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学报》2019,(9):1821-1824
《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文献通考·经籍考》《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是我国古代较为重要的目录书,可反映图书的存佚、流传情况以及学术的发展演变。在著录医籍的数量方面,到了《文献通考·经籍考》开始大幅增加。在诊断方面的医书上,自《隋书·经籍志》开始著录,以辨脉象为主。经方类医书以《隋书·经籍志》著录的数量最多,多是小型方书。《文献通考·经籍考》则收载了规模较大的方书,如《太平圣惠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针灸方面,《汉书·艺文志》无记载,《隋书·经籍志》收载的书目最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与其他三部目录书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医案、医论、综合性医书数量的大大增加。这四部目录书所著录的医籍数量、著录内容逐步增多,医籍分类、编纂体例越来越细化、精密,可清晰反映一段历史时期内医书的流传情况。  相似文献   

2.
中医药古籍分类有着悠久的历史。《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通志·艺文略》、《国史·经籍志》等古代综合性书目对中医古籍的归类和分类方法各不相同,反映了编者对古代医籍内容属性的不同认识。中医药学著作的现代分类方法,仍是一个有待研究的课题,回顾曾经使用过的医籍归类和分类方法,可以为今后的中医药图书文献整理研究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古《明堂经》考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明堂经》在宋以后即散佚不见。《汉书 .艺文志》无著录 ,然《隋书 .经籍志》、《旧唐书 .经籍志》、《新唐书 .艺文志》多有著录。最早援引《明堂经》者为晋 .皇甫谧《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唐 .杨上善《黄帝内经明堂》及王焘《外台秘要》亦引用过 ,大部分内容尚保存于今存诸多古医籍中 ,其中有经脉及其发病 ,五脏重量及形象 ,六腑重量、长度及容量 ,五脏傍通诸项内容 ,脏腑经脉流注出入 ,腧穴 ,刺灸禁忌等。其成书年代似为东汉时期 ,其卷数据杨上善所见古《明堂经》应为三卷本。  相似文献   

4.
<正> 《医说》一书,历代公私书自多有著录。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云:“《医说》十卷,新安张杲季明撰。”马瑞临《文献通考》云:“《医说》十卷。陈氏曰:新安张景季明撰。”《宋史艺文志补》云:“张景《医说》十卷。”《浙江采集遗书总录》云:“《医说》十卷。右宋新安张杲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医说》十卷,宋张杲撰。”《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云:“《医说》十卷,宋张杲集。”  相似文献   

5.
《千金方》约成书于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历史悠久,版本较多,流传很广。《千金方》30卷,后经宋·林亿校刊始有93卷,这在《中国医籍考》中有载:“原书三十卷,析为九十三”。从历代经籍艺文志及私家书目也可粗知其版本情况。《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有孙思邈千金方30卷;明《徐氏家藏书目》有千金方93卷;清《四库全书总目》有千金方93卷,两淮马裕家藏本;《经籍访古志》有备急千金要方30卷目录1卷,宋刊本日·米泽侯藏,第四卷缺,以元版补之。千金翼方30卷目录1卷元版韦修堂藏。另有《真  相似文献   

6.
以《中国医籍考》《中国医籍通考》《江苏历代医人志》《中医人物词典》《中医人名辞典》《中国医学人名志》《中国分省医籍考》《中国针灸荟萃·现存针灸医籍》等为依据,对宋金元时期的江苏针灸作一全面梳理,考证出见于著录的针灸医籍5部,涉及医家4人。通过对医家医籍的整理研究,概括总结当时江苏针灸发展的特点,以期为进一步探讨江苏针灸医学的发展历史,提高针灸文献研究水平提供文献基础。  相似文献   

7.
王育林  温佳雨  付鹏 《中医学报》2021,36(3):661-664
《中国中医古籍总目》(以下简称《总目》)是我国目前较为全面准确记载中医古籍收藏分布情况的大型中医古籍联合目录,其中著录国家图书馆藏中医古籍1 898种。但经分析发现,《总目》对国家图书馆藏中医古籍信息的著录存在作者信息不全或错误、成书年代不详以及版本记录错讹等问题,尤其体现在版本记录方面,《总目》记载的有,但国家图书馆并无存书或者其官网联机目录暂时检索缺失的医籍版本计351种。国家图书馆能检索到的版本,而《总目》中未载录此版本的医籍计639种。通过对《总目》著录信息与国家图书馆实际藏书信息进行对比,并对相关古籍进行实地勘察及进一步的考证,补充、修正了《总目》著录部分书目的作者信息、成书时间和版本信息。  相似文献   

8.
《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目录学文献,也是研究中华传统医学文献的宝贵资料。《汉书·艺文志》的医史文献价值主要表现在其医史文献著录法,其体现的医学资料价值和反映的医学思想理念以及对后世医史文献著录的影响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一、目录学——治学的门径目录学是关于图书的分类、编目和著录的专门学问,是文献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中医目录学则是在中医学科范畴内研究中医文献的分类、编目和著录工作的学问。《汉书·叙传》载:“刘向司籍,九流以别,爰著目录,序略洪烈。”目录一词,殆从此出。同书《艺文志》又载当时的校书情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清末著名藏书家陆心源的私家藏书目录《皕宋楼藏书志·医家类》的研究,考察其医籍收藏情况,总结书目著录特点,挖掘其为正史、艺文志及医学专科目录补充的珍贵资料,以引起学者对《皕宋楼藏书志》的重视,进一步对该书的医学文献价值加以研究和利用。  相似文献   

11.
《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及《新唐书·艺文志》的子部·医方类皆列有《桐君药录》三卷。但俱未言及桐君为何时人,其书又出于何时,从而引出了种种歧说。日人时惟宗俊《医家千字文》之“呼各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利用正史及相关史料,实现对汉唐时期《黄帝内经》古籍的各种传本、校刊本、注释本进行系统收集、整理、识别、归纳,完成《内经》古籍数据库中汉唐时期传本建设.方法:依据《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等史籍中所收载的医经目录为基础,收集历代学者对《内经》版本考证研究成果,辑录汉唐时期《内经》不同版本,并对不同传本按照[书名]、[作者]、[时同]、[版本]、[卷数]、[出典]、[自序]、[沿革]、[摘要]、[全文]、[备要]、[后记]进行著录研究,将汉唐时期《内经》不同版本转换为PDF格式,录入予数据库,建立汉唐时期《内经》传本系统.结果:历史上汉唐时期流传过《内经》古籍不同传本31种,现存《内经》古籍不同传本仅11种,分别录入《内经》古籍数据库中的通行本、注释本和校勘本分类中.结论:利用现代数据库技术,通过系统收集、归纳和整理,建立《内经》古籍数据库,是保存汉唐时期《内经》珍稀善本原貌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利用知识仓库建库管理系统平台(TPI),实现对汉唐时期《黄帝内经》古籍的各种传本、校刊本、注释本进行系统收集、整理、识别、归纳,完成《内经》古籍数据库中汉唐时期的古籍资料建设.方法:依据《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等史籍中所收载的医经目录为基础,收集历代学者对《内经》版本考证研究成果,辑录汉唐时期《内经》不同版本,将汉唐时期《内经》不同版本转换为PDF格式,录入于数据库,建立汉唐时期《内经》传本系统.结果:完成汉唐时期《内经》古籍著录四十七本,收录《内经》各种古籍版本12种,分别进入《内经》古籍数据库中的通行本、注释本和校勘本类别中.结论:从西汉到唐中叶是《内经》各种古籍版本流传最早、最丰富的鼎盛时期,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汉唐时期的《内经》古籍多数散亡,少部分流失于海外.利用现代先进数据库技术,通过系统收集、归纳和整理,建立《内经》古籍数据库,为保存汉唐时期《内经》珍稀善本具有一定现实意义,使《内经》知识的载体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相似文献   

14.
《四库全书·医家类》收入医书97种,但各代医籍数量差距很大。如宋代医学典籍著录最多,达到了24种之多,而医籍总量更多的明代才著录了23种,这说明各代医籍的分布情况并不是个简单的数字问题,而是隐藏着馆臣的学术观点及政治考量,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清末沪上名医金德鉴,字保三,号前释老人。下列诸书均著录此人:《清史稿·艺文志》、《中国医学大成·总目提要》、《吴县志》、《中国历代医家传录》、《中医人物辞典》、《中医人名辞典》、《芥子园画谱》、《海上墨林》等。综合以上诸书所载,可知金氏为江苏元和县(今属苏州)人,精医,悬壶沪北,并工山水。因少时曾患烂喉丹痧,蒙陈莘田(清江苏吴县人,名医,外科尤精)诊治后始得痊愈,由是潜究喉科,钻研《灵枢》、《素问》、《难经》诸书,并善灵活运用。曾撰有《喉科枕秘》、《烂喉丹痧辑要》二书,又刊刻清·华岳撰《急救霍乱方》、葛可久撰《十…  相似文献   

16.
以反映宋代国家藏书的《宋史·艺文志》记载的医书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探求国家医学藏书与宋代医学学术发展的关系;与《隋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分析比较,探讨国家医学藏书与宋代医学学术变化的关系。认为中医学发展到宋代,从基础到临床各科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其中方书著作尤为繁盛,伤寒研究著作颇丰,并且出现了运气类著作,而魏晋隋唐时期盛行的寒食散和房中术等著作消失。  相似文献   

17.
《医学读书志》是清代曹禾著的中医学专科目录,以人物为纲目著录历代医籍,并作提要述其作者生平与书籍源流,加以考证评论,是比较有价值的中医学专科目录,具有重要的目录文献学价值。  相似文献   

18.
1979年,香港中外出版社出版了《华佗神方》一书,共22卷,301页,落款:“汉·谯县华佗元化撰,唐·华原孙思邈编集。”开卷还有“徐(大椿)序”、“沈(骧)序”,尤其“徐序”似更令人足信。此书销路甚广,不仅港澳,而且国内不少图书馆也纷纷订购,不少读者也怀着好奇的心情急欲看看这部所谓“始得复出于世”的华佗“秘籍”。 果真它是已被湮没一千七百多年的华佗“秘籍”?查阅《隋书·经籍志》,《通志·艺文略》、《本草纲目》皆载《华佗方》10卷。《旧唐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均载《华佗药方》10卷。《宋史·艺文志》也载《华佗药方》一卷。而这些书,早已佚了。《中国医籍考》云!“《华佗方》,《隋志》  相似文献   

19.
朝鲜《医林撮要》所载中朝医学交流史料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由丧鲜内医郑正先撰、杨礼寿校正,成书于16-17世纪时期的《医林撮要》一书,共13卷128门,它引用了大量李朝前期的朝鲜医书及当时已成书的中国医书资料,是一部非常切合临床应用的综合性方书。特别是书中所收载的“中朝质问方”和中朝传习方”中的方剂,若干处与中国宋代医书《仁斋直指方论》等有诸多联系,是中国和朝鲜医学交流过程中的重要记录。但它与记载中朝两国政府官员之间医学质问的傅懋光《医学疑问》毫不相关。  相似文献   

20.
《医学六经》一书收录了《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灵枢》《针灸甲乙经》等6部医籍,颇受学界重视。《中国中医古籍总目》《中国医籍大辞典》等著录该丛书为明代顾从德所编纂,由吴勉学刊刻。通过查考原书、梳理相关资料,结果表明此书与吴勉学所刻《古今医统正脉全书》前6部医书内容及版式相同,疑为后人将此6部医书从《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析出,另名《医学六经》。顾从德与吴勉学并非《医学六经》的编纂者与刊刻者,学界考察医籍版本时所说的“六经本”实际上就是“医统正脉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