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德阳市高校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行为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开展大学生艾滋病性健康教育及行为干预提供信息和依据。方法:对德阳市某高校学生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对艾滋病3种传播途径掌握较好,对经性传播知晓率为96.92%,经血液传播知晓率为96.54%,经母婴传播知晓率为88.85%。对日常生活接触等非传播途径认知模糊。结论:德阳市大学生对艾滋病知晓率较高,积极希望从课堂、网络等传播艾滋病相关防控知识,学校进一步应积极开展性健康教,加强艾滋病防控教育。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中学生对艾滋病的认知现状,探讨男女生对艾滋病知识认知程度和行为意向的差异。方法:采用典型整群抽样方法,选取武汉市某两所中学的高三学生356人为对象进行调查,采用EPIDATA3.0录入调查结果,运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男女生对艾滋病传播途径、与艾滋病感染者共用器具相关知识的认知无差异(P0.05);女生的知识来源于家长的比例显著大于男生(P0.01);艾滋病知识来源于专家讲座的比例偏低(男生11.84%,女生16.66%),来源于医务人员的比率也偏低(男生15.78%,女生23.81%)。女生更愿意接触并帮助艾滋病患者(P0.01),女生更愿意与患有艾滋病的同学一起学习玩耍(P0.01),女生更想了解更多的艾滋病知识(P0.01)。结论:消除中学生对艾滋病患者的恐惧态度,提高艾滋病知识认知的完整性和专业性,加强权威渠道的知识传播,加强生命教育和利他行为的培养,加强对男生的性教育。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大学生预防艾滋病的相关知识、行为和态度,探索健康教育的新模式。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长春科技学院869名一、二年级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预防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为60.49%,知道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的学生分别为74.22%、82.39%和70.31%,对蚊虫叮咬、握手或共用厕所是否传播艾滋病的回答正确率分别是31.65%、24.17%。70.20%的学生不想与艾滋病感染者或患者接触,92.06%的学生认为艾滋病预防知识宣传还不够,应扩大宣传覆盖面,以多种形式开展艾滋病宣传活动。结论被调查的大学生对于如何有效预防艾滋病的知识掌握不全面,部分学生对艾滋病患者或感染者表现出不宽容或歧视态度。建议学校采取积极措施,加大宣传力度,普及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4.
某校大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度与歧视现状的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某校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度和歧视现况,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抽取某校大学生328名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个人基本情况、艾滋病相关知识及歧视等信息。结果328名大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总知晓率为88.1%,其中基本知识知晓率为90.0%,传播途径知识知晓率为99.1%,非传播途径知识知晓率为87.7%,预防知识的知晓率较低,仅为81.4%。大学生对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的歧视普遍存在,有61.9%的人"不会购买感染者家生产的商品或副食品",47.9%的人会"关注感染者的一举一动,保持和他的距离"。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大学生非传播途径知识掌握越多,艾滋病相关歧视程度越低。结论某校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尤其应加强非传播途径知识与预防知识的宣传教育;艾滋病非传播途径知识的缺乏是导致艾滋病相关歧视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我校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 2 0 5名大学生关于艾滋病相关知识的问卷调查 ,表明大学生对艾滋病基本知识和非传播途径认识比较清楚 ,知晓率分别为 71.41~ 82 .44%和 80 .98~ 92 .68% ,但对已明确的艾滋病传播途径认识严重不足 ,知晓率为 5 3.66~ 63.90 % ;艾滋病预防知识认识偏低 ,知晓率为 47.32~ 5 6.10 % ,且艾滋病的基本概念比较模糊 ,知晓率均在 60 %以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广州市海珠区中学生艾滋病知识掌握现状,为在该区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4308名广州市海珠区中学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结果中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总体知晓率为64.9%,男生低于女生,高中生回答正确率高于初中生(P<0.05)。艾滋病传播途径认知正确率高于非传播途径。学生获取艾滋病知识的主要来源为电视、宣传资料和报刊杂志等。结论在校中学生对于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总体知晓率处于较低水平。学校应加强艾滋病防治知识的教育,尤其是艾滋病非传播途径方面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对上海浦东建筑工地的民工进行预防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调查,了解其艾滋病相关的知识、态度和行为,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上海市浦东区22个大中型建筑工地,选择2 287名民工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面对面的问卷调查.结果 建筑工地民工艾滋病病毒自愿咨询检测(VCT)知晓率为17.7%.不同性别、年龄、教育程度、月收入及打工城市数量的民工艾滋病相关知识得分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大部分人对艾滋病患者及携带病毒者都有歧视和偏见.发生婚前性行为的130名未婚民工均为男性,16.2%为商业性行为,46.9%的人从不用安全套.结论 艾滋病相关知识和VCT知晓率在民工中水平普遍不高,因此开展建筑工地的民工预防艾滋病综合干预模式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李昕 《中国医药指南》2010,8(23):118-119
通过对龙潭区两所高校大学生进行的关于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的问卷调查,了解目前高校大学生对于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探索在高校中开展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续琳 《临床医药实践》2012,21(5):331-333
目的:了解医学生健康危险行为发生现状和特征,为制订预防和控制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的发生、提高其身心健康水平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计算机辅助自填问卷的方法,以"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大学)"对山西省某医学高校516名学生进行匿名调查。结果:共调查医学高校三年级学生516名(男生210名、女生306名),调查结果显示,近90%的学生喜欢吃甜点,超过一半的学生经常喝饮料,并有近10%的学生在过去1周里吃早餐不足3 d甚至是从不吃早餐;11.4%和41.1%的学生有吸烟和饮酒行为,尤其是男生;男生网络成瘾和参加过类似赌博的娱乐性活动的比例(14.3%和11.9%)明显高于女生(1.6%和2.6%)(χ2=31.5和18.0,P<0.000 1);女生则在过去一年里考虑过离家出走和自杀的比例较高(16.3%和13.1%),明显高于男生(8.6%和7.1%)(χ2=4.60和6.57,P<0.05)。结论: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不容忽视,应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的发生,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0.
邵伟 《中国实用医药》2010,5(21):253-254
目的了解东莞市黄江镇不同年龄人群艾滋病的认知水平,态度现状。方法对黄江镇辖区内农民、机关干部、工人、服务人员、医务人员、学生等6类人群共2754人,采用自行设计调查问卷方式,包括有关艾滋病的一般知识、传播途径和预防知识、对艾滋病患者的态度、行为以及艾滋病相关的法律法规。结果被调查人群对艾滋病一般知识知晓率不同,总知晓率为94.99%。各年龄段居民对三条主要传播途径的知晓率均在80%以上,但对非传播途径正确认知率较低。结论掌握群众艾滋病知识薄弱点,利用居民乐意接受的方式,有针对性开展宣教工作,才能够更有效地提高我市居民的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率,达到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了解伊宁市少数民族初中生对于艾滋病知识的认知情况,探讨少数民族在校初中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的普及程度。方法采用匿名问卷对伊宁市四所中学1000名少数民族在校初中生进行调查,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下发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874份。艾滋病一般知识知晓率58.6%;艾滋病预防知识知晓率65.9%;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随教育程度增长而增长具有显著差异(P<0.005)。结论应加强少数民族初中生艾滋病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2.
羁押劳教人员HIV感染现状及知识行为调查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商丘市劳教人员HIV感染现状以及艾滋病预防知识知晓情况,分析羁押劳教人员感染HIV的相关高危行为,为开展行为干预和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对本市市属监狱的羁押犯人和劳教所收教人员全部调查登记,并采血进行HIV抗体检测[1];对市劳教所全部收教人员开展艾滋病预防知识问卷调查。结果共调查羁押收教人员536例,检出HIV抗体阳性5例,阳性率0.93%;有艾滋病相关高危行为者143例,占26.68%,其中有两种高危行为史者6例,占1.12%;对市劳教所105例收教人员开展艾滋病预防知识问卷调查,正确知晓者35例,知晓率33.33%。结论监狱劳教所26.68%的羁押收教人员有艾滋病感染的相关高危行为,艾滋病预防知识知晓率低,是感染HIV的重点人群和传播HIV的重要桥梁人群。  相似文献   

13.
李臻 《北方药学》2013,(6):131-131,130
目的:探讨职业学校学生在校期间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了解情况。方法:选取100名职业学校学生进行艾滋病基础知识授课,与未开设该课程的100名职业学校学生同时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等。结果:两组学生对艾滋病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存在差异性(P<0.05),授课与非授课的疾病知识知晓率分别为98%和68%。结论:健康教育课有助于职业学校开展艾滋病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我市流动人口农民工中数量庞大的特殊群体———外出建筑农民工艾滋病知识知晓的情况,为做好艾滋病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十个在建建筑工地非本地户籍2012年从业达6月以上的人群,进行匿名问卷调查。结果:农民工对艾滋病总体知晓率为71.33%,与《全国农民工预防艾滋病知识宣传工程实施方案》,85%的知晓率要求还有一定差距,特别是艾滋病毒感染者不是艾滋病人知晓率甚低,仅为5.78%,对VCT知至甚少为26.01%,对传播途径深接吻、非传播途径蚊虫叮咬还存在误区。调查表发现艾滋病知晓率存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差异。结论:各地农民工艾滋病宣传教育不平衡,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针对不同人口特征和理解相对困难知晓率偏低的知识点开展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知晓率,减少高危行为,预防艾滋病的发生和传播。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职业中学学生食品安全知识掌握情况,以及态度表现,为食品安全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取南京市某所职业中学400名学生,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展开调查。结果:南京市某职业中学生食品安全知识知晓率为70.86%,女生知晓率75.82%,高于男生65.9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食品安全正确行为形成率,女生73.85%,高于男生62.2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92.46%的学生愿意改变不良饮食习惯。结论:南京市职业中学生食品安全教育形势不容乐观,尤其侧重于男生,通过开展针对性安全教育活动,能够提高其食品安全意识及知识,养成良好饮食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丹东市公共场所从业人员艾滋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程度,评价实施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的效果,为实施艾滋病干预决策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丹东市5所公共场所共400名从业人员进行预防艾滋病相关知识及行为改变的基线问卷调查并进行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干预前后采用同一问卷,以获得调查对象干预前后对艾滋病的知晓率变化,并对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干预前后分别收到有效问卷394份和391份。调查对象对问卷中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除"艾滋病可以通过性行为感染"、"艾滋病可以通过血液感染"健康教育干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各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干预后调查对象的艾滋病的基本知识知晓率由从65.2%提高到82.5%。健康教育干预后该人群对"国家提供免费的自愿咨询和初筛检测"、"国家对经济困难的艾滋病患者提供免费抗病毒药物治疗"两项知识的知晓率仍低于70%。健康教育干预后对待艾滋患者的其实态度有了很大的改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该人群的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及行为知识方面有着全面的提高。结论在公共场所从业人员中开展艾滋病相关知识和行为健康教育干预措施十分必要,健康教育干预是当前及今后预防控制艾滋病的有效措施,应继续有针对性的加强该人群的艾滋病相关知识教育。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佛山市公安干警对艾滋病职业暴露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情况,为开展对警察艾滋病健康教育知识与技能培训提供资料。方法采用自行设计问卷,对参加警察学校培训255名公安干警学员就艾滋病职业暴露相关知识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公安干警对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较高,达到86.65%;②艾滋病"窗口期"概念知晓率较低,仅为42.75%;③艾滋病职业暴露后,保密工作及伤口处理方式认知不足,仅52.94%人认为要做好保密工作,53.33%的调查对象错误的认为发生职业暴露后要局部按压伤口。结论佛山市公安干警对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较高,但部分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知识知晓率较低,应对公安干警应有针对性的开展艾滋病知识培训,培训重点需要放在公安干警知晓率较低的相关知识上,提高他们对艾滋病防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某客运段列车员对艾滋病知识和态度的认知状况,为制订相应健康教育对策提供依据。方法: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某客运段3 608例列车员进行艾滋病知识和态度的问卷调查。结果:某客运段列车员艾滋病知识和态度总体知晓率为86.47%。其中,男性为90.79%,女性为83.90%(P<0.01);25岁以下为86.11%,2540岁为86.55%,40岁以上为86.78%(P>0.05);初中及以下文化为77.38%,高中/中专文化为85.86%,大专及以上文化为89.35%(P<0.01)。不同性别、不同文化程度列车员的知晓率存在一定差异。结论:某客运段列车员艾滋病知识和态度总体知晓率较高,主要传播途径知晓率较高,但对非传播途径的知晓率较低,应进一步加强对列车员艾滋病防治知识教育的深度和力度,提高其自我保健意识和自身防护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美沙酮服药人员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程度以及艾滋病危险行为特征,为制定吸毒人群的艾滋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8年10月-2009年3月,采用统一问卷对美沙酮门诊的300名服药者进行现场问卷调查。结果:门诊服药人群艾滋病知识的总知晓率为84.0%(19.32/23);21.4%(52/243)与他人共用过注射器;8.7%(18/206)曾有过商业性行为;53.9%(111/206)的人从未使用过安全套。结论:美沙酮维持治疗人员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低,不安全性行为普遍,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吸毒人群中艾滋病知识的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预防艾滋病在吸毒人群中的传播和流行。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2000年度高中学生在观看预防艾滋病教育展览前后,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对艾滋病相关态度的赞同情况.方法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广州市区8间中学的422名高中学生,采取无记名自填式答卷方式,进行了观看预防艾滋病教育展览前后,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对艾滋病相关态度赞同情况进行了对照调查.结果422名高中学生在观看预防艾滋病教育展览前,对22项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为72.4%观看展览后知晓率为81.9%(P<0.01).对有必要进行预防艾滋病教育一项,观看前持赞同态度的高中学生为90.8%,观看后持赞同态度的为95.5%(P<0.01).结论高中学生在观看预防艾滋病教育展览后,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显著高于观看前的知晓率;对预防艾滋病相关态度的赞同程度,在观看展览后亦有了较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