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分析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效果,为临床治疗和研究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撑。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8月兰州军区总医院安宁分院收治的急性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5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方式将156例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严密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管再通率为71.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变化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除去出血外,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疗效显著,安全性强,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瑞替普酶及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AMI患者86例随机分为瑞替普酶组和尿激酶组各43例,分别应用瑞替普酶和尿激酶溶栓,比较2组溶栓治疗后2,4h血管再通率、病死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瑞替普酶组溶栓治疗后2,4h血管再通率高于尿激酶组(P〈0.05);病死率、不良反应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尿激酶组(P〈0.05)。结论AMI患者应用瑞替普酶溶栓治疗效果优于尿激酶。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应用瑞替普酶(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治疗与尿激酶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STEMI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给予静脉瑞替普酪栓,对照组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观察两组再通率。结果:治疗组120min的血管再通率为83.3%,对照组为63.3%,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主要不良反应为出血,但发生率相似。结论:瑞替普酶是STEMI患者再灌注治疗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瑞替普酶静脉溶栓辅助应用依诺肝素替代普通肝素抗凝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86例AMI患者在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时随机分为依诺肝素组(45例)和静脉普通肝素组(41例),2周后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冠脉介入治疗(PCI)。观察临床再通率、血管开通率、急性期并发症、出血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依诺肝素组与普通肝素组临床再通率、血管开通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急性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依诺肝素组出血并发症低于静脉普通肝素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替普酶并依诺肝素用于AMI再灌注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常规剂量瑞替普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安全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史旭波  胡大一  李田昌 《临床荟萃》2005,20(20):1141-1144
目的对比观察常规剂量(10U+10 U)瑞替普酶(派通欣)用于国人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的安全性.方法共有203例AMI患者入选本研究,随机接受常规剂量(10 U+10 U)瑞替普酶或阿替普酶(艾通立)溶栓治疗,观察急性期病死率、心肌梗死并发症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35天时,瑞替普酶组死亡7例(6.80%),阿替普酶组死亡9例(9.00%)(P〉0.05);瑞替普酶组再发心肌梗死发生率0.97%,阿替普酶组为4.00%(P〉0.05);瑞替普酶组脑出血的发生率为0.97%,阿替普酶组为3.00%(P〉0.05);瑞替普酶组有28例(27.18%)患者发生不良事件,其中与药物有关的23例(22.33%);阿替普酶组有23例(23.00%)患者发生不良事件,与药物有关的17例(17.00%)(P〉0.05).结论常规剂量(10 U+10 U)瑞替普酶可安全用于国人治疗AMI.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血脂、房颤再发率和缺血事件发生的影响。方法103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常规治疗同时,口服辛伐他汀剂量20mg/日;对照组58例,仅给予常规治疗。追踪18个月,观察血脂、阵发性房颤再发率和转为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的发生率,以及缺血相关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1.对照组治疗前后血脂无显著性变化(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胆固醇显著下降(P〈0.05)。2.阵发性房颤再发率和转为持续性或永性房颤发生率:治疗组阵发性房颤再次发作5例(11.1%),明显低于对照组7例(12.1%,P〈0.05);转为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2例(4.4%);明显低于对照组14例(24.1%,P〈0.05)。3.缺血性事件的发生率:治疗组发生缺血性事件9例(20.0%),其中心力衰竭3例(6.6%),冠心病恶化再人院2例(4.4%),心源性死亡3例(6.6%),脑卒中1例(2.2%),明显低于对照组24例(41.4%,P〈0.05,见表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颤动的患者应用辛伐他汀治疗,不仅能够降低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胆固醇,而且能够降低阵发性房颤的再发率,减少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的发生率,降低缺血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瑞替普酶院前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9月-2012年12月收治的62例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院前组22例于120救护车上和(或)急诊科进行瑞替普酶溶栓,院内组40例于入院后进行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溶栓治疗后60、120min再通率,并发各种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结果溶栓后60、120min院前组临床判断再通率均明显高于院内组(P〈0.05),住院4周内并发各种出血、心力衰竭、低血压及死亡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替普酶院前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值得基层医院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发病6h内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应用普通肝素(UFH)或低分子肝素(LWMH)抗凝辅助全量阿替普酶溶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96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UFH组与LWMH组各48例,两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分别应用UFH或LWMH联合阿替普酶100mg进行静脉溶栓,比较两组治疗后血管再通率、再灌注时间、心肌抢救指数、临床事件发生率、出血发生率。结果:两组的临床再通率及平均再灌注时间无统计学差异,但两组最终心梗面积、心肌抢救指数、出血发生率和总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有明显差异(P〈0.05),发病第3月时的彩超LVED及LVEF有明显差异(P〈O.05)。结论:低分子肝素联合阿替普酶方案可提高急性ST段抬高型前壁心肌梗死的心肌抢救指数,显著降低临床心脏事件发生率和出血发生率,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5月~2019年5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23例)和对照组(22例)。对照组给予阿替普酶治疗,观察组在阿替普酶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不同时间后神经功能及血脂水平,并统计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24 h、治疗14 d结束时,观察组神经功能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4 d结束时,观察组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且低密度脂蛋白、三酰甘油、总胆固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替普酶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可有效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改善血脂水平,效果确切,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0.
血必净注射液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42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观察中药血必净注射液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临床疗效及作用机理。方法 将72例重症急性胰腺炎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Ⅰ组)和对照组(Ⅱ组),Ⅰ组在西医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血必净静脉点滴,Ⅱ组仅采用西医综合治疗。结果 Ⅰ组总有效率为95.23%,Ⅱ组为83.33%,两组比较(P〈0.05)。Ⅰ组血常规白细胞、血、尿淀粉酶改善明显优于Ⅱ组(P〈0.05)。症状、体征消失时间Ⅰ组与Ⅱ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必净对于重症急性胰腺炎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1.
徐智会  张文军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1):1539-1540,1542
目的 探讨早期应用持续血液滤过加血液灌流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綦江区人民医院60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内科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再给予持续血液滤过加血液灌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实验室检测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白细胞介素-18(IL-1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白细胞介素(IL-10)含量显著增加(P〈0.05),但对照组IL-10含量无明显变化。两组患者治疗后APACHEⅡ、SAPSⅡ和MODS评分均得到显著改善,且观察组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早期应用持续血液滤过加血液灌流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疗效确切,可降低急性重症胰腺炎时内环境中的炎性因子,维持内环境稳定,其不良反应少,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46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将98例AM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52例,观察组应用小剂量阿替普酶治疗,对照组给予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观察两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冠状动脉总再通率:观察组82.6%,对照组50.0%;患者在发病后6h内静脉溶栓治疗再通率:观察组89.3%,对照组60.0%。两组比较均有极显著差异性(P〈0.01)。5周病死率:观察组6.5%,对照组9.6%。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AMI临床疗效好,血管再通率高,尤其在发病后6h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效果更佳,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溶栓剂。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在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研究组采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疗程2周。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3、7d监测各组凝血功能及动脉血氧分压(PaO2),并每日监测体温、腹痛、腹部压痛及反跳痛等情况。结果经过2周治疗,两组显效率比较,研究组为82.5%,对照组为57.5%,有效率比较,研究组为95.0%,对照组为80.0%。两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凝血指标较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PaO2变化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研究组治愈天数为10.43±3.69d,对照组治愈天数为15.39±4.58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率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现消化道出血、腹腔出血或颅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低分子肝素在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中疗效明显,能提高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疗效,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4.
张霞 《临床医学》2013,(11):42-43
目的 探讨瑞替普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新密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7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并进行随机分组处理,对照组4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方式为第一代溶栓药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3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方式为第三代溶栓药瑞替普酶(r-PA),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血管再通率明显提高;复合临床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 瑞替普酶是临床中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极为有效与安全的药物,其临床疗效优于尿激酶,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与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以及对患者心电图ST段回落、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1年1月诊治的6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阿替普酶组32例和尿激酶组30例,阿替普酶组患者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尿激酶组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对比两组总有效率、心功能指标、心电图ST段回落率等。结果:阿替普酶组治疗总有效率93.75%比尿激酶组的70.0%更高,P<0.05;阿替普酶组的心电图ST段回落率高于尿激酶组,P<0.05;两组溶栓后30 min的血管再通率差异不明显,P>0.05,阿替普酶组溶栓后60 min、90 min的血管再通率均高于尿激酶组,P<0.05;阿替普酶组治疗7 d后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高于尿激酶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均低于尿激酶组,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中应用阿替普酶的效果更优,有助于快速开通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促进心功能改善和ST段回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生大黄联合硫酸镁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效果及护理要点。方法:将3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5例,比较常规治疗组(对照组)与生大黄联合硫酸镁组(治疗组)的疗效。结果:治疗组的有效率为86.6%,对照组的有效率为46.6%,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生大黄联合硫酸镁能增强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回顾性分析阿替普酶(rt-PA)和瑞替普酶(r-PA)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观察使用阿替普酶全量加速给药或瑞替普酶静脉推注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别统计两组胸痛至溶栓时间、再通率、出院前死亡率、治疗后并发症及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结果:溶栓后,使用rt-PA的患者血管再通率84.6%,死亡率7.7%,出血率0%,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15.4%;使用r-PA的患者血管再通率90.9%,死亡率9.1%,出血率9.1%,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13.6%。结论: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rt-PA与r-PA两药比较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3例给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观察组57例给予低分子肝素钙联合阿替普酶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血管再通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应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阿替普酶治疗具有显著疗效,不良事件发生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19.
氟伐他汀早期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氟伐他汀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早期应用对患者血脂、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影响。方法:将入选的78例ACS患者分为治疗组(40例)及对照组(38例),随访12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脂的变化,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治疗12周后,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C-反应蛋白的水平显著降低(P〈0.01或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随访期间再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死亡的发生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不良反应轻微。结论:氟伐他汀在ACS早期应用可在改善血脂异常、抑制炎症反应的同时明显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瑞替普酶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对血管再通率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9年6月~2020年12月收治的7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7例。对照组采用瑞替普酶治疗,观察组采用瑞替普酶+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血管再通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血管再通率较对照组高(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替普酶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可有效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管再通率,提高治疗效果,且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