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分析《千金要方》“万病丸散”门中13首方剂,有大方(64味药),小方(3味药)之别,其组方特色或专于急救,或擅长攻逐,或具兼备之法有通治疑难杂症之效。  相似文献   

2.
小方琐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方,始见于《素问》,与大方并论:“治有缓急,方有大小。”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将之列入七方。经后世不断演绎、发挥,其概念及用法渐趋明确,迄清,《医家四要》中已有较完整的记述,至今仍有实用价值。小方有数说。一云小方有三:治疗病势轻浅之方;病无兼证,药味须少之方;病在上焦,药量轻,或分两虽重、要多次频眼之方。另一种认为:药味少的为小方,药味多而药量小者亦为小方。前者系狭义小方,限治轻浅、单纯、偶发小恙,用之恰当,随用随安。许多民间习用小方,俗称验方,廉简便验,广为流传。如偶感风寒,用葱苏取微汗;…  相似文献   

3.
试论"七方"在针灸临床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少卿 《江苏中医药》2004,25(10):46-48
“七方”指大方、小方、急方、缓方、奇方、偶方和复方,是按照病情的轻、重、缓、急而提出的7种处方原则,指导着中医临床各科辨证施治、处方遣药,在针灸临床,对于处方取穴和施术,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古人有“韩信用兵,多多益善”的说法。实际临床针对复杂疾病,应用单方小方往往很难取得较好疗效,经常需要合方大方的临床思维。临床应用合方大方之时,应该依据疾病病情而定,重视把握其适应证,合理地进行药物配伍。因此,只要适合疾病病情,谨守病机,临床应用合方大方也可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备急千金要方·少小婴孺方》内服方,分析其处方特色和用药规律。方法:以《备急千金要方·少小婴孺方》中记载的内服方作为研究对象,严格按照纳入、排除标准及名词规范建立数据库,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6、SPSS Modeler 18.0、SPSS Statistics 25.0等软件进行中药使用及性味归经的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筛选出内服方178首,单味药72首;2~4味药组成的方剂分别有21、8、11首;涉及中药共216味,其中使用频次≥10次的高频中药达17味;中药药性以寒凉为主,药味以苦、甘、辛为多,归经以脾胃经最多;经关联分析后得关联图链接共10条,如“大黄-黄芩”“甘草-肉桂”“大黄-甘草”等;经Apriori算法得出药对关联规则8个,如“大黄、甘草→黄芩”“石膏→黄芩”“黄芩→大黄”等;因子分析结果得到公因子6个,体现了清热解毒、宣肺平喘等代表治法;聚类分析结果得到6种聚类组合,涉及麻杏甘石汤、增液承气汤等方剂。结论:《备急千金要方·少小婴孺方》的用药规律体现了孙思邈治疗儿科各种疾病时善用大黄攻补兼施,善用小方灵活...  相似文献   

6.
李晨 《北京中医药》2019,38(1):66-68
小蓟饮子为治疗下焦结热血淋尿血之代表方,出自《严氏济生方》。由于原书久已散佚,今人已无法窥其原貌,而后世历代医家对其转录有异,从而引发了君药之争等一系列争议。通过对小蓟饮子方源的考证,分析其主治病证及组方原则,探讨其君药、药量、药味及用法之争,以便更好地发挥古方固有疗效,同时灵活加减变通运用于当今临床。  相似文献   

7.
成无己将方剂分类归纳为大方、小方、缓方、急方、奇方、偶方、复方 ,其中小方即方剂组成的药味少。小方乃前人之经验 ,是经过长期反复的临床验证的 ,只要辨证准确 ,其疗效极佳。笔者在临床中喜用小方治病 ,常常使一些疑难痼疾立起沉疴 ,现举例如下。例 1:周某 ,男 ,6 1岁 ,农民 ,1999年 12月 2 6日初诊。自诉频繁呕吐 2月 ,曾在某县中医医院住院治疗 2 0多天 (用药不详 ) ,病情无好转 ,于 1999年 11月 12日转衡阳某附属医院住院治疗 2 7天 (住院号 174385 ) ,经过钡餐灌肠、胃镜、结肠镜、腹部CT等多项检查 ,诊断为 :(1)胃肠功能紊乱 ;(2…  相似文献   

8.
<正> “小方”一般是指药味在2~5味之间,药少而精,配伍严谨的方剂,属于“七方”中“小方”的一种。由于“小方”随方配伍多,使用频繁,有些已成为临床常用方剂中的基础方,并在方剂中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因此学习和研究“小方”的药物配伍应用,有益于掌握临床方剂内在变化的规律。现就常用的几首“小方”药物配伍应用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晋钰丽 《河南中医》2011,31(5):454-455
奇方属阳而轻;偶方属阴而重;缓方气味薄而药力和缓;急方气味厚而药力峻烈.治疗疾病时,应根据疾病病情的轻重缓急、疾病的病位、疾病的复杂性,决定如何选用奇方、偶方、缓方、急方、:大方、小方,辨证制方、灵活运用,方可取效.  相似文献   

10.
<正> “大方”考其意义有五:药味多;药力雄猛;药量多;药量多而一次服完;能治下焦重病等,此议“大方”乃指药味众多的方剂。《素问·至真大论》有“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二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二佐九,制之大也”之说,以此推之,超过“中方”(九味药)的方剂即属“大方”。“大方”并不是自古就有的,追溯历史,最初的方剂都是比较简单的,《内经》载方13首,最大的处方由四味药组成。医圣张仲景所  相似文献   

11.
翟莉 《山西中医》2013,29(8):43-44
通过对溃疡方基本药的传统功效与现代药理研究成果的双重分析,认为黄芪和连翘是溃疡方的核心药味.  相似文献   

12.
从李时珍《本草纲目》对七方的内涵阐发,大方与小方之论,举例方药组成及主治;缓方与急方之论,突出病位病势与病证;奇方、偶方与复方之论,以单方用药及数方相合加味。十剂构建及作用机理之论述,阐释宣剂可去壅,通剂可去滞,补剂可去弱,泄剂可去闭,重剂可去怯,轻剂可去实,滑剂可去着,涩剂可去脱,燥剂可去湿,湿剂可去枯。其解读对《黄帝内经》组方与论治理论的运用与发挥,以及中医组方分类的阐发理解,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与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李家庚 《新中医》2011,(12):136-137
医者的职责,必以解除患者疾病痛苦、恢复健康为原则。至于中医生所采用治疗之方法,根据前辈治病经验,又须保持中医药传统之简、便、效、廉特点,因证设法,就地取材,无论大方、小方,内服、外治等,总以适合病情为宜,而不应有所歧视。但社会上一般习俗心理,则企踵药味繁多之大方与贵重之药,而轻视小方、单方、草药。殊不知小方、单方、草药亦能治危重大病。兹特整理李培生教授旧稿,缕列病证一二,用以说明事实,亦为先生辞世2周年祭。  相似文献   

14.
合方研究     
一个方剂虽能治疗数种病症,但若遇到病情较为复杂,而治疗功效范围不能涵盖全部时,只能扩充药味来解决。由于新方不易创立,便可考虑于此方剂上同时加入另一个或数个适合方剂,来扩展疗效,因为既有之方剂是经过多代医者临床实践后肯定其疗效而留下的,故采取方剂与方剂相加,成为便捷又易掌握疗效之方法。方证使用者常以单一方剂作为最基本单位,爰引类比推理法,透过已有之方证对应来而产生合方,即依循辨证论治法则,对应复杂病症所采取一种动态调整。多个关键主证系决定合方主要依据,而方与方相合可产生累加、协同、相反相成,甚至新的功效。由于古方历经多年临床验证,医者若能活用既有方剂,将能拥有更多的论治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5.
在目前药源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中药使用不当,利用率不高是其中的重要原因。因此,提倡精方简药具有重要的意义。方之大小,药之多少,虽然历来争论不一,但从临床实际看,小方精药者,疗效并不低于大方多味  相似文献   

16.
"一方两法"是指方剂组成药味相同,因剂型、剂量、煎煮方法或服用方法不同从而导致方剂功效有所差异的用药方法;或指方剂的基本组方结构相同,随兼证的不同而适当加减变换某些药味,从而导致方剂功用及治疗效果发生变化的用药方法,即柯韵伯所言"方内之方",包括仲景5个或然证方及方后注中所列加减法者,如理中丸作汤法等等[1]。此处应指出:"一方两法"之"两"并非"二"之意,亦可有一方三法、四法等等,为"多"之意,其变换之因在于邪之深浅、正邪之盛衰以及兼证之不同。此文举《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几个典型方剂以探讨"一方两法"思想的运用方法,以启迪临床灵活运用经方的思路并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章次公博采众方医案补注》中治疗胃病的用药规律。方法:统计《章次公博采众方医案补注》中胃病使用药物情况,并分别查出其方、药(药性、药味、功效及归经),运用软件Excel 2010建立并输入方、药相关数据的原始数据库;并把相关药物的频次运用软件SPSS 25.0做描述性的统计;对于药物间潜在关联规则使用软件Weka 3.8进行挖掘及分析同时采用软件Cytoscape 3.6.1把所得出药物间的关联规则制作成网络视图。结果:治疗胃病的高频药物有杏仁、当归、延胡索、茯苓、半夏、枳实等;其中以理气药居多,依次为化痰止咳平喘药、补虚药、消食药和温里药等,药性多为温性及平性,药味多属辛味、苦味及甘味,归经多属脾胃经。依据高频药物的关联规则分析,得到药对配伍规则为当归-杏仁配伍最多,其次是延胡索-杏仁、延胡索-当归、茯苓-杏仁、半夏-杏仁等;进行层次聚类得到新方3首。结论:章次公治疗胃病多用理气止痛、健脾行气、温中补虚和消食和胃等治法,可为临床辨证施治用药方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孙思邈《千金要方》集我国唐代及以前医学成就之大成,收录了丰富的方剂,该书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和临床应用价值。《千金要方》现存两个重要版本,一是现存之通行本《备急千金要方》,为北宋校正医书局于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刊定,另一是上世纪80年代末,从日本回传的《新雕孙真人千金方》。经考,《新雕孙真人千金方》更接近孙思邈原著原貌。本文从方剂的药味的角度,通过对两版本方剂作初步的对比探析,全面了解宋人对《千金要方》方剂药味的改动及药味改动所依据的医学理论。  相似文献   

19.
痛泻要方功擅调和肝脾,治疗脾虚肝郁之痛泻,配伍精当,药简力宏。在其沿革过程中,历代医家基于对病机方药之不同见解,而调整方剂的药味与剂量,其功效表现出异方同治、异方异治、同方异治之情况。本文通过辨析痛泻要方之方论及其组成药物等配伍变化,以阐明“方之用,变也”之理,即方剂之用重在变化,方剂之效靠治法彰显、由君效引领、因药力实现。  相似文献   

20.
略论大方临床运用的时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大方的定义,自古众说纷纭.先贤张志聪等以剂量重者为是,而恽铁憔则谓大方乃"凡聚四五十味药浑和之,使之正负相消,宽猛相济,别出一总和之效方",认为药多者为大方.凡此种种,莫衷一是.我们认为,所谓大方,是在中医辨证论治的指导下使用的遵循复方配伍原则的药味在15味以上且(或)药量偏重的方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