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为了穿琥宁注射剂在临床中的合理应用,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保护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穿琥宁注射液的不良反应的文献报道进行系统的归纳分析和研究,找出其发生规律,防范措施。结果:穿琥宁注射液发生的不良反应可发生任何年龄段,发生概率与自然人群分布一致;发生不良反应的时间多数出现在用药40min左右;不良反应主要有血小板减少、过敏反应、药物热等。结论:引起中药ADR的原因主要包括药物方面,应用方面和机体差别三个主要的方面。应认真贯彻、执行ADR报告制度,减少中药ADR不报或漏报现象,有效形成对发生较多ADR药物的预警机制,从而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我院2006年-2007年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晓俊  李艳  何荣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28):953-954
目的总结我院2006年1月-2007年12月药品ADR报告,归纳分析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的特点、发生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对我院2006年度-2007年度23例中药注射液引起ADR的药物品种进行统计、归纳、总结、分析。结果中药注射液引起的ADR为总ADR的27.06%,主要临床表现为皮疹、面红、局部疼痛、寒战、发热、过敏性哮喘、过敏性休克等。结论中药注射液的不良反应是常见的、严重的,切不可掉以轻心,应引起医患双方的高度重视,以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3.
王棋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50-50,52
目的对中药注射剂致不良反应(ADR)的原因及预防策略进行评价,以指导临床医生的用药安全。方法将引起ADR的药物及临床表现等导入Microsoft Excel进行分析。结果引起ADR发生的主要原因为药物、处方及护理因素。引起中药注射剂ADR的常见药物以双黄连注射液居多,共39例,占33.91%;死亡1例,占0.87%。结论积极防治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临床医生使用中药注射剂的安全陛。  相似文献   

4.
136例中药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调查中药注射液引起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临床表现,了解中药注射液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旨在关注用药安全。方法:根据我院136例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病例涉及药物、发生时间、主要症状、危害程度、损伤类型等进行分析。结果:136例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涉及7个器官/系统,18种药物,重度6例(4.4%)。结论:应密切留意和监测中药注射液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陈燕丽  黎铁华 《当代医学》2011,17(29):130-130
目的了解丹红注射液发生不良反应的规律以及使用注意问题。方法总结了29例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收集包括ADR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生ADR的疾病、给药途径、治疗时间、ADR临床表现等,整理分析其一般规律。结果ADR的男女发病率相似。ADR与年龄有一定的关系,年龄越大,ADR发生率越高。有过敏史者,更容易发生ADR。大剂量使用丹红注射液更容易发生ADR。分析后认为药物使用适应证与药物剂量把握不严格,患者体质差异等因素为丹红注射液发生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结论为减少和避免丹红注射液发生不良反应,应严格把握使用适应证,个性化的选择药物剂量,有过敏史者慎用。  相似文献   

6.
刘涛  矫立琴 《中国民政医学杂志》2009,(24):3231-3231,3220
目的:了解并分析药品不良反应(ADR)在我院发生的情况与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05—2007年ADR报告分别从给药途径、药品种类、涉及器官系统等分类统计与分析。结果:涉及不良反应的药物53种,以抗感染药居首位(44.1%),其次为心血管药物、中药制剂。主要ADR类型为皮肤损害,其次是胃肠道功能失调、发热、头晕等全身症状。以静脉给药的ADR发生率占比率最高(50.6%)。结论:通过合理应用抗感染药物,加强中药制剂的质量监控,注意幼儿和老年人等特殊体质人群的ADR监控,加强专业人员的业务和服务素质的培训,鼓励药师多与临床医生沟通,落实好ADR的通报工作,以减少和避免严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ADR在我市的发生情况及其给患者造成的危害。方法:采用Excel电子表和手工筛选方法,按患者性别、年龄、涉及药品种类、与ADR有关的抗微生物药种类、中药注射剂情况、给药途径、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器官及其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涉及ADR的药品抗中,微生物药物居首位,用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主要的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器官及其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中药注射剂的ADR共87例。结论:ADR现象比较普遍,应合理使用抗微生物药物,慎重选择静脉滴注给药治疗,中药注射剂的ADR不容忽视,应加强对国家通报品种的监测,加快药品不良反应信息的传递,保障公众安全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8.
刘涛  矫立琴 《中国民康医学》2009,21(24):3231-3231,3220
目的:了解并分析药品不良反应(ADR)在我院发生的情况与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05—2007年ADR报告分别从给药途径、药品种类、涉及器官系统等分类统计与分析。结果:涉及不良反应的药物53种,以抗感染药居首位(44.1%),其次为心血管药物、中药制剂。主要ADR类型为皮肤损害,其次是胃肠道功能失调、发热、头晕等全身症状。以静脉给药的ADR发生率占比率最高(50.6%)。结论:通过合理应用抗感染药物,加强中药制剂的质量监控,注意幼儿和老年人等特殊体质人群的ADR监控,加强专业人员的业务和服务素质的培训,鼓励药师多与临床医生沟通,落实好ADR的通报工作,以减少和避免严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我院226例老年人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我院老年人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因素、一般规律及其特征,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警示。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集并上报的226例老年人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涉及ADR的药物中抗感染药物居首位(44.69%),中药制剂居第二位(9.29%)。不良反应以静脉用药为主。主要的ADR类型为皮肤及附件损害,其次为胃肠道损害。结论:应加强抗感染药物的用药指导,尤其是为老年人设计更加合理的给药方案,并提高对中药引起ADR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吴静 《中国民康医学》2006,18(24):1017-1018
目的:分析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一般情况和易感因素,为提高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的质量和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以本院2006年1月~2006年6月上报的109例药物不良反应(ADR)报告为对象,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对患者的一般情况、用药情况以及ADR临床表现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评价。结果:在109例ADR报告中,抗菌药占61.5%,中药制剂占24.8%。从给药途径看,静脉注射占了95.4%。结论:静脉注射是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应加强抗菌药、中药制剂的ADR监测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