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1931年Karolinska研究所的Von Euler和Gaddum研究乙酰胆碱的分布时,发现马脑和肠的酸性醇提取物中存在一种物质,它能促使离体兔肠收缩和使血管舒张,降低血压,那时就认定该有效成份为一种多肽物质并称之为P物质,后来为大家所承认,沿用至今。从发现到现在半个世纪过去了,国外对P物质的研究已经是很系统、深入。国内研究P物质的单位很少。直到八十年代以来才有综述文章。我们是1977年下半年开始对P物质进行研究的,本文着重对某几个问题进行简述。  相似文献   

2.
1931年Von Euler发现马脑和肠的酸性醇溶液提取物中存在一种物质,它能促进离体兔肠收缩和血管扩张、降低血压,当时认为可能是一种多肽物质并称之为P物质(Substance-P,简称SP,下同)。后来SP为大家公认并沿用至今。但SP的一级结构,直到1970年才由Chang证明由8个氨基酸构成的11肽,分子量为1340,结构为:  相似文献   

3.
五十多年前Euler和Gaddum在马肠和脑提取物中首次发现了P物质(SP)。经部分纯化的这种物质能明显降低血压,并收缩胃肠道平滑肌。1970年,Chang 等在牛下丘脑提取物中再次发现SP,并将其看作是一种催涎物质(Sialagogic substances),经纯化发现,它是一种11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具有如表1所示的氨基酸序列。SP 的C-端序列及其生物活性与其它统称为“速激肽”(Tachykinins)的肽类相似。除了存在于章鱼唾液腺中的章鱼涎肽(Eledoisin)外,其它肽主要从两栖类的皮中分离而得。在纯化SP 的过程中,发现另一种能产生皮肤血管舒张和发绀的物质,其化学性质  相似文献   

4.
1931年 Von Euer 等在马脑和肠的提取物中寻找乙酰胆碱(Ach)时,偶然发现了一种可使阿托品处理过的兔血管扩张,造成血压下降,和体外肠收缩的物质。由于这种提取液呈粉沫状,故称其为p 物质(Substance Powder)。随后又证实 p 物质(SP)不仅存在于脑、肠,还存在于其它许多器官,并证明其为一种肽。1953年 Pernow 和 Lembe-ck 发现脊髓后根中 SP 的浓度是运动根的10倍。Le-  相似文献   

5.
关于P物质     
<正> Euler和Gaddam(1931)在研究乙酰胆碱(Ach)分布时发现组织浸出液中有一种能使小肠兴奋、血压降低的成分,随后(1936)用酸性醇溶液自脑、肠组织中提得了具有生物活性的白色粉末,故名P物质(Substance Powder,SP)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健脾安肠丸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血管活性肠肽VIP、P物质水平的影响。方法 采用束缚-大黄灌胃致大鼠肝郁脾虚模型,观察健脾安肠丸对血浆VIP、P物质水平的影响。结果 ①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VIP、SP水平显著升高(P<0.05或P<0.01);②与模型组相比,大中小剂量组VIP、SP水平显著降低(P<0.05或P<0.01)。结论 健脾安肠丸能够显著降低D-IBS大鼠模型血浆SP、VIP水平,显著改腹泻的症状。  相似文献   

7.
P物质(SP)属于速激肽家族,是最早发现的一种神经肽,其在痛觉调制、心血管活动和胃肠道运动中发挥重要作用.有文献报道肌肉或腹腔注射SP可使小鼠产生镇静作用;在体或离体实验均发现SP可使一些促眠因子产生增加[1].据此,我们推测SP可能参与机体睡眠-觉醒周期调节,然而目前尚未见相关研究报道.本研究采用多导睡眠描记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侧脑室(LV)注射SP对大鼠睡眠-觉醒周期的影响及探讨其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8.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SP和VIP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家赞  程宏辉 《淮海医药》2006,24(4):300-301
目的研究胃肠激素在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cpsia,FD)可能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FD组15例及正常组15例血浆中P物质(SP)和血管活性肠肽(VIP)的水平.FD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外周血P物质(SP)差异无显著性(P>0.05),血管活性肠肽(VIP)明显升高(P<0.05).结果结论胃肠激素在FD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血管活性肠肽(VIP)升高可能是FD患者胃排空延迟的原因之一,SP与FD的关系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P物质(Substance P, SP)是胃肠道激素之一。自1931年Von Euler和Gaddum首先在马脑和肠中发现了这种神经肽之后,它与Neurokinin A(K物质),Neurokinin B(Neuromedin K)共同组成了胃肠道速激肽(Tachykinin)家庭。70年代,Leeman研究组首先确定SP为十一肽,其肽链序列为H-精-脯-赖-脯-谷-谷-苯丙-苯丙-甘-亮-蛋-NH_3。  相似文献   

10.
本文测定了 5 0例海洛因成瘾者脱毒治疗后在服中药制剂早安口服液后和健康人血浆血管活性肠肽 (VIP)、P物质 (SP)、生长抑素 (SS)含量 ,发现成瘾者在服药前 VIP、SP较健康人降低 ,SS升高。VIP、SS服药前后有非常显著差别 ,SP服药前后无明显差别。证实了成瘾者脱毒后与下丘脑有关的神经内分泌激素仍处于失调状态 ,中药制剂早安口服液对成瘾者稽延性症状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1.
P物质     
P 物质的药理学:可能的治疗应用五十多年前,vonEuler 等从哺乳动物消化道中首次分离到一种生物活性物质——十一肽 P 物质(SP),并认识到它也存在于脑中。自1971年 Chang 等确定其氨基酸排列顺序以来(图1),进展迅速。免疫测定和免疫染色技术的应用,为确定 SP 在哺乳动物神经系  相似文献   

12.
P物质与高血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P物质(substance P,SP)是1931年由von Euler和Guddm首先发现的,但它的作用一直不清楚,40年后Chang和Leeman解决了它的纯化问题,随后阐明了它的结构并进行了人工合成,从此SP的研究才有了进一步的发展。SP是由11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其氨基酸序列为Arg~1-Pro~2-Lys~3-Pro~4-Gln~5-Gln~6-Phe~7-Phe~8-Gly~9-Leu~(10)-Met~(11)-NH_2,分子量1340u,主要分布在神经系统和肠胃道内,在生理活动中起神经递质  相似文献   

13.
<正> 1931年Von Euler和Gaddum在测定乙酰胆碱的组织分布时,发现马脑和肠壁的酸性乙醇提取液中存在有一种生物活性物质,并制备成粉末状(powder),称为P物质(Substance P)之后,P物质吸引着许多生物学者的注意,经过多年的研究,国外有人证明P物质具有重要的神经生物学功能。目前已作为一种拟神经递质而受到重视。我们的实验主要是观察P物质对各种不同动物离体平滑肌的收缩效应以及对不同类型动物扩张血管的作用。实验所用P物质原粉由杭州市第一生化制药厂提供。  相似文献   

14.
P物质(猪脑)生化试剂参考质量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前言P物质(Substance--P,简称SP,下同),迄今SP的基础理论研究国外仍是一个十分活跃的领域,多年来研究的侧重点旨在使活性肽SP成为一个生化药物即SP软膏(脑素软膏)。随后又研究将SP作为一个活性物质添加到化妆品方面,制成SP止痒宁露水。目前很多生化试剂靠进口,国外订货手续繁琐,需外汇,逐步用国产代替进口是今后努力的方向。为此,我们将SP制成一个生化试剂,并制订出  相似文献   

15.
胃肠激素与肠易激综合征的相关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林琳  赵志泉  殷咏梅  阎验  林征 《江苏医药》2001,27(3):166-168
目的:研究血管活性肠肽(VIP),P物质(SP)和酷神经肽(NPY)在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血浆和乙状结肠粘膜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用放射免疫法分别检测IBS患者(40例)和正常对照组(15例)血浆和乙状结肠粘膜中以上三种激素的含量。结果:IBS患者血浆和乙 状结肠粘膜中NPY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IP和SP在血浆中含量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15),在乙状结肠粘膜中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P乙状结肠粘膜中三种胃肠激素的变化在IBS的腹痛,腹泻发病中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糖肠宁对2型糖尿病肠病的临床疗效并对血浆胃肠激素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随机将6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糖肠宁,对照组思密达治疗,观察临床疗效及血浆胃动素(MTL)、生长抑素(SS)、P物质(SP)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MTL水平均明显下降,血浆SS、SP水平明显增高。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糖肠宁汤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刘文天  黄象谦 《天津医药》1991,19(7):412-413
本文分别对胃、十二指肠溃疡病未手术者和行胃大部切除者的血浆血管活性肠肽(VIP)和 P 物质(SP)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未手术组和手术组空腹血浆偏低,但两组无显著性差异。进食高脂混和食物后,两组血浆 VIP 水平均显著增高,手术组高峰值明显高于未手术组。脂餐后,未手术组病人血浆 SP 明显升高,而手术组无明显增高。胃大部切除术后,VIP 释放的增加及 SP 释放的障碍,可能是引起倾倒综合征和胆囊结石发病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色甘酸二钠抑制P物质能神经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锦  褚云鸿 《药学学报》1990,25(1):66-68
近来发现,P物质(SP)感觉神经在呼吸道内广泛分布,对呼吸道功能有重要影响,可引起支气管阻塞疾患的所有病理生理学改变。本文就色甘酸二钠(DSCG)抗哮喘作用与其对SP感觉神经的抑制作用之间相互关系进行了探讨。材料与方法DSCG和SP分别购于上海第四制药厂和上海东风生化试剂厂;SP拮抗剂(D-Arg~1,D-2,4-dicl_2-Phe~5,Asp~6,D-Trp~(7,9),Nle~(11))-SP由华东化工学院精细化工系提供。  相似文献   

19.
<正> 概况P物质(Substance-P,简称SP)是1931年Von Euler发现的,但阐明其结果是1970年,Chang等人用牛下丘脑为原料获得纯品,测出其化学结构为11肽。Zuber等人也获得了较高生物活性的SP。数十年来人们从动物脑(牛、马、猪脑)提取SP,其工艺基本上类似于Zuber的纯化工艺。美国的Sigam公司已作为生化试剂出售(25美元/每毫克,1990)。国内东风生化试剂技术公司出售的是HPLC纯化的SP(105元/0.5毫克)。  相似文献   

20.
泻药与炎症介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正> 最近20年来研究发现炎症介质〔如前列腺素(PG)、白三烯(LTB_4)、5-羟甘碳四烯酸(5-HETE)和5-氢过氧化甘碳四烯酸(5-HPETE)、5-HT(5-羟色胺)、P物质、缓激肽和组胺等〕是一类致泻性自体活性物质。过去一向认为刺激性泻药是通过直接或神经通路兴奋肠平滑肌引起泻下,现在认为主要是减少肠吸收水、钠或(和)增加肠分泌引起的。例如蓖麻油酸对肠平滑肌的作用是表现为兴奋还是抑制仍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