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面部肌力增强训练法对周围性面瘫的治疗效果。方法将56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28例按神经内科常规治疗;治疗组28例在常规神经内科治疗的基础上强调面部肌力增强训练,训练前后作面神经肌电图检测及用临床简易评定法和徒手肌力检查法(manualmuscaltest,MMT)评价患者的面瘫情况。结果治疗组临床简易评定训练后较训练前提高14.9分,肌力提高3级;对照组提高5.5分;肌力提高0.8级,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面神经肌电图改善程度较对照组的更显著(P<0.05)。结论面部肌力训练对周围性面瘫治疗有积极疗效。  相似文献   

2.
四步平衡针刺法结合面部肌力训练治疗面神经炎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四步平衡针刺法结合面部肌力训练治疗急性期面神经炎的疗效。方法 随将病程在1周内的62例急性期面神经炎患分成治疗组32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予四步平衡针刺法结合面部肌力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面部肌力训练的治疗。治疗前后采用徒手肌力检查法及临床简易评定法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性意义(P<0.05)。结论 采用四步平衡针刺法结合面部肌力训练治疗急性期面神经炎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针灸配合面部肌力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目的探讨针灸配合面部肌力训练对不同时期周围性面瘫的疗效、预后影响及治疗时机的选择.方法随机将61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针灸配合面部肌力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灸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7%,对照组有效率80%,两者有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针灸配合面部肌力训练疗法优于常规针灸治疗,其预后与病程有关,治疗介入时机宜早.  相似文献   

4.
运动疗法加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观察运动疗法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治疗作用。方法: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100例,治疗组采用运动疗法加西药、超短波、针灸综合治疗,对照组不作运动疗法。结果:面神经麻痹中度者,治疗组治疗时间为(12.3&;#177;1.8)d,对照组为(15.8&;#177;2.6)d(P<0.01);面神经麻痹重度者,治疗组显效率为85%,对照组为55%(P<0.05)。结论:运动疗法可促进面神经麻痹中、重度患者早日恢复,提高显效率。  相似文献   

5.
家庭功能训练和支具在小儿臂丛神经损伤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家庭功能训练和支具应用于小儿臂丛神经损伤的可行性和治疗作用。方法:41例臂丛神经损伤患儿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19例,采用上肢支具、按摩和功能训练进行治疗;对照组22例,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2组病例于治疗前、治疗1个月、3个月和1年后进行临床评定,相应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组病例的肌力和关节活动度均有提高,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综合实用功能方面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组间比较显示治疗1个月、3个月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1年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家庭功能训练和支具治疗对小儿臂丛神经损伤有可靠疗效,并能减轻患者家庭负担。  相似文献   

6.
面部肌力增强训练配合超短波对面神经麻痹的干预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肌力增强训练配合超短波对面神经麻痹的干预效果。方法 选择2002-09/2004-06在海军总医院康复理疗科就诊的面神经麻痹患者44例,均知情同意。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1例,治疗组2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超短波治疗,10min/次,1次/d,15次为1个疗程。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面部肌力增强训练,从被动训练到助动及主动训练。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及第1疗程、第2疗程结束后按临床简易面神经评定表(包括额纹、皱眉、闭眼、吹哨、鼓腮、微笑及在示齿、静止时分别看鼻唇沟、人中等10项内容,每项满分3分,共计30分。健患侧表情肌运动一致计3分;面部表情肌无任何自主运动计0分。27-30分为优,21-26分为良,21分以下为中,治疗前后分值相同者为差)进行面神经运动功能评分。结果 进入结果分析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保持为21和23例,无脱落。治疗组在第1疗程、第2疗程结束后面神经运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相应评分[(22.11&;#177;2.31,25.78&;#177;2、96);(18.23&;#177;2.78,21.73&;#177;3.02),(t=2.209,2.249,P〈0.05)],且治疗组第2疗程结束后面神经运动评分显著高于第1疗程后(t=2.626,P〈0.01)。结论 面部肌力增强训练配合超短波能显著改善面神经麻痹患者面部神经的运动功能,较单一超短波的干预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四步平衡针刺法结合面部肌力训练治疗急性期面神经炎的疗效。方法随机将病程在1周内的62例急性期面神经炎患者分成治疗组32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予四步平衡针刺法结合面部肌力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面部肌力训练的治疗。治疗前后采用徒手肌力检查法及临床简易评定法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采用四步平衡针刺法结合面部肌力训练治疗急性期面神经炎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李开东 《中国康复》2014,29(4):263-264
目的:观察强化肌力训练对痉挛型脑瘫(C P )的疗效。方法:63例痉挛型C P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及对照组31例,2组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另外给予肌力强化训练。结果:治疗12周后,2组患儿肌力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髋前屈肌、髋后伸肌、膝伸展肌肌力更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肌张力较治疗前及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 FM )各区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评分均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强化肌力训练有助于提高痉挛型CP患儿康复疗效,并且对肌张力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9.
聂巧珍  郝雷  李鹏  聂慧娟 《中国康复》2014,29(3):214-215
目的:观察物理因子配合面肌锻炼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的疗效。方法:将68例周围性面神经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与观察组36例,2组均接受常规内科药物治疗和物理因子治疗,观察组另外给予面肌锻炼。结果:治疗3个疗程后,2组 House-Brackmann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 P<0.01),且观察组提高更明显( 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7.22%、81.25%,P<0.05)。结论:物理因子配合面肌锻炼治疗对周围性面神经炎患者具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对Bell氏麻痹面肌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Bell氏麻痹患者6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药物治疗及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2组治疗前后分别进行House-Brackmann(H-B)分级、徒手肌力检查、简易面神经功能评分及治愈时间等评定.结果:治疗20d后,2组H-B分级、肌力及简易面神经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0.01);2组平均治愈时间比较,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肌电生物反馈可显著增加Bell氏麻痹患者面肌肌力,改善其主动运动并缩短疗程.  相似文献   

11.
早期平衡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6,他引:5  
目的 探讨早期平衡训练对偏瘫患者步行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12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予以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和一般康复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早期平衡功能训练,采用简易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和改良巴氏指数评分(MBI)在治疗8周后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MA和MBI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的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但治疗组改善的程度大于对照组。结论 早期平衡训练可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与单纯神经内科常规处理的比较,观察黄角颗粒联合卒中单元治疗急性脑梗死痰热腑实证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以2001—10/2003-3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为观察对象,根据全国第2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和1993—10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订的《中药新药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选择急性脑梗死,中医辨证属痰热腑实证者。2001-10/2002-03间患者103例作为对照组,2002-10/2003-03间患者120例作为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单纯神经内科常规处理,连续21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黄角颗粒(黄角颗粒为自拟方药,由生大黄、水牛角两味中药组成,由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制剂室提供,批号:021120)10g,3次/11,人院后生命体征稳定后,即对患者进行语言康复、物理康复等治疗,连续21d。采用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临床疗效评定标准,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积分,言语、面瘫、上,下肢肌力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各段例数,日常生活活动Barthel指数积分分段例数,临床疗效和呃逆、便秘症状例数。结果:观察组120例和对照组103例患者均进人结果分析.无脱失。①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积分比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性降低(20.8&;#177;5.6,27.2&;#177;11.5;24.3&;#177;8.2,28.1&;#177;13.2;t=5.078,2,482,P〈0.01-0.05).目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3.577,P〈0.01)。②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面瘫、言语、上肢,下肢肌力等均治疗前有显著改善,其中语言、肌力、面瘫的改善程度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③治疗后两组间日常生活活动Banhel指数积分分段例数显著多于对照组(X^2=8.71,P〈0.01)。④观察组患者基本痊愈率高于对照组,恶化、近期病死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⑤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呃逆、便秘症状例数经X^2检验,差异有显著性意义(5,10;11,28;在4.77,12.47,P均〈O.05)。 结论:黄角颗粒联合卒中单元治疗急性脑梗死痰热腑实证患者能明显提高患者的早期日常生活能力,减少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患者脑梗死后便秘、呃逆症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针灸配合原始点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6年2月到2017年3月接诊46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给予针灸配合原始点疗法,对照组给予常规针灸,比较两组临床疗效、面部残疾指数以及面神经麻痹程度。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1.30%)较对照组提高,治疗后躯体功能、社会功能以及面部神经麻痹程度较对照组改善,P<0.05。结论:针灸配合原始点疗法可提升周围性面瘫治疗疗效,改善患者面部残疾,缓解面部神经麻痹,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介入心理护理对周围性面神经炎康复疗效的影响。方法:将39例周围性神经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21例和对照组18例。对照组病人给予常规的康复物理治疗;实验组除给予常规的康复物理治疗外。还介入心理护理。于初诊及1周后用Zung忧郁自评表(SDS)评定患者及2周后作临床疗效比较心理状况及显效率。结果:治疗前(初诊)两组病人心理状况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1周)两组病人心理状况对比有显著差异性(p〈0.05)实验组心理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2周后临床疗效两组对比,实验组疗效好,显效率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心理护理的介入有助于提高周围性面神经炎的治疗效果。有助于病人康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肌力训练治疗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 )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8例老年KOA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9例,观察组给予肌力训练治疗,对照组给予传统电针治疗。于治疗前后分别采用 Ly-sholm膝关节评分标准评价膝关节功能,采用膝关节伸直位最大负荷量评价股四头肌肌力,采用静态平衡功能检测评价姿势稳定性。结果:治疗8周后,观察组除支撑外,其余各项Lysholm评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 P<0.05);对照组跛行、交锁、膝软、疼痛、爬楼梯及Lysholm总分亦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交锁、膝软、疼痛、肿胀、爬楼梯、下蹲及Lysholm总分改善幅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2组患者膝关节伸直位最大负荷量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最大负荷量增加明显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2组患者睁眼及闭眼状态下静态平衡功能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以观察组患者动揺轨迹长、矩形面积、外周面积及单位面积轨迹长的改善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力训练治疗能有效改善老年KOA患者膝关节及患肢肌肉功能,增强姿势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姿势矫正镜配合护理监督在中枢性面瘫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3月的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56例,随机分组,每组28例。对照组给予针灸治疗+面肌运动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运用姿势矫正镜配合护理监督。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面神经功能和情绪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9.29%,高于对照组71.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面神经功能House-Brackmann分级量表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姿势矫正镜配合护理监督有利于中枢性面瘫患者面神经功能的康复,有效缓解焦虑、抑郁等情绪,改善心理状态,并提高了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面肌操对周围性面神经炎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周围性面神经炎的患者分为传统治疗组和综合治疗组,每组50例.2组均给予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及电针治疗,综合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面肌操训练.2组患者于治疗前、后分别进行House-Brackmann(H-B)分级、徒手肌力检查(MMT)及简易面神经功能评分三项综合评定.结果 治疗30d后综合治疗组患者在H-B分级、MMT及简易面神经功能评分上明显优于传统治疗组(P<0.01),且平均治愈时间也缩短.结论 在传统治疗上加用面肌操训练可显著增强周围性面神经炎患者的自主运动,提高肌力,缩短疗程.  相似文献   

18.
面神经损伤后rhEPO对面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ietin, rhEPO)对大鼠受损面神经的保护作用及对Caspase-3表达的影响。方法:75只雌性大鼠随机分为rhEPO治疗组(n=25) 、对照组(n=25)、假手术组(n=25),50只大鼠建立左侧面神经干损伤动物模型,rhEPO组大鼠致伤后即刻及每天腹腔内注射rhEPO(5000U/kg),连续两周,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第3、7、14、21、28天采用Toluidine blue染色计算面神经元存活率,TUNEL检测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检测Caspase-3的表达。结果:从伤后第7天开始治疗组和对照组左侧面神经元存活率逐渐下降,每个时间点治疗组面神经元存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在伤后第3天未见Tunel染色阳性细胞,对照组第7天见表达,第14天数量达高峰,治疗组在伤后第7、14、21天面神经元凋亡细胞数显著减少 (P<0.05);伤后第3天对照组见 Caspase-3表达增加,第14天达高峰,第28天仍见少许表达,治疗组在各时间点Caspase-3表达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rhEPO对受损大鼠面神经元有保护作用;降低Caspase-3的表达、抑制细胞凋亡可能是rhEPO治疗创伤性面瘫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牵正散加减联合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1年2月治疗的9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单双号原则将其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45例。参照组给予牵正散加减治疗,研究组给予牵正散加减联合穴位注射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7.78%,明显高于参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痊愈所需时间及面神经功能评分低于参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后遗症发生率为2.22%,低于参照组的1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牵正散加减联合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效果显著,可明显缩短患者治疗疗程,改善患者面神经功能,还可降低后遗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观察以高压氧为主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损伤的疗效。将64例周围性面神经损伤患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以高压氧为主综合治疗,对照组为常规治疗,20d后根据面瘫症状、面部感觉、运动功能等的恢复情况进行疗效评定。治疗组的治愈率56%明显高于对照组22%,总有效率97%也高于对照组8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