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 毫秒
1.
<正>北京协和医院期颐风云激荡, 协和中医六秩薪火相传。中医科糖尿病专业组在中西医结合大家祝谌予及郭赛珊教授的带领下,在中西医结合防治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也培养了许多中西医结合的优秀人才。学科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超越。利用协和医院的综合优势,因势利导,扬长避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1 创新学说,规范治疗20世纪70年代末祝谌予教授临床发现多数糖尿病患者存在血瘀证,率先报道了用活血化瘀法治疗的有效病例~([1]),  相似文献   

2.
我 1978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 ,1987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在这两所医学的最高殿堂 ,我系统地学习了中西医的基础知识。毕业后又有幸得到祝谌予和郭赛珊两位名师的指导和培养 ,为自己后来走上中西医结合的道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毕业分配到协和医院中医科后 ,在这个大熔炉中得到了严格的训练 ,首先在西医内科和中医各专业组进行轮转 ,几年的时间下来 ,不仅仅学习了老师们临诊思维方式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更重要的是学习了老一辈协和人“严谨、求精、勤奋、奉献”的协和精神。轮转结束后被协和名医原中西医结合学会副理…  相似文献   

3.
40年前我加入了“西医学习中医”的队伍 ,成为中西医结合队伍的一员。经历了学习中医、应用中医、研究中医、发展中医的过程。迄今仍工作在中西医结合医教研的第一线 ,深深体会到中西医是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 ,各具所长、各有所短。中医重宏观、西医重微观 ;中医重整体、西医重局部 ;中医重辨证、西医重辨病。通过中国中西医结合 4 0年 ,取长补短 ,进行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结合、整体与局部结合、治本与治标相结合的研究 ,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如何更好地将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成就引进到教学及国际交流中 ,在西医院校及培养学生走向世…  相似文献   

4.
根据中医、西医的学科特点及临床诊疗工作的实际,围绕培养实用型中等中医专业人才,促进中医西医优势互补,提高临床疗效这一中心,本文从端正中医专业思想、树立中西医结合意识、创新中医诊疗手段、培养病证结合的诊疗技能4个方面对中等中医类专业中西医结合教学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5.
由本刊顾问、著名老中医夏睿明教授奠基、开拓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中西医结合)科,在医院的领导、支持下,经过几届主任和科室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创新发展,已经建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老年病重点专科、中西医结合临床重点学科.全国综合性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也是重庆市卫生局中西医结合风湿免疫重点专科、重庆市最早的中西医结合临床重点学科及硕士学位授权点。现科室已设有中医(中西医结合)门诊(设6个各具特色的诊断室)、中西医结合病房(设开放床位55张)、针灸推拿理疗室、实验室、中药煎药室等部门,并由临床经验丰富的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家  相似文献   

6.
目前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专业型研究生存在着“临床不熟、科研不行、西医不通、中医也不行”的情形,开展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是中西医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此文分析了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并进一步探讨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义及建议。  相似文献   

7.
中西医结合诊疗技术在历史发展的洪流中产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模式,它符合中医药数千年来的发展规律,也是我国医学发展的大势所趋。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传承中医诊疗精华、与时俱进、守正创新、顺应新时代发展需求、大力培养中西医结合专业人才和发展中西医诊疗技术是大事所趋,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8.
中医临床实践是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环节,临床实践培养有利于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今后更好的胜任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康复科连续多年承担中西医结合专业实习的带教工作,全面了解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时代特征,在中西医结合专业中医临床教学中开展案例教学和WPBL教学法相结合教学模式,旨在提高中医临床实践教学质量,为中医临床实践教学改革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大型综合性医院的中西医结合临床硕士学位授权点与高等中医药院校附属医院相比有着天然的优势和不足,大型综合性医院平台优势和西医科室的平台优势明显,但也存在中医学科规模小、资源投入不足、中医病种局限性、中医氛围差等劣势和不足。通过对优劣势的深入分析,提出了在院内深入建设中西医结合诊疗模式并发扬师承教育、在院外联手中医药院校附属医院协同培养等改革建议,以期培养出既具有中医传统思维又具有临床实用性的中西医结合硕士研究生。  相似文献   

10.
创新中医教学方法是中医学术体系自我完善的必然,对培养基层中西医结合的实用型人才有较大的意义。创新中医教学方法需要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的:一是解决目前中医教学课时少、内容不当、理论联系临床实际少的矛盾及其与培养目标不相适应的问题;二是解决中医教学中的素质教育问题,提高中医自学能力,培养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在教学实践中提高中医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达到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基层实用型医疗人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正> 开办“西药人员学习中药班”,积极培养中西药结合人员,为创立新药学打好基础。这是一项急待解决的大事,不可等闲视之。自1956年以来,在全国各地开办了各式各样的“西医学习中医班”,培养了大批中西医结合的医师。但也有一些偏差,在中西医药结合方面,偏重于西医西药;在中医药方面重视中医,忽视中药;重视中西医结合,忽视中西药结合。其实“西医学习中医班”和“西药人员学习中药班”是相辅相成、密切联系的。如果没有中西医结合,目然就没有中西药  相似文献   

12.
事业要振兴,人材是关键。我国中医、中西医结合研究生培养制度的建立和健全,为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近年来不少有志于献身中医、中西医结合的青年,经常投书本刊询问报考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专业研究生的有关事宜,这标志着广大青年对中医、中西医结合事业倾注了极大的兴趣,是中医、中西医结合事业后继有人的体现。为了满足广大青年读者的需要,本刊特请中国中医研究院教育处李俊龙副处长等,将全国招收中西医结合博士及硕士研究生专业及其授权单位和有关事宜作一介绍,供广大读者参考。此外,本刊每年还拟向读者及时提供下一年度报考中医、中西医结合研究生的有关具体事项。  相似文献   

13.
中医临床思维的培养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生教学的重点,针对目前西医院校中西医结合专业教育学时、教材、师资等诸多制约因素,本文从加强中医经典的学习、构建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建设导师团队负责制、注重临床轮转及出科考核等方面论述,以期逐步提高西医院校中西医结合研究生的培养水平。  相似文献   

14.
中医院校教学将如何面对中西医结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很早以前,我国各地已经开始尝试进行中西医结合的教学了,如发展了一批西学中专业队伍,其中不少中西医结合专家脱颖而出,为医疗卫生事业作出了很多贡献。近年来,各中医院校相继开设了专科或本科中西医结合专业,要求学习中西医结合的各层次人才也不断增多,包括许多国外中医爱好者。如何开展中西医结合教学,如何使中医院校培养更好的中西医结合专业人才,是中医院校教学所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唐由之教授作为我国中医、中西医结合眼科的学术带头人,在继承发扬传统医学的同时,将现代科学成就与中医发展有机结合,不断创新,形成了独到的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眼疾的学术体系。他创新发明具有中医特色的治疗白内障、青光眼的手术方法;扩大中医眼科望诊范围,提出中医辨证、西医辨病的中西医结合模式;开创眼底疑难杂症从气血论治的新思路;研制"病毒一号滴眼剂"等成就,推动了中医眼科学科建设发展,发展了走中西医结合治疗眼科疾病的道路,推动了中医眼科现代化进程,促进了中医眼科理论与技术的提高。唐由之教授的学术思想对中医眼科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为了促进中医药学科的发展, 积极推进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事业的现代化进程, 加速中医药、中西医结合科技创新, 中华中医药学会定于 2005年 7月中旬在云南省昆明市召开“全国中医药创新与发展研讨会”。稿件经审稿录用后将在中华中医药学会会刊、国家一级学术期刊《中华中医药杂志》 (原《中国医药学报》) 增刊上刊出。参加大会学术交流者, 由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发论文证书和国家I类继续教育学分。现将有关征文要求通知如下:征文内容: ①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针灸等学科的基础研究; ②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针灸等学科的临床研究; ③中…  相似文献   

17.
中医妇科学是中医临床学科中的一门独立特色学科,为中医专业学生的考试课.在教学中,根据中医妇科临床实际,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教学模式,既可发扬和保持中医妇科学的中医特色,又能启迪和培养学生的中西医结合思维方式,使教学更加贴近临床,以培养高素质的中西医兼通的专业人才.为了优化组合中医妇科学的课程体系,笔者对本门课程进行了中西医结合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继而构建中医妇科学中西医结合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8.
有关脾虚证及基础理论研究思路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医结合研究,关键在于基础理论研究,惟有中西医结合理论上的突破与创新,中西医结合医学才会产生突破性及革命性发展。总结35年来的中西医结合研究工作,明显地可以看出,凡是取得重大研究成果者,均有创新观念,富有创新精神。特别是在理论与方法学方面的创新尤显重要。如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研究,即根据中医“六腹以通为用”理论,提出了“通里攻下”疗法等,改变了现代医学治疗该类疾病的传统观念,形成了中西医结合诊疗急腹症的新理论、新观念。骨折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深入研究中医传统小夹板固定治疗骨折的原理和特点基础上,总结出“动静结合、盘筋骨并治……”等治疗新观点,改变了现代医学治疗骨折的传统观念。  相似文献   

19.
2013年度冠心病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及基础研究均取得可喜进展:冠心病中医病因病机有所创新;中医证候研究取得多方面进展;多项临床试验证实中医药在冠心病预防及患者预后改善方面的作用;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的基础研究也逐渐深入,作用靶点及作用机理被进一步阐明。在此基础上,本文亦指出了研究发展趋势以及目前研究的不足,为更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近50年来,中西医结合工作的不断深入,极大地促进了中医急症医学的发展。1983年中医急症专业委员会制订了六大急症诊疗常规,而一批中医急症必备药物特别是针剂、颗粒制剂的研究创新和广泛应用,为中医急诊医学的开展创造了条件;有针对性地选择中药制剂及针灸、拔火罐、中药外敷、中药灌肠、中药气雾剂吸入等中医综合手段,使中医急疹手段更加丰富多彩。今天,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中西医结合在急诊急救上有一定的优势,发展前景十分光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