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研究分析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对94例住院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颈动脉彩超检测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该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4例中有59例患者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62.8%),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斑块与卒中部位存在同侧相关性。结论: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可评估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频彩超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相关性研究中的价值。方法对110例经CT、MRI检查确诊的脑梗死患者及110例相应年龄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双侧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斑块的发生部位及性质,血流充盈缺损及管腔狭窄及闭塞程度。结果脑梗死患者中,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102例(92.72%),对照组中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18例(16.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中软斑、混合斑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组颈动脉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脑梗死组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明显多于对照组,两组对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斑块均多见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其次为颈内动脉起始部及颈总动脉主干,两组对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有密切的相关性,尤其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软斑、混合斑是造成脑梗死的重要原因;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频彩超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相关性研究中的价值。方法对110例经CT、MRI检查确诊的脑梗死患者及110例相应年龄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双侧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斑块的发生部位及性质,血流充盈缺损及管腔狭窄及闭塞程度。结果脑梗死患者中,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102例(92.72%),对照组中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18例(16.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中软斑、混合斑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组颈动脉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脑梗死组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明显多于对照组,两组对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斑块均多见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其次为颈内动脉起始部及颈总动脉主干,两组对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有密切的相关性,尤其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软斑、混合斑是造成脑梗死的重要原因;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卢慧英 《现代保健》2013,(2):132-133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对9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器检测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进行头颅CT或MRI扫描,与对照组(n=90)进行比较。结果:脑卒中组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脑卒中组不稳定斑块构成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稳定斑块构成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与颈动脉硬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病(CKD)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卒中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88例CKD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统计分析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情况。结果 88例CKD患者中,24例(27.3%)并发缺血性脑血管病。CKD患者并发脑卒中者(A组)TG、GFR、CRP检测结果与未并发脑卒中者(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8例CKD患者中,颈动脉IMT≥1.0 mm者28例(31.8%),颈动脉斑块形成者13例(14.8%)。颈动脉IMT≥1.0 mm患者并发脑卒中率与IMT正常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颈动脉斑块患者并发缺血性脑卒中率与无颈动脉斑块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KD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与炎症反应、脂代谢紊乱及肾小球滤过率下降、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相关。CKD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较高,应采用超声技术检查颈动脉IMT值及斑块形成情况,为早期干预预防脑卒中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扫查无名动脉分叉处的临床意义。方法对85例经CT或MRI检查后,临床确诊的缺血性脑中风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颈动脉及无名动脉扫查,并与对照组134例同年龄组非缺血性脑中风患者的颈动脉及无名动脉扫查结果相比较。结果缺血性脑中风组的颈总动脉分叉处及无名动脉的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无名动脉的内中膜厚度及斑块检出阳性率明显高于颈总动脉分叉处,此外两组均发现了无名动脉扩张疾病,且缺血性脑中风组的无名动脉扩张检出率高于非缺血性脑中风组,P〈0.05。结论颈动脉及无名动脉的动脉硬化及粥样斑块与缺血性脑中风密切相关,且无名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更为紧密,无名动脉分叉处的动脉硬化及斑块发生率高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其检查更有助于发现动脉硬化和粥样斑块的存在,从而减少漏诊,并有助于其他相关疾病的诊断,其临床意义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41例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SIP)与同期127例对照的非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资料.结果 SIP患者伴随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高白细胞血症、发热及Na+-K+平衡紊乱等病情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SIP患者颈动脉狭窄、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SIP患者出现大脑中动脉大面积梗死及分水岭梗死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SIP患者的预后较对照组差(P〈0.05).结论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在多种基础疾病的基础上发生,影像学改变提示好发部位,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彩超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150例于2014年3月到2016年6月来我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选取同时期的15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使用颈动脉彩超检查分析患者颈动脉斑块分布及性质。结果:观察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宽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颈总动脉分叉处斑块明显多于双侧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处(P0.05),双侧颈总动脉处斑块明显多于颈内动脉处(P0.05),观察组患者稳定斑块明显少于不稳定斑块(P0.05),对照组稳定斑块明显多于不稳定斑块(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使用动脉彩超检查对急性脑梗死的早期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彩超检测颈动脉硬化斑块在脑梗死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蒋殿虎  杨恺 《现代医院》2010,10(6):92-94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60例经CT、MRI检查确诊的脑梗死组患者及12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双侧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其斑块分布、性质及动脉管腔狭窄情况。结果脑梗死患者中,粥样斑块形成124例(77.5%),对照组中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29例(2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斑块多见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其次为颈内动脉起始部;脑梗死组中软斑、混合斑的检出率高于对照组,梗死侧与粥样斑块具有同侧相关性(p〈0.01);脑梗死组中软斑、混合斑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照差异有显著性(p〈0.01);梗死组与对照组颈动脉狭窄发生基本相似,但脑梗死组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明显多于对照组。结论颈动脉粥样斑块是造成脑梗死的重要原因,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对临床上脑梗死患者的预防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颈动脉狭窄好发于中老年人,主要是由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累及颈总动脉分叉及颈内动脉起始部所致,约25% ~ 30%的颈动脉狭窄可出现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卒中约占脑卒中患者80%左右[1]。在我国,约有1/3成人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欧洲人相比,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展速度更快[2]。从临床上来讲,医务工作者更应该重视老年人群中颈动脉狭窄的诊断和个体化治疗,这对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王雷 《健康研究》2013,(6):427-429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查的临床意义。方法将79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体检的3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比较两组血脂及血流参数。结果观察组颈动脉总斑块数、颈动脉狭窄例数、内膜增厚例数、易损斑块例数均高与对照组,而斑块类型及斑块稳定情况均差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血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及血流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及舒张末期血流流速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查可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为缺血性脑卒中诊断和防治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2.
马国平 《现代保健》2009,(16):19-20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332例经CT、MRI证实的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颅外段进行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观察颈动脉壁的病变性质和颈动脉管腔的狭窄率,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332例脑梗死患者中有243例(73.28%)颈动脉颅外段存在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BIF),其次为颈总动脉(CCA);梗死灶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较对侧严重。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防止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对预防脑梗死的发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颈动脉彩超是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狭窄筛查的简单、可靠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彩超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关系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对本院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168例经过CT、MRI检查证实脑梗死患者进行彩超检查,将同期住院非脑血管疾病患者160例设为对照组,对比2组的彩超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168例患者有134例(79.76%)彩超诊断颈动脉颅外段存在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斑,对照组160例有6例诊断出颈动脉颅脉外段存在粥样硬化,2组彩超检出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最高的部位是颈总动脉分叉处,其次是颈总动脉。梗死灶的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明显高于健侧(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彩超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高,为了早期诊断、早期预防,临床上建议使用彩超对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狭窄筛查进行筛查。  相似文献   

14.
蝶骨电极脑电图在颞叶癫痫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性质、程度及其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选择经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检查的61例患者,根据结果分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CHD)组和非CHD组。其中CHD组根据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再分成轻、中、重度狭窄三个亚组。所有患者同时用高分辨率超声测量双侧颈总动脉远端的颈动脉内膜一中层厚度(IMT)、斑块,与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结果进行对比研究,比较CHD各组和非CHD组间颈总动脉IMT、斑块的关系。结果CHD组患者的平均颈总动脉IMT及斑块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非CHD组(P〈0.05),且随着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病变加重,颈动脉粥样斑块积分也明显增加。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病变密切相关,可以间接用来判断CHD及其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脑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斑块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在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管理数据库中通过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等方式,评估出55岁以上的脑卒中高危人群400例,并对符合研究条件的276例高危人群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共有199人检查中发现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为72.10%。颈动脉斑块部位性别间分布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分叉处斑块患者占60.80%,颈内动脉及颈动脉处斑块患者占27.14%,且左右侧斑块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更好发于颈内动脉起始端及颈总动脉处,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好发于颈动脉分叉处。脑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年龄、同型半胱氨酸有密切的关系。结论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斑块发病风险更加明显,说明在高血压基础上血糖的增加会加重动脉的粥样硬化。年龄和同型半胱氨酸可能是脑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在脑梗死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本院2012年4月—2013年4月病房收治的患者94例,根据是否合并脑梗死分为2组,其中50例脑梗死患者纳入观察组,44例非脑梗死患者纳入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双侧颈总动脉进行超声检查,并对动脉粥样硬化和斑块形成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斑块检出率分别为88.0%和43.2%,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斑块位置:两组分别检出斑块142个和86个,且均以颈动脉分叉处检出率最高,分别为63.4%和31.4%,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他位置差异无显著性(P〉0.05);斑块超声分型:观察组以软斑块居多,而对照组则以硬斑居多,且观察组在软斑和溃疡斑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扁平斑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动脉超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具有较好的诊断效果,不稳定斑块的检出对有效预防脑梗死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颈动脉硬化超声参数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87例冠心病患者纳入观察组,同期于我院体检的87名健康人员纳入对照组。两组入院后均使用超声仪器对颈动脉进行检测,比较两组的颈动脉硬化斑块指数、颈总动脉IMT及颈内动脉IMT,评估颈动脉硬化超声参数对冠心病的诊断效能。结果 观察组的颈动脉硬化斑块指数、颈总动脉IMT、颈内动脉IMT均高于对照组(P <0.05)。ROC曲线显示,颈动脉硬化斑块指数、颈总动脉IMT、颈内动脉IMT联合检测诊断冠心病的AUC为0.924,高于各指标单独检测(P <0.05)。颈动脉硬化斑块指数、颈总动脉IMT、颈内动脉IMT联合检测诊断冠心病的灵敏度、特异度与准确率均高于三项指标单独检测(P <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存在明显的颈动脉粥样病变,临床使用超声检测颈动脉硬化参数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检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斑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200例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存在缺血性脑卒中分组,将100例存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观察组,将100例不存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行高频超声检查,对比两组斑块稳定性、IMT、CAS斑块面积、狭窄度、颈动脉血流量及脑血流量。结果观察组不稳定斑块形成率较对照组高,稳定斑块形成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内-中膜厚度(IMT)及CAS斑块面积均较对照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颈内动脉(ICA)、颈总动脉(CCA)及椎动脉(VA)的狭窄度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ICA、CCA、VA及脑血流量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S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存在密切联系,通过高频超声可有效评价斑块及狭窄程度,判定缺血性脑卒中发生风险,为早期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对80例脑梗死患者检测,观察其梗死侧和非梗死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的部位、大小及其数目、动脉狭窄程度以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并与78例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情况比较.[结果]脑梗死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62%,显著高于对照组(18.7%,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多发生在梗死灶的同侧,占72%,以颈总动脉分叉处居多.斑块大小及其数量,峰值流速、搏动指数与脑梗死有明显的相关性(<0.05),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狭窄程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密切相关,防止斑块的形成对预防脑梗死的发生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60岁以上老年人不同程度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对185例老年患者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冠状动脉造影或64排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分析颈动脉血流动力学与冠脉病变支数的关系及颈动脉斑块严重程度分级与冠脉狭窄指数、冠脉病变支数的关系。结果与无冠脉病变组比较,多支冠脉病变组双侧颈总动脉内径增宽(P〈0.05);双颈内动脉最大血流速度增快(P〈0.05);双椎动脉阻力指数明显增高(P〈0.01)。与无冠脉病变组比较,3个冠脉病变组双颈总动脉阻力均增高(P〈0.05)。与颈动脉0级组比较,颈动脉2级和3级斑块组冠脉狭窄指数均增高(P〈0.01)。3级颈动脉斑块组100%有冠脉狭窄,颈动脉2级、3级斑块组患者冠状动脉2支以上病变患者明显增加(P〈0.01)。结论颈动脉管腔内径增大,血管最大血流速度增快和动脉阻力指数增高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密切相关,随着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增高.冠状动脉狭窄发生率增高,冠脉病变支数增多,血管狭窄程度更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