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真菌性鼻-鼻窦炎是临床常见疾病,随着发病率的增高,该病已引起耳鼻咽喉科学者们的高度重视。现就真菌性鼻-鼻窦炎致病真菌病原微生物学、病理学及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真菌性鼻窦炎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特异性鼻窦炎,近年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随着诊断水平的提高和鼻内镜治疗的普遍推广,真菌性鼻窦炎的手术治疗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04-2007年我科共收治35例真菌性鼻一鼻窦炎患者,均采用鼻内镜手术和传统上颌窦根治术,随访3个月~1年,手术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检测侵袭型真菌性鼻-鼻窦炎中Maspin的表达,探讨其对侵袭型真菌性鼻-鼻窦炎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真菌性鼻-鼻窦炎标本42例为实验组,包括12例侵袭型与30例非侵袭型;慢性鼻-鼻窦炎30例为对照组。免疫组化法检测标本中Maspin的表达。结果 真菌性鼻-鼻窦炎组Maspin表达下调,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侵袭型真菌性鼻-鼻窦炎组Maspin评分最低,与非侵袭型及对照组两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取Maspin评分5.70为临界值,诊断侵袭型真菌性鼻-鼻窦炎敏感性为91.7%,特异性为88.3%。结论 Maspin在侵袭型真菌性鼻-鼻窦炎中表达下调。Maspin可能是诊断侵袭型真菌性鼻-鼻窦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4.
真菌性鼻-鼻窦炎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真菌性鼻-鼻窦炎在临床上日益多见,其病原菌、临床表现、诊断以及治疗均与传统的鼻-鼻窦炎有所不同。不同类型的真菌性鼻-鼻窦炎由于致病的病原菌不同,在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以及预后方面有各自的特点,如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的治疗以手术为主,而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除手术外,还需在治疗全身原发疾病基础上全身使用抗真菌药物。本文就各类真菌性鼻-鼻窦炎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的临床特征,鼻内镜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行鼻内镜手术治疗,随访6个月至4年,治愈77例,好转20例,复发5例。结论鼻腔鼻窦解剖异常是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的主要致病因素。鼻内镜手术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的有效手段,术后复发与手术的彻底性、术后鼻腔鼻窦处理有关。  相似文献   

6.
真菌球型真菌性鼻-鼻窦炎5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探讨真菌球型真菌性鼻-鼻窦炎的发病原因、鼻内镜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真菌球型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部患者经鼻内镜手术治疗均获临床治愈,无一例出现手术并发症。随访6个月~2年,复发2例。结论:鼻腔、鼻窦局部解剖异常和局部创伤史是真菌球型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患病的主要原因。鼻内镜手术是治疗真菌球型真菌性鼻-鼻窦炎的有效手段。术后复发与术后是否定期冲洗窦腔有关。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真菌性鼻窦炎的发病率有所增加,以上颌窦发病率最高,真菌性上颌窦炎经典的治疗方法是柯-陆氏进路上颌窦根治术,随着鼻内镜技术的发展现常采取鼻内镜下的双进路手术治疗.对于真菌性上颌窦炎鼻内镜下单纯上颌窦自然孔进路手术能否替代上颌窦根治术或鼻内镜下的双进路手术目前还有争议.我院自2005年10月~2008年1月采用单纯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36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真菌性鼻-鼻窦炎发病相关因素及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探讨真菌性鼻.鼻窦炎发病相关因素及临床特征。方法 对110例真菌性鼻-鼻窦炎和慢性鼻-鼻窦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照研究,对术前资料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χ^2检验,以分析真菌性鼻-鼻窦炎发病相关因素和临床特征。采用真菌特异性六胺银染色方法,对110例真菌性鼻-鼻窦炎进行分型。结果 建立了以病程(x1)、涕血(x2)、头痛(x3)、钙化斑(x4)、年龄(x5)、单侧或双侧病变(x6)为变量的真菌性鼻-鼻窦炎发病Logistic回归预测方程:y=-8.713+0.496x1+4.575x2+1.190x3+4.119x4+1.199x5+2.698x6,P=exp(y)/[1+exp(y)],并与慢性鼻-鼻窦炎组相比。真菌性鼻-鼻窦炎的临床特征为女性患者、40岁以上、病程3年以内,以头痛、涕血为主要症状,影像学表现为单侧病变、有钙化斑出现(P〈0.05)。110例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中,34例为慢性侵袭性、76例为非侵袭性。结论 真菌性鼻-鼻窦炎的临床表现特征性明显,其发病可通过相关因素的Logistic回归预测方程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型真菌性鼻-鼻窦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5年6月至2016年8月在我科治疗的非侵袭型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86例,行鼻内镜下鼻窦开放术,术后联合药物治疗及鼻腔冲洗,随访6个月到2年,分析临床疗效。结果 86例非侵袭型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中,84例术后一次性治愈,随访6个月~2年无复发。2例复发患者,经再次手术后治愈。结论鼻内镜下鼻窦开放术结合药物治疗与鼻腔冲洗,是治疗非侵袭型真菌性鼻-鼻窦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性鼻-鼻窦炎2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菌性鼻-鼻窦炎为慢性鼻窦炎里的一种类型,随着CT及鼻内镜的广泛普及,其诊断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07-01-2011-01期间我科共收治26例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均在鼻内镜下手术治疗,随访6个月~3年,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通过CT冠状位检查,鼻内镜手术及术后病理证实26例患者为真菌性鼻鼻窦炎,男7例,女19  相似文献   

11.
由于鼻内镜技术的快速发展及鼻窦影像学诊断技术的不断提高与完善,使临床上对鼻窦真菌病的认识逐渐得以重视。另外由于抗生素的滥用,近年来真菌性鼻窦炎的发病率有明显增加之趋势。笔者总结了本科A2003年3月-2007年3月经治的16例真菌性鼻窦炎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侵袭型真菌性鼻-鼻窦炎发病相关的高危因素。方法选取2005年5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32例侵袭型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为侵袭组,同时选取124例非侵袭型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为非侵袭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侵袭型真菌性鼻-鼻窦炎的高危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两组在年龄、糖尿病史、长期激素或抗生素使用、嗅觉下降、涕中带血、鼻腔新生物、鼻中隔偏曲、钙化斑、骨质破坏等方面,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P=0.023)、糖尿病(P=0.003)、鼻腔新生物(P=0.006)、鼻中隔偏曲(P=0.022)、钙化斑(P=0.002)、骨质破坏(P=0.004)为侵袭型真菌性鼻-鼻窦炎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龄、合并糖尿病、鼻腔新生物、鼻中隔偏曲、钙化斑和骨质破坏是侵袭型真菌性鼻-鼻窦炎的高危因素,对于存在上述高危因素的患者应予以重点筛查,以提高疾病检出水平。  相似文献   

13.
真菌性鼻窦炎是由真菌在鼻腔-鼻窦所引起的一种感染性或(和)变应性疾病。可分为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和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我科2006~2009年收治的58例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进行回顾分析,探讨鼻内镜手术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骨质改变的发生率,提高真菌性鼻-鼻窦炎的诊断精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2017年就诊于我院行鼻内镜手术的152 例患者的CT扫描结果,包括真菌球135例,变应性真菌性鼻-鼻窦炎17例,分别记录窦腔骨质改变的形式及部位。结果 135例真菌球患者中,134例(99%)发生骨质增厚,101例(74.8%)发生骨吸收。在17例变应性真菌性鼻-鼻窦炎中,2例(11.7%)上颌窦外侧骨壁出现轻微骨质增生,10例(58.8%)筛窦、蝶窦骨壁及颅底骨质吸收,6例(35.3%)患者中鼻甲、下鼻甲骨质吸收,1例(5.9%)出现额窦骨质吸收。结论 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中骨增生及骨吸收发生率均较高,其中骨质吸收应注意与肿瘤性骨破坏相鉴别。  相似文献   

15.
CT和鼻内镜的使用,使真菌性鼻窦炎的术前诊断和疗效不断提高,1998年7月-2004年11月我们收治真菌性鼻窦炎患者36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鼻内镜手术与传统术式结合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的疗效。方法对我科2003年6月~2009年6月有完整随访资料的接受鼻内镜手术治疗的58例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采用单纯鼻内镜手术32例,鼻内镜联合改良柯-陆术式11例,鼻内镜联合下鼻道开窗15例,并对所有患者术后情况进行随访。结果随访1年以上,仅3例手术后复发,其余55例在随访期内均未见复发。结论鼻内镜手术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安全且有效的手段,可基本完整保留鼻腔、鼻窦正常的解剖结构。彻底清除真菌团块、术后定期随访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鼻内镜诊治真菌性鼻窦炎30例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菌性鼻窦炎的发病率近年来呈上升趋势,其中最常见的是曲霉菌,本病易误诊为慢性鼻窦炎或恶性肿瘤.我科自1999~2004年间采用鼻内镜诊治30例真菌性鼻窦炎,临床疗效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8.
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59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的致病原因、临床特征、鼻内镜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对2003—01—2006—12的59例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病例随访2~5年,无一例并发症,57例一次性治愈,复发2例,经再次手术后治愈。结论:鼻内镜手术清除病灶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的最有效方法,手术中应尽量扩大鼻窦的自然开口,手术后定期冲洗窦腔及定期复查可防止疾病的复发。  相似文献   

19.
真菌性鼻-鼻窦炎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以往认为鼻腔、鼻窦的真菌感染少见,但近年来本病的发病率有增无减 [1]。有时真菌性鼻 鼻窦炎甚至占到全部鼻腔、鼻窦手术患者的 10% [2]。文献报道 100%的正常人和96%的慢性鼻 鼻窦炎患者鼻腔中可检出真菌。真菌性鼻 鼻窦炎的发病率明显增加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①细菌学、血清学、组织病理学和放射学技术的发展提高了真菌性鼻腔、鼻窦疾病的检出率;②使用广谱抗生素和鼻局部用药,使原来既包含细菌也包含真菌的正常菌群间的比例失衡,从而导致鼻腔、鼻窦的真菌过度生长;③侵袭型真菌感染发病率的增加与免疫功能缺陷人群 (糖尿病患者、放…  相似文献   

20.
鼻内镜下手术治疗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鼻内镜下手术治疗的术后病理确诊为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的63例患者资料。结果:随访6个月~1年,全部痊愈,少数有轻度并发症。结论:鼻内镜手术是治疗鼻-鼻窦真菌性疾病的有效方法,可不使用抗真菌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