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高频通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高频通气是近20年国际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通气技术,用于机械管理和呼吸道疾病的辅助治疗。1982年江西医学院一附院等单位研制的高频喷射呼吸机,为我国此项研究创造了条件。目前全国约有数千台各种型号的高频通气呼吸机投入临床使用,越来越  相似文献   

2.
液体通气     
近十年来危重病急救医学的发展较快,持别是呼吸支持技术有很大进步,如呼吸未正压通气、反比通气、体外膜脉及肺表面活性物质替代疗法的应用等,但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病死率仍高达50%。这一事实使人们认识到机械通气治疗,不论采用那种形式,都属于呼吸支持,而对肺部病变及通气一准注失常却无任何治疗作用。故寻找和探索同时具备呼吸支持和治疗作用两项功能的新方法日益受到重视。在此背景前提下,人们开始对液体通气(liquidventilation,LV)进行了再认识.并在不足十年之内获得了重大进展。90年代以来,发展更为迅速…  相似文献   

3.
高频通气     
高频通气(HFV)是指用低潮气量高频率(60~1800次/分)机械呼吸维持气体交换的方法。其特点是在通气过程中气道峰压和平均气道压低,因此,对急性肺疾病合并实肺病人机械通气时减少肺气压伤和支气管胸膜瘘病人机械通气时减少气体外漏是有益的。根据通气时吸入气的传递方式、工作原理不同可分为高频正压通气(HFPPV)、高频喷射通气(HFJV)和高频振荡(HFOV)。HFPPV HFPPV系用气动阀原理通气,呼吸机采用低顺应性通路。吸气期通过气管导管连接管上的侧枝送出吸入气,气动阀是开畅的。呼气期吸入正压停止,气流冲开反应灵敏的单后活门呼出,此活门亦有限制吹气峰压过高的作用。HFPPV的通气频率为1~1.7  相似文献   

4.
液体通气是近 30年来发展起来的以液性氟碳化合物作为通气介质的新技术 ,在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方面正越来越成为研究热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死亡率高达 50 %~ 70 % ,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 ,除了强调解决原发病外 ,主要是及时纠正机体的严重缺氧 ,保证动脉血和组织内有足够的氧合 ,改善症状。现常用的呼气未正压通气 ,分侧肺通气和反比通气等机械通气方式均不能直接改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的病理生理状态。然而液体通气可显著提高肺顺应性 ,降低气道压力 ,改善机体氧合状态 ,抑制肺组织损伤 ,显示了机械通气无法比拟的优势。1 全…  相似文献   

5.
液体通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乃杰 《急诊医学》1998,7(3):206-208
  相似文献   

6.
2000年美国呼吸和危重病学杂志(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发表了Esteban等的1份调查报告,该调查范围包括北美、南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412个内科、外科ICU,在调查时正在接受机械通气的患者共有1638例,占ICU患者的39%。对这些患者所用通气模式的调查结果是:47%应用辅助/控制通气(A/CMV)模式,  相似文献   

7.
无创通气在机械通气撤离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无创通气(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NNPV)在多种原因导致的急性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撤机流程中的有效性.方法 前瞻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犬医院ICU人选的71例急性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经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48 h后,达到临床撤机条件,但末能完成自主呼吸试验,排除NPPV禁忌证,将患者随机(随机数字法)分成无创通气序贯撤机(NPPV组,n=36)和传统撤机方法(IPPV组,n=35)两组.NPPV组拔管前予提高压力支持水平休息30 min,拔管后立即给予NPPV作为撤机方法;IPPV组传统方法撤机.观察两组患者自主呼吸试验前后呼吸力学参数、动脉血气、循环指标的变化,以及分组后两组机械通气2 h后的心肺参数,同时比较两组患者的转归.结果 分绀后机械通气2 h后心肺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IPPV组相比,NPPV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分别为[(14.88 ±3.76)d vs.(20.68±2.79)d,P<0.01);(14.16±3.45)d vs.(2.57±7.71)d,P<0.01);IPPV组分别为(23.39±5.19)d vs.(33.89±8.58)d,P<0.01)],NPPV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IPPV组(22.9%vs.72.2%,P<0.01),特别是肺部感染发生率较低(6.1%vs.36.1%,P<0.01).结论 NPPV适用于多种原因导致的呼吸衰竭的撤机过程.把握无创通气NPPV的适应证,以及在撤机过程中及早进行NPPV干预,可以提高NPPV住序贯撤机中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急性肺损伤是临床常见的综合征,病死率较高,目前尚缺少合适的治疗方法。液体通气技术是一种新型呼吸通气模式,可减轻肺部炎症反应,改善通气状况,为急性肺损伤的治疗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探讨双水平正压通气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压力支持通气 (BIPAP/SIMVPSV)的临床应用价值。1 病例与方法1.1 病例 :30例患者为我院 ICU住院的呼吸衰竭需机械通气者 ,其中男 2 0例 ,女 10例 ;年龄 18~ 84岁 ,平均 5 9岁。 APACHE 评分 18~ 30分 ,平均2 6 .5分。短期上机 (<10日 )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鼻咽通气道用于面罩困难通气患者中的可行性.方法 预测有面罩困难通气的患者28例,随机均分为常规组14例和鼻咽通气道组14例.观察患者控制呼吸情况以及生命体征,记录两组出现困难通气和进行环甲膜切开的患者例数.结果 常规组出现困难通气患者明显多于鼻咽通气道组(P<0.05),无环甲膜切开病例发生.结论 插入鼻咽通气道进行面罩通气能很好地解决困难通气问题,不失为一种有效可行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1.
急性肺损伤是临床常见的综合征,病死率较高,目前尚缺少合适的治疗方法。液体通气技术是一种新型呼吸通气模式,可减轻肺部炎症反应,改善通气状况,为急性肺损伤的治疗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
急性肺损伤是临床常见的综合征,病死率较高,目前尚缺少合适的治疗方法。液体通气技术是一种新型呼吸通气模式,可减轻肺部炎症反应,改善通气状况,为急性肺损伤的治疗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胸科手术麻醉中单肺通气(OLV)期间采用压力控制通气(PCV)与容量控制通气(VCV)对血流动力学、气道压力以及动脉血气的影响.方法:选择30例择期肺叶切除的成年患者,ASA分级Ⅰ~Ⅱ级,麻醉诱导后插入双腔管,先双肺通气,OLV开始后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n=15)OLV期间采用VCV模式通气,B组(n=15)OLV期间使用PCV模式通气.比较两组各时段的血流动力学、气道峰压(Ppeak)、气道平均压(Pmaw)、动脉血氧分压(PaO2)以及肺内分流率(Qs/Qt).结果:两组间各时段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0.05).A组和B组OLV期间的Ppeak分别为(28±5)cmH2O和(23±3)cmH2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Qa/Qt比B组高[(41.3±9.5)% vs (35.3±8.4)%,P<0.05].PaO2分别为(27.6±14.5)kPa和(31.1±13.3)kP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科手术OLV期间采用PCV模式在降低气道压,减少肺内分流,增加动脉血氧分压等方面优于VCV模式.  相似文献   

14.
林嘉  吴峤微 《临床荟萃》2019,34(2):189-192
随着机械通气在儿童危重症领域的广泛应用,更多的临床发现机械通气在改善患儿氧合的同时,也带来一些相关的肺损伤,而这些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可能导致患儿最终的病情恶化、甚至死亡,因此如何进行肺保护通气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目前这方面成人研究的比较深入,在儿童重症领域尚在起步阶段,本文将从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的病理生理角度阐述目前儿童机械通气方面的肺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15.
机械通气相关肺损伤与肺保护性通气策略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0  
近年来发现,对某些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进行机械通气治疗时,反而加重原本存在的肺损伤和炎症。因此,有些学者对高压高容通气、高压低容通气和低压高容通气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潮气量过大对肺泡的牵拉作用是机械通气相关肺损伤的最重要原因。因而,提出了“容积损伤”(volutrauma)的概念。急性肺损伤(ALI)/ARDS患者多同时存在多种可致肺损伤的危险因素。这些因素的存在不仅使ARDS患者对机械通气所致肺损伤的易感性增加,而且降低机体对肺损伤的修复能力。ALI/ARDS患者广泛存在的肺不张和肺水肿使肺脏的有效充气容积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6.
机械通气是危重病抢救中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及时正确的机械通气,能有效的解决氧供问题,为治疗原发病创造条件。但在治疗中若出现单肺通气,则是一种危及生命的严重并发症。现就11例单肺通气谈谈护理体会。  相似文献   

17.
18.
PaCO2超过45mm Hg(1mm Hg=0.133kPa)即表示存在肺泡低通气,当PaCO2达到50~70mm Hg可产生相应的病理生理改变和临床症状,称为低通气综合征(hypoventilation syndromes)。动脉血气分析和肺功能检查可明确诊断及病因。应用无创正压通气(NPPV)治疗可改善患者的通气状况,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9.
体外高频通气江西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烧伤中心(330006)郭光华(综述)曹勇吴燮卿(审校)近年来。随着高频通气(HFV)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体外HFV日益受到重视。所谓体外HFV,即通过挤压胸壁或振荡全身体表在气道产生振荡气流,进行辅助呼吸。体外H...  相似文献   

20.
还在临床研究阶段,瑞典Sjostrand 等人于1967年首先介绍应用每分钟60~100次呼吸频率的技术,称为高频正压通气(HFPPV)。在进行气管或喉部手术或气管镜检查期间试用保持病人通气的方法时,一些外科医生发现病人大幅度的胸壁运动并不妨碍小量(100~300ml)爆发性喷射给氧。经过Klein 等人研究,对高频正压通气进行了技术改革并将这个系统重新命名为高频喷射通气(HFJV)。于是,高频喷射通气(HFJV)成为一种维持通气的技术,应用这种技术是使迅速搏动或爆发的气体在低压下经过一个狭窄的喷射管而进入呼吸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