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聋哑是素认无法挽救的痼疾,考查祖国医学之经典著作,知先人认为急性热性病,尤其是脑疾患是发生本病的主要原因之一。灵枢经热病篇载:“热病不知所痛,耳聋不能自收”。巢氏病源有:“发癎瘥后,六七岁不能语言。”由于热性病或其他疾病而使神经系统及内分泌系统(这两个系统祖国医学统称为肾)发生变异,因而产生耳聋。如灵枢经五阅五使篇载:“耳者肾之官也”。晋皇甫谧甲乙经载:“肾气通于耳,耳和则能闻五音。”这不但说明了耳和肾的关系,同时也应体会到耳的疾病和先天不足,某些遗传因素以及整个生体机能的减退有关。  相似文献   

2.
耳针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早在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就记载有治尸厥“以管吹其左耳,中极三度,后吹右耳三度”的治病方法。唐·孙思邈《千金方》中述:“耳中孔上横梁针灸之,治马黄黄疸,寒暑疫毒”等病。后世医著中亦有不少记载用耳针治疗各科疾病的方法。耳针之所以能治疗疾病,是因为耳与全身各部及五脏六腑均有联系,如十二经脉中六阳经循行经过耳部,六阴经通过其络脉皆会于耳中。又如《灵枢·脉度》篇记述:“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  相似文献   

3.
祖国医学对“肾”的概念是广义的,认为“肾”是五脏之一,是促使人体生长发育,生殖及水液代谢平衡的重要脏器,相当于现代医学泌尿,生殖系统和部分内分泌、神经系统的功能,并关系到营养物质代谢。现代医学有关肾脏的一些疾病,自然也属于此范畴。肾与耳的关系,祖国医学早有阐述,《灵枢·五色篇》谓:“耳为宗脉之聚”,由于耳为清空之窍,清阳交换之所,十二经上络于耳,当内脏有病时,可在耳壳的相应部位出现反应。又认为肾开窍于耳,耳主听觉,依赖于肾的充养,因此《灵枢,脉度篇》说:  相似文献   

4.
李洁  王英震 《山西中医》2003,19(4):38-39
高脂血症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首要危险因素 ,而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心脑血管疾病是目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因此 ,调整血脂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措施 ,但迄今为止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笔者根据祖国医学痰瘀相关理论 ,采用痰瘀同治法治疗取得较满意疗效 ,现探讨如下。1 病因病机高脂血症属于中医“痰浊”、“瘀血”、“痰瘀”等范畴 ,散见于“肥人”、“眩晕”、“胸痹”、“中风”等病证中。祖国医学对血脂的认识在古典医籍中早有记载。如《灵枢经·五癃津液别》篇云 :“五谷之津液 ,和合而为膏者 ,内渗入于骨空 ,补益脑髓 ,…  相似文献   

5.
运用耳廓诊断疾病是祖国医学诊断方法之一。早在黄帝内经中已有许多记载。《灵枢》中有“视耳好恶,以知其性”。《灵枢·本脏》篇中还指出:“耳坚者肾坚,耳薄不坚者肾脆……”。《灵枢·口问篇》中指出:“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明·王肯堂《证治准绳》曰:“五脏所主病证蕴于内,必形色见于外。”从而可见触诊耳穴推断子宫肌瘤是有所依据的。  相似文献   

6.
“肾”为中医五脏之一,主要生理功能与生长、发育、生殖、内分泌及体液代谢等有关,其中“肾”与耳的关系十分密切。《灵枢·五阅五使篇》曰:“耳者肾之官也”。《诸病源候论·耳病诸候》又曰:“肾为足少阴之经,而藏精气,通于耳。耳,宗脉之所聚也。若精气调和,则肾脏强盛,耳闻五音”。我们在中西医  相似文献   

7.
肾风刍议     
“肾风”一词源出《内经》,是祖国医学的一个病名。《内经》一书中多次述及此病,如《素问·风论篇》曰:“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庬然浮肿,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隐曲不利,诊在肌上,其色黑”。《素问·评热病论篇》:“有病肾风者,面  相似文献   

8.
综述温热     
从祖国医学典籍所记录的温热病的资料中,可以了解古代传染病的流行概况。如素问“热论”、“刺热篇”、“评热病论”,灵枢“热论篇”等都有记载,而且在两书的其他各篇中,还散见了温、热、暑、燥、疫、厉气、温厉等的文献,难经中也有记录,这些可算是温热病最早的资料。但古代学者对于温热病一门的研究,都附属于伤寒病例中,伤寒范围是概括温热病在里面的,如素问热论篇所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难经58难说:“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相似文献   

9.
耳穴临床应用点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耳朵就像一个倒置的胎儿 ,包含了人体从头到脚几百个穴位的反应点 ,目前 ,耳穴治疗以其简便经济、行之有效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耳与脏腑的关系在我国古代医学论著中早有记载 ,如《证治准绳》曰 :“五脏所主病证蕴于内 ,必形色见于外”。“肾为耳窍之主 ,心为耳窍之容”。《厘正按摩要术》进一步将耳朵分为心、肝、脾、肺、肾五部 ,其云 :“耳珠属肾 ,耳轮属脾 ,耳上轮属心 ,耳皮肉属肺 ,耳背玉楼属肝”。由此可见耳与内脏息息相关 ,而五脏六腑又各自对应一条经脉 ,那么耳与十二经脉的联系是必然。《灵枢·经脉》篇具体记载了耳部经脉分布的…  相似文献   

10.
慢性肾炎这一个病名在祖国医学书籍上虽没有见过,但根据文献所记载“五水病”(水气水肿)的证候来看,与此却相吻合。例如《内经素问》说:“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灵枢经》云:“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由此可见祖国医学对“水肿”这一类疾病,早有认识和记述了。我们从学习祖国医学理论的过程中,充实了关于这方面的知识,并在医院的实际工作中,对慢性肾炎的中医护理方面,有了一些体会。现在简要地把这些认识和体会谈一谈:  相似文献   

11.
<正>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分单纯型与复杂型两类,与祖国医学的“耳疳”相类似。如《医学入门·耳部》说:“耳疳者,为耳内流出脓水臭秽也”。是耳科常见且不易治愈的慢性病。现将临床运用中医辨证治疗141例的疗效观察,整理如下,以供参考。病因与治法耳为听觉器官。耳的功能靠精、髓、气、血的充养,尤赖肾气之调和,故《灵枢·脉度篇》说;“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能闻五音矣”。考《医学入门》:“……旧聋多虚,肾常不足故也,宜滋补开窍之剂”。结合患者的间歇性或持续性耳内流脓、耳鸣、耳聋主症,笔者认为属于肾经虚热上蒸,湿毒壅结耳窍所致。根据“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经文,治宜扶正祛邪为法。  相似文献   

12.
一社会发展史告诉我们:“感觉器官的发展是跟脑筋的发展同时并进的。”因而我们认为眼、耳、口、鼻等器官,不仅是劳动的器官,而且它也是劳动的产物。正因为这样,所以每个人对于这些器官都是非常爱惜的,都尊称它为“五官”(五官名称,见于灵枢经五阅五使篇,他说:“鼻为肺之官,目为肝之官,口唇为脾之官,舌为心之官,耳为肾之官),假如这些器官有了疾病,  相似文献   

13.
关于“五态”人的论述,最早记载于《灵枢经·通调论篇·通天七十二》中,少师曰:“盖有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凡五人者,其态不同,其筋骨气血各不等。”[1]张介宾对本节所论阴阳“五态”人辨证施治解释为:“太阴,少阴,太阳,少阳者,非如经络之三阴三阳也。盖以天禀之纯阴者曰太阴,多阴少阳曰少阴,纯阳者为太阳,多阳少阴者曰少阳,并阴阳和平之人,而分为五态也,此虽禀赋为言,至于气血疾病之变,则亦有纯阴纯阳,寒热微甚,及阴阳和平之异也。故阳藏者偏宜寒,阴藏者偏宜热,或先阳而后变为阴者,或先阴而后变为阳者,皆医家…  相似文献   

14.
揉耳健身     
中医理论认为“肾气通于耳”,“肾开窍于耳”,肾与人的生长衰老和寿命有关。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灵枢经》说“耳为宗脉之所聚”;清《杂病源流犀流》说“一身之气贯于耳”,明确指出了耳与全身气血运行的关系。 从上述经典文献中可以看出,耳是全身经络、气血“通达”“汇聚”“贯通”的处所。医学实验研究证实,全身各部在耳朵都有相应的呈现规律性的对应(反应)点,分布规律就像一个倒立的人体:头  相似文献   

15.
祖国医学对传染性疾病的认识,早在二千多年前的《内经》中即有记载,指出:“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过当时混称为“热病”,尚没有从一般外感疾病中分离出来,所谓“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迨至唐《外台秘要》则开始有“天行发斑”、“天行热痢”等传染病的证治记叙。金元以后,随着临床实践和认识的发展,传染性疾病逐步从广义的  相似文献   

16.
宋史菘本《灵枢经·经脉》篇足阳明胃经循行原文曰:“胃足阳明之脉,起於鼻之交中,旁纳太阳之脉……”“之”字横亘其中,致文理医理难通。历代《内经》不同版本均无之字,故丹波元坚(日)《灵枢经》认为之字为衍文;现代学者郭霭春《黄帝内经灵枢校注语释义》亦从其说。但进一步考证,似难用行文作解,故又有学者提出不同看法,如傅贞亮《黄帝内经灵枢经析义》认为“之”字当作“上”,此说甚是,但未道其原委。 考“之”字大篆写作“ ”,与篆书上“ ”字接近,为《灵枢经》早期传抄过程中形近而讹,并非衍文。《灵枢经·经脉》篇中…  相似文献   

17.
祖国医学著作汗牛充栋,各家学说异彩纷呈,有“心开窍于耳”之说,亦有“肾开窍于耳”之论。笔者认为,前者所言“神”也,后者所论“髓”也。而“脑为元神之府”,又为“髓:艺海”,故日“脑开窍于耳”。1 “心开窍于耳”析《素问·金匮真言论》曰:“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明确指出耳不仅是肾之窍,而且也是心之窍。持此说者认为,心主藏神,而  相似文献   

18.
六泌尿生殖系关於肾脏素问:‘诸水皆生於肾乎?’‘肾何以主水?’(水热穴论难经:‘肾主液’,)四十难淮南子:‘肾为雨’,说文:‘肾、水藏也’,释名:‘肾,引也,肾属水,主引水气’以上是记载肾脏及排尿的有关资料。素问:‘藏各有一,肾独有两’难经:‘肾有两枚,均为古代已熟知肾有两枚的证明。素问:‘腰者肾之府’(脉要精微论)灵枢经、‘挟大肠者,肾也,当肾者脐也’(五色篇)此指肾所居部位而言。诸病源候论:‘肾主水与膀胱为表裹’为已知肾与膀胱相通之证。同书又有‘肾主水,而开竅在阴,阴为溲便之道’。为已知肾脏,膀胱,尿道相通之例。医宗金鑑引张介賓云:‘肾有二枚,形如豇豆,相并而曲,附於脊之两傍,相去各一寸五分,外有了黄脂包裹,各有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部份     
《伤寒论》中伤寒二字的涵义是什么? 《伤寒论》中的伤寒二字,作为病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伤寒是指感受六淫之邪所引起的急性热病,即一切外感疾病的统称。如《素问·热论》中记载:“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又云“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难经·五十八难》也云:“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所谓“伤寒之类也”和“伤寒有五”  相似文献   

20.
膏药疗法是祖国医学的一项传统的治疗手段。它作为治疗或辅助治疗某些疾病有一定的疗效。为了继承和发扬祖国医药学,特谈谈中医内科的膏药疗法。中医运用膏药来治疗内科疾患最早见于内经。灵枢经筋篇说:“颊筋有寒……故僻,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以桑钩钩之。”其次见于金匮:“中风历节病篇,头风摩散方,大附子一枚(炮),盐等分。右二味。为散;沐了,以方寸匕,以摩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