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检查了持续性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患者66例,其中62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左前降支(LAD)和/或右冠状动脉(RAC)狭窄患者:16例经~(201)Tl显像,15例经~(99m)Tc-MIBI显像(一位患者用了两种方法)。无LAD或RCA狭窄患者:12例经~(201)Tl显像,22例经~(99m)Tc-MIBI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放射性核素心肌显像在大动脉炎心脏受累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临床确诊大动脉炎且有心脏受累,并接受了放射性核素心肌显像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的临床和心肌显像资料.12例患者中,男3例,女9例,年龄(35±15)岁.将12例患者的心脏受累分为单纯主动脉瓣受累(4例)和冠状动脉受累而无主动脉瓣受累(8例).单纯主动脉瓣受累的患者中,运动和药物负荷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心肌灌注显像各1例,另2例进行了静息心肌灌注显像;冠状动脉受累的患者中,4例进行了心肌灌注显像(运动和药物负荷心肌灌注显像各1例,静息心肌灌注显像2例),另外4例进行了99Tem-MIBI和16F-脱氧葡萄糖(FDG)双核素心肌灌注-代谢显像.结果 单纯主动脉瓣受累的4例患者心肌灌注显像表现为左心室扩大,无明显的心肌灌注异常.冠状动脉受累的8例患者中,2例有可逆性心肌缺血,其余6例静息显像即有灌注受损,灌注受损的心肌可存活或不存活.结论 对于大动脉炎心脏受累的患者,放射性核素心肌显像可提供心室形态、心肌灌注和活力等方面的综合信息.  相似文献   

3.
禹晖  张金赫  尹吉林   《放射学实践》2011,26(12):1320-1322
目的:通过对心肌灌注显像(MPI)与心脏双源CT(DSCT)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两者对冠心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38例拟诊为冠心病的患者行MPI及心脏DSCT检查;分别对MPI图像及DSCT图像进行分析处理,其中29例经冠状动脉造影(CAG)证实为冠心病.结果:DSCT显示有29例冠脉狭窄程度>50%,其中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肺通气/灌注(V/Q)显像在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临床怀疑CTEPH的76例患者(男46例,女30例,年龄27~84岁)的肺V/Q断层显像结果,与CT肺动脉造影(CTPA)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别计算核素显像与CTPA诊断CTEPH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并应用SPSS 11.5软件行x2检验,对2种方法诊断效能进行比较.同时对CTEPH患者V/Q显像受累肺段的分布进行分析.结果 临床最终确诊CTEPH 47例(肺动脉造影或病史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确诊),非CTEPH 29例.V/Q显像对CTEPH的诊断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7.9%(46/47)、86.2% (25/29)、93.4%(71/76)、92.0%(46/50)和96.2% (25/26),CTPA的检查对应结果分别为78.7% (37/47)、93.1% (27/29)、84.2% (64/76)、94.9% (37/39)和73.0%(27/37),V/Q显像的灵敏度(x2=5.818,P=0.012)和阴性预测值(x2=5.693,P=0.017)均高于CTPA.V/Q显像可以对CTEPH和特发性PAH及遗传性PAH进行鉴别诊断:CTEPH患者灌注显像呈肺叶、肺段分布的稀疏缺损区,而通气显像基本正常,特发性及遗传性PAH灌注显像则表现为不呈肺段分布的多发、散在的“斑片状”稀疏缺损区或血流灌注基本正常.在47例CTEPH患者的940个肺段中,肺灌注断层显像共检出585个(62.2%)受累肺段,平均每例患者有12.4个肺段受累,右肺受累比例明显高于左肺[36.2% (340/940)与26.1% (245/940);x2=40.85,P<0.01].结论 V/Q显像在CTEPH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V/Q显像正常可排除CTEPH的诊断;而在临床高度怀疑CTEPH、CTPA与肺动脉造影检查均为阴性时,V/Q显像对CTEPH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定量门控心肌断层显像(QGS),首次通过放射性核素血管造影(FPRNA)和左心室造影(LVG)测定左室舒张末期容积(EDV)、收缩末期容积(ESV)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结果进行分析研究。方法:21例患者(男5例,女16例;其中16例冠心病,3例特发性扩张性心肌病,1例心脏淀粉样变性,1例胸痛待查)于静息状态下静脉注射740MBq99Tcm-tetrofosmin进行FPRNA,1h后进行门控心肌灌注断层(GSPECT)显像,每个心动周期分为10帧,资料用CedarsQGS软件自动分析。所有受检者在两周内进行LVG检查。结果:QGS结果重复性很好,明显优于FPRNA。QGS获得…  相似文献   

6.
作者曾对核素心脏血池显像中的多个心功能参数进行了分析,认为运动试验时心率×血压的乘积(HR.BP)搏mmHg/分及LVEF(左室射血分数)对冠心病冠状动脉狭窄的数目判断有较大意义。本文通过对622例冠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进行运动试验的核素血池显像,进一步了解HR.BP及LVEF与冠状动脉狭窄数目的关系。方法:622例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均无心肌梗塞病史,也无其它心脏疾患及心脏手术史。患者中46%者长期服用β-受体阻滞剂。脚踏车运动试验的负荷逐渐加重至规定终止标准。同时记录心  相似文献   

7.
成纤维细胞激活蛋白(FAP)在大多数上皮来源恶性肿瘤中高表达,FAP抑制剂(FAPIs)已用于肿瘤治疗。以FAP为靶点,可开发一类新的肿瘤显像及治疗放射性药物,FAPIs作为肿瘤显像及治疗的载体已被用于临床前及临床研究。该文对FAPIs在核医学显像及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核素心肌断层显像诊断心尖肥厚型心肌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核素心肌断层显像对心尖肥厚型心肌病 (AHCM)的诊断价值。方法  32例有特殊心电图改变、疑为AHCM的患者行超声心动图 (UCG)、99Tcm 甲氧基异丁基异腈 (MIBI)心肌断层显像、冠状动脉造影及左室造影等检查。结果  32例患者中确诊为AHCM者 2 9例 ,UCG与核素心肌断层显像诊断灵敏度分别为 93.1%和 89.7% ,两者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99Tcm MIBI心肌断层显像是诊断AHCM一种有效无创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应用腺苷或运动负荷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心肌灌注显像诊断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肌缺血及评价预后.方法 87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其中男54例,女33例,年龄40~85(56.5±12.5)岁.进行腺苷或运动负荷心肌灌注显像,并与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比较,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对上述患者预后进行了临床随访.结果 负荷心肌灌注显像与CAG均阳性57例,负荷心肌灌注显像阳性、CAG阴性(无异常和血管狭窄<50%)10例,负荷心肌灌注显像阴性、CAG阳性8例,负荷心肌灌注显像与CAG均阴性12例.负荷心肌灌注显像阳性患者预后均较阴性者差,其心脏事件发生率与缺血面积及严重程度有关.结论 腺苷或运动负荷99Tcm-MIBI心肌灌注显像用于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缺血诊断和预后评价较有价值.  相似文献   

10.
作者对51例经冠脉造影证实为冠心病患者分别进行运动及静态的~(201)T1-SPECT及~(13)N-aa(~(13)N-氨基酸)-PET,并比较两种显像方法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及局限性。结果表明:48例冠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者~(201)Tl-SPECT运动显像的灵敏性为96%,~(13)N-aa-PET运动显像为98%,3例冠脉造影正常者SPECT及PET均见正常。左室区段灌注分析见狭窄冠脉供血的相应区域SPECT与PET的检测灵敏性分别为81%及88%,其中右冠状动脉异常的灵敏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采取99mTc-DTPA肾动态显像定量评价使用非离子型造影剂行冠状动脉造影后肾功能早期损伤的价值.材料和方法:20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造影前后24~48h分别行核素99mTc-DTPA肾动态显像,测定肾小球滤过率(GFR)、高峰时间(tb)、半排时间(C1/2),同时测定血清尿素氮(BUN)、血清肌酐(Scr)等肾功能指标进行对比观察.结果:20例患者造影后GFR下降(P<0.001)、tb 及C1/2延长(P<0.05),与造影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BUN、Scr与造影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99mTc-DTPA肾动态显像能敏感判断冠状动脉造影后非离子型造影剂对肾功能的早期损伤.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显像前准备方法的心肌摄取~(18)F-FDG程度,制定适合心脏、心包病变的~(18)F-FDG PET/CT显像前准备方法。方法 100例临床怀疑心脏、心包病变患者分别采用禁食(50例)和低碳水化合物高脂肪蛋白质允许饮食(50例)两种显像前准备,接着进行~(18)F-FDG PET/CT扫描。分别测量两组心肌SUVmax有无统计学差异(Mann-Whitney U Test)。结果禁食组与饮食组的患者的心肌SUVmax分别为4.6±4.0、1.9±0.9。两者之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Z=-6.348,P=0.000),饮食组心肌SUVmax低于禁食组。结论患者行PET/CT检查前2餐采用低碳水化合物高脂肪蛋白质允许饮食,餐后3~6h内进行PET/CT扫描能够较为有效的抑制心肌摄取~(18)F-FDG,使心肌的显影程度不影响诊断,为一种较为合理的适合心脏、心包病变的~(18)F-FDG PET/CT显像前准备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和评价~(99)Tc~m-奥曲肽(HTOC)和~(131)Ⅱ-间碘苄胍(MIBG)显像诊断嗜铬细胞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28例临床疑嗜铬细胞瘤患者先后进行~(99)Tc~m-HTOC 和~(131)Ⅰ-MIBG 全身显像,如全身显像发现异位病灶则加做同机 CT 融合检查。结果 28例中最终证实为嗜铬细胞瘤者19例,18例经手术或活组织病理检查证实,1例经生化和其他影像学检查证实。28例患者中9例~(99)Tc~m-HTOC 和~(131)Ⅰ-MIBG 显像均阳性,病灶位于心脏1例、腹主动脉旁3例、肾上腺3例,恶性多发病灶2例;恶性多发患者~(99)Tc~m-HTOC 显像发现的病灶多于~(131)Ⅰ-MIBG。~(99)Tc~m-HTOC 显像阳性而~(131)I-MIBG 显像阴性患者共5例,病灶位于心脏3例,恶性多发病灶2例。~(99)Tc~m-HTOC 显像阴性而~(131)Ⅰ-MIBG 显像阳性4例,病灶均位于肾上腺。两种显像均阴性10例,1例为嗜铬细胞瘤伴囊性变,其他9例均除外嗜铬细胞瘤。~(99)Tc~m-HTOC 和~(131)Ⅰ-MIBG 显像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73.7%、100%、82.1%和68.4%、100%、78.5%。~(99)Tc~m-HTOC 显像对异位于心脏的嗜铬细胞瘤和恶性多发病灶的诊断明显优于~(131)I-MIBG,但对肾上腺来源的嗜铬细胞瘤的检出不如~(131)Ⅰ-MIBG。结论 ~(131)Ⅰ-MIBG 显像仍是诊断嗜铬细胞瘤的首选检查,但结果阴性时需进行~(99)Tc~m-HTOC 显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运动试验心肌显像异常及其类型对判断冠心病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 对69例冠心病患者进行运动负荷心肌显像及运动ECG试验,心肌显像均有异常。45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心病,随访时间6 ̄110个月,未发生心脏事件者随访皆≥12个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对代谢综合征患者并发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51例[男179例,女72例,年龄(59±10)岁]代谢综合征患者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心肌灌注显像的结果,与冠状动脉造影进行比较,计算99Tc-MIBI心肌灌注显像诊断冠心病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 在251例代谢综合征患者中,163例(65%)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示有狭窄病变,99Tcm-MIBI心肌灌注显像检出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116例;88例冠状动脉造影阴性患者中,82例心肌灌注显像结果正常;99Tcm-MIBI心肌灌注显像诊断冠心病的灵敏度为71%(116/163),特异性为93%(82/88),阳性预测值为95%(116/122),阴性预测值为64%(82/129),准确性为79%(198/251).诊断单支、双支和三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的灵敏度分别为58%(36/61),61%(22/36)和87%(57/66).结论 99Tcm-MIBI心肌灌注显像对检测代谢综合征患者有无并发冠心病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改善心肌功能是冠状动脉再血管化的主要目的,因此冠脉搭桥术前确认存活心肌是极为重要的。26例冠心病患者,平均年龄65岁,88%患有陈旧性心肌梗塞;经心血管造影确诊为三支病变伴有左心衰竭。术前及术后平均18天行常规潘生丁心肌显像及放射性核素心室造影,均采用平面显像,仪器为移动式γ照相机。将心脏分为相对应的10个节段。术后改善标准:心肌显像放射性摄取正常或缺损区减少50%,室壁运动提高1分(5点分级法)。77%患者均行三支或更多支的搭桥。  相似文献   

17.
肺灌注/通气显像与肺动脉造影诊断肺动脉栓塞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目的评价核素肺通气/灌注(V/Q)显像在肺动脉栓塞(PE)诊断中的价值。方法临床疑有PE患者30例,男女各15例,平均年龄(38.2±13.9)岁。均行胸部X线片检查、核素V/Q显像和肺动脉造影。11例患者在行肺灌注显像时,选择双侧足背静脉注射肺灌注显像剂,同时完成双下肢静脉显像。结果30例患者中22例V/Q显像示不相匹配的肺叶、肺段或多发亚肺段的放射性分布稀疏或缺损,提示为PE;但肺动脉造影证实22例中20例为PE。8例患者的V/Q显像为相匹配的肺叶、肺段或多发亚肺段的稀疏或缺损,提示不是PE,与肺动脉造影结果一致。核素V/Q显像诊断PE的灵敏度为100%(20/20例),特异性为80.0%(8/10例),准确性为93.3%(28/30例)。X线胸片和核素下肢静脉显像有助于PE的正确诊断。结论多数PE患者通过核素肺V/Q显像结合X线胸片可以作出明确诊断,少数肺V/Q显像与临床表现不符的患者需行肺动脉造影。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运动试验心肌显像异常及其类型对判断冠心病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对69例冠心病患者进行运动负荷心肌显像及运动ECG试验,心肌显像均有异常。45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心病,随访时间6~110个月,未发生心脏事件者随访皆≥12个月。结果随访中15例发生心脏事件,发生率为87%/年。经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心肌显像可逆缺损节段数与发生心脏事件有密切关系。13例显像不可逆缺损范围不大者,与以往报道的正常组结果比较,未发生心脏事件率差异无显著性(χ2=009,P>005)。表明心肌显像正常或呈不可逆缺损范围不大者预后良好。结论可逆缺损节段数是预测冠心病患者日后发生心脏事件的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19.
成纤维细胞激活蛋白(FAP)是癌症相关成纤维细胞(CAFs)的标志性蛋白,在90%以上的上皮癌中有高表达,而正常组织几乎不表达。因此,FAP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靶点。放射性核素标记的FAP靶向分子探针可用于PET或SPECT显像,尤其是68Ga-FAP抑制剂(FAPIs)PET/CT在临床上已显示出良好的前景,为肿瘤的早期诊断、精确分期以及放射性核素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此外,FAP在某些非肿瘤疾病也有高表达,尤其是与纤维化相关的疾病。该文将对放射性核素标记的靶向FAP分子探针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111)In-抗肌球蛋白单克隆抗体(~(111)In-AmAb)已用于诊断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心肌炎和移植心脏的急性排斥.报道了扩张期肥厚性心肌病~(111)In-AmAb显像的意义.一、方法:对照组(C组)包括劳累性心绞痛和心肌病可疑者各3例,陈旧心梗2例,34~62岁.A组为扩张期肥厚性心肌病7例,49±8岁.B组为扩张型心肌病10例,52±11岁.患者均做超声心动图、~(201)心肌显像和心导管检查.超声测量左室腔舒张期(ED)的大小,左室造影分析LVEF和局部室壁运动(WM).A、B两组患者均做右室腔内心肌活检.~(111)In-AmAb0.5mg(74MBg~(111)In)静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