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大黄附子汤在急腹症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黄附子汤出自东汉张仲景《金匮·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篇。原文云:“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本方是温下法的最早方剂。方由大黄、附子、细辛三药组成,方中大黄苦寒、附子辛热,两药相伍,以祛内积之阴寒,细辛温经发散,以宣郁  相似文献   

2.
<正>大黄附子汤出自《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文中明确指出其针对病机为"寒",即寒实证,大黄附子的作用是温下。胡氏[1]认为,凡偏侧痛用该方加减治疗均有效。受此启发,笔者近年来用此方加减治疗各类痹证引起的偏侧关节肿痛取得较好的疗效,特就一些典型案例及其病机方药作一介绍,以抛砖引玉。1方药介绍1.1方药组成及用量  相似文献   

3.
陈晓明  张金明 《陕西中医》1998,19(4):179-179
<正> 附子与大黄配伍应用,首推医圣张仲景。他在《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中云:“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相似文献   

4.
浅谈《金匮要略》大黄附子汤治疗急腹症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曰:"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本条论述的是寒实内结的证治,其主症为腹痛、大便不通.方中用大黄泻下通便,附子、细辛温经散寒,并能止痛.用之治疗以大便不通为主症,伴见腹满痛的内科急症、重症屡获良效.  相似文献   

5.
大黄附子汤     
正《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曰:"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由大黄、附子、细辛三味成方。传统认为本方是温下剂,因为张仲景原文就是"此寒也,以温药下之"。但如果是寒积,直接用巴豆温下可也,何必三味同用,寒热相制。对张仲景的原文往往要"从无字处着眼",温经汤、黄土汤等传统的温药方剂,实际上是寒热并用的,实质是这些方剂基本都是针对肿瘤寒热胶结的病机,很少纯寒纯热形成肿瘤者,纯寒纯热要  相似文献   

6.
大黄附子汤证症状为胁下偏痛,发热,脉紧弦,病机为阳虚生寒,寒气上逆,方中附子温经祛寒,细辛散寒止痛,大黄破积聚、下逆满,并可制约附子、细辛之温燥,诸药相配,共奏散寒开结,通经止痛之功。该证病位或在脾胃,或在肝肾,其临床表现或为胁痛、腹痛,或为便难,或为发热,也可能诸症并见,临床应用大黄附子汤不必拘泥于偏痛或满痛,也不应将病位定在“胁下”,只要病机相同即可随证治之。《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全篇条文前后联系,先有腹满病,兼有外感发为厚朴七物汤证,不解则邪盛正虚,进而兼腹满虚、实之证,再不解,邪正相搏,发为寒疝,故该篇所言各证为同一类病证失治误治后病机的各种转化,体现了张仲景整体恒动思维。  相似文献   

7.
《金匮要略》"胁下偏痛"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篇第1 5条 :“胁下偏痛 ,发热 ,其脉紧弦 ,此寒也 ,以温药下之 ,宜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讲义》释义为 :“这里的‘胁下’,包括两胁及腹部 ,‘胁下偏痛’谓左胁下或右胁下痛 ,而非两胁下俱痛。”笔者经过 1 0多年临床实践 ,反复思考 ,借鉴同道们的研究成果 ,认为“胁下偏痛”,应理解为胁下及胁下偏后痛。首先从字面上理解。“胁下偏痛”说明病位不在两胁 ,更不在胁上 ,而在胁下或胁下的偏前或偏后位置。若为“偏前痛”,当称为“腹痛”。所以“胁下偏痛”只能理解为“胁下及胁下偏后痛”。假如“胁下…  相似文献   

8.
大黄附子汤来源于《金匮要略》;其组成为大黄、附子、细辛。用法与用量:水煎服,日1剂。功用为温阳散寒,泻结行滞。主治:寒积里实。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逆,舌苔白腻,脉紧弦者。目前临床上常其方加  相似文献   

9.
1厚朴七物汤、大黄附子汤厚朴七物汤方出《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是治疗“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的方剂。药有厚朴、甘草、大黄、大枣、枳实、桂枝、生姜。大黄附子汤出处同上,是治疗“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的温下方剂,药有大黄、附子、细辛三味。病案举例:慢性盆腔炎。叶某,45岁,2005年2月23日初诊。慢性盆腔炎病史已经多年,下腹胀痛3天,以胀为甚,大便正常。月经周期规律,经量正常,无痛经。孕4产2人流2,输卵管已结扎。小便频急,无尿痛;胃寒、纳可,寐欠安。B超检查提示子宫肌瘤7mm×8mm×9mm,末次月经2月13日…  相似文献   

10.
大黄附子汤为仲景所创温下之典剂。原方主治“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笔者临床用之光大其义,治疗内伤疑难杂症,疗效颇佳。兹采3例如下:例1.赵×,男,52岁。1987年4月5日诊。排尿余沥不尽,尿有中断,急迫不出。直肠指检前列腺增大如鸡卵。B 超:前列腺左右径4.15cm,前后径3.78cm。舌淡苔白,脉沉  相似文献   

11.
大黄附子汤现代药效学研究与临床运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黄附子汤载于<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篇,由大黄、附子、细辛三味药物组成.具有温里散寒,通便止痛的功效.传统用于寒积内结,阳气不运所致的便秘腹痛,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冷,舌苔白腻,脉弦紧等症.该方为温下剂的代表方.近年来,本方在药效学以及临床运用方面有较多地研究,一定程度地探索了该方现代临床运用的科学规律和新的用途,为深入开发运用该方奠定了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答:温脾汤与大黄附子汤都能温散寒凝,泻下冷积,治疗寒凝阻滞于肠中所致的腹痛便秘,均以附子配大黄作为方中的主要部分,其中大黄附子汤配细辛之辛温宣散,助附子温散寒凝止痛,主治寒实凝滞所致的腹痛便秘或寒凝于肝经所致的胁下偏痛而中气未虚者;温脾汤配干姜之  相似文献   

13.
仲景大黄附子汤,原治“胁下偏痛发热”,药由大黄、附子、细辛组成。方中大黄攻下,附子温经,再加细辛之通阳散结,取治诸痛,每有捷效。而附子与大黄相配,寒下无损阳之弊,温通无助火之由,适“痛遂利减”而致太和也。兹撮数案以见其用。请同道指正。一、三叉神经痛“阳明独旺于面”,其经脉“下循鼻外”上“至额颅”。与三叉神经分布适相唿合,是以欲止其痛,宜于是而用忌焉。吕光兴之母,70岁。身瘦筋暴,素多便燥,三叉神经痛多年,83年8月10日,晚饭后忽然挈痛不止,舌黄脉数,食减便利,余  相似文献   

14.
一慨述此病系属中医“肠痈”范畴,祖国医学早在“内经”中已有记载,汉“金匮要略”一书中总结了有关肠痛之治验,明确了辨证施治之方法,认为“肠痛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皮汤主之。”又云:“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为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痛脓,苡米附子败酱散主  相似文献   

15.
急性阑尾炎是最常见的外科急腹症,属于中医肠痈的范围。早在汉朝时期张仲景的《金匮要略》里就有关于阑尾炎的论述,如:“肠痛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附子薏苡败酱散主之。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若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皮汤主之”。  相似文献   

16.
对《金匮要略·痰饮病》"脉偏弦"与《金匮要略·水气病》"脉沉"进行比较研究,发现"脉偏弦"重在表述饮邪之偏积,而不像水气病之水气那样泛滥全身。如狭义痰饮之积在胃或积在肠或胃肠俱积、悬饮之积在胁下、溢饮之积在四肢、支饮之积在胸膈等概谓之"偏"。故饮邪为害多偏积于身体某一局部,"偏弦"重在"偏"而不在"弦"。结合临床看,痰饮病虽可见"偏弦"之脉,但多见濡、滑、细、小、沉及双弦等脉,不能囿于"偏弦",主脉不主可见于《金匮要略》多种病证。  相似文献   

17.
大黄附子汤首载于《伤寒论》,用于治疗寒积内结、胁下偏痛,后世医家将其加减化裁、病证结合,扩大了临床应用范围,疗效显著。目前,关于大黄附子汤的临床应用和药理研究报道日益增多。查阅、整理相关文献,得到结论:目前大黄附子汤用于治疗消化系统、肾病、痛证、妇科疾病等,但是临床报道多见于个案分析和小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药理研究大多限于单味中药,整方的机理研究报道较少,尤其是其药理作用的微观机制如何,这就使大黄附子汤的临床扩大应用缺乏认可度和药理研究支持;而如何在保证其安全性的基础上合理用量,本方的量效关系如何,这都是亟需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五泻心汤证原文1.大黄黄连泻心汤证:"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154条)2.附子泻心汤证:"心下痞,而后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155条)3.生姜泻心汤证:"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鞕,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157条)4.甘草泻心汤证:"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鞕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热结,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鞕也,甘草泻心汤主之."(158条)5.半夏泻心汤证:"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鞕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也,宜半夏泻心汤."(149条)  相似文献   

19.
<正> 大黄附子汤出自《金匮要略》,攻专温散寒凝,用治脏腑素有沉寒痼冷,复感寒凉或寒邪直中脏腑,凝涩于胃肠。症见:酸痛便秘,肋下偏痛,病势为急,故取附子之辛热以散寒凝,大黄走而不守以荡积结,助细辛之宣通,则阴霾散而坚结开,气机通而便调痛解。《普济本事方·卷四》温脾汤均为许叔微所创,实为大黄附子汤之发挥。方中附子大黄并用,又取  相似文献   

20.
孙大志  秦志丰 《中医杂志》2003,44(2):155-156
“知常达变”在望、闻、问、切中显得尤为重要。正如《素问·玉机真脏论》云:“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现以紧脉为例加以探讨。紧脉,脉数而弦急,其象来时劲急,按之长,左右弹指。举之若牵绳转索之状。主寒证,痛证。李时珍日:“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又如《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云:“胁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