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平文  李俊刚  沈爱芳 《中外医疗》2008,27(21):175-175
外伤性双髋关节不同类型脱位发病率较低,双髋关节-前一后脱住合并股骨头骨折及坐骨神经损伤更是不多见.我院收治1例双髋关节脱位合并骨盆、股骨头、胫腓骨骨折及坐骨神经损伤的患者,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髋关节外科脱位入路手术治疗髋臼后壁骨折合并股骨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许昌市中心医院南区医院收治的90例髋臼后壁骨折合并股骨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髋关节外科脱位入路手术治疗,利用Harris评分对治疗前后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髋关节外科脱位入路手术,治疗前患者Harris评分为(48.98±4.67)分,治疗后Harris评分为(86.95±2.31)分,治疗前后Harris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髋关节外科脱位入路手术治疗髋臼后壁骨折合并股骨头骨折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患者的髋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股骨干骨折为多发性损伤,临床多容易诊断,但合并同侧髋关节后脱位及髋臼骨折却较罕见,临床易漏诊,我院2005年3月收治1例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髋关节后脱位髋臼骨折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使用可调式髋关节防脱位支具对关节假体脱位及应力骨折的预防效果。方法:将常规护理的135例患者列为对照组,使用可调式髋关节防脱位支具的135例患者列为干预组,比较两组的关节假体脱位发生率和应力骨折发生率。结果:干预组关节假体脱位发生率和应力骨折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使用可调式髋关节防脱位支具可降低关节假体脱位及应力骨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范振华  谭为  黄文华 《医学综述》2012,(20):3412-3415
髋关节后脱位合并股骨头骨折是一种严重的损伤,正确、及时的诊断和治疗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现以髋关节周围解剖结构为基础,对髋关节后脱位合并股骨头骨折的损伤机制、分型进行探讨。目前对髋关节后脱位合并股骨头骨折的诊断需结合X线和CT等影像学检查,以防漏诊。治疗方法以切开复位内固定为主,根据不同的骨折类型采取不同的手术入路。最后对近年来髋关节后脱位合并股骨头骨折诊断、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6.
髋部损伤包括股骨颈骨折、股骨粗隆部骨折和髋关节脱位及骨折脱位。其发病年龄多在60岁以上,且部分病人在伤前即可能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或偏瘫等全身疾患。伤后常卧床不起,更易发生肺炎、褥疮和下肢静咏血栓形成并发症,甚至致患者死亡。故临床上多主张对此类骨折早期行手术治疗。对于一些髋关节脱位及无移位骨折,骨牵引术仍是常用的治疗方法。这就要求在牵引期间加强护理.从而防止并发症及死亡的出现。[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髋关节后脱位伴髋臼后壁骨折19例手术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髋关节后脱位伴髋臼后壁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19例髋关节后脱位伴髋臼后壁骨折患者行Koche—Langenbeck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结果19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5个月-6年。根据Matta评价髋关节功能,优15例,良3例,可1例。结论髋关节后脱位伴髋臼后壁骨折患者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单纯股骨头骨折临床上十分罕见,通常伴有髋关节前脱位或后脱位,也可合并髋臼骨折。文献报道髋关节后脱位合并股骨头骨折的发生率约为10%。2003年Yoon等在文章中指出股骨头骨折过去的发生率约为每年百万分之二,但是高速度交通事故的发生增加,导致这种骨折的发生率明显增加,目前股骨头骨折在各型髋关节骨折中约占7%。  相似文献   

9.
邹勇 《中国医药导报》2007,4(11X):125-125
目的:探讨髋关节后脱位合并髋臼后壁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对26例髋关节后脱位合并髋臼后壁骨折的患者,行急诊闭合复位髋关节脱位、股骨髁上牵引、择期行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结果:术后26例患者均得到随访1~3年,骨折均骨性愈合,无骨不连等并发症。结论:髋臼后壁骨折若骨折解剖复位,固定稳定可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0.
髋关节后脱位合并髋臼后壁骨折的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邹勇 《中国医药导报》2007,4(33):125-125
目的:探讨髋关节后脱位合并髋臼后壁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对26例髋关节后脱位合并髋臼后壁骨折的患者,行急诊闭合复位髋关节脱位、股骨髁上牵引、择期行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结果:术后26例患者均得到随访1~3年,骨折均骨性愈合,无骨不连等并发症。结论:髋臼后壁骨折若骨折解剖复位,固定稳定可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1.
髋臼后壁骨折、髋关节后脱位是一种高能量损伤,骨折移位形式多样,累及关节面。髋关节后脱位属急诊,应尽可能快的复位。若治疗不当,极易导致关节致残及股骨头缺血坏死。笔者自1998—09—2007—07对34例髋关节后脱位、髋臼后壁骨折施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2.
黄琚 《当代医学》2013,(23):6-7
目的对髋关节中心骨折脱位的治疗方法进行探究。方法对13例髋关节中心性骨折脱位患者的外科治疗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根据13例髋关节中心性骨折脱位患者的具体情况,分别采用了Kocher-Langenbeck入髂路腹、股沟入路等治疗措施,和相应的固定方法。经过术后随访,11例(84.6%)患者取得了理想的康复效果。结论在髋关节中心性骨折脱位治疗中,主治医师应当充分分析患者的骨折和机体情况,采用相应的手术入路和固定措施,提高骨折脱位复位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髋关节后脱位合并股骨头骨折的治疗方法与愈合评价。方法分析16例髋关节后脱位合并股骨头骨折患者的分型、治疗时间及治疗方式。随访时间3~8年(平均4年)。以影像学检查及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评价其愈后。结果16例髋关节后脱位合并股骨头骨折患者按Pipkin分类法分型,Ⅰ型:髋关节后脱位伴股骨头中央凹尾端的骨折,12例(占75.0%);Ⅱ型:髋关节后脱位伴股骨头中央凹头端的骨折,3例(占18.8%);Ⅲ型:Ⅰ型或Ⅱ型骨折伴股骨颈骨折,0例(占0%),Ⅳ型:Ⅰ型、Ⅱ型或Ⅲ型骨折伴髋臼骨折,1例(占6.3%)。对16例获得随访者按HHS(HarrisHipScore)功能评价标准,Ⅰ型中效果优为9例,良2例,差1例,Ⅱ型中效果优为1例,良1例,差1例,Ⅳ型中效果可1例。结论髋关节后脱位合并股骨头骨折的治疗方法应根据损伤机制、骨折脱位类型确定,其中对于PipkinⅠ型骨折可予以闭合复位后牵引治疗,而对于PipkinⅡ型或Ⅲ型骨折手术治疗是较为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髋臼后壁骨折伴髋关节后脱位诊疗过程中失误原因及与术后并发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42例髋臼后壁骨折伴髋关节脱位患者的诊疗经过,并对术后发生的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随访7个月-2年5个月,平均23个月,其中有4例患者出现髋关节异位骨化,2例出现医源性坐骨神经损伤,2例出现股骨头坏死,2例于内固定手术前复查CT发现髋关节仍处于后脱位状态。Matta影像学评分:优21例,良17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90.47%;关节功能Merled,Aubigne评分:优20例,良12例,可7例,差3例,优良率76.19%。结论整复定位,骨牵引操作不当及髋关节漏诊是诊疗失误的主要原因,延迟复位增加了术后股骨头缺血及异味骨化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王家骏 《吉林医学》2010,(33):6093-6094
目的:分析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早期脱位的原因并探讨防治措施。方法: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髋关节早期脱位进行回顾性研究,采用X线方法进行术后髋关节脱位情况评价。结果:80例病例中有4例在术后3~10d人工全髋关节脱位,发生率为5%。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髋关节早期脱位的常见原因有术后髋关节活动幅度过大,大粗隆骨折致假体柄松动、髋臼假体位置不良等,正确处理能够有效预防髋关节脱位的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正> 1 临床资料 本组男33例,女2例。年龄14~56岁,平均32岁。致伤原因都是被土块、树木等重物压伤,暴力均来自后方,砸于腰背部或臀部。髋关节后脱位3例,前脱位1例,双侧髋关节前脱位1例,股骨干上1/3骨折2例,中1/3骨折1例,两处骨折2例。合并伤有脑震荡,肩关节脱位。骨盆骨折及坐骨神经损伤各1例。本组漏诊3例。2例在外院诊  相似文献   

17.
髋关节脱位很常见,但同时合并该股骨头骨折者临床罕见。我院遇此一例,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25岁,于23天前偷接电时受电击伤在原地扭屈几个来回后,从1米高处摔于地面,致左髋部疼痛不减而就诊我院,×光拍片示左髋关节脱位,收住院。腰麻下复位,一次成功,术后此牵引三周,下地引走仍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髋臼骨折并髋关节中心性脱位的手术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在该院进行脱臼骨折并髋关节中心性脱位治疗的196例患者,其中胫神经损伤的患者为59例,腓总神经损伤119例,联合损伤18例,对患者均采用脱位复位、坐骨神经痛及骨折探查。结果:患者治疗后神经传导速度有显著提升,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著(P0.05);在手术后3个月其神经功能优良率提升明显,优良率为93.6%,神经损伤优良率与联合损伤相比明显高于后者(P0.05)。结论:在髋臼骨折并髋关节中心性脱位的治疗中采用手术治疗方法,能够取得较好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徐冬 《大家健康》2016,(6):94-95
目的:对髋臼骨折并髋关节中心性脱位的手术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在该院进行脱臼骨折并髋关节中心性脱位治疗的196例患者,其中胫神经损伤的患者为59例,腓总神经损伤119例,联合损伤18例,对患者均采用脱位复位、坐骨神经痛及骨折探查。结果:患者治疗后神经传导速度有显著提升,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著(P <0.05);在手术后3个月其神经功能优良率提升明显,优良率为93.6%,神经损伤优良率与联合损伤相比明显高于后者(P <0.05)。结论:在髋臼骨折并髋关节中心性脱位的治疗中采用手术治疗方法,能够取得较好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髋臼后部骨折伴髋关节后脱位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3例髋臼后部骨折伴髋关节后脱位的诊治资料,对关节腔内无骨折块者早期方法复位,复位后骨折块移位>3mm,后壁骨折缺损较多,影响臼头包容负重>40%者早期手术,结果:复位情况按Matta标准,23例中解剖复位17例,满意5例,1例不满意,疗效优良率达78.3%,结论:髋臼后部骨折伴髋关节后脱位应早诊断,具有手术指征者早期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