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5 毫秒
1.
李强  卢彬  缪冬梅 《四川医学》2013,(4):513-515
目的探讨经纤维支气管镜(FOB)引导下行国人改良型无菌可控支气管封堵导管的左侧定位的可行性。方法 50例全麻下需(经左侧开胸)行左侧支气管插管的胸外科手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听诊组(T组n=25)及纤维支气管镜组(F组n=25),听诊组使用常规听诊法插管定位(如定位失败或者体位搬动导致封堵器位置改变则改为纤维支气管镜精确定位);纤维支气管镜组采用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精确定位。记录两组患者定位成功率、所需时间、插管并发症及各个时点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 T组和F组定位成功率分别为52%和96%、定位所需时间分别为(93.7±35.8)s和(61.3±16.5)s、支气管损伤例数分别为5例和0例,F组在定位成功率和所需时间方面明显优于T组(P<0.05),但两组在各个时点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改良型可控支气管封堵导管左侧定位,可明显提高定位成功率、降低因反复插管对气道的损伤、缩短定位时间,是改良型可控左侧支气管封堵导管插管定位的良好方法,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听诊引导法在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时的价值。方法:选择开胸手术80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两组(n=40)听诊引导法组AL和传统组T,均采用左双腔支气管导管(L-DLT)。插管完毕后用纤维支气管镜(FOB)确定位置,记录结果。结果:与传统法相比,听诊引导法明显增高导管开口位置的准确性,减少定位次数,减少导管定位时间,减轻插管时的心血管反应。结论:听诊引导法可以明显提高左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纤维支气管镜评价常规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定位的准确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应用纤维支气管镜评价常规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定位的准确性.方法 110例行肺癌手术患者在麻醉诱导完全后,行双腔支气管插管,采用听诊法调整导管位置,判断双腔管的就位情况.在双腔管就位满意后,再以纤支镜下的准确定位判定双腔支气管的位置.结果 63例左侧双腔支气管插管中,经听诊法检查满意的有46例(73%)仍有17例(27%)经纤维支气管镜确诊为定位不准确;47例右侧双腔支气管插管中,经听诊法检查满意的有32例(68%),仍有15例(32%)经纤维支气管镜确诊为定位不准确,经纤支镜调整均达到准确定位.结论 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病人,听诊法定位准确的病人中,仍有35%(左)和44%(右)假阳性,需要纤支镜确诊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可视喉镜配合纤维支气管镜引导双腔支气管插管在胸外科手术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21年6月—2022年12月收治的80例行全身麻醉经支气管插管胸外科手术的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以传统听诊法进行插管处理,观察组患者采用可视喉镜配合纤维支气管镜引导双腔支气管插管处理,比较两组患者入室时、插管完成时、插管完成后3min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的情况,插管定位时间、一次插管成功率以及术后48h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在入室时、插管完成时、插管完成后3min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插管定位时间为(62.4±18.5)s,少于对照组的(84.1±29.4)s(P<0.05),观察组一次性插管成功率为100%,高于对照组的60%(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5%,少于对照组的17.5%(P<0.05)。结论:为胸外科手术麻醉患者采用可视喉镜与纤维支气管镜联合引导双腔支气管插管,可保持患者生命体征指标的稳定,减少定位时间,提高一次性插管成功率,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具有...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肺部听诊法、听诊 吸痰管法及纤维支气管镜法判断双腔支气管插管定位的准确性。方法:300例需双腔支气管插管单肺通气行胸科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100例,气管插管后分别采用听诊法、听诊 吸痰管法及纤维支气管镜法判断双腔支气管的位置。结果:听诊法、听诊 吸痰管法、纤维支气管镜法定位准确率分别为64%、81%、100%,纤维支气管镜法明显高于其它2种方法(P<0.05),听诊 吸痰管法高于听诊法(P<0.05)。结论:听诊 吸痰管法能提高准确率,纤维支气管镜定位双腔管插管更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6.
袁宏勋  岳云 《中国病案》2008,9(12):45-45,M0002
目的研究纤维支气管镜技术在支气管双腔管插管定位中的作用。方法77例行择期手术需支气管双腔管插管患者(男45例、女32例、年龄20~77岁、ASA1~3级),静脉诱导行支气管插管,传统听诊定位调整双腔管位置,再使用纤维支气管镜定位调整。结果以传统听诊方法进行左主支气管插管定位的准确率为52.17%,其余定位不准占33.33%,使用纤维支气管镜可以使插管成功率提高;另有14.49%因反复误插入另一侧支气管,需纤支镜引导下正确插入。8例右主支气管插管病例中4例传统插管方法成功,有1例术前插管成功在术中体位变动后导管位置改变时,以及其余4例因传统插管方法失败病例需纤维支气管镜直视下调整位置,调整成功。结论使用传统方法进行支气管插管和插管后调整体位时,约有半数的病人需要再次调整导管位置。因此,行支气管插管和调整体位时宜常规使用纤维支气管镜。  相似文献   

7.
陈杰  黄河  李洪  杜智勇  杨天德 《重庆医学》2016,(20):2780-2781
目的:总结分析41例全肺灌洗术中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5年2月在该院行大容量全肺灌洗术患者41例,对双腔支气管插管后使用听诊定位法与纤维支气管镜定位法进行探讨。结果41例患者利用听诊定位等辅助定位成功39例,2例患者反复听诊定位无法进行双肺隔离,改用纤维支气管镜定位成功。其中使用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后调整导管深度19例,调整后均隔离良好,灌洗顺利。结论全肺灌洗术成功的前提在于双腔支气管导管选择及精确定位。纤维支气管镜直视定位已成为双腔支气管导管定位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8.
目的: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双腔支气管导管正确定位,是将左右总支气管分别通气,通过双腔支气管导管吸入麻醉气体实行单肺麻醉和通气。SMITH等认为^[1],仅靠听诊法判断导管管端正确位置主观性强,盲目性强,准确性低.但尽管通过仔细听诊确认双腔管已正确到位时,用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仍发现有48%的导管管端是错位的。为防止双腔支气管导管错位引起单肺通气导致有效肺泡面积的缺氧,麻醉意外的发生,我们选用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双腔支气管导管定位。方法:选择200例开胸手术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100例,均以Robertshaw双腔支气管导管在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插管,并管端定位。普通组100例以Robertshaw双管支气管导管并以手法提转结全胸部听诊定位。结果及结论:纤维支气管镜能正确定位双腔支气管导管的管端位置,正确率达100%,提高一次插管率,减少气道粘膜的损伤,确保手术过程导管位置最佳。克服普通组置管过深、置管过浅、导管发生旋转、左支气管管端进入右支气管、改变体位和手术牵拉引起管端错位。给临床麻醉制定了正确合理操作方法和麻醉安全,有效提供了循证医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在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行气管插管术,比较双腔支气管导管与Univent管应用于单肺通气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100例ASA Ⅰ/Ⅱ级年龄在18-65岁需行单肺通气的全麻患者,采用计算机随机法分为双腔支气管组(A组)和Univent管组(B组),每组50例。静脉麻醉诱导,待患者意识丧失、肌肉松弛后在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行气管插管操作。观察并记录气管插管时间、一次性成功率、声门暴露时间;气管插管相关并发症;麻醉诱导前后及单肺通气(OLV)后血流动力学、心率变化;双肺通气及单肺通气时血氧饱和度、气道压力、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变化;术中OLV时肺萎陷及手术视野暴露情况。结果①Univent管组插管时间较双腔支气管组明显缩短;②气管插管并发症发生率Univent管组明显低于双腔支气管组(P〈0.05);③麻醉诱导前后二组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相似(P〉0.05);④双肺通气及单肺通气时血氧饱和度、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情况相似(P〉0.05),而气道压力Univent管组较双腔支气管导管组明显更低(P〈0.05);⑤二组术中单肺通气时肺萎陷率及手术视野暴露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腔支气管导管及Univent管应用于OLV时均安全有效,同样在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行气管插管术,Univent管较双腔支气管导管所需时间明显缩短,而气管插管并发症则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1):103-106
目的研究和探讨可视喉镜配合纤维支气管镜引导双腔支气管插管在胸外科手术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124例行全身麻醉经支气管插管胸外科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2例,采用传统的听诊法插管;研究组62例,采用可视喉镜配合纤维支气管镜引导双腔支气管插管。对两组患者插管定位时间、一次性插管成功率及术后48 h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研究组一次性插管成功为98.4%,对照组一次性插管成功率为59.7%。研究组插管定位时间为(62.4±18.5)s,对照组插管定位时间为(84.1±29.4)s,研究组术后48 h并发症发生3例,占比为4.8%;对照组48 h并发症发生10例,占比为16.1%;两组一次性插管成功率、定位时间及48 h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视喉镜配合纤维支气管镜引导双腔支气管插管在胸外科手术麻醉中可有效减少定位时间、提高一次性插管成功率,降低48 h并发症发生率,可进行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3种左侧双腔支气管盲插定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105例需要支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的骨科胸廓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35例。气囊压力组使用支气管气囊压力观察法顺行插管进行左支气管插管定位;导管阻力组使用导管阻力法定位;身高预测组根据患者身高预测支气管插管深度进行插管。对比3组首次插管完成肺分隔成功率、首次插管完成肺分隔耗时、导管位置准确率及并发症。结果气囊压力组、导管阻力组、身高预测组首次插管完成肺分隔成功率分别为91.43%、62.86%、65.71%,耗时分别为(103.23±13.02)s、(114.66±26.54)s、(83.57±35.77)s;导管位置定位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分别为0.91,0.59,0.65;导管位置准确率气囊压力组明显高于导管阻力组、身高预测组(P〈0.05),但导管阻力组、身高预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隆突黏膜出血、声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支气管气囊压力观察法定位的效果好于导管阻力法和身高预测法。  相似文献   

12.
纤维支气管镜在双腔支气管导管定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用纤维支气管镜行双腔支气管导管定位,总结双腔管在国人中应用的规律,以指导临床.方法:120例择期行开胸手术,术中需要单肺通气的胸部肿瘤患者,ASA分级Ⅰ~Ⅱ级.麻醉诱导后由一位麻醉医师选择并插入一次性PVCRobertshaw双腔支气管导管,先用听诊法确定导管的位置,再由另一位麻醉医师用纤维支气管镜(fiberoptic bronchoscope,FOB)确定和调整导管的位置,记录结果.当病人由平卧位改为侧卧位时,再进行听诊和FOB检查,记录结果.当导管位置偏离正确位置0.5cm以上时认为是导管错位.同时记录单肺通气时的气道峰压(Paw)、血氧饱和度(SPO2).结果:在平卧位和侧卧位时,FOB检查时有71.3%和45.0%的导管位置需要重新定位.平卧位导管错位时,插入过深和插入过浅发生率相似,侧卧位以插入过浅为主.右侧双腔管较左侧双腔管更易出现错位.结论:使用Robertshaw导管行肺隔离时,在病人平卧位和侧卧位时用纤维支气管镜对导管定位更为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定位Supreme喉罩用于肾脏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侧卧位肾脏手术6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Supreme喉罩组(SLMA组)和气管插管组(TT组),各30例,麻醉诱导插管后,观察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等指标.记录2组导管插入的一次成功率、二次成功率、麻醉并发症以及拔管期的不良反应.结果:SLMA组一次成功率90.0%,二次成功率100.0%.SLMA组各时间点的MAP和HR变化均不明显(P>0.05),TT组插管后T2~T5时间点的MAP和HR均较T1显著升高(P<0.01),TT组T2~T5 MAP和T2~T4 HR均高于SLMA组(P<0.05~P<0.01).SLMA组的呛咳和24 h内气道并发症均少于TT组(P<0.05).SLMA组一次成功率90.0%,二次成功率100.0%.结论:Supreme喉罩使用纤支镜定位后,可以安全用于侧卧位肾脏手术的麻醉管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Coopdech、Univent、Arndt三种支气管封堵器在胸腔镜下肺大泡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112例行胸腔镜下肺大疱切除术患者,按照单肺通气方式和封堵器种类分为Coopdech组、Univent组、Arndt组和双腔管组,各28例。观察各组的手术相关指标、血流定力学变化情况、通气指标和拔管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单肺通气时,三个封堵器组的平均气道压均小于双腔管组;改变手术体位过程中,Univent组发生导管移位的次数大于其它三个组;三个封堵器组拔管后呛咳和咽喉疼痛的发生例数均少于双腔管组;各组一般情况、其它术中相关指标、全程血流动力学改变、PaO2和PaCO2变化情况和拔管后恶心呕吐发生情况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三种支气管封堵器与双腔支气管导管均能够安全有效地应用在胸腔镜肺大泡切除手术中,使用三种支气管封堵器都可降低单肺通气时的平均气道压和拔管后呛咳和咽喉痛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蛇形管内窥镜存双腔支气管插管定位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选择本院拟行双腔气管插管患者60例.采用随机双盲法分为蛇彤管内窥镜组(A组)和听诊组(B组),每组30例。插管成功后A组使刚蛇形管内窥镜插入双腔导管的主管内观察导管前端位置,调整导管前端到合适的位置并妥善同定;B组单纯使用听诊法听诊双肺呼吸音渊节导管深度。比较两组用时和调整后单肺通气效果。结果两组患者调整导管时间比较,A组用时明显短于B组,并且开胸后肺叶萎陷良好例数A组也较B组多(P〈0.05)。结论蛇形管内窥镜可以方便快捷地用于双腔气管捅管的定位,其定位准确性优于单纯使用听诊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视可尼喉镜引导双腔气管导管插管,将导管气管腔开口分别置于塑形后导管远端弯曲的凸面和凹面,比较这两种不同塑形方法在插管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行择期胸外科手术并需进行左双腔气管导管插管的患者,采用视可尼喉镜引导双腔气管导管插管,根据气管导管塑形方式将患者随机分为U组和T组,患者使用的双腔气管导管均沿视可尼喉镜镜杆塑形,T组塑性后导管的气管腔开口置于导管远端弯曲的凸面, U组气管腔开口置于导管远端弯曲的凹面。全麻诱导后,采用塑形后的导管在视可尼喉镜引导下插管,记录患者视可尼喉镜插管操作时间、插管次数、支气管插管错位、纤维支气管镜定位时间、插管总时间及是否有口唇和牙齿损伤,评估术后1 h及24 h患者声音嘶哑及咽喉疼痛情况。结果: 136例患者完成本研究,每组68例。U组患者视可尼插管操作时间少于T组[(35.1±6.1) s vs. 39.6±11.8) s, P=0.007],两组一次插管成功率(92.6% vs. 88.2%, P=0.56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组插管阻力评分更低;T组支气管插管错位的例数少于U组(4 vs. 13, P=0.020),纤维支气管镜定位时间更短[(44.1±20.9) s vs. (53.6±29.2) s, P=0.032];两组患者插管总时间以及两组口唇、牙齿损伤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声音嘶哑发生率和严重程度评估,术后1 h时U组均低于T组;而在咽喉疼痛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方面,术后1 h和24 h时U组均低于T组。结论: 使用视可尼喉镜引导左双腔气管导管插管时,将导管沿视可尼镜杆塑形,使其气管腔开口位于塑形后导管远端弯曲的凹面能够节省视可尼喉镜插管操作时间,并减少术后咽喉疼痛及声音嘶哑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但这种塑形方法会增加支气管插管错位的发生率以及纤维支气管镜定位导管位置所花费的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