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DIC分子标志物血栓调节蛋白(TM)、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和D-二聚体(D-D)在DIC诊断和病情判断中的作用。方法收集30例正常对照和67例DIC患者样本,并将患者样本根据DIC病程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定量ELISA方法检测DIC分子标志物TM、TAT和D-D在血浆中的含量。结果在早、中、晚期DIC患者血浆中,TM、TAT和D-D检泐结果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TM和D—D在DIC发展过程中逐步升高(P〈0.01),而TAT含量在DIC发展过程中无显著变化。结论应用不同的DIC分子标志物定量检测,不但有助于早期诊断,并且可以用于判断DIC的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凝血标志物对妇产科手术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我科收治的妇科手术患者155例为研究对象,术后发生下肢DVT的患者75例为观察组,未发生下肢DVT的患者8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血浆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AP)、血栓调节蛋白(TM)、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D-二聚体(D-D)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PAP、TM、t-PA、D-D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TAT比较并无显著差异。结论凝血标志物(PAP、TM、t-PA、D-D)对于早期诊断妇产科手术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具有可靠价值,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踝肱指数(ABI)病程阶段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D-D)与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的差异性表达。方法选择我院就诊的TAO患者30例,测量患者ABI并抽取健康人血浆和患者治疗前、治疗后7d、14d血浆,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2组vWf以及D-D的不同,Pearson相关性分析vWf以及D-D与ABI的相关性。结果 TAO患者血浆中vWf高于健康对照组(t=26.189,P<0.01),D-D含量也高于健康对照组(t=84.012,P<0.01)。TAO患者经抗凝扩管以及激素综合治疗后7d与14d后vWf以及D-D含量均下降,与术前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vWf含量与ABI呈负相关(r=-0.40,P<0.05),D-D含量与ABI呈负相关(r=-0.45,P<0.05)。结论 TAO患者血浆vWf以及D-D含量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并且病情严重程度与vWf以及D-D含量成负相关,vWf以及D-D含量变化有望为不同病程阶段TAO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D-二聚体、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蛋白C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诊断中临床意义,并为ARDS治疗过程提供血清学依据.方法 实验组选取105例符合ARDS诊断标准患者(对照组选取健康献血员)分别采静脉血,进行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同、血小板计数、D-D、TAT、PAP、PC八项血清指标的定量测定.结果 ARDS的患者血浆中D-D、TAT、PAP、PC的含量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D-D、TAT、PAP、PC浓度在ARDS患者中有明显变化,而PT、TT、APTT、Pt的含量变化不明显.提示在ARDS早期给予抗凝治疗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分析糖尿病患者凝血酶-抗凝血酶(TAT)、D-二聚体(D-D)、血凝血栓烷B2(TXB2)和血管性学友病因子抗原(v WF:Ag)含量的变化与临床意义。方法血浆TAT、D-D、TXB2和v WF:Ag含量测定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糖尿病患者TAT、D-D、TXB2和v WF:Ag(P<0.05)含最均升高,与糖尿病无并发症患者相比,糖尿病伴并发症患者TAT变化更显著(P<0.01)。结论糖尿病患者,尤其是伴并发症患者表现为凝血系统激活、继发性纤溶亢进、血小板活化增加及血管内皮损伤。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分析糖尿病患者凝血酶-抗凝血酶(TAT)、D-二聚体(D-D)、血凝血栓烷B_2(TXB_2)和血管性学友病因子抗原(v WF:Ag)含量的变化与临床意义。方法血浆TAT、D-D、TXB_2和v WF:Ag含量测定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糖尿病患者TAT、D-D、TXB_2和v WF:Ag(P<0.05)含最均升高,与糖尿病无并发症患者相比,糖尿病伴并发症患者TAT变化更显著(P<0.01)。结论糖尿病患者,尤其是伴并发症患者表现为凝血系统激活、继发性纤溶亢进、血小板活化增加及血管内皮损伤。  相似文献   

7.
白血病患者血浆vWF和D-D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石兵  陈秀芳  刘红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2):1800-1800
目的:探讨白血病患者治疗前后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Ag)和D二聚体(D-D)含量变化及临床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测定29例白血病患者血浆vWF:Ag含量和磁珠凝固法测定D-D含量的变化。结果:白血病患者化疗前血浆vWF:Ag和D-D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缓解后vWF:Ag和D-D比治疗前有明显降低,但仍高于正常水平(P<0.01)。结论:白血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血管内皮损伤,并随病情的好转而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相关丝氨酸蛋白酶-1(MASP-1)与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紊乱的关系,分析MASP-1与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血栓调节蛋白(TM)、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复合物(t-PAIC)三项血栓分子标志物的相关性,评估其对脓毒症患者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选...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检测急性肺栓塞(APTE)患者溶栓前后血浆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及D二聚体(D-D)含量,探讨其变化特点及意义.方法 将经肺动脉造影确诊的APTE患者设为实验组(74例),正常健康者为对照组(40例).测定两组治疗前及实验组溶栓治疗2周后血浆CRP与D-D含量,进行组内和组间比较.结果 实验者血浆CRP与D-D含量,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APTE患者溶栓治疗2周后血浆CRP与D-D含量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结论 CRP和D-D对APTE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为APTE患者初步筛选、病情评估及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D-D)含量与进展性脑梗死的关系,为其临床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对比检测了急性脑梗死96例患者,其中进展性脑梗死42例,非进展性脑梗死54例及46例健康对照组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及D-D含量,进行对比分析与评价。结果脑梗死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及D-D含量较健康对照组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进展性脑梗死高于非进展性脑梗死(P<0.01);非进展性脑梗死组D-D升高率较健康对照组高(P<0.05),进展性脑梗死组较非进展性脑梗死组高(P<0.01)。结论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存在着明显的高凝状态,这与其发生及病情进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妊娠晚期D-二聚体(D-D)及凝血四项结果在不同孕周和年龄段中的变化。方法收集济南军区总医院2014年8月—12月302例正常妊娠晚期血浆标本和50名未孕女性健康体检者做对照。检测D-二聚体含量、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含量(FIB)。根据妊娠年龄分三组:A组(18~25岁)、B组(26~30岁)、C组(31~46岁);另根据孕周数分为三组:Ⅰ组(31~37周)、Ⅱ组(38~40周)、Ⅲ组(41~42周),分别进行多组间比较和两两比较。结果妊娠晚期各组D-D及FIB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A、B、C三组间比较D二聚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1.35,P<0.01),其中C组D-D水平分别高于A组和B组(P<0.05),A、B两组比较D-D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比较PT结果有所缩短(P<0.05),B组与A组比较FIB含量有所增高(P<0.05),APTT与TT结果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Ⅲ三组间比较凝血四项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D-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8.97,P<0.05),其中Ⅰ组D-D水平分别低于Ⅱ组和Ⅲ组(P<0.01),Ⅱ、Ⅲ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晚期孕妇机体处于高凝状态,D-D水平及凝血四项较健康非孕女性有所变化,妊娠年龄越大,其D-D水平越高。因此,应动态监测D-D及其他凝血指标的变化,有利于临床合理的治疗和用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在老年供者(≥60岁)中动员外周血干细胞(PB-SC)的安全性。方法研究对象为28例周围动脉硬化闭塞病(PAOD)的老年组患者和29例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术(allo-PBSCT)的中青年组供者,检测比较两组动员前后白细胞计数(WBC)、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和抗凝血酶(AT)的变化。结果两组供者G-CSF动员后D-D、vWF:Ag明显升高(P<0.01),AT明显下降(P<0.01),老年组FIB及TAT亦升高(P<0.05,P<0.01),中青年组FIB升高(P<0.05)。老年组中D-D、TAT升高幅度显著高于中青年组(P<0.05)。老年组血栓事件及心脑血管意外发生率显著高于中青年组(P<0.05)。结论G-CSF动员可活化凝血系统及血小板,抑制抗凝系统,促使血栓事件的发生,对老年人作用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和D-二聚体(D-D)水平的变化,了解这两种因子在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发病中的意义。方法将100例糖尿病患者按有无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分为2组:无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组患者38例和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组患者62例,另选健康者3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测定各组血浆TM浓度及D-D浓度,观察各组变化,同时研究TM与D-D有无相关性。结果1糖尿病组血浆TM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且合并微血管病变的糖尿病组血浆TM水平高于无微血管病变糖尿病组(P<0.05),2无微血管病变的糖尿病组D-D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合并微血管病变的糖尿病组D-D水平高于无微血管病变的糖尿病组与正常对照组(P<0.05)。3血浆TM与D-D呈显著正相关(r=0.583,P<0.001)。结论 1检测血浆TM水平可以帮助评价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情况;2随着糖尿病患者病情加重,微血管病变的出现,血中D-D水平升高,提示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体内存在高凝状态、血栓形成和继发纤溶亢进;3糖尿病患者血浆TM与D-D密切相关,表明TM也反映体内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14.
郑方 《中国医药指南》2013,(16):524-525
目的探讨在重症创伤患者中D二聚体(D-D)的变化与凝血功能的关系。方法以60例健康人(R1)组为对照与200例重症创伤患者(R2)组比较,又将200例患者组分为外伤性脑出血(R3)组,外伤性骨折(R4)组,分别监测其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PLT)及D-二聚体(D-D)。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R2、R3、R4组分别与R1组比较:各组TT、aPTT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D、Fbg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T在除R4组外的各组中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LT在R3、R4组外的各组中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R2组中D-D、Fbg、PT、PLT含量明显升高(P<0.01);R3组中Fbg、PT含量明显升高(P<0.01)、D-D升高(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PLT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R4组D-D含量显着升高(P<0.01)、Fbg明显升高(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PT、PLT无明显变化故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D-D的异常以及Fbg的升高对各类重症创伤性疾病的诊断以及病情判断均具有参考价值,而PT、PLT的改变在不同类型的重症创伤性疾病中的变化不同,提示在重症创伤疾病中血浆D-D和Fbg的检测可以作为首选筛查试验来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5.
血浆、尿中D-二聚体在肾脏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浆、尿中D-二聚体(D-D)水平与肾脏病的关系。方法采用双抗夹心ELISA法测定24例肾病综合征(NS)、16例慢性肾小球肾炎(CGN)患者及20例健康人对照血浆、尿中D-D水平。结果NS组、CGN组血浆、尿中D-D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NS组血浆、尿中D-D的水平明显高于CGN组(P<0.01)。NS组患者经糖皮质激素和抗凝治疗后,血浆、尿中D-D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结论血浆、尿中D-D水平能很好地反映肾脏病高凝状态,并对疗效考核和预后判断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类风湿因子(RF)和血浆D-二聚体(DD)定量检测在不同期类风湿性关节炎(RA)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比浊法测定RA138例(分三组:早期40例,中期50例,晚期48例),鉴别诊断组143例(风湿性关节炎50例、增生性关节炎45例、结核性关节炎48例)患者及正常对照组50例血浆中RF、DD浓度并进行分析,并对138例RA患者不同分期DD、RF水平进行统计分析,观察各组间关系。结果 RA患者RF、DD浓度明显升高,和鉴别诊断组、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RF在各期中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不同分期DD浓度比较中中、晚期患者DD浓度增高,和早期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RF是RA患者实验室诊断首选指标之一,且血清RF浓度高低与RA病变程度分期无关。RA病人DD浓度明显升高;血浆DD水平高低对RA的诊断、分期、鉴别诊断具有一定临床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7.
血清CEA、CA19-9、CA50联检对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50(CA50)、胃肠道癌抗原(CA19-9)肿瘤标志物的联合检测(TM)的方法,探讨TM对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诊断相关性。寻找提高早期非小细胞肺癌诊断阳性率的最佳手段。方法对82例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治疗前通过血清CEA、CA50、CA19-9进行单检和联检。结果早期非小细胞肺癌血清中3种TM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CEA+CA50+CA19-9联检早期非小细胞肺癌阳性率可达87.80%,明显高于单检(P<0.01)。结论联检血清CEA+CA50+CA19-9可提高早期非小细胞肺癌诊断的阳性率,对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出血性疾病患者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含量变化与临床病情的关系.方法 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50例出血性疾病患者[其中过敏性紫癜25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25例]血浆TM含量,同样方法检测健康对照组40例,比较3组的TM水平.结果 过敏性紫癜患者血浆TM含量[(32.55±7.48)μg/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20.4±7.72)μg/L](t=6.90,P<0.01);ITP患者血浆TM水平[(20.29±10.15)μg/L]未见明显升高(P>0.05);过敏性紫癜治疗好转组血浆TM含量[(20.15±8.02)Ixg/L]明显下降(t=6.46,P<0.01),而无效和复发组患者血浆TM含量分别为[(33.76±8.36)μg/L]和[(34.06±10.06)μg/L],与好转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血浆TM水平的检测有助于对过敏性紫癜和ITP的鉴别诊断.过敏性紫癜患者血浆TM含量与临床病情变化密切相关,可作为了解病情、观察疗效、判断预后的指标之一.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lasma thrombomodulin(TM)concentration and clinical condition in hemorrhagic disease.Methods Enzyme-linked immunoabsorbent assay(ELISA)was a-dopted to detect the plasma TM concentration of 50 patients(25 were allergiC purpura,the other 25 were idiopathicthrombocytopenia purpura)and 40 healthy people in control group.Results The plasma TM concentration of aller-sic purpura group[(32.55±7.48)μg/L]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20.40±7.72)μg/L](P<0.01).The plasma TM concentration of the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a purpura(ITP)group was not increasing[(20.29±10.15)μg/L](P>0.05).The plasma TM concentration of the improved allergic purpura group [(20.15±8.02)μg/L]decreased signiflcanfly(P<0.01),while that of the inefficient group[(33.76±8.36)μg/L]and relapse group[(34.06±10.06)μg/L]increased significantly(P<0.01).Conclusions Plasma TM concentration detection helps diagnose two types of hemorrhagic disease.The plasma TM concentration of the allergic purpura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clinical situation,therefore it call be used as one of the indexes for learning the state of the disease,observing the curative effect and estimating prognosis.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vWF:Ag、D-D、FDP在急性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来评估von Willebrand factor抗原(vWF:Ag)、d-dimer(D-D,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在9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诊断价值。结果vWF:Ag和D-D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但是,FDP浓度无差异(P>0.05);ROC曲线分析vWF:Ag、D-D、FDP诊断急性脑梗死的价值,D-D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都要好于vWF:Ag和FDP;D-D的漏诊率,误诊率都要低于vWF:Ag和FDP。结论 vWF:Ag作为诊断标志物能够显著改善诊断急性脑梗死患者灵敏度,其中D-D的诊断价值显著好于vWF:Ag和FDP。  相似文献   

20.
肺癌患者p16基因启动子异常甲基化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组织和血浆中p16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对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用甲基化PCR的方法检测106例肺癌患者组织和血浆p16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并评价其对肺癌的诊断价值。结果106例肺癌患者血浆及对应的肿瘤组织中,p16基因甲基化的检出率分别为36.8%(39/106)和41.5%(44/106),二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p16基因启动子异常甲基化阳性率在第2轮PCR扩增后显著增高(P<0.05)。结论血浆标本中p16基因甲基化作为一项肿瘤标志物为早期诊断肺癌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