测得心室前壁、侧壁、后壁和室间隔的室壁厚度,在心脏长轴位测得心尖部的室壁厚度,并与二维超声结果相比较,并根据心脏电影MRI计算出室间隔和心室侧壁的室壁增厚率。结论:(1)肥厚型心肌病以心室壁的异常肥厚为特点,MRI表现既有左室壁对称性普遍肥厚;亦有非对称性局部心肌肥厚的各类亚型。根据血流动力学的改变MRI可区分梗阻型和非梗阻型。(2)对于心室(前)侧壁、心尖部和室间隔局限性增厚的HCM,MRI能准确定位和分段,对室壁厚度的测量较二维超声心动图亦更准确。(3)电影MRI可反映心动周期内心腔内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同时更清楚地显示出心肌于舒张期和收缩期不同时相的动态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9.
定量门控心肌显像评价局部室壁运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 探讨定量门控99Tcm 甲氧基异丁基异腈 (MIBI)、2 0 1 Tl和99Tcm tetrofosmin心肌显像评价局部室壁运动的可靠性。方法 对 30 1例左室功能受检者行门控99Tcm MIBI(n =15 8)、2 0 1 Tl(n =113)和99Tcm tetrofosmin(n=30 )心肌显像 ,采用QGSPECT程序评价左室总体和各区域局部室壁运动。并与二维超声心动图进行比较。结果 ①左室总体局部室壁运动 :定量门控99Tcm MIBI心肌显像评价室壁运动与超声心动图的结果基本符合 (Kappa =0 6 3,P <0 0 1) ,定量门控2 0 1 Tl(Kappa =0 5 2 ,P <0 0 1)和99Tcm tetrofosmin(Kappa =0 5 4 ,P <0 0 1)心肌显像评价室壁运动与超声心动图的结果中等符合。②左室各区域局部室壁运动 :定量门控99Tcm MIBI和99Tcm tetrofosmin心肌显像能较准确评价左室前壁、前侧壁、后侧壁、下壁、前间壁、后间壁和后壁局部室壁运动 (Kappa =0 4 6~ 0 89,P <0 0 1) ;而定量门控2 0 1 Tl心肌显像只能较准确评价左室前壁、下壁和后壁局部室壁运动 (Kappa=0 6 5~ 0 72 ,P <0 0 1) ,其侧壁和间壁的可靠性低于前者 (Kappa =0 2 7~ 0 39)。结论 定量门控99Tcm MIBI、2 0 1 Tl和99Tcm tetro fosmin心肌显像能较准确评价局部室壁运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后超声心动图对左心结构及功能测量指标与心脏磁共振的相关性与一致性。方法 纳入急性前壁心肌梗死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30例,分别在术后1个月、3个月行M型、二维超声心动图和心脏磁共振检查,将两种超声所测左室舒张末期内(LV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每搏输出量(SV)指标与心脏磁共振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与心脏磁共振相比,M型超声和二维超声均显著高估LVEF(P<0.05),低估LVEDV(P<0.05),而LVDD无明显差异(P>0.05)。M型超声所测左心结构及功能指标与心脏磁共振相关性中等,组内相关系数(ICC)一致性中等,Bland Altman分析一致性界限较宽,基本可以被临床接受。二维超声检测值与心脏磁共振相关性良好,ICC一致性良好,Bland Altman分析一致性界限较宽,可以被临床接受。结论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行PCI术后患者心脏评价方面,相较于M型超声,二维超声与心脏磁共振的相关性及一致性更好,可满足临床需求,但如需精确评价左心功能可优先选择心脏磁共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依那普利对高血压患者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 67例高血压患者中,36例服用硝苯地平缓释片加安慰剂作为对照组,31例服用硝苯地平缓释片加用依那普利作为依那普利组.治疗6个月后,在25 ℃环境中,利用多普勒超声检测两组空腹状态下心脏腔室大小、射血分数.结果 两组血压、心率明显下降,且依那普利组室间隔厚度、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后壁厚度、射血分数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 硝苯地平联合依那普利对高血压患者心脏功能有显著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华通胶间充质干细胞(WJ-MHCs)移植对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选择解放军303医院74例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7例)与对照组(37例),对照组只进行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WJ-MHCs移植。检测各组治疗前及治疗后2 w及第2个月外周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用心脏超声检测左室心功能指标,并记录严重不良临床事件。结果治疗及随访期间两组临床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第2 w及第2个月,两组NT-proBNP较术前均有改善,但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显著(P〈0.05);治疗组治疗后第2个月LVEDV较治疗前显著减小(P〈0.05),其余左室心功能指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对照组各项指标治疗前后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WJ-MHCs移植治疗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安全有效,可以显著降低患者的NT-proBNP水平。  相似文献   

13.
龚武田  李家富 《西南军医》2010,12(3):452-454
目的探讨替米沙坦对左心室重构和血浆BNP浓度的影响。方法选取高血压患者94例,其中不伴左室肥厚(LVH)患者44例,伴LVH患者50例,健康对照组46例。高血压患者给予替米沙坦80mgqd治疗32周。所有对象治疗前后均测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BNP,射血分数(EF),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高血压无LVH组及有LVH组治疗前后各指标有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BNP的变化值与LVMI和EF的变化值正相关。结论无高血压者、高血压不伴和伴左室重构者BNP,EF具有明显差异,血浆BNP水平可反映左室重构和左心功能。替米沙坦对抑制和逆转左室重构,改善心功具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芪参益气滴丸(QS)对肾性高血压大鼠左室肥厚及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p-ERK1/2)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50只体质量200 g左右的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n=10),建立两肾一夹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左室肥厚模型,包括:假手术组(Sham)、手术组(2K1C)、QS小剂量干预组、QS大剂量干预组、缬沙坦干预组。术后4周末开始灌胃,QS大、小剂量干预组分别给予QS 250、125 mg/(kg.d),缬沙坦干预组给予缬沙坦30 mg/(kg.d),持续8周;假手术组和手术组给予相同剂量生理盐水灌胃。治疗8周后终止实验,测量大鼠尾动脉收缩压(SBP)、ELISA法检测抗氧化酶(SOD和GSH-PX)和活性氧自由基(ROS)以及用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印迹方法检测大鼠左室心肌p-ERK1/2蛋白的表达。结果术后12周,手术组和QS大、小剂量组收缩压(SBP)、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与假手术组相比,均显著升高(P〈0.01),而与手术组相比,QS大、小剂量组LVMI显著降低,SOD和GSH-PX的活性升高,ROS以及p-ERK1/2蛋白的表达降低,但对大鼠收缩压无显著影响。结论 QS对肾性高血压大鼠左室肥厚有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具有抗氧化活性以及下调心肌p-ERK1/2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技术对急性肺栓塞治疗效果的评价作用。方法选择我院诊治的急性肺栓塞48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3、6、12个月做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指标包括右室横径(RVD)、左室横径(LVD)、右房横径(RAD)、左房横径( LAD)、肺动脉主干内径( MPAD)、三尖瓣反流压差( PGTR)、计算右房横径/左房横径( RATD/LATD)、右室横径/左室横径( RVD/LVD)及肺动脉收缩压( SPAP)。比较以上指标在不同时点的变化。结果在溶栓和(或)抗凝治疗3个月时,SPAP [(38.64±11.33)vs(49.86±19.61)]、RA/LA[(1.01±0.28)vs(1.11±0.33)]与治疗前比较,改善最为明显(均P<0.01);至6个月、12个月时,改善幅度变小。在溶栓和(或)抗凝治疗3、6、12个月时,RV/LV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 P<0.01或P<0.05);而MPAD、LVEF在治疗前后,以及随诊观测中均没有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患者随访12个月后,4例进展为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 chronic thromboembol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 ,CTEPH)。结论超声心动图可以作为评价急性肺栓塞疗效的无创实用技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应用组织多普勒(DTI)技术对高血压性及运动性心脏重塑者左室功能检测及两者的区别评价价值。方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所致的左室肥厚者40例(A组),运动诱导所致的左室肥厚者35例(B组),及健康者40例(C组)。获取标准左室长轴切面和心尖四腔心切面,应用M型及D T I技术观察各组的左心室结构及功能变化。结果A组与B组的室间隔、左室后壁厚度以及左室心肌质量指数均高于C组。脉冲多普勒测量结果显示:与C组相比,A组A峰升高、E/A值降低,有显著差异性( P <0.01),B组A峰下降、E/A比值升高,均有显著差异性( P <0.01);DTI测量结果中,与B组及C组相比,A组二尖瓣瓣环左室侧壁心肌舒张早期运动峰值速度(Ve)、舒张期运动峰值速度(Va)及Ve/Va值均出现明显变化( P <0.01)。结论 DTI能检测高血压性及运动性重塑者左室功能,并鉴别区分。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动态血压负荷(BPL)对原发性高血压左室收缩功能减退的预测价值。方法:根据左室射血分数,将6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心功能减退组及心功能正常组,比较临床资料及BPL值。30例健康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高血压组患者24h,白昼及夜间BPL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在高血压患者中,心功能减退组24h,白昼及夜间BPL均明显高于心功能正常组(P〈0.05)。BPL≥60%时,预测左室收缩功能减退阳性预测值74.62%,阴性预测值70.15%。结论:动态BPL能够较特异地预测高血压左室功能减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缬沙坦能否延缓腹膜透析患者残存肾功能(RRF)的丢失及对其微炎症状态的影响。方法将入选的50例病情稳定的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随机分为缬沙坦组和对照组。缬沙坦组予缬沙坦80~160mg/d。所有患者每3个月行残存肾功能测定(RRF)及CRP检测,研究前后检测Kt/V、肌酐清除率(CCL)、血钾、血红蛋白,并记录血压和24h尿量。结果研究结束时,缬沙坦组和对照组的收缩压和舒张压、血红蛋白、血钾水平差异均有显著性;缬沙坦组CCL(单位:L/w/1.73m^2)高于对照组,但对照组较缬沙坦组减少明显(P〈0.05)。前6个月两组RRF都明显下降,6个月后缬沙坦组下降变缓,研究结束时缬沙坦组RRF较对照组高(P〈0.05)。而从第3个月时研究组较缬沙坦组CRP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长期使用缬沙坦可以延缓腹透患者的残存肾功能的丢失及降低腹透患者微炎症状态。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高通量血液透析(high-flux hemodialysis,HFHD)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左心室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采用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88例常规MHD患者,转换为HFHD治疗24个月.于HFHD治疗前(0个月)、治疗12个月及治疗24个月后,采用超声心动图分别测定左心房、左心室的结构和功能,并抽取静脉血检测患者的临床指标.结果 转换为HFHD组患者在治疗12个月时,心功能指标LAD、LVPWT、IVST、LVEF、E/A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VDd、LVMI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24个月时,LAD、LVDd、LVPWT、LVEF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HFHD治疗24个月后,血清ALB、CH、TG、HDL、LDL、Scr、BUN、hs-CRP、DBP、MAP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变化,Hb、Ca与治疗前比较明显升高(P<0.05),而P、iPTH、32-MG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结论 尿毒症患者普遍存在左心室肥厚.HFHD治疗虽然清除了PTH、β2-MG等中大分子毒素,改善了贫血,但并不能阻止MHD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的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