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0 毫秒
1.
Qiu Y  Wang B  Zhu F  Yu Y  Zhu ZZ  Zhu LH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4):221-223
目的比较传统开放与保护膈肌的小切口微创前路矫形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方法系统性回顾分析72例特发性胸腰椎脊柱侧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A组34例,行保护膈肌的小切口微创前路矫形内固定术,男3例,女31例,平均年龄16岁(12~25岁),术前Cobb角平均58°(42°~76°),内固定节段T11~L318例,T11~L410例,T11~L26例;B组38例,行传统开放胸腰段前路矫形内固定术,男4例,女34例,平均年龄17岁(13~26岁),术前冠状面Cobb角平均54°(40°~74°),内固定节段T10~L37例,T11~L320例,T11~L411例。结果A组随访12~24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Cobb角平均12°,纠正率为81%,4例胸腰段后凸畸形术后矢状面恢复形态良好。最终随访冠状面Cobb角平均14°,丢失率4%。出现手术侧下肢皮温升高3例,术后渗出性胸膜炎2例,胸腔积液2例(其中1例行穿刺引流)。B组随访6~22个月(平均13个月)。术后冠状面侧凸术后平均15°,矫正率73%,最终随访Cobb角平均18°,丢失率5%。5例出现手术侧下肢皮温升高,胸腔积液2例。结论保护膈肌的小切口微创胸腰椎脊柱侧凸前路矫形是可行的,在减少手术创伤的同时能够达到与传统入路相似的临床疗效,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明显增加,具有较大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胸腰段/腰段特发性脊柱侧凸经前路矫正术的临床效果。方法1998年1月~2004年1月,76例胸腰段/腰段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接受前路选择性矫正融合术。患者共76例,男19例,女57例,平均年龄为16.2岁(13~27岁)。按照Lenke分型,Ⅴ型41例,Ⅵ型35例。其中Lenke Ⅴ型术前胸腰段侧凸Cobb角平均51.3°(38°~65°),胸段侧凸Cobb角平均35.5°(23°~41°);Lenke Ⅵ型术前胸腰段侧凸Cobb角平均53.4°(46°~68°),胸段侧凸Cobb角平均39.2°(27°~51°)。所有患者均接受侧前路矫正选择性胸腰段融合。术后以及随访中对胸腰段侧凸矫正以及胸段代偿矫正情况进行分析对比,同时采用SRS-22评分评价患者手术前后的功能状况。结果患者均安全完成手术,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均随访2年以上(2~5年)。Lenke Ⅴ型组术后胸腰段侧凸Cobb角平均11.2°(3°~15°),胸段侧凸Cobb角平均8.3°(2°~11°),最终随访时分别为13.2°(5°~17°)和10.1°(4°~15°),无躯干冠状面失代偿发生;LenkeⅥ型组术后Cobb角平均16.3°(8°~21°),胸段侧凸Cobb角平均13.7°(11°~19°),最终随访时分别为17.5°(11°~24°)和15.2°(14°~21°);仅1例发生躯干冠状面失代偿,但不需要进一步治疗。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所有患者均在术后以及最终随访时填写了SRS-22评分表,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均对治疗结果表示满意。结论胸腰段/腰段特发性脊柱侧凸经前路矫正、选择性融合可以获得良好矫正,术后胸段弯曲能够获得较好的代偿矫正,并在远期随访中维持矫正效果和躯干冠状面的平衡。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前后路联合矫形治疗僵硬脊柱侧弯畸形。[方法]男6例,女12例;年龄11~18岁,平均15.2岁,先天性胸腰段侧凸8例,胸段侧凸 胸腰段侧凸9例,其中Luque氏棒后路矫形后翻修1例。均采用前路松解后,进行ADS(anterior derotation spondylodese,ADS)前路矫形,2周后再进行后路PRSS(plate-rod system forscoliosis)矫形。[结果]本组病例获得6个月~2年(平均18个月)随访,其矫形效果满意。术前平均Cobb s角99.4°(70°~110°),术后平均Cobb s角42.4°(30°~64°),平均矫正率57.4%。侧弯(冠状面畸形)矫正效果良好,平背或后凸畸形者与腰椎前凸术后基本达到正常的矢状重建。无明显并发症。仅内固定棒断裂1例。[结论]前后路联合矫形治疗重度脊柱侧弯畸形可取得较好的矫正结果。  相似文献   

4.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13):1153-1158
[目的]探讨经后路多点锚定技术治疗Ⅰ型神经纤维瘤病伴营养不良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05年1月~2013年12月本科收治的Ⅰ型神经纤维瘤病伴营养不良性脊柱侧凸23例;年龄10~22岁,平均13.6岁;其中胸弯13例,胸腰双主弯4例,胸腰弯3例,双胸弯2例,腰弯1例;术前冠状面Cobb角48.9°~91.4°,平均68.3°;凸侧Bending相Cobb角40°~79.2°,平均57.4°;柔韧性8.3%~28.1%,平均15.7%;顶椎旋转度2°~3°,平均2.3°;矢状面胸椎后凸Cobb角46.4°~79.6°,平均58.2°,胸腰段后凸Cobb角21.1°~35.7°,平均28.3°。均采用经后路多点锚定技术进行矫形融合固定。[结果]随访12~96个月,平均52个月。术后冠状面Cobb角16.3°~46.7°,平均28.4°;顶椎旋转度1°~2°,平均1.2°;矢状面胸椎后凸Cobb角16.1°~38.3°,平均25.3°,胸腰段后凸Cobb角-4.3°~18.7°,平均8.9°;术后各指标均获得良好的矫正,侧凸矫正率为46.3%~74.1%,平均56.9%。末次随访时侧凸矫正丢失率仅3.1%,无神经系统并发症,仅1例假关节形成。[结论]经后路多点锚定技术治疗Ⅰ型神经纤维瘤病伴营养不良性脊柱侧凸可获得较满意的矫形融合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分期前路半椎体切除截骨后路矫形手术治疗严重先天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严重先天性脊柱侧凸14例,男4例,女10例;年龄8~13岁,平均11.2岁。其中形成缺陷2例,分节缺陷6例,混合型6例。半椎体位于T53例,T2、T8、T10、T11、L1、L4各1例。胸弯12例,胸腰弯2例。术前冠状面Cobb角63°~95°,平均72.1°。胸椎后凸减小或前凸8例,胸腰段后凸4例。一期采用前路半椎体切除、多节段椎体间楔形截骨及分节不全松解;二期采用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三维矫形固定。前后路手术均植骨,平均截骨5.5个节段。结果一期前路术后冠状面Cobb角48°~60°,平均51.5°;矫正率19.6%~37.8%,平均28.6%。二期术后冠状面Cobb角5°~45°,平均30.5°;矫正率52.6%~87.5%,平均62.5%。8例存在胸椎后凸减小或前凸的患者均恢复生理性后凸,4例胸腰段后凸患者3例达到矢状面矫正。全部病例随访8~30个月,平均12.1个月。无断钉、断棒及明显的矫正度丢失,植骨融合良好。发生并发症2例,椎弓根钉帽松动1例,T1神经根激惹1例。结论一期前路半椎体切除、多节段椎体间楔形截骨、分节不全松解,二期后路矫形固定及前后路植骨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能够达到较满意的矫形效果,适合于8~12岁的青春期前患者。  相似文献   

6.
胸腔镜下前路矫形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胸椎侧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胸腔镜下前路矫形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胸椎侧凸的疗效。方法青少年特发性胸椎侧凸33例,男7例,女26例;年龄10~18岁,平均13.6岁。Lenke分型均为Ⅰ型,其中24例为ⅠA型,9例为ⅠB型。术前Cobb角:冠状面原发性胸弯平均57.4°(43°~68°),代偿性腰弯平均32.0°(20°~47°);27例存在胸椎后凸不足畸形,胸椎后凸平均6.3°(0°~18°)。手术方法为前路胸腔镜下切除椎间盘进行松解,应用CDHorizonEclipse矫形内固定,同时在椎间隙植骨。随访期间测量冠状面Cobb角及矢状面胸椎后凸成角,了解冠状面和矢状面畸形矫正情况。结果固定节段包括T4~T12,平均7.4个。平均手术时间为3h48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308ml,平均住院时间4.4d。全部病例随访6~36个月,平均20.6个月。末次随访时原发性胸弯平均矫正60.2%,代偿性腰弯自然矫正平均50.3%,胸椎后凸平均矫正20.4°。1例出现假关节形成及内固定折断,2例出现胸壁麻木。结论胸腔镜下前路矫形治疗胸椎侧凸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能达到与开胸前路矫形术同样的矫形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肋骨结构性支撑植骨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前路矫形融合手术中应用的长期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术后随访时间超过4年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前路矫形手术病例30例,男3例,女27例;年龄12~ 17.5岁,平均14.3岁.侧凸类型包括PUMC Ⅰ b型5例、Ⅰc型5例、Ⅱd1型20例.全部病例均行前路矫形融合手术,植骨方式采用自体肋骨结构性支撑植骨.术前、术后及随访时摄脊柱站立位X线片,测量冠状面及矢状面Cobb角,并观察植骨融合情况,有无假关节形成及内置物并发症.[结果]随访4~10.2年,平均6.3年.融合弯冠状面矫形率术后平均为75.1%,末次随访时矫形丢失平均4.6°;固定融合节段冠状面矫形率术后平均为93.2%,末次随访时丢失平均2.1°;固定融合节段矢状面Cobb角术前与术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末次随访时矫形丢失平均3.1°.13例胸腰段后凸患者术前后凸平均8.3°,术后矫正为前凸平均5.6°,末次随访时保持前凸平均3.7°.全部病例末次随访时均未见假关节形成或内置物并发症.[结论]肋骨结构性支撑植骨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前路矫形融合手术中能获得并维持良好的冠状面及矢状面矫形,且融合率高、远期矫形丢失少,是一种可靠、有效的植骨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全脊柱截骨矫形联合应用前方钛网支撑治疗100°度以上胸腰段角状后凸畸形的治疗效果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8年3月~2011年3月采用经后凸顶椎全脊柱截骨矫形内固定、前方钛网植骨支撑治疗18例重度胸腰段角状后凸患者,男13例,女5例;年龄16 ~34岁,平均22.4岁.术前后凸Cobb角平均为122°(102°~ 175°),其中先天性脊柱后凸8例,陈旧结核性脊柱后凸6例,陈旧创伤性后凸2例,神经纤维瘤病性后凸2例.术前Frankel分级C级2例,D级3例,E级13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腰背疼痛.截骨部位均位于胸腰段后凸顶点.[结果]平均手术时间4.5 h(3.5 ~5.5 h),术中平均出血量2020ml(1 200~4500ml),术后后凸Cobb角平均28°(5°~51°),平均矫正率77%.术后平均随访23个月(11 ~33个月),末次随访Cobb角平均33°,平均丢失4°,X线显示截骨部位骨性融合.术中2例出现脑脊液漏,1例血压(—)过性下降.3例术后出现双下肢不全瘫痪,其中1例因截骨近端固定不稳再次翻修手术后恢复,2例保守治疗后恢复.末次随访时Frankel分级D级2例,E级16例.[结论]全脊柱截骨术联合应用前方钛网支撑治疗100°度以上胸腰段角状后凸畸形矫形效果良好,可避免脊柱过度短缩造成脊髓折皱,提高了手术安全性,但因畸形严重仍存在神经并发症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比较青少年特发性胸腰段/腰段脊柱侧凸前路或后路矫形固定融合术后椎间角的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此类患者接受前路(组A)或后路(组B)矫形固定融合手术前后侧凸Cobb角及椎间角的变化.结果 组A共30例患者,组B共12例患者.组A与组B术前、术后主弯冠状面Cobb角分别为48.9°和11.7°,44.3°和5.3°,矫形率分别为76.1%和87.7%.随访时冠状面Cobb角分别为18.1°和7.7°.术前、术后及随访时椎间角组A分别为3.2°、5.6°和8.2°,组B分别为3.3°、3.6°和3.2°.二组间比较,术后侧凸冠状面Cobb角、侧凸矫形率、随访时侧凸冠状面Cobb角、冠状面Cobb角丢失组B均优于组A(P=0.022,P:0.022,P=0.005,P=0.019);术后椎间角组A与组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8),随访时椎间角组A较组B大(P=0.001),随访时椎间角丢失组A较组B多(P=0.043).结论 对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胸腰段/腰段侧凸,采用后路全椎弓根螺钉矫形固定融合手术随访时椎间角及椎间角丢失优于前路手术.  相似文献   

10.
重度脊柱侧后凸畸形的后路分期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严重脊柱侧后凸重度畸形的后路分期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2005年2月~2008年2月共收治19例侧凸或后凸Cobb角大于100°的重度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男5例,女14例,年龄10~18岁,平均13.7±2.5岁.术前侧凸主弯冠状面Cobb角平均为123.6°±26.3°(100°~169°),胸腰段矢状位后凸角平均为96.1°±30.0°(58°~145°).均采用后路分期两次手术进行矫形.第一次手术采用小切口微创手术、内撑开技术,使侧凸得到约50%的矫正,3~12个月后再进行后路的松解、截骨和第二次矫形,并行剃刀背切除和植骨融合.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两次手术,第一次手术后无并发症,第二次手术后出现肺部感染、切口感染、气胸、应激性溃疡、肠系膜E动脉综合征各1例,无严重并发症如脊髓损伤、呼吸衰竭等出现.第二次术后冠状面主弯Cobb角为45.6°±6.1°(35°~55°),胸腰段后凸为38.2°±10.0°(25°~56°).患者躯干和双肩的失平衡均得到显著改善.随访1年,2例出现椎弓根螺钉松动,侧弯矫正无明显丢失,无脱钩、断棒.结论:对于严重的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采用后路矫形分2期手术治疗,能够获得良好的矫形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